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热止血

 养心怡神888 2014-08-16

独圣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



【组成】黄芩(去黑心)150克

...

固经丸2



【来源】《丹溪心法》卷五。



【组成】黄芩(炒)  白芍(炒)  龟版(炙)各30克  黄柏(炒)9克  椿树根皮23克  香附子7.5克


...

黄连丸2



【来源】《朱氏集验方》卷六。



【组成】黄连  吴茱萸


...

黄芩汤3



【来源】《伤寒总病论》卷三。



【异名】黄芩一物汤(《仁斋直指》卷十六)。


...

黄土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组成】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9克  灶中黄土25克


...

理血汤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组成】生山药30克  生龙骨(捣细)18克  生牡蛎(捣细)18克  海螵蛸(捣细)12克  茜草6克  生杭芍9克  白头翁9克  真阿胶(不用炒)9克


...

四生丸2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卷七。



【组成】生荷叶  生艾叶  生柏叶  生地黄各等分


...

助气补漏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下。



【组成】人参30克  白芍15克(酒炒)  黄芩9克(酒炒黑)  生地9克(酒炒黑)  益母草3克  续断6克  甘草3克


...

第二节 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


人体体温相对恒定,不因外界温度的差异而有所改变,保持在37℃左右。由于饮食、运动、环境、情绪和性别的关系,体温可能有暂时的轻微的波动,但此无临床意义,发热则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外感发热是指外感因素导致的病理性体温升高。外感发热在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影响工作和生活,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甚至危及生命。中医药对外感发热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中,对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法则,都作了扼要的论述,为热病的理论奠定了基础。汉《伤寒论》为我国第一部研究外感热病的专著,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以阴阳为纲,创造性地提出了六经辨证理论,成为后世对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纲领。金代刘完素对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主火热论,认为外感热病的病因主要是火热病邪,即使是其它外邪也是“六气皆从火化”,既然病理属性是火热,因此主张“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治疗“宜凉不宜温”,这就突破了金代以前对外感热病必从寒邪立论,治疗多用辛温的学术束缚,是外感热病理论的一大进步。清代叶香岩纱》感温热篇》对外感热病的感邪、发病、传变规律、察舌验齿等诊治方法都有详细的阐述,创立了外感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纲领。薛生白《湿热病篇》对外感湿热发病的证治特点作了详细论述,吴鞠通《温病条辨》对风温、湿温等各种外感热病作了条分缕析的论述,不仅制定了一批治疗外感热病行之有效的方药,同时创立了外感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创立,标志着温病学说的形成,从而使外感热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臻于完善。


外感发热包含的病种非常广泛,本节着重论述与罹患内科杂病紧密相关的外感发热病。西医学中部分急性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胆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若外感发热发展至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等营血分病理阶段时,应结合《伤寒论》《温病学》中有关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外感六淫由于气候反常,或人体凋摄不慎,风、寒、暑、湿、燥、火乘虚侵袭人体而发为外感热病。·六淫之中,以火热暑湿致外感发热为主要病邪,风寒燥邪亦能致外感发热,但它们常有一个化热的病理过程。六淫间可以单独致病,亦可以两种以上病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热、湿热、风湿热等。外感发热病因的差异性,与季节、时令、气候、地区等因素有关。


2.感受疫毒疫毒又称戾气、异气,为一种特殊的病邪,致病力强,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传染性。疫疠之毒,其性猛烈,一旦感受疫毒,则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短暂,较快出现高热。


外邪入侵人体的途径,多由皮毛或口鼻而人。一般说来,六淫之邪,由皮毛肌腠而人,由表人里,传至脏腑,发为热病。疫毒之邪,多由口鼻而侵,由上而下,由浅而深,发为热病。


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则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阳气亢奋,或热、毒充斥于人体,发生阳气偏盛的病理性改变,即所谓“阳胜则热”的病机。外感发热的病理性质为阳气亢奋,即属热属实。其不同的病变和临床表现,则是由感邪的性质和病邪作用的脏腑部位所决定。如病邪影响发病,火热之邪为病,热变较速,发热为主;湿热为病,其性粘滞,病变多留恋中下焦;风寒为病,则有一郁而化热的过程;疫毒为病,起病更急,传变更快,热势很甚。又如病位影响发病,随病邪作用的肺脾肝胆、胃肠膀胱等的不同,则相应脏腑的气机发生紊乱,因而就有不同的外感发热病证。


外感发热病变,病机以阳胜为主,进一步发展则化火伤阴,亦可因壮火食气而气阴两伤,若病势由气人营人血,或疫毒直陷营血,则会发生神昏、出血等危急变证。


【临床表现】


外感发热的表现形式较多,但体温升高、身热、面红、舌红、脉数等是其基本临床特征。外感发热起病急骤,多有2周左右的中度发热或高热,也有少数疾病是微热者。热型有发热恶寒、但热不寒、蒸蒸发热、身壮热、身热不扬、寒热往来、潮热等。发热时间,短者几日即退,长者持续10余日或更长时间热势不解。最常伴见口干烦渴,尿少便秘,舌上少津等热伤津液之症。除发热外,必伴随有病变相关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如咳嗽、胸痛、胁肋胀满、便秘、泄泻、小便频急等。


【诊断】


1.体温升高,口腔温度在37.3度以上,或腋下温度在37度以上,直肠温度在37.6℃以上,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或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2.起病急,一般在3日之内。病程较短,约2周左右。


3.具有相关脏腑为热所扰的功能紊乱症状,如咳嗽、胸痛、喘息、泄泻等症。


4.具有感受外邪、疫毒史,或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等。


5.具有西医学感染性疾病的有关实验室检查依据,如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增加,尿中有脓细胞,大便中有脓细胞、吞噬细胞,血、尿、骨髓细菌培养阳性,X线检查肺部有炎性改变,B超检查胆囊体积缩小,收缩及排泄功能差等炎性改变等。


【鉴别诊断】


1.内伤发热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均以发热为主症,故须加以鉴别。可从病因、病程、热势及伴发症等方面进行鉴别。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体温较高,多为中度发热或高热,发病急,病程短,热势重,常见其他外感热病之兼症,如恶寒、口渴、面赤、舌红苔黄、脉数,多为实热证。内伤发热,由脏腑之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热势高低不一,常见低热而有间歇,其发病缓,病程长,数周、数月以至数年,多伴有内伤久病虚性证候,如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短气乏力,倦怠纳差,舌质淡,脉数无力,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2.寒热真假在疾病过程中,当热极或寒极之际,可出现与其本病寒热不符的假象,即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故对疾病过程中的寒与热应鉴别其真假,因其有假寒象而不识其外感发热的本质,因其有假热象而不识其非外感发热病,由此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真热假寒证:有一个发热的过程,且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热势甚高,很快进人手足厥冷的假象,但身虽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口渴而喜冷饮;胸腹灼热,按之烙手;脉滑数,按之鼓指;苔黄燥起刺,或黑而干燥。尤以发热经过、胸腹灼热及舌苔为鉴别的重点。


真寒假热证:一般(也有例外)出现于慢性病或重病的过程中,身虽热,而反欲得衣被;口虽渴,但喜热饮;脉虽数,而不鼓指,按之乏力,或微细欲绝;苔虽黑,而润滑。尤以舌苔、脉象为鉴别的重点。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热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外感发热的病位、病势、病邪性质等,因此外感发热的辨证要点是辨识热型。


1.发热恶寒指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体温多在39~C以上,提示病证在卫表。


2.壮热指但热不寒,且热势很盛,体温在39~(2-40~C之间,甚至更高,一日之内波动很小,高热不退,持续时间达数天或更长。多见于气分发热、肺系邪热及暑热病邪所致发热。


3.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寒时不热,热时不寒,一日数次发作。提示病位在少阳、肝胆,或由疟邪所致的病证。


4.潮热指热势盛衰起伏有时,如潮汛一般。外感之潮热,多属实证,热势较高,热退不净,定时又复升高,多见于阳明腑实证、湿温证以及热人营血证等。


5.不规则发热指发热持续时间不定,热势变动并无规律,见于时行感冒、风湿热所感等。


治疗原则


“热者寒之”,外感发热以清热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性质、病变脏腑、影响气血津液的不同,又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养阴益气等治法,以达清除邪热、调和脏腑之目标。


1.清热解毒选用具有解毒作用的清热药物来治疗外感发热,此法为治疗外感发热的主法,可应用于外感发热的各个阶段,是顿挫热毒,防止传变的关键,也是退热保阴的重要措施。此法常与清脏腑、除湿、凉血等法配合应用。·


2.清热利湿选用苦寒清热药与清利小便等药配伍,达到湿去热清的目的,常用于湿热病邪引起的脾胃、肝胆、肠道、膀胱等处的外感发热病。


3.通腑泻下采用泻下与清热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是法通过泻下以去积、利气、排毒,釜底抽薪,顿挫热势,从而达到泻热存阴之目的。尤其适用于热积胃肠、阳明腑实证。


4.清泻脏腑利用药物的归经,选用对相应脏腑有清热作用的方药,以达到清肺、清胃、清肝、清胆等目的。


5.养阴益气因本法不能直接祛外邪除实热,因此常与清热解毒、清营凉血等其他清热法配合应用于外感发热,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主要适用于热病中有阴伤气耗者,外感热病后期应用最多,在热势炽盛时亦有配伍应用者,如白虎加人参汤、增液承气汤即是其例。


随疫毒进入营血分所形成的不同证候,外感发热还有清热凉血、清热止血、清热活血、清营开窍、清热熄风等治法。


分证论治


·卫表证


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口干咽痛,或身重脘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解表退热。


方药:荆防败毒散、银翘散。


外感发热初起,病邪尚未入里化热,或疫毒热邪暂居卫表,正邪相争的病机及其症状,与感冒颇为相似,二者很难区别,只有在治疗中动态观察才能鉴别。此时仍按感冒的各种治法进行辨证论治,风寒证选用荆防败毒散为主方,风热证选用银翘散为主方。


·肺热证


症状:壮热胸痛,咳嗽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口干,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麻杏石甘汤。


本方重用辛寒之石膏,合麻黄共奏清里达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气。常加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蒲公英等加强清热解毒,加金荞麦、葶苈子、前胡、浙贝母泻肺涤痰。胸痛甚者,加郁金、瓜蒌、延胡索通络止痛。痰涌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


·胃热证


症状:壮热,口渴引饮,面赤心烦,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


治法:清胃解热。


方药:白虎汤。


本方以生石膏配知母,清胃泻火;粳米、甘草和胃生津。可加金银花、连翘、黄连、芦根清热解毒。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若发斑疹者,加犀角(水牛角)、玄参、丹皮清热凉血。


·腑实证


症状:壮热,日晡热甚,腹胀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语,舌苔焦燥有芒刺,脉沉实有力。


治法:通腑泻热。


方药:大承气汤。


本方以大黄苦寒泄热,通腑泻下;芒硝咸寒润燥,软坚散结;佐以厚朴、枳实行气导滞。可加黄芩、山栀清泻实热。热结液亏,燥屎不行者,加生地、玄参增液润燥。


·胆热证


症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或胁肋肩背疼痛,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或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胆。


方药:大柴胡汤


本方以大黄、黄芩泻火解毒,通腑泄热;柴胡、白芍、枳实疏肝利胆;半夏、生姜和胃止呕。可加板蓝根、连翘、败酱草清热解毒,加茵陈清热利湿。若胁肋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理气止痛。发黄者,加金钱草、栀子、青蒿利胆退黄。


·脾胃湿热证


症状: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口渴不欲饮,或目身发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运脾和胃。


方药:王氏连朴饮。


本方以黄连、山栀苦寒清化湿热;半夏、厚朴燥湿除满;石菖蒲、芦根、淡豆豉和中清热除湿。可加滑石、鲜荷叶清利渗湿。若热甚者,加黄柏、黄芩清热燥湿。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黄疸者加茵陈除湿退黄。另外,还可口服甘露消毒丹,以清利湿热、芳香化浊。


·大肠湿热证


症状:发热,腹痛,泄泻或痢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葛根芩连汤。


本方以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葛根解肌清热,升清止泻。可加银花、贯众清热解毒,加木通、车前子增强利湿之效。若热甚者,加栀子、黄柏助其清热燥湿。腹满而疼痛者,加木香、槟榔以理气止痛。痢下脓血者,加白头翁、马齿苋清热解毒除湿。


·膀胱湿热证


症状:寒热起伏,午后热甚,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灼热黄赤,或腰腹作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利膀胱湿热。


方药:八正散。


本方以大黄、栀子清热泻火;篇蓄、瞿麦、木通、车前子、滑石利湿清热;甘草解毒止痛。热甚者,加柴胡、黄芩、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呕恶者,加半夏和中止呕。小腹坠胀疼痛者,加乌药、枳壳理气止痛。尿中有血者,加白茅根、小蓟清热止血。


外感发热也可以配合选用下列方法协同治疗。药物方面:柴胡注射液,每次2-4ml,肌肉注射,每日1-2次;或双黄连粉针剂,每次3g,溶人10%葡萄糖液或葡萄糖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或清开灵注射液,.每次40—60ml,加入10%葡萄糖液500mi中,静脉滴注,或穿琥宁注射液,每次400mg,加入5%或10%葡萄糖液500ral,静脉滴注,每日1次。


亦可用复方退热滴鼻液(由银花、连翘、青蒿等制成)滴鼻,每次每侧鼻腔3-4滴,每30-40分钟1次。


亦可选用清热解毒或通腑泻热的药物,如大黄、石膏、银花、连翘之类药物煎汤,灌肠清热。或选用酒精、冷水、冰袋之类擦敷前额、腋窝、鼠蹊等部位,物理降温。


【转归预后】


外感发热性疾病的转归,一般规律是由表人里,由卫人气,进而人营人血,伤阴耗气,甚者或动血生风、惊厥闭脱等。因所包含的病种广泛,病情有轻重,病程有长短,治疗有差异等,故预后亦有差别。二般说来,大部分外感发热者,由于正气未衰,只要经过正确的治疗,均可及时治愈。部分患者,由于感邪太盛,或治疗不力,未能控制病势的发展,出现津气大耗,或动血生风,惊厥闭脱之变证,则预后不良。


【预防与调摄】


外感发热的预防在于注意生活起居,避免感受时邪疫毒。调摄方面,首先应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如体温、神、色、肌肤、汗液、气息、脉象等。同时注意体温的护理,如高热时配合酒精擦浴等,热深厥深时,注意保温,汗出时及时擦汗并更换干燥衣服等。由于发热易伤阴,应注意养护阴津,鼓励病人多饮用糖盐水、果汁、西瓜汁、绿豆汤、凉开水等。饮食方面宜食用清淡流质或半流质,富于营养,但易于消化的食品。


【结语】


外感发热是感受六淫、疫毒之邪,由口鼻皮毛人里,正邪相争,阴阳失调,阳盛则热的病证。临床以体温升高,面红,身热,口干,舌红,脉数等症为特征。发热的形式有恶寒发热、壮热、寒热往来、潮热及不规则发热等。由于病变所在脏腑部位不同,而有相应的卫表证、肺胃热盛、肝胆湿热、下焦湿热等证候。辨证应结合热型分辨病因,如风热、湿热等,分辨病变的脏腑,分辨有无气阴耗伤等。热者寒之,应以寒凉清热为治疗原则,常选用清热解毒、清热除湿、通腑泻下、清理脏腑等治法,有时常须配合凉血、化瘀、熄风、开窍等治法,总之,围绕清热祛邪,保护气阴,防止传变进行积极治疗。


【文献摘要】


《素问·热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


《素问·评热病论》:“有温病者,汗出则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


《素问·太阴阳明论》:“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人六腑,……人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m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


《中藏经·死脉》:“温病发热甚,脉反小者死。”


《感温热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人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现代研究】


1.辨证论治外感发热的研究中,辨证论治仍受到许多研究者的重视。荣氏辨证治疗体温在39℃以上或波动在38.5~C以上的外感发热症300例。方法:卫分证,风热用银翘散去豆豉加黄芩、板蓝栂、青蒿合五味消毒饮;风寒用荆防败毒散加桂枝、麻黄、北杏仁;冒暑用新加香薷饮加荷叶、石膏;温燥用桑杏汤加黄芩、银花、麦冬。卫气同病,用银翘白虎汤加黄芩、花粉。气分证,肺热用麻杏石甘汤加黄芩、鱼腥草、银花、连翘;胃热用白虎汤加黄芩、黄连;腑实用大承气汤加黄芩、山栀子或增液承气汤;胆热选用大柴胡汤、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选加金钱草、银花、连翘、板蓝根之类;大肠湿热用葛根芩连汤加山栀子、黄柏、白头翁、广木香;膀胱湿热用八正散加柴胡、黄芩、银花、蒲公英。热人营血证,热灼营阴用清营汤加减;热人心包用清官汤加减;热盛动血用犀角地黄汤加味;血热动风用羚羊钩藤汤加减。结果治愈281例(93。66%),显效10例(3.33%),有效5例(1.66%),无效4例(1.33%),总有效率98.66%[中国中医急症1995;4(6):259]。董氏应用系列辨证方药治疗335例风温肺热病,有效率89.6%,疗效与抗生素对照组相当而无毒副反应[中医急症研究1989:96]信外感发热治疗应及时有效,否则延误病情,治疗则难。王氏临床验证外感热病504例,中药辨证论治474例,收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据对呼吸道感染100例分析,病邪初人期者全治愈;邪盛表里期者治愈率为96.1%;邪盛里实期者治愈率为54.6%,邪进入营血期者较难控制(中医急症通讯1987;(7):11)。


2.专方治疗以清法为主,多种治法结合,研制专方治疗外感热病,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新制剂研究与开发是当前外感热病研究的重要形式。涂氏以清、解、和、下四法联用而设计的热必宁(银花、柴胡、石膏、大黄等)治疗外感高热300例,并与西药(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大多数两联应用,体温39.5℃以上配合物理降温、肌注氨基比林等)对照组112例及单用清热解毒法(辨证选用银翘散、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新加香薷饮、A.t散加减)治疗组64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平均为21.92小时),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及单用清热解毒法组(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36.50小时和38.64小时),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症状、体征改善迅速,充分显示了热必宁治疗外感高热的优越性与可靠性[中国中医急症1995;4(6):252]。赵氏以银翘散、白虎汤、承气汤化裁而成的清热饮(银花、连翘、板蓝根、生石膏、制大黄、甘草)随证加减,治疗高热病人300例,治疗时停用一切西药,仅给予支持疗法,体温过高者可用温水浴、酒精浴等物理降温疗法。结果:3天内体温降至37~C以下,又观察一周出院的172例;4-5天热退,观察一周出院的88例;6-7天热退,观察一周出院的32例。8天以上热退不明显而改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8例[中国中医急症1997;6(2):60]。


3.针剂治疗中药针剂治疗外感发热的研究取得了较好成效。如清开灵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已较普遍地应用于外感发热的临床中。郝氏以穿琥宁注射液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200例,体温均;2c37.5~C。观察期间不同时使用本病的同类其他药物。结果:上呼吸道感染94例,治愈70例,治愈率74.5%,有效率92.8%;急性扁桃腺炎59例,治愈40例,治愈率68%,有效率97%;急性支气管炎12例,治愈8例,治愈率66.7%,有效率92.3%;急性支气管周围炎6例,治愈4例,治愈率66.7%,有效率83.3%;肺部感染29例,治愈18例,治愈率62%,有效率89.5%[中国中医急症1995;4(6):264]。张氏以鱼腥草注射液为主。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315例,有254例是发热病例,平均体温为38.1℃。方法:鱼腥草注射液lOOml加入5%或10%葡萄糖液200mi中静滴,日2次。结果:上呼吸道感染(体温39~C以上配合穿琥宁640mg/日静滴)165例,治愈120例,治愈率72,7%,有效率90.9%,平均治疗时间3.8天;化脓性扁桃体炎(配合普济消毒饮频服)55例,治愈43例,治愈率78.2%,有效率87.3%,平均治疗时间7.5天;肺炎(配合清开灵60mL/日,穿琥宁800mg/日静滴)46例,治愈37例,治愈率80.4%,有效率87%,平均治疗时间20.1天;急性支气管炎(配合清开灵60ml/日)49例,治愈36例,治愈率73.5%,有效率83.6%,平均治疗时间15.5天[中国中医急症1995;4(6):266]。


4.多法并用外感高热多以邪实为主,是正邪剧烈相争的表现。急则治其标,治疗应急祛邪气为主,采用多种治法同时使用,利用多种途径给药,使用多种治疗方法,给邪气以去路,从而使体温快速下降,并应及时防治痰瘀、水毒等继发病变,控制病情发展,阻断病邪传变,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在临床上常将辨证论治口服汤剂与静脉给药联合应用,肌肉注射、穴位注射临时退热药物,可防止过高热产生。持续发热无汗的患者,可用针刺疗法、擦浴疗法。不能口服汤药的,采用直肠给药法。夏季感受暑热、湿热病邪者,选用刮痧疗法。有局部病变的患者,可采用喷喉法、灌肠法、滴鼻法[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5):29]。


治疗外感热病,不应囿于寒温流派,三阳病皆可归之于表,都可用解表解肌之法。外感热病,总忌用闭塞表窍之药,即使传人到三阳之腑,仍要留此祛邪之路[中医杂志1995;36(1):12]。


...

第三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有规律地循行脉管之中,在脉内营运不息,充分发挥灌溉一身的生理效应。


脉是血液循行的管道,又称“血府”。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即“离经之血”。由于离经之血离开了脉道,失去了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所以,就丧失了血的生理功能。


二、血的生成


(一)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


1.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故曰是谓血”(《灵枢·决气》):“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虽心主血脾和胃,血自生矣”(《妇人良方·调经门》)。“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补由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物质,所以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饮食营养的优劣,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9向着血液的化生。“盖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医门法律·虚劳论》)。因此,长期饮食营养摄人不足,或脾胃的运化功能长期失调,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2.营气:营气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旷“夫生血之气,营气也。营盛即血盛,营衰即血衰,相依为命,不可分离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3.精髓:…‘血即精之属也”(《景岳全书·血证》)。“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侣山堂类辨·辨血》)。“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下》)。由上观之,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4.津液:“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邪客》)。“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痈疽》)。津液可以化生为血,不断补充血液量,以使血液满盈。“津亦水谷所化,其浊者为血,清者为津,以润脏腑、肌肉、脉络,使气血得以周行通利而不滞者此也。凡气血中,不可无此,无此则槁涩不行矣”(《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所以,血液的盈亏与津液有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水谷精微、营气、津液、精髓均为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但津液和营气都来自于饮食物经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所以,就物质来源而言,水谷精微和精髓则是血液生成的主要物质基础。


(二)血液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1.心:心主血脉,一则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使全身各脏腑获得充足的营养,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从而也促进血液的生成。二则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在肺吐故纳新之后,复注于心脉化赤而变成新鲜血液。所以说:“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侣山堂类辨》)。“奉心化赤而为血”是说心也参与血液的生成。“血为心火之化,以其为心火所成……故经谓心生血,又云血属于心”(《医碥·血》)。


2.肺:肺主一身之气,参与宗气之生成和运行。气能生血,气旺则生血功能亦强,气虚则生血功能亦弱。气虚不能生血,常可导致血液衰少。肺通过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使脏腑之功能旺盛,从而促进了血液的生成。肺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肺朝百脉、主治节的作用而实现的。“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灵枢·营卫生会》)。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化生为营气和津液等营养物质,通过经脉而汇聚于肺,赖肺的呼吸,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之后方化而为血。


3.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景岳全书·传忠录·脏象别论》)。“胃中水谷之清气,借脾之运化成血,故曰生化于脾”(《医碥·血》)。若中焦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化源不足,往往导致血虚。可见,中医学已认识到血液与营养物质的关系,也已认识到脾是一个造血器官。


4.肝:肝主疏泄而藏血。肝脏是一个贮血器官。因精血同源,肝血充足,故肾亦有所藏,精有所资,精充则血足。另外,肝脏也是一个造血器官,所以《内经》云:“肝……其充在筋,以生血气”(《素问·六节脏象论》)。


5.肾:肾藏精,精生髓。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故有血之源头在于肾之说。中医不仅认识到骨髓是造血器官,肾对血液的生成有调节作用,而且也认识到肾精是通过肝脏的作用而生成血液的,所以说:“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虽有阴阳清浊之分,总由水谷精微所化。其始也混然一区,未分清浊,得脾气之鼓运,如雾上蒸于肺而为气;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张氏医通·诸血门》)。


综上所述,血液是以水谷精微和精髓为主要物质基础,在脾胃、心肺、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而生成的。故临床上常用补养心血、补益心脾、滋养肝血和补肾益髓等法以治血虚之候。


三、血的循行


1.血液循行的方向:脉为血之府,脉管是一个相对密闭,如环无端,自我衔接的管道系统。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以营养人体的周身内外上下。血液循行的方式为“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周不休。”故曰:“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


李中梓则更明确指出:“脉者血脉也,血脉之中气道行焉。五脏六腑以及奇经,各有经脉,气血流行,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百骸之间,莫不贯通”(《医宗必读·新著四言脉诀》)。


血液循行的具体方向是:“食气人胃,散精于肝……食气人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素问·经脉别论》)。“……此雾气由脏而经,由经而络,由络而播宣皮腠,熏肤充血泽毛……;阴性亲内,自皮而络,自络而经,自经而归趋脏腑”(《素灵微蕴》)。这段论述说明了水谷精气的走行方向,并明确地指出了水谷精气是进入血液循环的。故从中可以了解血液离心性和向心性的具体循行方向。这个方向虽与现代生理学对血液循环的认识有所不同,但已明确提出了心、肺和脉构成了血液的循环系统。


2.血液运行的机制:血液正常循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脉管系统的完整性,二是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与心、肺、肝、脾四脏的关系尤为密切。


心主血脉:“人心动,则血行诸经”(《医学人门·脏腑》)。心为血液循行的动力,脉是血液循行的通路,血在心的推动下循行于脉管之中。心脏、脉管和血液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心主血脉,心气是维持心的正常搏动,从而推动血液循行的根本动力。全身的血液,依赖心气的推动,通过经脉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心气充沛与否,心脏的搏动是否正常,在血液循环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肺朝百脉: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而血非气不运,血的运行,又依赖气的推动,随着气的升降而运至全身。肺司呼吸而主一身之气,调节着全身的气机,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


“肺主气,心主血。肺之呼吸以行脏腑之气;心因之一舒一缩,以行经络之血。肺金清肃,其气下行,肾则纳之,归于中宫,助真火,蒸饮食,化精微,以为生元气之根本。呼吸由此而起,声音由此而出,人之强弱寿夭,悉本于此。心脏舒出紫血之浊气,缩人赤血之清气。赤血即受肺吸人清气生气,由心运行血脉管,滋养周身之精血也;紫血即受脏腑经脉浊气毒气改变之血,由回血管复运行肺内,待呼出浊气,得吸人之清气,则紫血复变为赤血,仍流布周身之内,以养生命。人身之血脉运行,周而复始也”(《医易一理》)。


脾主统血: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之所以统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脾气健旺,气血旺盛,则气之固摄作用也就健全,而血液就不会逸出脉外,以致引起各种出血。


肝主藏血: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根据人体动静的不同情况,调节脉管中的血液流量,使脉中循环血液维持在一个恒定水平上。此外,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一方面保障着肝本身的藏血功能,另一方面对血液通畅地循行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从上可以看出,血液正常地循行需要两种力量:推动力和固摄力。推动力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具体地体现在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及肝的疏泄功能方面。另一方面是固摄的力量,它是保障血液不致外溢的因素,具体地体现在脾的统血和肝藏血的功能方面。这两种力量的协调平衡维持着血液的正常循行。若推动力量不足,则可出现血液流速缓慢、滞涩,甚者血瘀等改变;若固摄力量不足,则可导致血液外溢,出现出血症。综上所述,血液循行是在心、肺、肝、脾等脏腑相互配合下进行的。因此,其中任何一个脏腑生理功能失调,都会引起血行失常。


中医学认为,血液的生理与心、肺、脾、肝、肾皆有密切关系。故曰:“血……盖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无所不及”(《景岳全书·血证》)。所以临床上治疗血液疾患也是从整体人手的。


血行失常不外出血和血瘀两端。治疗出血,不重在止血而重在分清出血的原因和性质。诸如清热止血、益气止血、平肝止血、清肺止血、祛瘀止血等。血瘀则行血,总以活血祛瘀为要。无论活血或祛瘀,多在和血基础上进行,一般不宜猛峻,如欲逐瘀,常与攻下法同用,如理气活血、温经活络、攻逐瘀血等。


四、血的生理功能


(一)营养滋润全身


血的营养作用是由其组成成分所决定的。血循行于脉内,是其发挥营养作用的前提和血沿脉管循行于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难经·二十二难》将血的这一作用概括为“血主濡之”。全身各部(内脏、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无一不是在血的濡养作用下而发挥功能的。如鼻能嗅,眼能视,耳能听,喉能发音,手能摄物等都是在血的濡养作用下完成的。所以,血,“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是以出人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也”(《金匮钩玄·血属阴难成易亏论》)。


血的濡养作用可以从面色、肌肉、皮肤、毛发等方面反映出来。血的濡养作用正常,则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肌肤和毛发光滑等。当血的濡养作用减弱时,机体除脏腑功能低下外,还可见到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等临床表现。


“故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至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之所在,无非血之用也”(《景岳全书·血证》)。


(二)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血的这一作用是古人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而认识到的:无论何种原因形成的血虚或运行失常,均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方面的症状。心血虚、肝血虚,常有惊悸、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安的表现,失血甚者还可出现烦躁、恍惚、癫狂、昏迷等神志失常的改变。可见血液与神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所以说“血者,神气也”(《灵枢·营卫生会》)。


...


全文:
中药名称甘遂
拼音名Shiwei
英文名FOLIUM PYRROSIAE
来源本品为水龙骨科植物庐山石韦  Pyrrosia sheareri (Bak.) Ching、石韦Pyrrosia
lingua  (Thunb.)  Farwell 或有柄石韦 Pyrrosia petiolosa (Christ)  Ching 的
干燥叶。
  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根茎及根,晒干或阴干。
性状庐山石韦  叶片略皱缩,展平后呈披针形,长10~25cm,宽3~5cm。
  先
端渐尖,基部耳状偏斜,全缘,边缘常向内卷曲。
  上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散布有黑色
圆形小凹点;下表面密生红棕色星状毛,有的侧脉间布满棕色圆点状的孢子囊群。
  叶柄
具四棱,长10~20cm,直径1.5~3mm,略扭曲,有纵槽。
  叶片革质。
  气微,味微涩苦。
石韦  叶片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长8~12cm,宽1~3cm。
  基部楔形,对称。
  孢
子囊群在侧脉间,排列紧密而整齐。
  叶柄长5~10cm,直径约1.5mm 。
有柄石韦  叶片多卷曲呈筒状,展平后呈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8cm,宽1~
2.5cm。
   基部楔形,对称。
  下表面侧脉不明显,布满孢子囊群。
  叶柄长3~12cm,直径约
1mm。
鉴别  本品粉末黄棕色。
  星状毛体部6~12 细胞,作辐射状排列成上、下两轮,有的表面光滑,有的有纵向或不规则网状纹理;柄部1~9细胞。
  孢子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肾形,外壁具疣状突起。
  孢子囊环带细胞,表面观扁长方形。
  叶下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气孔类圆形。
  纤维长梭形,胞腔内充满红棕色或棕色块状物。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筛去细屑。
性味与归经  甘、苦,微寒。
  归肺、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  利尿通淋,清热止血。
  用于热淋,血淋,石淋,小便不通,淋沥涩痛,吐血,衄血,尿血,崩漏,肺热喘咳。
用法与用量6 ~12g 。
注意  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


民间药方                               
治脚裂口   用40度左右的温水洗脚,泡10分钟,然后檫干,用温水调芥末成浆糊状,不要太稀,用手 摸载患处,穿上袜子,以保持清洁,第二天再用温水洗脚,再摸,2~3次 即愈。
治失眠   生龙骨粉20克,珍珠粉4.5克,琥珀粉5克,共研细末,每次取3~4克,加鲜竹沥少许调湿,分为两份,用双层纱布包好,于睡前分别放在两手心处,外用胶布固定,次晨取下。7天为1疗程。
 治疤痕   发生创伤时,脱痂愈后容易留下疤痕。如果在刚脱痂后,可用鲜姜片轻轻檫磨疤痕疙瘩,日檫3次,每次2~3分钟,连续用鲜姜檫两三次即可不留疤痕。
治倒睫  五倍子12克,蜂蜜15克。将五倍子捣成细末,用蜂蜜调匀,成膏状。用法:外用。取适量药膏,涂抹于眼皮上(外侧),每日早、晚各1次。一般连续涂4~5天即可见效。

一、 内科本 
1、 初起感冒:葱白(连须)、生姜片5钱、水一碗煎开、加适量红塘称热一次服下(葱姜不需服下),并马上睡觉,出汗即愈。 
2、 多日感冒:白天用法同第一条,另外,要在晚上睡觉前,用大蒜头捣成糊状,敷两足心(涌泉穴,每足心敷黄豆粒大即可),用布包好,次日晨揭去,连用2-3天即愈。 
3、 头痛(各种头痛均可):生白萝卜汁,每次滴鼻孔两滴(两鼻孔都滴),一日两次,连用4-5天,可除根。忌吃花椒、胡椒。 
4、 头晕(头昏眼花、晕眩):鸭蛋一个、赤豆20粒,搅匀蒸熟,早晨空服,每日一次,连用7天有特效。忌吃酒、辣。 
5、 失眠、多梦:睡前用半脸盆热水,加一两醋双脚浸泡20分钟,并生吃葱白1-2根。 
6、 干咳(感冒或其他原因引起均可):生黑芝麻3钱(约一调羹),冰糖适量,共捣碎开水冲早晨空服,3天痊愈,少吃鱼类。 
7、 有痰咳(包括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儿童气管炎):白萝卜二两,鸭梨二两,一起切碎加水一碗煮熟加适量冰糖食用,一日二次连用3天。清热化痰。可与第九条同用。 
8、 老气管炎(慢性气管炎):取冬天打霜后丝瓜藤*一两、甘草*一钱,水一碗煎汤一次服下,一日二次,连用半月至20天,可根治。忌烟酒、辣物,最好与第九条同用。 
9、 长期咳嗽(肺气肿及气管炎等引起咳嗽):明矾一两,研成粉用醋调成糊状,每晚睡前取黄豆大一团敷足心(涌泉穴,两足都敷),用布包好、次日晨揭去,连用7天有特效。 
10、 哮喘(儿童哮喘同):干蚯蚓*半斤,炒黄研成粉,用白糖水冲服,一次2钱(约半调羹粉)一日二次,服完即愈。忌吃辣物。 
11、 胃痛、吐酸、胃下垂、胃窦炎:大蒜头一次一两连皮烧焦,再加一碗水烧开、加适量白糖空腹食用,一日二次,连用7天可根治。 
12、 胃、十二脂肠溃疡:鸡蛋壳30个炒焦研成粉,麦面粉半斤炒焦,一起抖匀,早晚饭前用。开水冲服,一次2钱(约半调羹),一日二次,一般一付药可愈,重病需二付。 
13、 高血压、高血脂:芹菜籽*一两,用纱布包好,放10斤水煎汤,早、中、晚饮1杯。不怕辣者,可,早中晚食生蒜2头,有降血压、血脂特效。 
14、 心脏病、冠心病:花生壳一次一两,绿豆5钱,煎一碗汤服下,一日二次,需半月。 
15、 肠胃炎、腹泻:每次用麦面粉半两炒焦,加适量白糖用开水调匀,饭前服,一日二次,2-3天有特效。忌吃柿子、香蕉、油腻。 
16、 消化不良(儿童消化不良同):鸡盹皮4两炒黄研成粉,饭前用白糖水冲服、一日二次,一次2钱(约半调羹)、儿童减半、一剂服完即可,忌吃田螺。 
17、 胸闷气胀:白萝卜籽*5钱、煎一碗汤服,一日三次,连用3天有消积顺气之功效。 
18、 神经衰落:猪脑1两,加入蜂蜜一调羹,蒸熟吃,一日一次,连吃5-10天。 
19、 贫血:杀鸡、鸭时,将鲜血流在一张干净白纸上,晒干揉成粉,用葡萄酒调服,一次半调羹粉,一日二次,连服半月。忌海带。 
20、 内热口干:芦根*、绿豆各5钱,加一碗水煮开、加适量冰糖、去芦根吃豆喝汤,日服二次,连服3天。生津润肺,降火解热。 
21、 慢性肝炎:每次用白茅根*二两,烧一碗水服汤,一日三次,一般需服半月,忌辣物。 
22、 胆、肾、尿道结石:用鸡内金、玉米须50克,煎一碗汤一次服下,一日2-3次,连服10天。忌吃肝脏、肥肉、蛋黄。 
23、 急、慢性肾脏炎:4两重左右黑鱼一条,去鳞、肠等,绿茶叶2钱,包入鱼肚内用线捆好,加一碗水煮熟,吃鱼喝汤,一日一剂,连吃10-15天。忌酒、盐、香蕉、房事。 
24、 胆囊炎:冬瓜籽、绿豆各5钱煎一碗汤,一次服下。一日三次,连用10日。 
25、 糖尿病:猪胰一条,冬瓜皮1两,加水煮熟,少加些油、盐和调料(勿加酒、糖)吃下,一日一剂,连吃20天。 
26、 记忆力差:鹅蛋一只,打入碗内加适量白糖搅匀,蒸熟早晨空服,连吃5天,有清脑益智功能,对增强记忆有特效,忌吃海带、花椒、动物血、酒、绿豆。 
27、 小便不通:杨柳树叶1两,煎一碗汤一次服下,一日二次,2-3天即可通尿无阻。 
28、 小便失禁(尿急、控制不住):鸡肠一付,洗净晒干,炒黄研成粉,用黄酒送服,每次1钱,一日三次,服完即愈。忌姜、辣。 
29、 尿频(小便次数多):生韭菜籽*3两,研成粉,每次2钱用白开水送服,一日二次,一般需服2-10天。忌浓茶、牛奶。 
30、 便秘(大便燥结、排便困难):用煮熟的南瓜一碗,加入猪油5钱和适量的盐吃下,一日一次,一次见效,3日可愈。 
31、 痢疾、泄泻:每次用大蒜两头,连皮放火内烧焦再煮一碗水空服汤,一日二次,连用3天可消炎解毒,治久泻不愈特别有效。 
32、 打鼾:花椒5-10粒,睡前用开水泡一杯水,待水凉后服下(花椒不服下),连服5天,以后再也不打鼾。 
33、 打嗝:用手指甲一小条,点燃闻味,即止。 
34、 晕车:乘车时切一片生姜含口中,或用一块膏药贴在肚脐上(此条孕妇禁用),对于晕车教严重者,可两方同用,有特效。 
35、 中风:每日喝1两生芹菜只汁,病轻者服半月,病重者服一月可愈,忌吃羊肉、鸭血。 
36、 神经病(又叫癫痫、羊癫痫、疯狂病、狐大仙):干桃化*3两,用刀切成细末,分成十份,每次一份,在发病时用淡明矾水送服,一日二次,5天一疗程,连用3疗程。 
37、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黄药子*9-12克,用三碗水煎成一碗,每日一次;另可用50克泡1斤白酒,日服1两,5-8周代谢率明显降低。 
38、 慢性肠炎:鸡蛋清1只,白酒半两,混合,每晚睡前服。 
二、儿科 
39、 小儿感冒(包括婴儿):生姜5钱,水半碗煎开加入红塘服下,一日二次,2天可愈。 
40、 百日咳(及婴儿气喘):大蒜一头,去皮捣烂加白糖3钱,过半小时后用开水一两冲,两天可治小儿咳嗽、婴幼儿气喘,有特效。 
41、 小儿遗尿:生葱白一根,捣烂,每晚睡前敷肚脐,用布包好,次日晨揭去,连用3-5天,可治愈。 
42、 夜啼:大人用一小撮绿茶放口内嚼碎,每晚睡前敷小儿肚脐,用布包好,次日晨揭去,连用3天。 
43、 婴幼儿腹泻、腹胀:大蒜一头,连皮烧焦,再与半碗水烧开,加适量白糖服汤,一日一次,一般两三天即可消食止泻。 
44、 盗汗(成人盗汗同):老豆腐半斤,切片贴锅内烧成巴,再加水一碗,白糖适量,烧汤连巴一同食用,每晚睡前服,3天痊愈。 
45、 打蛔虫:生南瓜籽20粒,去壳饭前空服,一次吃下,第二天虫子即可随大便排出。 
46、 经常肛门痒:伤湿解膏一块,每晚睡觉前贴肛门上,次日晨揭去,连用三天。 
47、 小儿厌食(不思吃饭):山楂*3钱,鸡盹皮1钱,加半碗水煮熟饭前吃完,一日二次,连吃三天,有开胃、助消化之功效。 
48、 腹痛(成人腹痛同):用一片桔皮敷在肚脐上。再用半斤盐炒热(不要太烫),敷在桔皮上,可立即止痛。 
49、 误食杂物:韭菜半斤,不要切碎,炒熟多加些猪油,一次吃光,杂物可随大便排出。 
50、 磨牙:每晚睡前吃一块生桔皮,连吃2-3天,可治小儿及成人睡觉磨牙。 
51、 流口水(成人、老人睡觉流口水方法同):泥鳅半斤,去内脏晒干,炒黄研成粉,用黄酒冲服,一次二钱,一日一次,服完即可。 
52、 儿童缺钙:每次用虾皮5钱,海带1两,一起煮汤,加油盐食用,一日一次连用半月。 
53、 腮腺炎:醋和墨汁按1:1配好,用毛笔蘸此,涂于患处,每天5-6次,一般二三天腮部肿胀自消。 
54、 小肠气:生姜汁5钱,先给患儿洗澡,待周身出汗时,用姜汁擦患部,一日二次,连用三、四天,以后不再复发。 
55、 考场镇静良方:学生进考场如临战场,往往由于过度紧张,使自己产生心慌、怯场现象,从而不能正常发挥而名落孙山。现介绍一种单方:酸枣仁*、绿豆各一两,煮一碗汤一次吃完,一日二次,次方要在考试前两天开始服,至考试结束,有镇静安神功效。 
三、外科 
56、 关节炎、肩周炎(包括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食用细盐1斤,放锅内炒热,再加葱须,生姜各3钱,一起用布包好,趁热敷患处至盐凉;一日一次,连用一星期,有追风祛湿之功效。 
57、 劳伤腰痛:艾叶*一两,炒黄的蟹壳一两,浸白酒一斤,三日后用酒涂腰部,一日2-3次,7-10天,可治多年腰痛。 
58、 肾亏腰痛:丝瓜籽半斤,炒黄研成粉。白酒送服,每次1钱,一日二次,服完即愈。此方还可治妇女产后腰痛。 
59、 坐骨神经痛:食用细盐一斤,炒热后加艾叶*一两,用布包好敷患处至盐凉,一日一次,连用5-10天。(盐可每天反复使用)。 
60、 颈椎痛:羊骨头(生的,煮过均可)二两,砸碎炒黄,浸白酒1斤,三日后擦颈部,一日三次,一般不过15天,可以根治。 
61、 骨刺(骨质增生):狗骨头三两,砸碎炒黄浸白酒1斤,三日后用酒擦患处(最好带吃此酒一盅),一日三次,需用半月可愈。 
62、 腿抽筋:桑树果*一两,煎一碗汤一次喝下,一日二次,5天痊愈。 
63、 四肢麻木:老丝瓜筋*一两,煎一碗汤一次服下,一日二次,连服一星期,有特效。 
64、 内、外痔疮:大田螺每天一只,将盖去掉。放入冰片*1钱,5分钟后取田螺水涂肛门,每天2次,7天痊愈,忌吃酒、辣物。 
65、 打针结块:将土豆切成半公分厚的薄片,敷在患处,再用热毛巾捂,一日二次,一次20分钟,2-3天肿块消散。 
66、 狐臭:胡椒、花椒各50粒,研成粉,再加入冰片*2钱,用医用酒精调匀,每日取一小团涂患处并用胶布贴好,一日换一次,连用半月可根除。 
67、 口眼歪(面部神经麻痹):黄鳝血涂面部,向左歪涂左边,并用手掌从左向右反复抹,每次2分钟,一日二次,向右歪则反做,连用三四天即正。 
68、 脱肛(解大便时肛门脱下):每次用韭菜半斤,水2斤煎开洗肛门,一日二次,洗三天。 
69、 落枕(睡觉时由于枕头或姿势不适,而引起的颈痛):韭菜汁加热擦颈部,日擦七八次。2-3天可治好。 
70、 戒烟:干南瓜藤*一两,煎一碗汤加适量红糖一次服,一日三次,7天后永不想抽烟。 
71、 戒酒:活黄鳝一条,放一瓶白酒内浸二天后此酒,1次1-2两,一日三次,将酒服完后永远不想再喝一滴酒。 
72、 喝酒不醉:葛根*1钱,在喝酒前泡一杯开水喝下再喝酒,酒精可解,所以人不会醉。 
73、 疥疮(老烂脚):豆腐渣炒热,敷患处,用布包好,日换一次,可治愈烂脚久不收口。 
74、 淋巴结核:田螺壳炒黄研成粉,用芝麻油调匀敷患处,日换一次,连用7-10天。 
75、 长寿保健药酒:磁石、何首乌*、大枣、核桃、枸杞*各一两,浸白酒或黄酒二斤,两天后按常日酒量吃此酒,如常饮能使老人面部红润,增强抗病力,有延迟衰老功效。 
四、皮肤科 
76、 皮肤痒:鲜韭菜、淘米水,按1:10重量配好,先泡二小时再连韭菜一起烧开,去韭菜用水洗痒处或洗澡,一次见效,洗后勿用清水过身,一日一次,连洗三天永不再痒。 
77、 牛皮癣、顽癣(银屑病):侧柏叶*、苏叶*、各200克,蒺藜*40克,共研粗末,装纱布袋内,用水6斤沸煮后小火煮30分钟,涂洗患处,日3次。 
78、 神经性皮炎(或过敏、或季节性发生):老豆腐三、四两炒焦,用芝麻油调匀涂患处,一日3次,三、四天有特效。 
79、 湿疹(皮肤起红点、水泡、发痒):用绿豆3两炒焦研成粉,用醋调匀涂患处,一日二次,连涂一星期可根治。忌花椒、胡椒。 
80、 风疹块、痱子:鲜韭菜汁每天涂患处,一次即明显见效,一日三次,2-3天即愈。 
81、 白癜风:乌梅*30-50克浸泡在95%酒精100毫升中,2周后过滤再加二甲亚矾*5毫升,每日擦患处3次,每次用力擦5分钟。 
82、 手气、脚气:生大蒜头两只,去皮放入半斤醋内泡3天,再用大蒜头擦患处,每日3次。连用7-10日,有消炎和杀死细菌之特效。 
83、 手汗、脚汗太多:明矾*5钱、热水2斤,一起溶化浸手脚、一次10分钟、浸后让其自然凉干,一日一次,5天后手脚汗正常。 
84、 手足开裂、粗糙:生猪油二两,加白糖1钱。捣匀擦手脚,一日2-3次。一般7天克愈,再擦几天以后永不复发。 
85、 冻疮未破:尖头辣椒5钱,白酒或酒精半斤一起放入瓶内浸3天后,在冻疮初起,皮肤红肿发热时涂患处,一日五次,有特效,连用十天至半月痊愈除根,来年永不再发。 
86、 冻疮已破:陈旧棉花(越陈旧越好)烧成灰,用麻油调匀涂患处,一日三次。 
87、 鹅掌风、灰指甲:醋1斤熬至半斤,加入去皮大蒜头一只,二日后用醋每天浸手二次,一次10分钟,浸后再用清水洗净,7天即可。 
88、 疮、疔、疖:用生土豆捣烂,涂患处用布包好,日换一次,一般5天即可。 
89、 鸡眼、侯子:先将患处外部老皮消去,再涂上清凉油,用香烟火熏烤,至疼时稍坚持后拿掉烟火,一日二次,5天可脱落不发。 
90、 烫伤:可选用蛋清、白糖水、醋、蜂蜜、在烫伤时马上涂伤处,就不会起泡又易好。 
91、 流火、丹毒(多患于下肢、皮肤红、肿、热痛并伴有寒战、高热、头痛):用鲜丝瓜叶汁拌金黄散*成糊状,外涂患处,内服三妙丸*中成药有奇效。 
92、 蚊虫咬伤(红肿、痒):可选用大蒜、生姜擦或用醋、牙膏、盐水、香烟灰加水调匀涂,均可立即见效止痒、解毒消肿。 
五、妇科、男性科 
93、 妇女白带(白带多、有异味):生鸡蛋一只,从一头敲一小洞,将7粒白胡椒装入蛋内,用纸封好蒸熟,去胡椒吃蛋,每日一只,连吃一星期,忌吃猪血、绿豆。 
94、 月经不调(来经提前或推迟均在7天以上):干藕节半斤,炒黄研成粉,白酒送服,一日三次,一次2钱,服完即可每月来经。 
95、 血崩(月经量太多):黑木耳3两,炒干研成粉,红塘水送服,一次3钱,一日二次。 
96、 闭经(少女18岁后和非怀孕妇女二月以上不来月经):茄子切片晒干,炒黄研成粉。黄酒送服,一日二次,一次5钱,十天可愈。 
97、 通经(来经时腹痛):用丝瓜筋一次一两,烧一碗汤服,一日二次,7天痊愈。 
98、 外阴痒:葱白连根一两,花椒10粒,一起煎水一碗,洗阴部,每天二次,共洗3天。 
99、 产后缺乳:莴苣籽*5钱,煎汤一碗,加白糖一次服下,一日二次,5天后乳汁充足。 
100、 产前知男女:将孕妇清晨第一次小便滴入两滴医用酒精,变红者为男,无变化为女。 
101、 女不孕:生鸡蛋一只开一小孔,放入红花*0.5钱左右,再蒸熟吃蛋,每天一只,连吃一个月,(要在月经干净后开始吃)。 
102、 子宫、卵巢肿瘤:红花6克、黑豆30克,水煎服,去红花食黑豆与汤,日2次。 
103、 男不育:每天用麻雀一只,去掉毛和内脏,将菟丝籽*2钱放入麻雀肚内,包好蒸熟后吃麻雀,连用半月,可治男子婚后久不生育。 
104、 阳痿(男子阳茎不能勃起):磁石(吸铁石)5钱,公鸡睾丸5只,浸白酒一斤,三日后按常日量吃酒,一般需吃半至一月。(磁石可反复使用)。如不吃酒人,每日炒二只公鸡睾丸吃,连吃半月至一月,完全恢复性功能。 
105、 遗精(睡觉做梦流精):猪腰子一个,切开放入韭菜籽*2钱,用线扎好蒸熟,再切碎加油盐吃,一日一个,连吃四、五个腰子。 
106、 早泄(男子在房事时过早射精):韭菜籽*半斤炎黄,用黄酒送服,一次2钱,一日三次,服完即痊愈。 
107、 小肠气:食盐半斤炒热,加入花椒20粒,用布包好,敷患处至盐凉,一日一次,最好睡前用,连用4、5天有特效。 
108、 男子性功能减退(不属于阳痿,只是性功能减弱力不重心,多见于年老体弱者,也有房事过度引起的):活大青虾或白虾一两,白酒1斤、浸5天后按常日酒量吃酒,酒完后将虾炒吃。连用半月,有补阴壮阳、补充男性激素、增强性机能之功效。 
109、 前列腺炎:麝香0.5克,白胡椒7粒,研成细末,装瓶备用。将脐用酒精洗净,将麝香放入肚脐内,再将胡椒粉盖在上面,后盖圆白纸一张,外用胶布贴紧,每隔7-10日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 
110、 前列腺肥大:冬瓜籽*30克、黑木耳15克、秦皮*15克,水煎服,日2次。 
六、五官科 
111、 牙痛(神经性、过敏性、蛀牙痛均可):花椒10粒,白酒一两,将花椒浸在酒内,十分钟后用酒口含,几分钟即见效,一日2次每次10分钟,3-4天痊愈。 
112、 牙周炎、牙龈炎:用一只鸡蛋清加等量白酒搅匀喝一口,含口中,5分钟后吐掉,一日二次(一日一只蛋),2-3天消炎止痛。 
113、 牙出血(经常出血或刷牙引起):花椒10粒,醋三两,浸2天后口含,一次3分钟,一日2次,连用5天有特效。 
114、 电光性红眼病:用人乳滴入眼内,闭眼10分钟,一日二次,一次二滴,有特效,忌辣。 
115、 结膜炎(非电光红眼病):用绿茶水,每日洗眼3-5次,一般2-3天有消炎抗菌之功效。忌吃酒、辣物。 
116、 流泪眼、沙眼:干桑叶*1两,加一碗水烧开、每日洗眼3-5次,连用一星期。 
117、 视力衰退(老光、老花、视物不清):白菊花*2钱,枸杞子*2钱,每日用开水泡饮(一剂可泡三遍),连饮半至一月,有清水明目之功效。忌吃辣物、海带。 
118、 偷针眼:用缝衣针的针鼻部反复摩擦患处,并稍用力挤压,每日2-3次,不出二日即可治愈。 
119、 白内障(晶状浑浊、使视力下降):白蒺藜*250克,羊肝250克,白糖200克,研为末,每次服15克,日服2次,8周见效。 
120、 青光眼(眼球内压力太高,角膜水肿或呈雾状,视力下降):猪眼一付,加绿豆一两煮熟,再加油、盐适量,每日吃一剂,连吃半月,能使眼内轻松,眼睛明亮。 
121、 中耳炎(耳内长期流水、流浓、胀痛):鲜韭菜汁5钱,加入明矾半钱,溶化后滴入耳内,一次1-2滴,一日2次,连用5天。 
122、 耳鸣、耳聋:当归*15 钱,黑豆30克,红塘30克,水煎服,日2次,2周见效。菊花*30克,芦根*30克,冬瓜皮*30克,水煎服,每日2次,2周见效。 
123、 虫入耳:用猫尿一滴,滴入耳内,虫子会自动出来。(提取猫尿法:用大瓣大蒜头,去皮擦猫鼻子,猫即撒尿)。 
124、 口疮(又叫羊胡疮,在口内叫口腔溃疡):醋、蒸馏水等量搅匀,涂患处,一日5次,连用2-3天,可消炎止痛,效果极佳。 
125、 咽喉痛(咽部干燥疼痛、有异物感,急、慢性均可):用绿茶叶泡浓茶约2两水量,加入半两蜂蜜搅匀,每日分几次漱喉并慢咽下,每日一剂,连用3-5天,消炎镇痛,湿润咽喉,治急、慢性咽喉炎。忌吃烟、酒,一切有刺激性食物。 
126、 扁桃体炎(嗓子二侧发起红肿、痛、一般多发于着凉后):黑木耳一两,炒干研成粉,每次用半调羹粉与蜂蜜调匀口服,一日二次连服5天永不再发(此方在扁桃体炎正在发作时用)。 
127、 声音哑(咳嗽、讲话太多、唱歌、内火大等原因引起的音哑):鸡蛋一只、打入碗内,加醋一条羹、搅匀蒸熟食用,一日一剂,连吃2-3天,声音响亮。忌辣。 
128、 口臭:芦根*(鲜、干均可)一两,煎汤一碗加冰糖适量内服,一日一次,早晨空服,连服一星期。清火解毒,治内热胃火。 
129、 鱼刺卡喉:较轻者用好醋喝一口即可。如果不行,可用鸭口水一调羹喝下,鱼刺可自动化掉。(取鸭口水法:用一片生姜,放入鸭嘴内,再将鸭倒吊,鸭即流口水)。 
130、 鼻炎(包括过敏性、萎缩性和鼻窦炎,有的流脓流水、鼻涕多、有的闻味不灵敏):用黄砖一块,放火上烧烫,取下,将一调羹醋倒在热砖上,此时有大量热气上冒,患者用鼻闻其热气,一日二次,连用7天,消热、消炎,解毒通窍,治各类鼻炎,有特效。 
131、 流鼻血:藕节*、芦根*等量,一起切碎,煎一碗水一次喝下,一日二次,连用5日,清热止血,永不复发。 
七 、美容 
132、 除面部皱纹:鲜黄瓜汁二调羹,加入等量鸡蛋清(约一只蛋)搅匀,每晚睡前先洗脸,再涂抹面部皱纹处,次日晨用温水洗净,连用半至一月,能使皮肤逐渐收缩,消除皱纹有特效. 
133、 皮肤粗黑:靠化妆品增白皮肤,只能一时掩饰,治表不治本,现向你介绍一种治表治本能使皮肤增白而真白的妙方,既简单又有特效:用白醋\甘油按5:1混合,常擦皮肤(一日二\三次)能使皮肤湿润,减少黑色素沉积,一月后皮肤即细腻白嫩,洁净光滑富有弹性,充满美感。(此方对遗传黑皮肤均有效). 
134、 除雀斑:杏仁*5钱,研成细粉,用鸡蛋清调匀,每晚睡前涂面部,次日清晨用温水洗去,一日一次,10-15日显效,以后不发. 
135、 黄褐班\蝴蝶斑:冬瓜汁\白醋等量,调匀涂面部,一日2-3次,涂后过10分钟洗去.连用半月即可除净. 
136、 除面部色素斑:鲜西红柿汁\蜂蜜,按5:1混合,涂面部,过10分钟后洗净,连用10-15日,能使黑色素分解,皮肤变白红润. 
137、 除粉刺(酒刺\青春豆\座疮):鲜黄瓜汁\白醋等量调匀,先用热水洗脸后再涂脸,一日三次,涂后过10分钟用温水洗去,连用半月可愈,以后不老. 
138、 除黑痣:花生仁烧焦捣碎,用酒精调匀,涂痣上,每晚睡前涂上并包好,次日晨洗去,连用半月可除,(大痣需涂一月). 
139、 脱发\头屑\头痒:每次用桑树根皮*4钱,水二斤,烧开洗头,一日一次,洗后勿用清水过头连用5天,能促进头皮血液循环,有固发作用,并治头屑\头痒,可再生发. 
140、 斑秃\秃顶:按134条使用,并用老姜片每日擦头皮3-5次,与134条同用半月,以后不出一两月便会重新长出一头浓发. 
141、 头发增亮:啤酒\醋按2:1混合.每日用毛巾吸湿再涂头发一次,连用半月. 
142、 白发变黑:何首乌*\黑芝麻各三两,一起炒干研碎,用白糖水调服,每次3钱,一日一次,连服半月,可补肾健发.忌蚕豆. 
143、 减肥:干荷叶*\干冬瓜皮*按1:2配好,每日用一两泡一斤左右热水喝,有去厚腻\刮油手之功效,忌肥肉. 
144、 瘦人增胖:鸡蛋二只,打在碗内,加生番茄汁一调羹和适量白糖,用等量开水冲成半熟食用,每日一次,早晨空服(也可吃稀黄荷包蛋)连吃一月,以后会逐渐变胖. 
145、 牙变白:用食盐\小苏打等量,加入调成牙膏状,每日刷牙一次,3-4天可除牙齿表层所有色斑,使牙齿洁白. 
146、 除汗毛\胡须(多毛症):旧电池粉\碱粉等量,用医用酒精调匀,过5分钟即可自动洗去,一日一次,5-7天后汗毛\胡须即可自动脱落,以后不会再发,此方对皮肤无过敏,无刺激,无任何副作用.

...

石韦的作用-石韦的功效
全文:
   

石韦


   


   

  石韦


   

  folium pyrrosiae linguae


   

  (英)japanese felt fern leaf


   

  别名 石剑箸、小石韦、金背茶匙、石皮、石兰、肺心草。


   

  来源 为水龙骨科植物石韦pyrrosia lingua (thunb.) farwell的叶。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根茎长,横走,密生褐色鳞片,卵状披针形,边缘有睫毛。叶远生,革质,上面绿色,偶有少数星状毛,有小凹点,下面密生红黄色星状毛,不育叶和能育叶同型或略轿短而阔;能育叶柄长5~10cm,叶片平坦,披针形,长8~18cm,宽2~5cm,下面侧脉略突起,孢子囊群在侧脉间紧密而整齐排列,初为星状毛包被,成熟后露出。


   

  生于岩石或树干上。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


   

  采制 全年可采,除去根茎及根,晒干或阴干。


   

  性状 叶片略皱缩,展平后呈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基部楔形,对称;孢子囊群在侧脉间,排列紧密而整齐。叶柄长5~10cm,直径约1.5mm。


   

  化学成分 含绵马三萜(diploptene)、皂甙、蒽醌、黄酮、β-谷甾醇。


   

  性味 性微寒,味甘、苦。气微,味微涩苦。


   

  功能主治 利尿通淋,清热止血。用于热淋、石淋、小便不利、淋沥涩痛、吐血、衄血、尿血、崩漏、肺热咳嗽。


   


   ...

西洋参图谱
       


【药 名】:西洋参


【拼 音】:XIYANGSHEN


【英文名】:American Ginseng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根。


【功 效】:补气益阴,清热生津,清热止血。


【主 治】:治肺虚久嗽,失血,咽干口渴,虚热烦倦。


【性味归经】:甘微苦,凉。①《本草从新》:“苦微甘,寒。”②《本草再新》:“味甘辛,性凉,无毒。”
《本草再新》:“入心、肺、肾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另煎和服),0.8~2钱。


【用药忌宜】:中阳衰微,胃有寒湿者忌服。①《本草从新》:“脏寒者服之,即作腹痛,郁火服之,火不透发,反生寒热。”②《纲目拾遗》:“忌铁器及火炒。”



【药物配伍】:配麦冬,可用治肺气虚,肺阴亦虚之咳喘,具补气养阴之功;配石斛,益气生津之力增强;配竹叶,专清心火,养心阴,用治阴虚火旺之心烦,不寐,倦怠等证;配知母,对于温热病气阴两伤证效佳;配龙眼肉,用治血痢,既清又补,疗效大增。


【别 名】:西洋人参(《本草从新》)、洋参(《药性考》)、西参(《增订伪药条辨》)、花旗参、广东人参(《中国药值志》)


【处方名】:西洋参、花旗参、洋参


【商品名】:粉光西洋参:又名光西洋参、粉光参、去皮参、去皮西洋参,为西洋参采挖后趁鲜撞去外皮,再用硫磺蒸熏,晒干后,色白起粉者。
原皮西洋参:又名面参、原皮参、原皮洋参。为西洋参采挖后连皮晒干或烘干者。
野山洋参:又名野洋参、山洋参。为野生之西洋参。品质优,但产量小,极难得。
种洋参:为人工栽培之西洋参。品质次,但产量大,药材商品市场多为此种。
均以表面淡棕黄色或类白色,有密集细横纹、主根呈圆柱形或长纺锤形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原产北美;我国亦有栽培。主产美国、加拿大及法国。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选取生长3~6年的根,于秋季挖采,除去分枝、须尾,晒干。喷水湿润,撞去外皮,再用硫黄熏之,晒干后,其色白起粉者,称为“粉光西洋参”。挖起后即连皮晒干或烘干者,为“原皮西洋参”。


【拉丁名】:药材Radix Panacis Quinquefolii 原植物Panax  quinquefolium  L.


【炮制方法】:原药用清水喷潮,覆盖湿布,夏秋润2天,冬春润3天,取出切片,晾干。


【考 证】:出自《本草纲目拾遗》:“西洋参,若对半擘开者,名片参,不佳。反藜芦。入药选皮细洁,切开中心不黑,紧实而大者良。近日有嫌其性寒,饭锅上蒸数十次而用者,或用桂圆肉拌蒸而用者。”②《增订伪药条辨》:“西洋参,欲鉴别其真伪,必须分气味、形色、性质。真光西参,色白,质轻,性松,气清芬,切片内层肉纹有细微菊花心之纹眼,味初嚼则苦,渐含则兼甘味,口觉甚清爽,气味能久留口中。若副光伪参,色虽白,质重而坚,内层肉纹多实心,无菊花心纹眼,亦无清芬之气,嚼之初亦先苦后甘,数咽后,即淡而无味,不若真者能久留口中。毛西参,皮纹深皱微灰黑色,内肉松白,质亦轻,性松,气清芬,味苦兼甘,含咽清爽鲜洁为道地。伪毛参,皮纹深陷,质坚实,味微苦中兼微甘,后即淡而兼涩味粘舌者,此即伪也。”


【生药材鉴定】:干燥根略呈圆柱形而带纺锤状,长2~6厘米,粗0.5~1厘米,外表现细横纹及不规则的纵皱,顶端的细纹较密而呈环状。折断面平坦,淡黄色,有暗色形成层环,并散有多数红棕色树脂管及细管。由于加工不同,一般分为粉光西洋参及原皮西洋参二类,每类又因野生和栽培而有不同:①粉光西洋参 野生者形较小,或有分歧,色白而光,外表横纹细密。体轻。气香而浓,味微甜带苦。栽培者,皮色白,细纹不及野生者紧密。体重质坚而味淡。 ②原皮西洋参 野生者形粗如大拇指,或较小。外表土黄色,横纹色黑而细密。内部黄白色。体质轻松。气香味浓,品质优良。栽培者,形与野生者相似,但外皮淡黄,皮细,横纹不黑而较疏。体质结实而沉重。味较淡。以上二种均以条匀、质硬、体轻、表面横纹紧密、气清香、味浓者为佳。一般又以野生者为上品,栽培者次之。显微鉴定: 粉末:米黄色或淡黄白色。①树脂道纵断面碎片易见,内含金黄色油滴状物和少量橙红色条块状分泌物;分泌细胞含油滴状或颗粒状物。②草酸钙簇晶直径17-78μm,棱角多尖锐。③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类椭圆形,直径7-22μm,脐点多点状、裂缝状或人字状;复粒少,由2-8分粒组成。④ 导管主为网纹、梯纹导管,直径约至45μm。⑤木栓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类长方形或类方形,壁薄,细波状弯曲。栓内层细胞纵断面观可见径向排列的纹孔。⑥薄壁细胞类圆形或类长圆形,内含细小颗粒状物。


【中药化学成分】:根茎含甙类,主要是人参皂甙(Panaquilon);又含挥发油、树脂等。含总皂甙6.4%- 7.3%,水解主要得到人参二醇;另含人参三醇和齐墩果酸。辽宁栽培品中含人参皂甙 (ginsenosides)Rb1、Rb2、Rd、Re、Rf、Rg1、Rg2、Rg3、Rh1、R。和RA 0,亦有报道Rc。此外,含胡萝卜甙(daucosterin)、齐墩果酸、豆甾烯醇(stigmast-5-en-3ol)、豆甾-3,5- 二烯-7-酮(stigmast-3,5-diene-7-one)。栽培品尚含挥发油、油脂、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挥发油中已鉴定出32种成分,其中β-金合欢烯含量最高为26.05%,其次为十六烷8.9%和 β-古芸烯7.89%,另外含量在1%以上的尚有己酸、十二烷、长叶薄荷酮、长叶烯、β-甜没药烯、反丁香烯、3-苯基-十一烷、6-苯基-十二烷、4-苯基-十二烷、3-苯基- 十二烷、2- 苯基- 十二烷。油脂中含有己酸、辛酸、庚酸、壬酸、十五酸、十六酸、十七酸、十八酸、十八烯酸、十八二烯酸、9,12,15-十八三烯酸、8-甲基癸酸,亦有报道尚含乙酸。氨基酸有17种以上,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有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和苯丙氨酸;另组氨酸和精氨酸等。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铬、铜、硼、锰、锶、和锌,另含钙、钾、镁、磷几种人体宏量元素。有报道自西洋参根中尚得到假人参皂甙-F11(pseudoginsenoside- F11)。


【中药化学鉴定】:(1)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5ml,振摇5min,滤过。取滤液1ml,置蒸发皿中蒸干,滴加三氯化锑氯仿饱和溶液,再蒸干,显紫红色。(检查人参皂甙)(2)薄层层析  取本品粉末(40目)1g,加7%硫酸的乙醇-水(1:3)溶液10ml,加热回流2h,放冷,用氯仿振摇提取3次(10、5、5ml),氯仿液以水振摇洗涤后,用无水硫酸钠脱水,滤过,氯仿液蒸干,以甲醇1ml溶解供点样,以人参三醇、人参二醇、齐墩果酸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1:1)展开,展距约12cm。喷以硫酸-水(1:1),于105 ℃烘烤。样品显5个以上斑点,其中应有与人参三醇、人参二醇、齐墩果酸相对应的斑点。
              

...

血友病(方数:2)
  <!--hzh--><!--hzhend-->


血友病 (方数:2)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友病甲(缺乏因子Ⅷ)、血友病乙(缺乏因子IX)和血友病丙(缺乏因子ⅩⅠ)。主要表现为轻微损伤后大量出血不止,常见为皮下组织,肌肉及关节出血。深部组织出血可形成血肿,伴有局部疼痛和继发感染。腹膜后和肠系膜出血可致类似急腹症腹痛。多次发作引起慢性血友病关节炎,造成永久性关节破坏。
    本病的发病原因,血友病甲及血友病乙均为性染色体隐性遗传,血友病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是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皮下组织、肌肉及关节出血,实验室检查特点为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血块回缩均正常,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纠正。试验可对各型血友病进行鉴别。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采用局部止血及补充疗法。应防止手术及外伤,避免注射用药。
    本病多属中医“血证”、“虚劳”范畴。由于邪热内伤正气以致阴虚内热,热盛干扰血分,迫血妄行,溢于脉外,或因脾虚,不能摄血,则阴血不能内守,溢于脉络之间而致出血。离经之血,瘀阻脉络化热,更易出血不止,故宜清热凉血,健脾养血,活血化瘀。(施惠君)



方     名


清热止血汤


清热凉血汤


   ...

上火喝碗银耳粥

        银耳自古被列为饮食和养生的“上品”,中医认为银耳能清肺中热、养肺阴、济肾燥,治肺热咳嗽、久咳喉痒、咳痰带血、肺热胃炎,以及大便秘结、大便下血等。  


    
    
    
    

        银耳对人体的滋补,重在“养”和“润”上。以大风干燥气候为主的冬季,人们饮食起居稍不注意就容易上火,有消化道慢性疾病和便秘宿疾的中老年朋友更容易出现便血现象。中医认为,人体表面伤口愈合会耗用体内津液,造成内脏缺水,尤其老年人冬季肠燥引起的痔疮、便秘、便血更容易反复发作,苦不堪言。由于便血通常是因为大便不通、用力过度,或老年人消化道运动慢导致大便难以排出,从而引发局部皮肤开裂,解决办法应以润燥滋阴为主,建议大家多吃点银耳这样的润而不寒的食品,一则补足体内阴液,润肠通便;二则加快痔疮愈合,促进伤口修复,使出血伤口尽快愈合。 
 
        三宝润燥粥  


    
    
    
    

         原料:银耳20克、莲子20 克、大枣3枚、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制法:将银耳、莲子和大枣分别用温水发透、洗净。莲子可以不去心,因为莲心虽苦,但有清火功效。三者一同放入炖锅内,加清水500毫升,放入冰糖,中火烧沸后加入粳米,文火炖熬1小时即成。每日1次,早晚食用。 
         功效:滋阴润燥,补中益气,清热止血。

...

第二节 血证
     

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也就是说,非生理性的出血性疾患,称为血证。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血证是涉及多个脏腑组织,而临床又极为常见的一类病证。它既可以单独出现,又常伴见其他病证的过程中。中医学对血证具有系统而有特色的理论认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药,对多种血证尤其是轻中度的出血,大多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早在《内经》即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有关篇章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证作了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金匮要略·悸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沿用至今。《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将血证称为血病,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备急千金要方》收载了一些较好的治疗血证的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的犀角地黄汤即首载于该书。《济生方·失血论治》认为失血可由多种原因导致,“所致之由,因大虚损,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恚怒”,而对血证的病机,则强调因于热者多。《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亦认为失血主要由热盛所致。《医学正传·血证》率先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并以“血证”之名概之。自此之后,血证之名即为许多医家所采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景岳全书·血证》对血证的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均有许多精辟论述,该书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确实是通治血证之大纲。


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病症,均属本证的范围。本节讨论内科常见的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外邪侵袭、损伤脉络而引起出血,其中以感受热邪所致者为多。如风、热、燥邪损伤上部脉络,则引起衄血、咳血、吐血;热邪或湿热损伤下部脉络,则引起尿血、便血。


2.情志过极忧思恼怒过度,肝气郁结化火,肝火上逆犯肺则引起衄血、咳血;肝火横逆犯胃则引起吐血。


3.饮食不节饮酒过多以及过食辛辣厚味,或滋生湿热,热伤脉络,引起衄血、吐血、便血;或损伤脾胃,脾胃虚衰,血失统摄,而引起吐血、便血。


4.劳倦过度心主神明,神劳伤心;脾主肌肉,体劳伤脾;肾主藏精,房劳伤肾。劳倦过度会导致心、脾、肾气阴的损伤。若损伤于气,则气虚不能摄血,以致血液外溢而形成衄血、吐血、便血、紫斑;若损伤于阴,则阴盛火旺,迫血妄行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5.久病或热病之后久病或热病导致血证的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久病或热病使阴精伤耗,以致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出血;久病或热病使正气亏损,气虚不摄,血溢脉外而致出血;久病人络,使血脉瘀阻,血行不畅,血不循经而致出血。


当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时,就会引起血液溢出脉外而形成血证。正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失血叙论》说:“夫血犹水也,水由地中行,百川皆理,则无壅决之虞。血之周流于人身荣、经、府、俞,外不为四气所伤,内不为七情所郁,自然顺适。万一微爽节宣,必致壅闭,故血不得循经流注,荣养百脉,或泣或散,或下而亡反,或逆而上溢,乃有吐、衄、便、利、汗、痰诸证生焉。”


上述各种原因之所以导致出血,其共同的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正如《景岳全书,血证》说:“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荣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在火热之中,又有实火及虚火之分,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火旺之火,则属虚火。气虚之中,又有仅见气虚和气损及阳、阳气亦虚之别。


从证候的虚实来说,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则属于虚证。实证和虚证虽各有其不同的病因病机,但在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又常发生实证向虚证的转化,如开始为火盛气逆,迫血妄行,但在反复出血之后,则会导致阴血亏损,虚火内生;或因出血过多,血去气伤,以致气虚阳衰,不能摄血。因此,在某些情况下,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既是引起出血的病理因素,又是出血所导致的结果。


此外,出血之后,已离经脉而未排出体外的血液,留积体内,蓄结而为瘀血,瘀血又会妨碍新血的生长及气血的正常运行。


【临床表现】


血证具有明显的证候特征,即表现血液或从口、鼻,或从尿道、肛门,或从肌肤而外溢。出血既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又是一个常见的体征,患者及家属一般均对此高度重视,常能做到快速求医诊治。;


血证以出血为突出表现,随其病因、病位的不同,而表现为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随病情轻重及原有疾病的不同,则有出血量或少或多、病程或短或长及伴随症状等的不同。与出血同时出现的症状及体征,以火热亢盛、阴虚火旺及正气亏虚证候为多见,所以掌握这三种证候的特征,对于血证的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热盛迫血证:多发生在血证的初期,大多起病较急,出血的同时,伴有发热,烦躁,口渴欲饮,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少津,脉弦数或滑数等症。


阴虚火旺证:一般起病较缓,或由热盛迫血证迁延转化而成。表现为反复出血,伴有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症。


气虚不摄证:多见于病程较长,久病不愈的出血患者。表现为起病较缓,反复出血,伴有神情倦怠,心悸,气短懒言,头晕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弱等症。


【诊断】


鼻衄


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


齿衄


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咳血


(1)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肺系病证。


(2)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3)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及分类、血沉、痰培养细菌、痰检查抗酸及脱落细胞,以及胸部X线检查、支气管镜检或造影、胸部Cr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咳血的病因。


吐血


(1)有胃痛、胁痛、黄疸、症积等宿疾。


(2)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


(3)血随呕吐而出,常会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


(4)实验室检查,呕吐物及大便潜血试验阳性。纤维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B超声波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引起吐血的病因。


便血


(1)有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2)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或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


(3)实验室检查如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尿血


(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或如浓茶或呈洗肉水样,排尿时无疼痛。


(2)实验室检查,小便在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


紫斑


(1)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


(2)紫斑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


(3)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


(4)小儿及成人皆可患此病,但以女性为多见。


(5)辅助检查。血、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管收缩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及骨髓穿刺,有助于明确出血的病因,帮助诊断。


【鉴别诊断】


鼻衄


1.与外伤鼻衄鉴别因碰伤、挖鼻等引起血管破裂而致鼻衄者,出血多在损伤的一侧,且经局部止血治疗不再出血,没有全身症状,与内科所论鼻衄有别。


2.与经行衄血鉴别经行衄血又名倒经、逆经,其发生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多于经行前期或经期出现,与内科所论鼻衄机理不同。


齿衄


与舌衄相鉴别齿衄为血自齿缝、牙龈溢出;舌衄为血出自舌面,舌面上常有如针眼样出血点,与齿衄不难鉴别。


咳血


1.与吐血相鉴别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但两者截然不同。咳血是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吐血是血自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2.与肺痈相鉴别肺痈患者的咳血多由风温转变而来,常为脓血相兼,气味腥臭。初期也可见风热袭于肺卫的证候,当演变到吐脓血阶段时,多伴壮热、烦渴、胸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热毒炽盛证候,以此可与咳血证相鉴别。


3.与口腔出血相鉴别鼻咽部、齿龈及口腔其他部位的出血,常为纯血或血随唾液而出,血量少,并有口腔、鼻咽部病变的相应症状可寻,可与咳血相区别。


吐血


1.与咳血相鉴别见上文所述。


2.排除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这些部位出血,血色鲜红,不夹杂食物残渣,在五官科作有关检查即可明确具体部位。


便血


1.与痢疾相鉴别痢疾初起有发热恶寒等症,其便血为脓血相兼,且有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便血无里急后重,无脓血相兼,与痢疾不同。


2.与痔疮相区别痔疮属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的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作肛门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与内科所论之便血不难鉴别。


尿血


1.与血淋相鉴别血淋与尿血均可见血随尿出,以小便时痛与不痛为其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血,痛(滴沥刺痛)者为血淋。


2.与石淋相鉴别两者均有血随尿出。但石淋尿中时有沙石夹杂,小便涩滞不畅,时有小便中断,或伴腰腹绞痛等症,若沙石从小便排出则痛止,此与尿血不同。


紫斑


1.与出疹相鉴别紫斑与出疹均有局部肤色的改变,紫斑呈点状者需与出疹的疹点区别。紫斑隐于皮内,压之不褪色,触之不碍手;疹高出于皮肤,压之褪色,摸之碍手。且二飞者成因、病位均有不同。


2.与温病发斑相鉴别紫斑与温病发斑在皮肤表现的斑块方面,区别不大。但两者病情病势预后迥然有别。温病发斑发病急骤,常伴有高热烦躁、头痛如劈、昏狂谵语、四肢抽搐、鼻衄、齿衄、便血、尿血、舌质红绛等,病情险恶多变;杂病发斑(紫斑)病势较缓,常有反复发作史,也有突然发生者,虽时有热毒亢盛表现,但一般舌不红绛,不具有温病传变急速之征。


3.与丹毒相鉴别丹毒属外科皮肤病,以皮肤色红如丹得名,轻者压之褪色,重者压之不褪色,但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与紫斑有别。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病证的不同血证具有明确而突出的临床出现——出血,一般不易混淆。但由于引起出血的原因以及出血部位的不同,应注意辨清不同的病证。例如:从口中吐出的血液,有吐血与咳血之分;小便出血有尿血与血淋之别;大便下血则有便血、痔疮、痢疾之异。应根据临床表现、病史等加以鉴别。


2.辨脏腑病变之异同一血证,可以由不同的脏腑病变而引起,应注意辨别。例如:同属鼻衄,但病变脏腑有在肺、在胃、在肝的不同;吐血有病在胃及病在肝之别;齿衄有病在胃及在肾之分;尿血则有病在膀胱、肾或脾的不同。


3.辨证候之寒热虚实血证由火热熏灼,热迫血行引起者为多。但火热之中,有实火及虚火的区别。血证有实证及虚证的不同,一般初病多实,久病多虚;由实火所致者属实,由阴虚火旺、气虚不摄血甚至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证候的寒热虚实不同,则治法各异,应注意辨明。


治疗原则


治疗血证,应针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及损伤脏腑的不同,结合证候虚实及病情轻重而辨证论治。《景岳全书·血证》说:“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则治血之法无余义矣。”概而言之,对血证的治疗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原则。


1.治火火热熏灼,损伤脉络,是血证最常见的病机,应根据证候虚实的不同,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并应结合受病脏腑的不同,分别选用适当的方药。


2.治气气为血帅,气能统血,血与气密切相关,故《医贯·血症论》说:“血随乎气,治血必先理气。”对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


3.治血《血证论·吐血》说:“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要达到治血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根据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其中包括适当地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分证论治


以下分别叙述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共七种类型的辨证论治。


『鼻衄』


鼻腔出血,称为鼻衄。它是血证中最常见的一种。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肺热、胃热、肝火为常见。另有少数病人,可由正气亏虚,血失统摄引起。


鼻衄可因鼻腔局部疾病及全身疾病而引起。内科范围的鼻衄主要见于某些传染病、发热性疾病、血液病、风湿热、高血压、维生素缺乏症、化学药品及药物中毒等引起的鼻出血。


至于鼻腔局部病变引起的鼻衄,一般属于五官科的范畴。


·热邪犯肺


症状: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兼有身热、咳嗽痰少等症,舌质红,苔薄,脉数。


治法: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方药:桑菊饮。


方中以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辛凉轻透,宜散风热;桔梗、杏仁、甘草宣降肺气,利咽止咳;芦根清热生津。可加丹皮、茅根、旱莲草、侧柏叶凉血止血。肺热盛而无表证者,去薄荷、桔梗,加黄芩、栀子清泄肺热;阴伤较甚,口、鼻、咽干燥显著者,加玄参、麦冬、生地养阴润肺。


·胃热炽盛


症状: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玉女煎。


方中以石膏、知母清胃泻火,地黄、麦冬养阴清热,牛膝引血下行,共奏泻火养阴,凉血止血的功效。


可加大蓟、小蓟、白茅根、藕节等凉血止血。热势甚者,加山栀、丹皮、黄芩清热泻火;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通腑泻热;阴伤较甚,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加天花粉、石斛、玉竹养胃生津。.


·肝火上炎


症状:鼻衄,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面目红赤,口苦,舌红,脉弦数。


治法:清肝胃火,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


方中以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清肝泻火;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生地、当归、甘草滋阴养血,使泻中有补,清中有养。


可酌加白茅根、蒲黄、大蓟、小蓟、藕节等凉血止血。若阴液亏耗,口鼻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者,可去车前子、泽泻、当归,酌加玄参、麦冬、女贞子、旱莲草养阴清热。


·气血亏虚


症状: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补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


本方由四君子汤和当归补血汤加味而成。方中以四君子汤补气健脾;当归、黄芪益气生血;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使之补而不滞。全方具有补养气血、健脾养心及益气摄血的作用。可加仙鹤草、阿胶、茜草等加强其止血.作用。


对以上各种证候的鼻衄,除内服汤药治疗外,鼻衄当时,应结合局部用药治疗,以期及时止血。可选用:①局部用云南白药止血;②用棉球蘸青黛粉塞入鼻腔止血;③用湿棉条蘸塞鼻散(百草霜15g,龙骨15g,枯矾60g,共研极细末)塞鼻等。


『齿衄』


齿龈出血称为齿衄,又称为牙衄、牙宣。以阳明经脉人于齿龈,齿为骨之余,故齿衄主要与胃肠及肾的病变有关。


齿衄可由齿龈局部病变或全身疾病所引起。内科范围的齿衄,多由血液病、维生素缺乏症及肝硬化等疾病所引起。至于齿龈局部病变引起的齿衄,一般属于口腔科范围。


·胃火炽盛


症状:齿衄血色鲜,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加味清胃散中,以生地、丹皮、水牛角清热凉血,黄连、连翘清热泻火,当归、甘草养血和中。合用泻心汤以增强其清热泻火的作用。


可酌加白茅根、大蓟、小蓟、藕节等凉血止血。烦热口渴者,加石膏、知母清热除烦。


·阴虚火旺


症状:齿衄,血色淡红,起病较缓,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六味地黄丸养阴补肾,滋阴降火;茜根散滋阴养血,凉血止血。二方合用,互为补充,适用于肾阴亏虚,虚火上炎之齿衄。


可酌加白茅根、仙鹤草、藕节以凉血止血。虚火较甚而见低热、手足心热者,加地骨皮、白薇、知母清退虚热。


『咳血』


血由肺及气管外溢,经口而咳出,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亦称为嗽血或咯血。


多种杂病及温热病都会引起咳血。内科范围的咳血,主要见于呼吸系统的疾病,如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肺癌等。其中由肺结核、肺癌所致者,尚需参阅本书的肺痨及肺癌两节。温热病中的风温、暑温都会导致咳血,详见温病学的有关部分。


·燥热伤肺


症状: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方药:桑杏汤。


方中以桑叶、栀子、淡豆豉清宣肺热,沙参、梨皮养阴清热,贝母、杏仁肃肺止咳。


可加白茅根、茜草、藕节、侧柏叶凉血止血。出血较多者,可再加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冲服。兼见发热,头痛,咳嗽,咽痛等症,为风热犯肺,加银花、连翘、牛蒡予以辛凉解表,清热利咽;津伤较甚,而见干咳无痰,或痰粘不易咯出,苔少舌红乏津者,可加麦冬、玄参、天冬、天花粉等养阴润燥。痰热壅肺,肺络受损,症见发热,面红,咳嗽,咳血,咯痰黄稠,舌红,苔黄,,脉数者,可改用清金化痰汤去桔梗,加大蓟、小蓟、茜草等,以清肺化痰,凉血止血;热势较甚,咳血较多者,加金银花、连翘、黄芩、芦根,及冲服三七粉。


·肝火犯肺


症状: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


合用之后,以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海蛤壳、甘草清肺化痰,青黛清肝凉血。


可酌加生地、旱莲草、白茅根、大小蓟等凉血止血。肝火较甚,头晕自赤,心烦易怒者,加丹皮、栀子、黄芩清肝泻火;若咳血量较多,纯血鲜红,可用犀角地黄汤加三七粉冲服,以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阴虚肺热


症状: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方药:百合固金汤。


本方以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滋阴清热,养阴生津;当归、白芍柔润养血;贝母、甘草肃肺化痰止咳。方中之桔梗其性升提,于咳血不利,在此宜去。


可加白及、藕节、白茅根、茜草等止血,或合十灰散凉血止血。反复咳血及咳血量多者,加阿胶、三七养血止血;潮热、颧红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等清退虚热;盗汗加糯稻根、浮小麦、五味子、牡蛎等收敛固涩。


『吐血』


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亦称为呕血。


古代曾将吐血之有声者称为呕血,无声者称为吐血。但从临床实际情况看,两者不易严格区别,且在治疗上亦无区分的必要,正如《医碥·吐血》说:“吐血即呕血。旧分无声曰吐,有声曰呕,不必。”


吐血主要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其中以消化性溃疡出血及肝硬化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最多见。其次见于食管炎,急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症等,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尿毒症、应激性溃疡)引起的出血。


·胃热壅盛


症状: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


泻心汤由黄芩、黄连、大黄组成,具有苦寒泻火的作用。《血证论·吐血》说:“方名泻心,实则泻胃。”十灰散凉血止血,兼能化瘀。其中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棕榈炭收敛止血,丹皮、栀子清热凉血,大黄通腑泻热,且大蓟、小蓟、茜草根、大黄、丹皮等药均兼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故全方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优点。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者,可加代赭石、竹茹、旋覆花和胃降逆;热伤胃阴而表现口渴、舌红而干、脉象细数者,加麦冬、石斛、天花粉养胃生津。


·肝火犯胃


症状: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


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


本方具有清肝泻火的功效,可加白茅根、藕节、旱莲草、茜草,或合用十灰散,以加强凉血止血的作用。胁痛甚者,加郁金、制香附理气活络定痛。


·气虚血溢


症状: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


可酌加仙鹤草、白及、乌贼骨、炮姜炭等以温经固涩止血。


若气损及阳,脾胃虚寒,症见肤冷、畏寒、便溏者,治宜温经摄血,可改用柏叶汤。方中以侧柏叶凉血止血,艾叶、炮姜炭温经止血,童便化瘀止血,共奏温经止血之效。


上述三种证候的吐血,若出血过多,导致气随血脱,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等症者,亟当益气固脱,可用独参汤等积极救治。


『便血』


便血系胃肠脉络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显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便血均由胃肠之脉络受损所致。内科杂病的便血主要见于胃肠道的炎症、溃疡、肿瘤、息肉、憩室炎等。


·肠道湿热


症状: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方药:地榆散合槐角丸。


地榆散以地榆、茜草凉血止血;栀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茯苓淡渗利湿。槐角丸以槐角、地榆凉血止血,黄芩清热燥湿,防风、枳壳、当归疏风理气活血。上述两方均能清热化湿、凉血止血,但两方比较,地榆散清化湿热之力较强,而槐角丸则兼能理气活血,可根据临床需要酌情选用。


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清热除湿与补益阴血双管齐下,以虚实兼顾,扶正祛邪。可选用清脏汤或脏连丸。清脏汤中,以黄连、黄芩、栀子、黄柏清热燥湿,当归、川芎、地黄、芍药养血和血,地榆、槐角、阿胶、侧柏叶养血凉血止血。脏连丸中,以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当归、地黄、赤芍、猪大肠养血补脏,槐花、槐角、地榆凉血止血,荆芥、阿胶养血止血。两方比较,清脏汤的清热燥湿作用较强,而脏连丸的止血作用较强,可酌情选用。


·气虚不摄-


症状: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治法: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


可酌加槐花、地榆、白及、仙鹤草,以增强止血作用。


·脾胃虚寒


症状: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方药:黄土汤。


方中以灶心土温中止血;白术、附子、甘草温中健脾;地黄、阿胶养血止血;黄芩苦寒坚阴,起反佐作用。


可加白及、乌贼骨收敛止血,三七、花蕊石活血止血。阳虚较甚,畏寒肢冷者,可加鹿角霜、炮姜、艾叶等温阳止血。


轻症便血应注意休息,重症者则应卧床。可根据病情进食流质、半流质或无渣饮食。应注意观察便血的颜色、性状及次数。若出现头昏、心慌、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细数等症状,常为大出血的征象,应积极救治。


『尿血』


小便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症,称为尿血。随出血量多少的不同,而使小便呈淡红色、鲜红色,或茶褐色。


以往所谓尿血,一般均指肉眼血尿而言。但随着检测手段的进步,出血量微小,用肉眼不易观察到而仅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红细胞的“镜下血尿”,现在也应包括在尿血之中。


尿血是一种比按常见的病症。西医学所称的肾小球肾炎、泌尿系肿瘤等泌尿系统疾病,以及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等出现的血尿,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下焦湿热


症状: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质红,脉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小蓟饮子。


方中以小蓟、生地、藕节、蒲黄凉血止血;栀子、木通、竹叶清热泻火;滑石、甘草利水清热,导热下行;当归养血活血,共奏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


热盛而心烦口渴者,加黄芩、天花粉清热生津;尿血较甚者,加槐花、白茅根凉血止血;尿中夹有血块者,加桃仁、红花、牛膝活血化瘀。


·肾虚火旺


症状: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饮,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


方中以地黄丸滋补肾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知母、黄柏滋阴降火。


可酌加旱莲草、大蓟、小蓟、藕节、蒲黄等凉血止血。颧红潮热者,加地骨皮、白薇清退虚热。


·脾不统血


症状: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脾摄血。


方药:归脾汤。


可加熟地、阿胶、仙鹤草、槐花等养血止血,气虚下陷而且少腹坠胀者,可加升麻、柴胡,配合原方中的党参、黄芪、白术,以起到益气升阳的作用。


·肾气不固


症状:久病尿血,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方药:无比山药丸。


方中以熟地、山药、山茱萸、怀牛膝补肾益精,肉苁蓉、菟丝子、杜仲、巴戟天温肾助阳,茯苓、泽泻健脾利水,五味子、赤石脂益气固涩。


可加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等止血。必要时再酌加牡蛎、金樱子、补骨脂等固涩止血。腰脊酸痛、畏寒神怯者,加鹿角片、狗脊温补督脉。


『紫斑』


血液溢出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症,称为紫斑。亦有称为肌衄及葡萄疫者。如《医宗金鉴·失血总括》说:“皮肤出血曰肌衄。”《医学入门·斑疹》说:“内伤发斑,轻如蚊迹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痛身热,乃胃虚火游于外。”《外科正宗·葡萄疫》说:“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头面,...…邪毒传胃,牙根出血,久则虚人,斑渐方退。”


多种外感及内伤的原因都会引起紫斑。外感温热病热人营血所出现的发斑,可参阅温热病学的有关内容。本篇主要讨论内科杂病范围的紫斑。


内科杂病的紫斑,可见于西医学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过敏性紫癜。此外,药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等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亦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血热妄行


症状: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有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眩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十灰散。·


方中以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棕榈皮收敛止血,丹皮、栀子清热凉血,大黄通腑泻热。且大蓟、小蓟、茜草根、大黄、丹皮等药均兼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故全方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优点。热毒炽盛,发热,出血广泛者,加生石膏、龙胆草、紫草,冲服紫雪丹;热壅胃肠,气血郁滞,症见腹痛、便血者,加白芍、甘草、地榆、槐花,缓急止痛,凉血止血;邪热阻滞经络,兼见关节肿痛者,酌加秦艽、木瓜、桑枝等舒筋通络。


·阴虚火旺


症状: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方药;茜根散。


该方具有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的功效,适用于有阴虚火旺表现的血证。方中以茜草根、黄芩、侧柏叶清热凉血止血,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甘草和中解毒,临床应用时尚可根据阴虚、火旺的不同情况而适当化裁。


阴虚较甚者,可加玄参、龟板、女贞子、旱莲草养阴清热止血。潮热可加地骨皮、白薇、秦艽清退虚热。


若表现肾阴亏虚而火热不甚,症见腰膝酸软、头晕乏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改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酌加茜草根、大蓟、槐花、紫草等凉血止血,化瘀消斑。


·气不摄血


症状:反复发生肌衄,久病不愈,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


本方为益气养血、补气摄血的常用方,可酌情选加仙鹤草、棕榈炭、地榆、蒲黄、茜草根、紫草等,以增强止血及化斑消瘀的作用。若兼肾气不足而见腰膝酸软者,可加山茱萸、菟丝子、续断补益肾气。


上述各种证候的紫斑,兼有齿衄且较甚者,可合用漱口药:生石膏30G,黄柏15G,五倍子15G,儿茶6G,浓煎漱口,每次5-10分钟。


【转归预后】


血证的预后,主要与下述三个因素有关:一是引起血证的原因,一般来说,外感易治,内伤难治,新病易治,久病难治;二是与出血量的多少密切有关。出血量少者病轻,出血量多者病重,甚至形成气随血脱的危急重病;三是与兼见症状有关。出血而伴有发热、咳喘、脉数等症者,一般病情较重。正如《景岳全书·血证》说:“凡失血等证,身热脉大者难治,身凉脉静者易治,若喘咳急而上气逆,脉见弦紧细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预防与调摄】


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避免情志过极。对血证患者要注意精神调摄,消除其紧张、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注意休息,病重者应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的发展和变化,若出现头昏、心慌、汗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芤或细数等,应及时救治,以防产生厥脱之证。宜进食清淡、易于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蛋等,忌食辛辣香燥、油腻炙娇之晶,戒除烟酒。吐血量大或频频吐血者,应暂予禁食,并应积极治疗引起血证的原发疾病。


【结语】


血证以血液不循常道,溢于脉外为共同特点。随出血部位的不同,常见的血证有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多种。外感内伤的多种病因均会导致血证。其基本病机可以归纳为火热熏灼及气虚不摄两大类。在火热之中有实火、虚火之分;在气虚之中有气虚和气损及阳之别。治疗血证主要应掌握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基本原则。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均应酌情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药物。严密观察病情,做好调摄护理,对促进血证的治愈有重要意义。


【文献摘要】


《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素问·大奇论》:“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太平圣惠方·治尿血诸方》:“夫尿血者,是膀胱有客热,血渗于脬故也。血得热而妄行,故因热流散,渗于脬内而尿血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失血叙论》:“夫血犹水也,水由地中行,百川皆理,则无壅决之虞。血之周流于人身荣、经、府、俞,外不为四气所伤,内不为七情所郁,自然顺适,万一微爽节宣,必至壅闭,故血不得循经流注,荣养百脉,或注或散,或下而亡返,或逆而上溢,乃有吐、衄、便、利、汗、痰诸证生焉。”


《济生方·血病门》:“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而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


《医学正传,血证》:“从胃而上溢于口者,曰呕血”;“咳血嗽血者出于肺也”。


《寿世保元,衄血》:“衄血者,鼻中出血也。阳热怫郁,于足阳明而上热则血妄,故衄也,治宜凉血行血为主。”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宜补肝不宜伐肝。经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即火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虞矣。降火必用寒凉之剂,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血愈不能归经矣。”


《景岳全书·血证》:“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为齿衄,此手足阳明二经及足少阴肾家之病。盖手阳明人下齿中,足阳明人上齿中,又肾主骨,齿者骨之所终也。此虽为齿病,然血出于经,则惟阳明为最”;“便血之与肠辩,本非同类,盖便血者,大便多实而血自下也,肠擗者,因泻痢而见脓血,即痢疾也”。


【现代研究】


鼻衄


1.辨证论治王氏从五脏辨治鼻衄。分为燥热伤肺灼络、肝经气血上冲、肾经虚火伤络、气不摄血四证。并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川牛膝、白茅根、仙鹤草等,以引血归经、活血止血[浙江中医杂志192;(10):448L有人统计100例鼻衄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由实火导致者占绝大多数(约80例),阴虚火旺14例,气不摄血5例,有瘀血见证者占1/4。以活血化瘀、泻火凉血(生地、蒲黄、茜草、丹参、制大黄、仙鹤草、生甘草)为主随证加减,治疗鼻衄100例,总有效率为85%。并通过临床总结出瘀与火是鼻出血的主要原因,祛瘀凉血是基本治则,同时应根据具体病例辨证施治;另外还观察到病人大便是否通畅,面红、目赤等火气上逆征象是否消退,是可否抽纱条的重要指征[上海第一医学院活血化瘀研究专辑1975:109L陈氏曾治5例卒然暴发鼻出血,且出血量大者,辨证均属胃火所致,予清胃止血汤(生地、生膏、知母、麦冬、仙鹤草等)获效[河北中医1993;(3):15]。


2.专方专药叶氏结合患者病理生理特点,以健脾止衄汤(党参、茯苓、白术、山药、耦节、仙鹤草等)治疗100例鼻衄患儿,并设西药对照组70例,结果治疗组痊愈率达82%,而对照组为18%[中医杂志1993;(10):617]。俞氏以清金止血汤(桑白皮、黄芩、山栀炭、白茅根等)治疗鼻衄143例,并设常规西药对照组144例,结果总有效率两组分别为94%和53.5%,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中国医药学报1988;(1):44]。


3.外治孙氏以芦荟外用治鼻衄,取芦荟3-6g(研粉),用油纱条粘着,填塞出血鼻腔,适用于急性出血。量多者,或取芦荟0。5-l,0G,加温开水5-lOml搅化,滴人出血鼻腔内,适用于慢性出血,量少较稀者。用此两种方法治疗鼻衄55例均获良效[中医杂志1989;(4):226]。董氏以血余炭、血竭、三七、大黄等做成药膜,折叠成条块状置于出血处,以此法治疗128例多种原因所致的鼻衄均获满意疗效[中医杂志1990;(10):586]。


咳血


1.辨证论治周氏认为支气管扩张咯血有虚实之分,实证主要责之于肺热和肝火,虚证主要责之于肺肾。外邪、饮食、情志、劳倦往往是支气管扩张咯血诱发或加重的因素。治疗以治火、治气、治血为三大原则。主要分四型论治:痰热蕴肺型、肝火犯肺型、肺胃实火型及阴虚肺热型[黑龙江中医药1993;(1):4)。王氏对肺结核大咯血分七型论治:①外邪犯肺型:急需辛凉解表、凉血止血,方用银翘散加减;后服月华丸加减以滋阴润肺。②热结阳明型:用“釜底抽薪”之法,方用增液承气汤加味,后用百合固金汤加减。③肝火犯肺型:治以清肝泻火、滋阴止血法,服月华丸合四君子汤,滋阴润肺。④气阴两虚型:治以益气养阴、降火安络,服六昧地黄汤合四君子汤加减。⑤瘀血内停型:祛瘀止血、清肺保津并进,慎用香燥之品。⑥气不摄血型:治以益气养阴、健脾摄血。⑦亡阴亡阳型:急救回阳、益气固脱,用别直参log、淡附子15g,煎汤频频饮下。若咳血止,继用党参、北沙参、玄参、麦冬、当归等调理[中医杂志1992;(6):337]。


2.专方专药吴氏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118例,治以镇冲止血法,药用代赭石、生地、太子参、百合、桑白皮等随证加味,并配合丸剂治本。继用滋补肝肾、养阴敛肺、散瘀镇冲之品以善后。治疗后经支气管碘油造影摄片复查共75例,支气管扩张情况均有好转,余43例因咯血停止不愿作造影复查。随访1年以上118例患者咯血均已停止,咳嗽、痰量均明显减少[中医杂志1992;(11):667]。刘氏以咯血片(青黛、海蛤粉、黄芩、桑白皮等)治疗205例咯血患者,并设西药对照组95例。治疗组属肺热壅盛者84例,肝火犯肺者邱例,阴虚肺热者53例。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92.7%,对照组为78,9%。止血时间治疗组平均为3.77土3.45天,对照组为6.03土5.04天。中医辨证的三种证型间止血平均时间无统计学差异。血液流变学检查显示,咯血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者)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粘滞凝集性增高状况。治疗组可使各项异常升高指标明显下降,西药组无此作用。并认为咯血多属痰热壅阻,灼伤肺络所致,其病变部位尤与肺、肝有密切关系。治疗之法贵在澄源而截流[中医杂志1992;(4):30]。李氏以红花鱼腥草注射液雾化吸人治疗顽固性大咯血25例,在大咯血时应急给一次脑垂体后叶素,并设西药组21例,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止咳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4):251L刘氏采用自拟白鹤汤(白及、山栀、生地、杏仁、川贝母、生黄芩、仙鹤草、桑白皮、地骨皮、花蕊石、黛蛤散、生甘草、鲜藕汁30-60ml另服为主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82例,显效60例(73,2%),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1%[陕西中医1996;(5):194L刘氏用清肺止血汤(南沙参、黄芩、黑山栀、蒲黄炒阿胶、紫珠草、花蕊石、丹皮、藕节炭、茜草根、侧柏炭、三七、白及、生大黄)加味治疗咯血135例,并附设西药对照组50例,两组均以常规输液、适量输血、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1周后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22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痊愈37例,显效2例,无效6例,有效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痊愈37例,显效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4%。止血所需天数:治疗组为2.98土1.52天,对照组为5.腿土4,73天,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止血所需天数也显著少于西药对照组(P<0.01)[中国中医急症1997;6(1):24)。陆氏采用秘红丹(大黄末、生代赭石、肉桂)治疗老年性支气管扩张咯血36例,经一个疗程后血止者26例(72.2%),2-3个疗程血止者7例(19.4%),无效者3例(8,3yo)[陕西中医1995;(4):147L杨氏重用仙鹤草(仙鹤草重用至40g,可配伍其它止血药)治咯血16例,一般口服1-5剂后,即可止血,16例病人全部有效[四川中医1995;(8):33)信王氏以白及15g,桔梗log,旱莲草60g,夏枯草30g等药治疗各种咯血62例。每日1-2剂,>300ral者可加用抗生素静滴。其中原发病为肺结核病者32例,支气管扩张20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原因不明者7例;咯血量<lOOml者30例,100-300ml者25例,>300mi者7例。结果:咯血量lOOml以内者1-2剂全部治愈(咯血停止3天以上);咯血300ml以上者4-7剂治愈24例,显效(咳嗽时仍带少量血丝)1例;咯血量在300ral以上者治愈5例,显效2例,总治愈率为95.2%[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6;(9):386]


吐血、便血


吐血与便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殊症状,在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中以溃疡病及门静脉高压症最常见。一般门静脉高压以吐血为常见,溃疡病以便血为多见。近年来中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取得较好成绩,尤其是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治疗研究,更是取得了可喜成果。


1.辨证论治综合各地经验,其中最基本的证型主要有三型:一是胃火炽盛型,治疗着重在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常用三黄泻心汤、大黄甘草汤加减;二是脾胃气虚型,治宜益气养血摄血,代表方如归脾汤、黄土汤;三是寒热虚实夹杂型,常用半夏泻心汤加大黄、黄芪、白及等。在此三型基础上,再随证增减[中医杂志1988;(5):375)。


2.专病专药程氏以泻心汤加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24例,结果全部病例止血成功。大使潜血转阴时间2-7日,并总结本病的治疗经验为“清胃泻火,宁血治本;止血为急,谨防留瘀;通腑清脉,降气止逆;瘥后调理,归脾最宜”,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启示[黑龙江中医药1991;(4):15)。魏氏以止血冲剂(黄连、半夏、赤芍、茜草、白及等)治疗31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并设西药对照组102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结果还表明,该方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脾虚胃热型疗产较佳[中国瓯学报1989~(3):192)。唐氏将115例便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应用大黄地黄汤(大黄、生地黄、槐角、升麻)治疗72例,显效率为93.1%,对照组43例,应用一般药物治疗,显效率为32.5%,经统计学处理P<0.005,差异非常显著[承德医学院学报1995;(4):348]。苏氏等以生大黄40g、参三七8g、白及60g,混合研末,筛取药粉分10包,每包含生药约log,每次一包,每日三次,用凉开水调成糊状内服,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79例,总有效率为98.7%[四川中医1998;(4):24)。马氏以五倍子15g,明矾12g,乌梅15g,大黄15g,甘草10s水煎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计115例,一般1-3天内即可止血,大便潜血试验可逐渐转阴[中医杂志1998;(1):5]。


单方验方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以大黄、白及、云南白药、三七、地榆等多用。尤其是大黄,其疗效确切、安全无毒,对虚证、实证均有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具有多方面的止血作用。因此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大黄常作为首选药物。粉剂,每次3-5g,每日4次,温水调服;或将大黄粉调成糊剂,冷冻,以不凝为度,用量及次数同上。气血大亏的上消化道出血在出血阶段仍可用大黄止血,急则治标,但要注意中病即止,血止之后,再针对出血之因辨证论治[中医杂志1994;(1):54L


3.特殊途径给药任氏用冰凉血愁汤(乌贼骨、大黄炭、苎麻根等)灌胃治疗上消化道出血85例,总有效率98.8%[四川中医1989;(4):17L陶氏以止血煎(马勃lOOg、大黄50G,制成药液)口服和内窥镜下直视给药,分别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0例和35例。两种方法即刻止血几乎全部病例有效,经72小时观察,75例中72例未再出血。实验研究表明,止血煎对家兔实验性胃粘膜创伤性溃疡出血,可显著减少出血量和缩短出血时间,在内窥镜下于出血处直视给予止血煎后,出血病灶处立即呈现暗红色凝块,有即刻止血效果[中医杂志1989;(4):206]信郭氏将便血患者131例随机分两组治疗,采用复方大黄炭胶囊(由大黄炭、黄芩炭、荆芥炭、蒲黄炭等各500克,研成细粉末,经100目筛,装0号胶囊,每粒重0.61g),直视下通过乙状结肠镜确定肠粘膜出血部位的高低和大小,再将胶囊塞入肠管患处,每次5-15粒,日1次。内服每日3次,每次15—20粒,治疗组61例。采用西药止血药的对照组70例,疗程结束后进行肠镜检查。结果:复方大黄炭胶囊组显效率达95.1%,西药止血药组显效率为28.6%,两组比较,P<0.005。复方大黄炭胶囊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止血药对照组[中医研究1995;8(4):41]。


尿血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多种疾病引起的尿血,取得了较好效果。


1.尿血病因病机的研究近年来各种论著对尿血的病因病机看法较为一致,认为主要有热、湿、瘀、虚,尤以前三者多见。时氏则尤强调血瘀在尿血中的意义[黑龙江中医药1983;(4):28]。黎氏则认为尿血不外热、气两端,早期膀胱实热累及于肾,是发生尿血的病理基础,而脾肾气虚是尿血久治不愈的根本[中医药学报1985;(4):39]。


2.辨证分型及治法的研究目前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证型:下焦热盛型,气滞血瘀型,阴虚火旺型,气不摄血型等。关于尿血的治法,针对不同病因病机,提出了相应的治法。王氏认为尿血之因以热为主,清下焦热为治疗尿血之法,非清无以止血[河北中医1986;(4):15)。时氏认为滋养肾阴为治本之法,并当配合清热利湿、凉血化瘀以治标[中医杂志1991;(9):4L李氏多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滋阴降火、养血止血;补脾固肾、益气摄血三法治疗尿血[中医杂志1991;(9):24)信荣氏强调尿血的治疗以治火、治气、治瘀、治因为四要[中医杂志1991;(9):4L何氏则归纳为清热凉血、泄肺解毒、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滋阴降火、健脾固肾治尿血六法[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2):24)。另外,由于引起尿血的疾病达百余种,李氏强调在尿血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于辨证论治的同时,应与西医学的辨病相结合,以提高疗效[中医杂志1991;(9):4)。


临床用药经验方面,下列几种药物既有止血作用,又可利小便,是治疗尿血的要药:白茅根、小蓟、琥珀、三七[中医杂志1991;(9):4)。陈氏善用海金沙治肾炎尿血[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6):7]。时氏认为出现尿血则必有瘀滞,因此活血之品可随证加用[中医杂志1986;(10):15]。


3.中医药治疗怠慢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尿血一般认为属热伤血络,治疗多用小蓟饮子、二至丸合导赤散、知柏八味丸等。对严重尿血有人主张凉血活血以止血,如北京中医学院用茜草、丹参、生地治疗。急性肾炎往往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反复加重,若伴上呼吸道感染,宜用银翘散加减,平时则可服玉屏风散以实卫固表,增加抵抗力[辽宁中医杂志1980;(11):28L尿血而伴有泌尿道感染者,则多选用对大肠有效的黄柏、蒲公英等[中华肾脏病杂志1991;(3):185]。慢性肾炎尿血有虚实之分,而多为虚证,实者多属热伤肾络,虚者多是阴虚火旺或气不摄血,沈氏认为慢性肾炎隐匿型出现尿血,应以扶正为主,·采用调理脾胃加益气养阴止血药。慢性肾炎普通型出现尿血,则以气阴两虚多见,且常反复发作,可重用黄芪加生地、知母、丹皮、仙鹤草、旱莲草等[中医杂志1991;(9):4]。阮氏辨证论治慢性肾炎尿血63例:①脾肾亏损:治以健脾益肾,补气固摄;②阴虚火旺:治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③热伤肾络:治以清热宣肺,凉血止血;④下焦湿热:治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⑤气滞血瘀:多见于各型慢性肾炎,尤其是伴血液高凝状态或血脂偏高及情绪欠佳的患者,治以活血化瘀,行气利水。经治58例镜检血尿转阴[浙江中医杂志1992;(2):253]。常氏辨证治疗肾炎尿血54例,·其中下焦湿热型37例,阴虚内热型14例,气血两虚型3例,结果治愈46例,好转8例,临床治愈率为85%[吉林中医药1987;(3):18]。时氏以标本兼治为治则,用滋肾化瘀清利汤(女贞子、旱莲草、白花蛇舌草、生侧柏叶等)治疗肾炎尿血,并随证加减[中医杂志1991;(9):4]。


4.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血尿在初期治疗以清热凉血止血为主,在后期多用养阴清热药[中医杂志1991;(9):4]。王氏以紫癜胶囊(焦大黄、焦山楂、炙甘草、紫草等)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52例,均有肉眼或镜检血尿,总有效率96%[北京中医1992;(2):21]。


5.中医药治疗真9\肾病IGA肾病之血尿一般用活血化瘀法可取得较好疗效。陈氏辨证以气虚挟瘀型为主,治以益气活血,总有效率为74%。并认为祛瘀止血是治疗IGA肾病血尿的主要治则[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9):56]。


紫斑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过敏性紫癜为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近年来中医对其进行治疗及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


1.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1TP)在基础研究方面,一般认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为主要病机。随着对1TP免疫机理的深入研究,提示1TP发病机制可能与机体免疫内环境平衡紊乱有关。如杨氏指出,T淋巴细胞亚群和PA小板相关抗体(PAIg)的改变按血热妄行型一气血两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一阴阳两虚型的顺序逐渐明显。在肝肾阴虚型中,PAIG及血浆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工b的升高最明显[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5):263)。孙氏的研究显示,在血热妄行、气不摄血和阴虚火旺三型中,血热妄行型虽PAlgG、PAIgM均高于正常,但一般属起病之初,疗效较好。气不摄血型只有PAIgG单项增高,其值也低于其他两型,疗效也较好。而阴虚火旺型PAlgG高于气不摄血型,且PAIGM在三型中最高,疗效较差[黑龙江中医药1991;(6):14)信免疫指标的数值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有着一定的联系,血小板计数(BPC)、PAIg和T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的检测可作为本病辨证分型较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中医杂志1991;(10):31]。


在治疗方面,活血化瘀中药治疗1TP研究进展较快,这类中药可抗变态反应,抑制抗体形成,调节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平衡,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加强其抵抗力,能使ITP患者外周血小板增多,降低PAIGM,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5):304]。但是在临床上单用活血化瘀药效果不够理想,应结合临床证候特征,针对不同病因病机,与清热凉血、降火、滋阴、益气诸法合理配伍使用,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王氏等以止血补虚、活血化瘀为治则组成的基本方(仙鹤草、紫珠草、荔枝草、当归、鸡血藤等)对气虚、阴虚、阳虚随证加味,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2例,并与西药组32例进行对照,两组总有效率相仿,而中药组显效率及实验室指标的改善(血小板计数、PAIgG、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均优于对照组[中医杂志1993;(4):229L刘氏以益气活血治疗顽固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3例,治疗前均用泼尼松等效果不佳,以基础方(太子参、白术、黄精、赤芍等)随证加味,每日1剂,30天为1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及出血征象即有不同程度改善,总有效率达92.8%,并有较好的远期疗效[中医药研究1993;(5):49]。


2.过敏性紫癜


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紫癜具有疗效好、疗程短、复发率低、用药后副作用极少等优点。用中医药治疗不仅能较快消除症状,且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避免了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造成免疫力低下的弊病。


对过敏性紫癜的病因病机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毒犯营血、热迫血行、风扰营阴、瘀血阻滞、脾虚湿盛、气血两虚等几个方面。其中以热毒炽盛所引起者居多,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为重要治则。通过临床及有关实验观察表明,活血化瘀疗法对过敏性紫癜有较好疗效。


这与活血化瘀药物能改善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物化特性、改善免疫功能及具有抗炎作用等有关。以活血化瘀法结合辨证论治治疗过敏性紫癜多能取得良效[中医杂志1987;(3):48]。李氏以青紫汤(青黛、紫草、乳香、白及)加味治疗200例过敏性紫癜,总有效率达97%[中医杂志1990;(5):2861


潘氏以三草汤(紫草、茜草、旱莲草、甘草)加减治疗过敏性紫癜50例,痊愈45例,好转5例,均有效[四川中医1998;(3):8)。孔氏对过敏性紫癜伴肾脏损害74例分为风热夹瘀型、肾虚湿热型和脾肾两虚型,分别用工号方(蝉蜕、白蒺藜、连翘、黄芩、生地、赤芍、丹皮、大蓟、小蓟、地肤子、甘草),Ⅱ号方(生地、丹皮、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金樱子、地肤子、大蓟、小蓟、仙鹤草、阿胶等),Ⅲ号方(黄芪、党参、生地、当归、山萸肉、桑寄生、杜仲、淫羊藿、金樱子、泽泻等)随证加减治疗,结果治愈39例,显效4例,好转29例,未愈2例[辽宁中医杂志1996;(1):23]。孔氏等还对皮肤紫癜、关节损害、消化道出血等分别辨证论治,认为皮肤紫癜主要由于风邪及热毒引起,治疗时可加人具有抗过敏作用的祛风药,如蝉蜕、防风、白蒺藜、白鲜皮、地肤子等;关节肿痛的病机在于风湿热瘀交阻经络,常于清热凉血方中加入秦艽、威灵仙、忍冬藤等;消化道出血可先予10%白及胶浆塞流止血,继以复方汤药澄源治本,佐以少量参三七活血化瘀[中医杂志1995;(1):37)。余氏治疗过敏性紫癜49例,辨证分为血热、寒凝脉络、脾虚血亏三型,分别予以清热凉营、活血散风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法及健脾益气、养血止血法。结果痊愈43例,显效5例,总有效率为98%[江苏中医1993;(7):7]。王氏对87例过敏性紫癜肾炎分为热毒伤血型、阴虚化热瘀滞型和气虚血瘀夹郁型,基本方药分别为青黛、紫草、黄芩、赤芍、丹皮、小蓟;知母、黄柏、生地、旱莲草、茅根、丹参、石韦;黄芪、红花、益母草、穿山甲、乳香、石韦、白花蛇舌草、当归,均随证加减。结果完全缓解54例,好转24例,无效8例;疗程最短7天,最长102天,总有效率为90%Cj匕京中医1996;(4):27]。陈氏以凉血活血法(水牛角、仙鹤草、生地、丹皮、赤芍、连翘、桃仁、黑栀子、侧柏叶、荆芥炭、地龙、红花)治疗过敏性紫癜36例,关节痛加防风、秦艽;腹痛加木香、枳壳;皮肤瘙痒加白鲜皮、地肤子;肾型加白茅根、车前子、泽泻。结果治愈33例,好转3例,用药时间最短5天,最长30天[实用中医药杂志1998;(8):26L黄氏自拟消癜饮(水牛角、黄芪、党参、生地黄、紫草、大蓟、小蓟、当归、白术、花生衣、松针)治疗过敏性紫癜86例,显效40例,良效25例,进步11例,无效10例[湖南中医药导报1996;(11):26)信马氏等以自拟消斑饮(生地、丹皮、紫草、玄参、赤芍、银花、板蓝根、荆芥、防风、牛蒡子、丹参、生甘草、大枣)为主治疗过敏性紫癜112例,单纯皮肤型者用上方随证加减,混合型病情较重者,酌加皮质激素,结果痊愈91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5,54%[河北中医1995;(5):10)。李氏采用抗过敏汤(丹参、茜草、紫草、鸡血藤、大枣)随证加减治疗38例过敏性紫癜,结果显效24例,好转12例,无效2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6):334L张氏等用大枣150g,甘草20g,水煎,日一剂,吃枣饮汤,7天为一疗程,治疗过敏性紫癜20例,结果1个疗程治愈16例,4个疗程治愈4例,19例随访半年未见复发[四川中医1995;(8):49]


...


全文:
   

石韦


   


   

  石韦


   

  Folium Pyrrosiae Linguae


   

  (英)Japanese Felt Fern Leaf


   

  别名 石剑箸、小石韦、金背茶匙、石皮、石兰、肺心草。


   

  来源 为水龙骨科植物石韦Pyrrosia lingua (Thunb.) Farwell的叶。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根茎长,横走,密生褐色鳞片,卵状披针形,边缘有睫毛。叶远生,革质,上面绿色,偶有少数星状毛,有小凹点,下面密生红黄色星状毛,不育叶和能育叶同型或略轿短而阔;能育叶柄长5~10cm,叶片平坦,披针形,长8~18cm,宽2~5cm,下面侧脉略突起,孢子囊群在侧脉间紧密而整齐排列,初为星状毛包被,成熟后露出。


   

  生于岩石或树干上。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


   

  采制 全年可采,除去根茎及根,晒干或阴干。


   

  性状 叶片略皱缩,展平后呈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基部楔形,对称;孢子囊群在侧脉间,排列紧密而整齐。叶柄长5~10cm,直径约1.5mm。


   

  化学成分 含绵马三萜(diploptene)、皂甙、蒽醌、黄酮、β-谷甾醇。


   

  性味 性微寒,味甘、苦。气微,味微涩苦。


   

  功能主治 利尿通淋,清热止血。用于热淋、石淋、小便不利、淋沥涩痛、吐血、衄血、、崩漏、肺热。


   


   ...


咳嗽通常由多种原因引起,有时食疗可以起到药物难以收到的疗效,且没有副作用。
自制杏苏糕
适用于感寒型咳嗽
制作:取面粉适量,经过发酵,揉制成3~5块。
将杏仁15克去皮研压成粉状,加适量红糖拌匀,撒于糕面上,再将新鲜苏叶3~5片洗净覆于糕上,置锅上蒸。
熟后取食,每日1~2次。
金银花冲鸡蛋
适用于初病时或风热型咳嗽
制作:鸡蛋1个,打入碗内。金银花15克加水200毫升,煮沸5分钟,取其汁冲蛋,趁热1次服完。
胡桃人参汤
适用于气虚型咳嗽
制作:胡桃肉20克(不去皮),人参6克,生姜片3片,加水适量同煎,取汁200毫升,加冰糖少许。
每日1次,睡前温服。痰多或痰中带血时勿服。
苏子茯苓薏米粥
适用于痰湿型咳嗽
制作:苏子15克,薏仁米60克,茯苓粉15克,煮粥每晚服食。苏子用净纱布包入,食时弃之。
[整理]止咳药方
梨1个,川贝母3克,冰糖少许。适应症:痰热咳嗽。 
制用法:将梨核挖出来,川贝母放入其中,上锅蒸熟。每日1次。连服3-5天。 
专家核实:正确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营养硕士生导师周俭说,梨味甘,性寒,入肺经,有清热、化痰、止咳的作用。味甘在中药指有滋补作用。入肺经,就是说这种物质对肺的作用较强。但痛经女士要少吃梨。 
川贝母是一味中药,味苦、甘,食用的时候可以不吃。川贝母入肺、心经,有化痰止咳,清热散结的作用。 
在这个方子里,加入了冰糖来调味。专家解释说,这里治疗的是热症,所以使用了冰糖。一般治疗寒症,比如痛经,就要用红糖,红糖是温热的。 
专家提醒:如果是针对孩子,不用放入川贝母,只用梨煮水就可以了。而大人的用药量一般不超过10克。 
症状识别 
一般痰热咳嗽的人,咳嗽声音比较重浊,痰多,而且是黏的,痰色是黄的。患者还会感到胸部不舒服,有胸闷的感觉。看舌头,舌质发红,舌苔薄黄或舌苔厚发黄,就是热。 
特别提醒:痰热咳嗽的人再吃这个方子时,千万不能嘴馋,水煮鱼、麻辣烫这样辛辣的食物暂时都要舍弃。辣椒会让症状加重。(记者荆浩)
1。萝卜葱白风寒咳嗽 
萝卜1个,葱白6根,生姜15克.用水三碗先将萝卜煮熟,再放葱白,姜,煮剩一碗汤.连渣一次服. 
宣肺解表,化痰止咳.治风寒咳嗽,痰多泡沫,伴畏寒,身倦酸痛等. 
2。红糖姜枣汤治伤风咳嗽 
红糖30克,鲜姜15克,红枣30克. 以水三碗煎至过半.顿服,服后出微汗即愈. 
驱风散寒.治伤风咳嗽,胃寒刺痛,产后受寒腹泻,恶阴等. 
3。芜荽汤平伤风咳嗽 
芜荽(香菜)30克,饴糖30克,大米100克. 先将大米洗净,加水煮汤.取大米汤三汤匙与芜荽,饴糖搅拌后蒸10分 钟.趁热一次服,注意避风寒. 
发汗透表.治伤风感冒引起的咳嗽. 
4。白萝卜蜂蜜治风寒咳嗽 
大白萝卜1个,蜂蜜30克,白胡椒5粒,麻黄2克. 将萝卜洗净,切片,放入碗内,倒入蜂蜜及白胡椒,麻黄等共蒸半小时趁热顿服,卧床见汗即愈.
发汗散寒,止咳化痰.治风寒咳嗽. 
5。羊蜜膏治虚劳咳嗽肺痿 
熟羊脂250克,熟羊髓250克,白沙蜜250克,生姜汁100毫升,生地黄汁500毫升. 
羊脂煎,令沸;次下羊髓,又令沸;次下蜜,地黄,生姜汁,不住手搅,微火熬数沸成膏.每日空腹温酒调1匙,或做姜汤或做粥食亦可. 补虚润肺,祛风化毒.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虚劳瘦弱,咳嗽肺痿,还有润肺润肤的功效. 
6。鲜梨贝母治咳嗽肺
鲜梨500克,贝母末6克,白糖30克. 将梨去皮剖开,去核,把贝母末及白糖填入,合起放在碗内蒸熟.早晚分食. 清热化痰,散结解表.用治咳嗽或肺痈,症见胸痛,寒战,咳嗽,发热,口干, 咽燥,痰黄腥臭或脓血痰等. 
7。饮马乳清热止嗽 
鲜马乳300毫升,白糖适量. 将马乳煮沸;饮时加白糖. 据介绍,马乳 “止渴疗热”,有补血生津,润燥止嗽的功效 肺结核的咳嗽,潮热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8。冰糖燕窝粥治肺虚久咳 
燕窝10克,大米100克,冰糖50克. 将燕窝放温水中浸软,摘去绒毛污物,再放入开水碗中继续涨发.取上 等大米淘洗干净后放入锅内,加清水三大碗,旺火烧开,改用文火熬煮.将发好纯净的燕窝放入锅中与大米同熬约1小时,加入冰糖溶化后即成. 
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治肺虚久咳及咳喘伤阴. 
9。燕窝梨大养肺阴 
燕窝5克(水浸泡),白梨2个,川贝母10克,冰糖5克.白梨挖去核心,将其他三味同放梨内,盖好扎紧放碗中,隔水炖熟.服食.
养阴润燥,止咳化痰.治多年痰咳,气短乏力. 
10。萝卜胡椒止咳祛痰 
涎萝卜1个,白胡椒5粒,生姜3片,陈皮1片. 加水共煎30分钟.日饮汤2次. 
下气消痰.治咳嗽痰多. 
11。豆浆饮润肺宁嗽化痰 
黄豆,冰糖. 黄豆浸泡磨汁,煮沸后加糖饮用.每日清晨空腹饮1碗. 
健脾宽中,润燥掐水;清肺止咳,化痰.治疳积瘦弱,肺热咳嗽等. 
12。豆腐糖止咳化痰平喘 
豆腐500克,红糖,白糖各100克. 把豆腐当中挖一窝,纳入红,白糖,放入碗内隔水煮30分钟.一次吃完,连服4次. 清热,生津,润燥.治咳嗽痰喘. 
13。玉米须橘皮治咳嗽 
玉米须,橘皮各适量. 共加水煎,日服2次. 止咳化痰.治风寒咳嗽,痰多. 
14。萝卜猪肺止咳汤 
萝卜1个, 猪肺1个,杏仁15克.加水共煮1小时.吃肉饮汤.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治久咳不止,痰多气促.
15。糖水冲鸡蛋补虚止咳 
白糖50克,鸡蛋1个,鲜姜适量. 先将鸡蛋打入碗中,搅匀.白糖加水半碗煮沸,趁热冲蛋,搅和,再倒入已绞取的姜汁,调匀.每日早晚各服1次. 补虚损.治久咳不愈. 
16。芝麻冰糖水治夜嗽 
生芝麻15克,冰糖10克. 芝麻与冰糖共放碗中,开水冲饮. 润肺,生津.治夜嗽不止,咳嗽无痰. 注:芝麻1把,生姜50克,共捣烂煮汁服,亦有上述疗效. 
17。香油炒羊肝治久嗽 
羊肝60克,香油30克,盐少许. 将羊肝切片,锅内放入香油至八成热,下羊肝及盐翻炒即成. 润肺止咳.治久咳不止. 
18。蒸白梨蜂蜜治久咳咽干 
大白梨1个,蜂蜜50克. 先把白梨挖去核,将蜂蜜填入,加热蒸熟.每日早晚各吃1个,连吃数日. 生津润燥,止咳化痰.治阴虚肺燥之久咳咽干,手足心热等. 
19。燕窝银耳治干咳盗汗 
燕窝10克,银耳15克,冰糖适量. 将燕窝先用清水测一遍,再放入热水中浸泡3-4小时,然后择去毛绒,再放入热水中泡1小时即成.用瓷罐或盖碗盛入燕窝,银耳,冰糖,隔水炖熟.服食. 补虚损,养肺阴,退虚热.治干咳,盗汗或肺阴虚等. 
  20。薯蓣粥健脾益肺 
生怀山药30克,白糖少许.将山药轧细筛,调入凉水,边煮边搅,两三沸即成,加少许白糖调味.服食. 补脾止泻,补肾收摄.治劳伤咳喘,脾虚泄泻,以及一切赢弱虚损之病. 
21。蜜枣扒山药治肺虚久咳 
山药1000克,蜜枣10个,板油丁100克,白糖350克,桂花汁.湿淀粉.熟猪油少许. 
(1)山药洗净,放入锅内,加清水淹没山药为度,用旺火煮 ,待山药较烂时捞起,去皮,用刀剖成6厘米长.3厘米宽的长方形.拍扁.蜜枣一刻两半去核待用. 
(2)将大汤碗内涂抹上熟猪油,碗底排上蜜枣再排上一层山药,夹一层糖,板油丁,逐层放至碗口,撒上糖,扣上盖盘,上笼蒸1小时左右,然后取下,翻身入盘. 
(3)炒锅上火,滤入盘内汤汁,放清水100克,白糖150克和少许桂花汁烧沸,用水淀粉勾欠,起锅浇上山药上即成.补肾润肺.治肺虚久咳,脾虚腹泻,神疲体倦,四肢无力,久食补肾强身. 
22。猪肉杏仁汤治咽痒咳嗽 
瘦猪肉50克,杏仁10克,北沙参15克. 共煎煮汤饮.日服2次. 
清肺,化痰,生津.治咳嗽少痰,口渴咽干,咽痒等. 
23。花生枣蜜汤止咳化痰 
花生米,大枣,蜂蜜各30克. 用水共煎极烂.饮汤,日服2次. 
止嗽化痰.用治咳嗽,痰饮(形体消瘦,肠鸣,胸肋支满,目眩气短. 
24。花生沙参汤治咳嗽少痰 
花生米,白果,百合,北沙参各25克,冰糖适量. 水煎取汁,加冰糖.每日1剂. 
润肺化痰.治久咳痰少,气短咽干. 
25。黄精冰糖止咳平喘 
黄精(中草药)30克,冰糖50克. 
将黄精洗净,用冷水发泡,置砂锅内,再放入冰糖,加水适量.将锅置炉上,以武火煎煮,后用文火煨熬,直至黄精烂熟为止.每日2次,吃黄精饮汤.
清肺,理脾,益精.用治肺燥肺虚之咳嗽,干咳无痰,咯吐不利,食少口干,肾虚精亏等.
26。合雪梨汤滋阴润肺 
百合25克,大雪梨1个,冰糖20克. 
百合用清水浸泡一夜,次日将百合连同清水一起倒入砂锅内,再加半碗多清水,煮1个半小时,待百合已烂时,加去皮切作块的雪梨和冰糖,再煮30分钟即成. 
滋阴润肺,宁心止嗽.肺虚久咳者食用,常人食用亦有益肺胃之功. 
27。银耳鸭蛋汤滋阴清肺 
银耳15,冰糖25克,鸭蛋1只. 银耳与冰糖共煮,水沸后打入鸭蛋.每日服2次. 
滋阴清肺,止渴生津.治阴虚肺燥之咳嗽痰少,咽干口渴等症.
28。竹沥粥功在清热化痰 
竹沥30克,粳米100克. 先煮粳米作粥,临熟入竹沥,搅匀.任意食用. 
清热,豁痰,镇惊.治风热痰火,肺热咳嗽,痰多色黄. 
29。罗汉果柿饼汤清肺热 
罗汉果半个,柿饼3个,冰糖30克. 
加清水两碗半共煮至一碗半,再下冰糖,去渣.1天分3次饮完.清肺热,去痰火,止咳嗽.治小儿百日咳及痰火咳嗽等症. 
30。无花果冰糖水治肺热咳嗽 
无花果30克,冰糖适量. 将无花果洗净,加水与冰糖共煮.每日1次,连服3-5天可收显效.祛痰理气,润肺止咳,解毒润肠.治肺热咳嗽,声音嘶哑,咽干喉痛,便秘,痔疮出血等. 
31。甘蔗汁治肺虚热咳嗽 
甘蔗汁,萝卜汁各半杯,野百合100克. 先煮烂百合,再和入两汁.睡前服食,每日1次. 润肺止咳,生津润燥,宁心安神.治虚热咳嗽,虚弱者病后气管炎最宜. 
32。奶汤锅子鱼止咳消肿 
活鲤鱼1尾,火腿片,玉兰片,香菇片,葱,姜,料酒,盐,醋, “奶汤”(即鸡,鸭肘子和骨头炖的汤)各适量. 将鲤鱼去鳞开膛,除去内脏,漂洗干净,切成瓦块形状,与葱,姜一起投入油炒勺颠翻几下,加入料酒,盐等调料.然后加入 “奶汤”,待沸再加适量的火腿片,玉兰片,香菇片等,炖约3分钟盛入火锅内上桌.上桌后将锅下的白酒点燃烧开,佐以姜,醋汁食用.止咳消肿,滋补强身.适于咳嗽,气喘,胸部胀满之患者服食. 
33。久食花生米止咳化痰 
花生米60炒或煮熟.每日吃,不间断,痊愈后停用. 润肺,化痰.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注:有虚火实热症者勿食. 
34。荞面蛋清治咳嗽不安 
荞麦面,鸡蛋清各适量.用鸡蛋清和荞麦面成团.每日几次用力涂擦胸部,有效. 清热下气.用治胸满腹胀,咳嗽不安. 
35。百合蜜治肺热烦咳 
新百合200克,蜂蜜适量.用蜜拦百合蒸软.时时含1片,吞液服食. 清肺宁神.用治肺脏壅热,烦闷咳嗽. 
36。松明火焦糯米糖治久咳痰盛 
糯米糖,松明火焦(即用多脂老松,劈成细条点燃成焦灰)各适量. 松明火烧得愈焦愈好.连焦带糖尽量食之,连吃3-4天即愈. 润肺止咳,化痰平喘.治久咳不愈,痰多气促等. 
37。剑花汤化痰止气痛 
剑花2个煮汤或当茶饮.行气止痛,止咳化痰. 用治咳嗽,痰多等.注:剑花,是仙人掌类攀缘植物霸王花的花,多产于南方.每年5-10月间,开乳白色大花朵,每朵花长一柞多,采下切开晒干,是一种极好的干菜,煮汤香甜可口. 
38。秋梨膏止咳化痰 
秋梨20个,红枣1000克,鲜藕1500克,鲜姜300克,冰糖400克,蜂蜜400克,蜂蜜适量. 先将梨,枣,藕,姜砸烂取汁,加热熬膏,下冰糖溶化后,再以蜜收之.可早晚随意 
服用.清肺降火,止咳化痰,润燥生津,除烦解渴,消散酒毒,祛病养身.用治虚劳咳嗽,口干津亏,虚烦口渴及酒精中毒等. 
39。燕窝参汤益肺止咳 
燕窝5克,西洋参5克. 先将燕窝用清水浸透,摘去羽毛杂物,洗净,晾去水气,同西洋参一起放进烛盅内,注入八成满的开水,加盖,隔水炖3小时以上.饮用.养阴润燥,降火益气.用治肺胃阴虚而致的干咳,咳血,潮热,盗汗等,对心血管病咳喘患者更宜. 
40。糖渍橘皮止咳化痰 
橘皮 ,白糖各适量. 鲜梧皮或泡软的干搞皮适量,洗净,切成丝,放入铝锅,加大约桶皮重量一半的白糖,添水没过桶皮为度,大火煮沸后,再改用小火煮至余液将干时,将桶皮盛出放在盘内,待冷,再撤入大约桶皮重量一半的白糖,拌匀.食用.润肺,燥湿,化痰,生津.治咳嗽多痰等.
41。蜜饯柚肉平喘化痰 
鲜抽肉500克,蜂蜜250克,白酒适量. 将抽肉去核,切块,放在瓶罐中,倒入白酒,封严浸闷一夜,再倒入铝锅中煮至余液将干时,加入蜂蜜,拌匀即成.待冷,装瓶备. 润肺,止咳,化痰.治咳嗽痰盛或老年咳喘等. 
42。蜜饯双仁补肾益肺 
甜杏仁250克,核桃仁250克,蜂蜜500克. 先将甜杏仁炒至黄色(勿焦),放在铝锅中加水煮1小时,再下核桃仁,收汁将干锅时,加入蜂蜜,拌匀,再沸即成.每服3克,日服2次. 润肺补肾.经常食用,可治肺肾两虚性久咳,久喘等. 
43。猪油蜜膏补虚润肺 
猪油100克,蜂蜜100克. 将上述两味分别用小火煎煮至沸,停火晾温,共混合调匀即成.每 次1汤匙,日服2次. 润肺止咳,补虚.治肺燥咳嗽. 
44。大蒜泥镇咳止嗽 
紫皮大蒜1头.蒜去皮,捣成烂泥.每晚睡前洗足后,敷于两足底涌泉穴处(足底必须先涂上凡士林),上面盖一层纱布,足心有较强刺激感时可揭去.如足底无不适感,可连敷3-5次. 解毒,镇咳.用治风寒咳嗽,燥咳以及小儿百日咳. 
45。蚕豆花冰糖水治咯血 
蚕豆花9克,冰糖适量.共加水煎.日服2或3次. 具有收敛作用.治咯血. 
46。蕹菜白萝卜汁治硌血 
蕹菜(瓮菜,空心菜)全棵带根2棵,白萝卜1个,蜂蜜适量.蕹菜与白萝卜洗净,共捣烂绞汁一杯.用蜂蜜调服. 治肺热引起的咯血. 
47。蜂蜜百部汤治痰中带血 
蜂蜜20克,百部25克,白发20克,瓜萎25克. 先将上三味水煎,去渣取汁,再调入蜂蜜搅匀,每日1剂,分2次服. 润肺止咳,清热止血.用治痰中带血及肺结核久咳. 
48。酸石榴治肺结核咳喘 
酸石榴(甜者无效)3克.将石榴子取出,捣碎,绞取其汁液.每晚昨前服下,或口嚼石榴子咽液.石榴子汁有小毒,不可过量饮用. 清热敛肺.用治肺结核喘咳,夜不能寐,以及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49。白萝卜子治痰 
白萝卜子(菜蔽子)生熟各15克,生赫石末9克. 先将白萝卜子捣碎煮汤一大碗,送服生赫石细末,半小时后,再用此方1次. 消积化痰.用治痰饮凝结症.据>介绍,一青年素多痰饮,受外感后痰涎凝结于上脘,阻膈饮食不下.用此方后,即觉上脘顿开,可进饮食. 
注:据介绍,单用菜菔子煎汤化停痰宿饮,大有功效.将菜菔子研末开水冲服,多饮热水,以指探吐,痰浊宿饮亦能吐出,与煎汤功效相同. 
50。蒸贝母甲鱼滋阴补肺 
川贝母5克,甲鱼1只(约500克),鸡清汤1公斤,葱,姜,花椒,料酒,盐各适量. 
将甲鱼宰杀,去头及内脏,切块备用.将甲鱼块放蒸盆内,加入贝母,盐,料酒,花椒,葱,姜,上笼蒸1小时许.趁热服食.滋阴清热,润肺止咳,退热除蒸.治阴虚咳喘,低热,盗汗等. 
51。芥菜姜汤祛痰止咳 
鲜芥菜80克,鲜姜10克,盐少许. 将芥菜洗净后切成小块,生姜切片,加清水四碗煎至两碗,以食盐调味. 每日分2次服,连用3日见效.宣肺止咳,疏风散寒.治风寒咳嗽,伴头痛鼻塞,四肢酸痛等. ...

煅法-中药炮制学(第八讲)
  <!--hzh--><!--hzhend-->   蒸、煮、炼法为一类“水火共制”法。
  一、蒸法
  (一)蒸制目的  便于保存,如桑螵蛸、黄芩、人参;有的药物蒸后性味改变,产生新的功能,临床适用范围扩大,如地黄、何首乌、大黄;有的药物蒸制则是为了便于软化切制,如木瓜、天麻、玄参。
  (二)操作方法  将待蒸的药物洗漂干净,并大小分开,质地坚硬者可适当先用水浸润1~2h以加速蒸的效果。与液体辅料同蒸者,可利用该辅料润透药物,然后将洗净润透或拌均匀辅料后润透的药物,置笼屉或铜罐等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至所需程度取出,蒸制时间一般视药物而定,短者1~2h,长者数十小时,有的要求反复蒸制(九蒸九晒)。
  蒸制过程中一般先用武火,待“圆气”后改用文火,保持锅内有足够蒸气即可。但非密闭容器内酒蒸时,要先用文火,防止酒很快挥散,达不到酒蒸目的。
  (三)适用药物 清蒸——黄芩;酒蒸——肉苁蓉、山茱萸、女贞子;既可清蒸又可酒蒸——地黄、黄精;醋蒸——五味子;黑豆汁蒸——何首乌
  何首乌  有何首乌和制首乌。生首乌苦涩性平兼发散,具解毒,消肿,润肠通便的功能,经黑豆汁拌蒸后,味转甘厚而性转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同时消除了生首乌滑肠致泻的副作用,宜于久服。制首乌,取生首乌片或块,用黑豆汁拌匀,润湿、置非铁质蒸制容器内,密闭,蒸或炖至汁液被吸尽,药物呈棕褐色时取出,干燥。每100kg何首乌,用黑豆10kg煎汁。总蒽醌、结合蒽醌含量随着蒸制时间延长而减少游离蒽醌开始时增加,20小时后减少,二苯乙烯苷含量随蒸制时间增加而降低。外观质量以蒸32h为最好。制首乌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和肝糖原积累作用,而生首乌无此作用。
  黄芩  有黄芩、酒黄芩和黄芩炭。生黄芩清热泻火力强,酒制入血分,并可借黄酒升腾之力,用于上焦肺热及四肢肌表之湿热;同时,因酒性大热,可缓和黄芩苦寒之性,以免伤害脾阳,导致腹痛;黄芩炭清热止血为主。黄芩蒸制软化一般蒸至“圆气”后半小时,或煮沸10min,闷至内外湿度一致时,切薄片,黄芩蒸制或沸水煮的目的在于使酶灭活,保存药效,又使药物软化,便于切片。黄芩遇冷水变绿,就是由于黄芩中所含的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可酶解黄芩中所含的黄芩苷和汉黄芩苷,产生葡萄糖醛酸和两种苷元,即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其中黄芩苷元是一种邻位三羟基黄酮,本身不稳定,容易被氧化而变绿,故黄芩变绿,说明黄芩苷已被水解。
  地黄  有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生地炭和熟地炭。鲜地黄清热、凉血、止血、生津;生地黄性寒,为清热凉血之品,具有养阴清热,凉血生津的功能;蒸熟地药性由寒转温,功能由清转补,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能;生地炭凉血止血,用于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熟地炭以补血止血为主,用于虚损性出血,熟地黄有酒蒸(30kg/100kg)和清蒸两法,蒸至显乌黑光泽,味转甜,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生地黄经长时间加热蒸熟后部分多糖和低聚糖可水解转化为单糖。单糖含量比生地黄明显增加。
  黄精  有蒸黄精和酒黄精(20kg/100kg)。生黄精具麻味,刺人咽喉,一般不直接入药;蒸后增强补脾润肺益肾的功能,并除去麻味,以免刺激咽喉,用于肺虚燥咳,脾胃虚弱,肾虚精亏;酒制能助药势,使之补而不腻,更好地发挥补益作用。
  二、煮法
  煮法中,无论是清水煮(如川乌、草乌),甘草汁煮(如吴茱萸、远志),甘草、黑豆煮(如附子),还是用固体辅料豆腐煮(如藤黄、硫黄等),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珍珠豆腐煮主要是为除污。煮法可先用武火后用文火,一般煮至中心无白心,刚透心为度。若用辅料起协同作用,则辅料汁液应被药物吸尽。煮制一般温度小于或等于100℃,煮制时间一般短于蒸法,长于燀法。
  藤黄  有藤黄和制藤黄。生藤黄有剧毒,不能内服,外用于痈疽肿毒,顽癣;制后毒性降低,可供内服,用于跌打损伤,金疮肿毒,肿瘤。制藤黄常用豆腐制,每100kg藤黄,用豆腐300kg,煮或蒸3~4h,候藤黄全部熔化,取出,放冷,除去豆腐,干燥。现代研究表明,各种制法中以高压蒸制法较佳。
  川乌  有生川乌和制川乌。生川乌有毒,多外用,用于风冷牙痛,疥癣,痈肿;制后毒性降低,可供内服,用于风寒湿痹,肢体疼痛,麻木不仁,心腹冷痛,疝痛,跌扑剧痛。制川乌,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h,或蒸6~8h,至取大个及实心者切开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厚片。川乌有大毒,炮制的目的是为了保留有效成分总生物碱含量,而降低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川乌炮制目的都是通过水和(或)加热方法来促进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和分解,或在炮制过程中脂肪酰基取代了C8—OH的乙酰基,生成酯碱,从而降低了毒性,若从减毒效果看,以蒸、煮等湿热处理方法去毒效果最好。根据水降解毒的原理,可将川乌炮制工艺改为高压蒸制法来炮制。
  附子  有炮附片和淡附片。附片、黑附片、白附片可直接入药。生附片有毒,加工后降低毒性,便于内服;炮附片以温肾暖脾为主;淡附片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炮附片:取砂置锅内,用武火炒热,加入净附片,拌炒至鼓起并微变色,取出,筛去砂,放凉。淡附片:取净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至透心,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干燥。每盐附子100kg,用甘草5kg,黑豆10kg。
三、炼法
  炼制,是在沸水中短时间浸煮的方法。主要目的有破酶保苷(如桃仁、苦杏仁),破坏毒蛋白(如白扁豆),同时也有利于分离种皮和种仁。
  苦杏仁  有苦杏仁,苦杏仁和炒苦杏仁。苦杏仁有小毒,炼去皮,除去非药用部位,便于有效成分煎出,提高药效;炼杏仁擅于降气止咳,润肠通便,多用于新病咳喘,肠燥便秘;炒后可去小毒,并具有温肺散寒作用,多用于肺寒咳嗽,久患肺喘。苦杏仁中含有苦杏仁苷,是苦杏仁中含有的止咳平喘的有效成分。制品中的苦杏仁酶在炼制过程中因沸水煮烫破坏,故煎剂中苦杏仁苷的含量高于生品。炼制条件,一般以10倍量沸水,加热5min为宜。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 张程亮
       ...

煅法-中药炮制学
  <!--hzh--><!--hzhend-->   蒸、煮、炼法为一类“水火共制”法。
  一、蒸法
  (一)蒸制目的  便于保存,如桑螵蛸、黄芩、人参;有的药物蒸后性味改变,产生新的功能,临床适用范围扩大,如地黄、何首乌、大黄;有的药物蒸制则是为了便于软化切制,如木瓜、天麻、玄参。
  (二)操作方法  将待蒸的药物洗漂干净,并大小分开,质地坚硬者可适当先用水浸润1~2h以加速蒸的效果。与液体辅料同蒸者,可利用该辅料润透药物,然后将洗净润透或拌均匀辅料后润透的药物,置笼屉或铜罐等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至所需程度取出,蒸制时间一般视药物而定,短者1~2h,长者数十小时,有的要求反复蒸制(九蒸九晒)。
  蒸制过程中一般先用武火,待“圆气”后改用文火,保持锅内有足够蒸气即可。但非密闭容器内酒蒸时,要先用文火,防止酒很快挥散,达不到酒蒸目的。
  (三)适用药物 清蒸——黄芩;酒蒸——肉苁蓉、山茱萸、女贞子;既可清蒸又可酒蒸——地黄、黄精;醋蒸——五味子;黑豆汁蒸——何首乌
  何首乌  有何首乌和制首乌。生首乌苦涩性平兼发散,具解毒,消肿,润肠通便的功能,经黑豆汁拌蒸后,味转甘厚而性转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同时消除了生首乌滑肠致泻的副作用,宜于久服。制首乌,取生首乌片或块,用黑豆汁拌匀,润湿、置非铁质蒸制容器内,密闭,蒸或炖至汁液被吸尽,药物呈棕褐色时取出,干燥。每100kg何首乌,用黑豆10kg煎汁。总蒽醌、结合蒽醌含量随着蒸制时间延长而减少游离蒽醌开始时增加,20小时后减少,二苯乙烯苷含量随蒸制时间增加而降低。外观质量以蒸32h为最好。制首乌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和肝糖原积累作用,而生首乌无此作用。
  黄芩  有黄芩、酒黄芩和黄芩炭。生黄芩清热泻火力强,酒制入血分,并可借黄酒升腾之力,用于上焦肺热及四肢肌表之湿热;同时,因酒性大热,可缓和黄芩苦寒之性,以免伤害脾阳,导致腹痛;黄芩炭清热止血为主。黄芩蒸制软化一般蒸至“圆气”后半小时,或煮沸10min,闷至内外湿度一致时,切薄片,黄芩蒸制或沸水煮的目的在于使酶灭活,保存药效,又使药物软化,便于切片。黄芩遇冷水变绿,就是由于黄芩中所含的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可酶解黄芩中所含的黄芩苷和汉黄芩苷,产生葡萄糖醛酸和两种苷元,即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其中黄芩苷元是一种邻位三羟基黄酮,本身不稳定,容易被氧化而变绿,故黄芩变绿,说明黄芩苷已被水解。
  地黄  有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生地炭和熟地炭。鲜地黄清热、凉血、止血、生津;生地黄性寒,为清热凉血之品,具有养阴清热,凉血生津的功能;蒸熟地药性由寒转温,功能由清转补,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能;生地炭凉血止血,用于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熟地炭以补血止血为主,用于虚损性出血,熟地黄有酒蒸(30kg/100kg)和清蒸两法,蒸至显乌黑光泽,味转甜,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生地黄经长时间加热蒸熟后部分多糖和低聚糖可水解转化为单糖。单糖含量比生地黄明显增加。
  黄精  有蒸黄精和酒黄精(20kg/100kg)。生黄精具麻味,刺人咽喉,一般不直接入药;蒸后增强补脾润肺益肾的功能,并除去麻味,以免刺激咽喉,用于肺虚燥咳,脾胃虚弱,肾虚精亏;酒制能助药势,使之补而不腻,更好地发挥补益作用。
  二、煮法
  煮法中,无论是清水煮(如川乌、草乌),甘草汁煮(如吴茱萸、远志),甘草、黑豆煮(如附子),还是用固体辅料豆腐煮(如藤黄、硫黄等),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珍珠豆腐煮主要是为除污。煮法可先用武火后用文火,一般煮至中心无白心,刚透心为度。若用辅料起协同作用,则辅料汁液应被药物吸尽。煮制一般温度小于或等于100℃,煮制时间一般短于蒸法,长于燀法。
  藤黄  有藤黄和制藤黄。生藤黄有剧毒,不能内服,外用于痈疽肿毒,顽癣;制后毒性降低,可供内服,用于跌打损伤,金疮肿毒,肿瘤。制藤黄常用豆腐制,每100kg藤黄,用豆腐300kg,煮或蒸3~4h,候藤黄全部熔化,取出,放冷,除去豆腐,干燥。现代研究表明,各种制法中以高压蒸制法较佳。
  川乌  有生川乌和制川乌。生川乌有毒,多外用,用于风冷牙痛,疥癣,痈肿;制后毒性降低,可供内服,用于风寒湿痹,肢体疼痛,麻木不仁,心腹冷痛,疝痛,跌扑剧痛。制川乌,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h,或蒸6~8h,至取大个及实心者切开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厚片。川乌有大毒,炮制的目的是为了保留有效成分总生物碱含量,而降低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川乌炮制目的都是通过水和(或)加热方法来促进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和分解,或在炮制过程中脂肪酰基取代了C8—OH的乙酰基,生成酯碱,从而降低了毒性,若从减毒效果看,以蒸、煮等湿热处理方法去毒效果最好。根据水降解毒的原理,可将川乌炮制工艺改为高压蒸制法来炮制。
  附子  有炮附片和淡附片。附片、黑附片、白附片可直接入药。生附片有毒,加工后降低毒性,便于内服;炮附片以温肾暖脾为主;淡附片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炮附片:取砂置锅内,用武火炒热,加入净附片,拌炒至鼓起并微变色,取出,筛去砂,放凉。淡附片:取净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至透心,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干燥。每盐附子100kg,用甘草5kg,黑豆10kg。
  三、炼法
  炼制,是在沸水中短时间浸煮的方法。主要目的有破酶保苷(如桃仁、苦杏仁),破坏毒蛋白(如白扁豆),同时也有利于分离种皮和种仁。
  苦杏仁  有苦杏仁,苦杏仁和炒苦杏仁。苦杏仁有小毒,炼去皮,除去非药用部位,便于有效成分煎出,提高药效;炼杏仁擅于降气止咳,润肠通便,多用于新病咳喘,肠燥便秘;炒后可去小毒,并具有温肺散寒作用,多用于肺寒咳嗽,久患肺喘。苦杏仁中含有苦杏仁苷,是苦杏仁中含有的止咳平喘的有效成分。制品中的苦杏仁酶在炼制过程中因沸水煮烫破坏,故煎剂中苦杏仁苷的含量高于生品。炼制条件,一般以10倍量沸水,加热5min为宜。B17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 张程亮
       ...

活血止血,活血止血类食物
    
    
    
         活血止血类食物
    活血、止血类食物,都属于理血类食物。理血类食物又分两种:一种可促进人体气血运行,宜于治疗血瘀证,称为活血类食物,妇女月经期,妊娠期忌食。另一种有止血作用,宜于吐血,便血证,叫做止血类食物。

茄子  味甘、性凉,归脾、胃、大肠经。作用:清热止血。宜于便血,便秘。虚寒泄泻、孕妇忌食。

柿子  味甘涩、性寒,归心、肺、大肠经。作用:润肺止咳,凉血止血,涩肠止泻。宜于热证吐血,便血,反胃,呃逆。虚寒证、湿证忌食。

藕  味甘、性寒,归心、脾、胃经。作用,生用凉血散瘀,清热生津,熟用健脾开胃,养血生肌,止泻。生用宜于瘀血胃腹疼痛,吐血,便血,寒证忌食。熟用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泄泻。

空心菜(蕹菜)  味甘、性寒,归肠、胃经。作用;凉血止血,滑肠通便,清热利湿。宜于血热吐血,便血,湿热胃痛,肠胃燥热便秘。虚寒证、泄泻者忌食。

黑木耳  味甘、性平,归胃、大肠经。作用:凉血止血。宜于血热吐血、便血,大便干燥。虚寒证、脾虚泄泻者忌食。

慈姑(白地粟)  味苦甘、性微寒,归心、肝、肺经。作用:行血通淋,滑胎利窍,化痰止咳。宜于瘀血胃痛,腹痛。孕妇、出血者忌食。

桃子  味甘酸、性温。作用:活血消积,补气生津。宜于瘀血胃腹痛,津亏便秘。虚寒证忌食。

醋  味酸苦、性温,归肝、胃经。作用:活血祛瘀,止血,安蛔、解毒。宜于瘀血胃腹疼痛,食欲不振,吐血、便血。外感者忌食,不宜与茯苓同食。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