分享

补习琐议(初中生部分)

 中医馆163 2014-08-16

补习琐议(初中生部分)

(2009-08-12 11:12:56)
 

许多学生都要到课任老师那里去补习,这多半是老师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学生夹在中间,只好无奈地接受。

为什么要补习呢?怎样评价补习的效果?各科补习真正要补什么?补习时间与自学时间合理比例应该是多少?教师的辅导与点拨跟学生的独立思考应该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补习是否只有利而没有弊?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第一种补习是习已学科目。多数人认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所以要补习。

为什么不理想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复杂的,未必人人都很明白。常见的原因有:心态问题;科目观问题;认知各环节的处置问题;科目之间的时间配置问题;语文基础知识问题;思维习惯问题等等;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整体运筹问题。但是,许多去补习的学生,他们的着眼点却是在具体的知识点上!力没有花在刀刃上,因此,补习的效果不是太显著。

怎样检验补习的效果呢?要从三个方面来综合评价,第一看单科成绩,第二看总成绩,第三看学生整体素质。

就单科而言,已故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我以为,补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不需要补习。换句话说,补习的作用就是逐渐降低学生对于老师的依赖性,逐步提高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水平。学生的自我感觉是,学习越来越轻松了。

为什么要看总成绩?因为有的课任老师超额占用学生的时间,挤占了别的科目的学习时间,单科成绩的提高是以牺牲别科成绩为代价的。

为什么要看学生整体素质?因为光有学习好,还不是持续可用的人才。

讲到补习,先要明确老师与学生的各自职责,哪些东西该由老师讲解,哪些东西该由学生自己解决。一般来讲,凡理解性、技巧性的内容,应由老师讲解和点拨,凡记忆性、熟练运用性、良好习惯养成的内容,应当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初中生补习的科目主要是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和化学。下面,分科叙述真正要补什么。

 

语文成绩不好,从大的方面看,主要体现在作文、阅读和语文基础知识方面。

对于作文,据我了解,主要毛病有二。第一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写作文,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第二是缺乏写作素材,缺乏见解。要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老师的点拨,花几个小时讲透即可;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就不是补习的问题,是学生自己的事。我推荐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四中语文教研组出过的名叫《中学作文讲话》的书,该书强调学生注意观察、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性,相信此书对于提高写作水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阅读,要求读懂作者的文章,正确回答有关的阅读题。我看过不少的试卷,确实很难解答!面对标准答案,也很难说清楚为什么应该这样回答,无法总结回答阅读题的基本原则。学生可以请课任老师专题讲解这些原则,能否在网上查找?依我看,既要重点分析文章中提供的信息,根据文章写作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要求去回答问题,也要考虑到作者的生平、写作文章的时代背景等。

关于语文基础知识方面,补习是次要的,学生自己的努力才是最主要的。

英语与语文都是属于语言类的科目,在学习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当然也有区别。语法方面的内容是理解性的,其它方面的内容是记忆性的。我以为,要提高成绩,最主要的是靠学生自己多听、多念(大声朗诵)、多写、多看,大声背熟例句,用例句带动语法学习。多进行语言方面的交流,在使用中掌握英语。

数学学习上的困难,可以分为几类:定理、公式的准确理解;常见问题的常规解题套路;不同章节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数学思想的领悟;定理、公式的记忆;思维习惯的养成。前四项问题需要老师的点拨,后两项问题虽然也需要老师的指点,但更主要是靠学生自己去实现。

物理学习上的困难,也可以分为几类:定律的准确理解;常见问题的常规解题步骤;忽略与近似的把握;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识别;物理思维的形成;物理实验的设计原理、实验步骤;定律、公式的记忆;前五项属于理解问题,后两项需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化学学习上的困难,第一个是微观模型与宏观实际问题的衔接问题;第二是化学实验的原理与实验操作、实验安全问题;第三是化学现象的记忆问题;前两项是理解性问题。

补习时间与自学时间之比,我认为不能超过一比四。

老师的补习,应该是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指明方向。

补习的利弊权衡问题。利在可以解惑,节省学生自己探索的时间。但任何补习肯定都有弊——占用学生的时间,包括路途上的时间和补习的时间。要权衡在相同的时间费用条件下,补习与自学的效果孰大孰小。学生自己也必须想方设法逐渐提高权衡利弊的能力。

第二种“补习”是学习新课,即利用长假期,到个别老师指定的地点,学习下学期要学的课程。我以为这是没有必要的,既降低了时间的效率,又降低了金钱的效率。下学期开课时,学生还要再听一遍,那有什么意思?

第三种“补习”是学习各种科目的奥林匹克竞赛知识。这种补习多半是家长鼓动学生参加的。据一些科学家介绍,最初只设想在高中生中举办某些科目的奥赛活动,参加对象也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并没有打算在初中生中推行。我认为,初中阶段正是生长发育最关键的时期,过分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以学生的终身健康作代价,并不是一种明智之举!况且,中考是一种“选拔赛”,不可能出类似奥赛难度的题目,绝大多数人不会做,录取谁?有的家长认为,有些学校公开提出,奥赛成绩突出,可以加分录取或优先录取,我认为,这是一部分人人为制造的虚假需求!区区几分的加分,值得花那么多时间和金钱,再搭上发育滞缓的代价!运筹稍加改善,三科总分增加二、三十分并非难事,提请家长三思!

学生负担过重,与家长的价值取向有关!与人为制造的虚假需求链有关!与某些媒体的片面贯彻报导有关!

替代补习的方法——学习小组探讨法,另文叙述。

在我念高三下期时,班主任(估计是校长的主意!)把我们班的学生,根据各科总分水平和自由结合的意愿,分为大小不等的若干个学习小组。在同一组内,因水平相近,互相提问是会达到双赢的目的。组内解答不了的,问稍胜一筹的组,最难的问题去问老师。我所在的组有九人,我们彼此互相探讨问题,交流彼此的学习经验,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竞争顾忌。我与两个同学又更加密切,一人提出深入学习的课题,大家分工在各册书中去找。填报志愿时,我们组有三人报考北大物理系(现在看来,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县级中学,居然有三个人敢于竞争全省15个招生名额,竞争失败的概率,到底有几个人愿意承受!)一人报北大数学系,三人报清华大学,二人报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系。由于当时的政治背景,结果,二人录取北大物理系(并分在同一个班),二人录取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系,另一组的一位同学录取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其余的同学分别被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录取。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希望大家淡化竞争的忧虑,多看到交流学习的好处。

也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按科目分组方法。

学习小组探讨法,也是学校教学现状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一个语文老师要教两个班级的学生,每班平均55人,若每两周布置一篇作文,评改每篇作文费时10分钟,老师的负担该有多重!效果又是如何呢?如果让学习小组的学生展开互评,评中心思想,写作手法,取材详略,错别字……,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个人既是学生,要硬着头皮接受批评;又是老师,要引经据典评判别人的过错。这是学生版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训练。

老师只要取上、中、下各两篇文章,认真评改,课堂讲评就可做到有的放矢。

这样做,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优势,避开了每个人的劣势。老师的优势是文章功底和独具慧眼,劣势是时间紧,事务多;学生的优劣势正好与老师的构成互补。

学习小组探讨法,在数理化学习中,更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数理化试卷,常见有三大题型: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和综合应用题。每次考试完了,下发标准试卷中,单项选择题和填空题只有答案,没有解答过程。综合应用题也只列出一、二种解法。实际上,面对同一个题目,尤其是单项选择题和填空题,一个班内学生的解法五花八门,答案虽然相同,解法未必都正确,用时也不尽相同,不乏巧妙的思路。做错的学生不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相关概念应当如何理解;做对的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解法是否最巧妙,是否存在错错得对的情形。面对论述题或证明题,许多学生论述不严谨、证明中胡乱跳步的情形,光靠老师一个人阅卷,很难做到明察秋毫、准确评定分数,很难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让学生互相讨论评改,效果肯定要好得多。老师只要抽取上、中、下试卷各二份,仔细审阅学生的稿纸,检查解题的详细步骤,就可以准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