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句短命的老北京“歇后语”

 LuXin4164 2014-08-18

一句短命的老北京“歇后语”1909年清末的北京街景

昔日的老北京城里流传的一句“歇后语”,真可谓“高”!因为作为“歇后语”,即体现一针见血的指向,也饱含幽默感;如果把其前半句看作一句骂人的话,又凸显了那老北京的“骂人不带脏字儿”的特点;说其“短命”,就我个人经历来看,这句歇后语在北京城里流传的时间不足10年,或干脆说,也就流传六七年。这句“歇后语”就是“下雨泼街,刮风扫地——假积极”!

提到这句歇后语,咱首先就得说说那老北京城的“泼街”。泼街,既是昔日老北京的一个行当,也是老北京人的一个习俗。说是“行当”,那起码在大清朝时,就已经有了这个行当。那时候北京城的主要道路也都是土路,官员的轿子和护卫队伍经过哪条街道时,要有这个行当的人“泼街”,即用水均匀地泼洒在路面儿上免得起土;要是皇帝或太后的轿子经过时,更是要净水泼街。所以老北京多年来流传着“黄土垫道,净水泼街”这句话。截至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城的柏油路还不多,从讲卫生角度讲,如果天气预报广播有大风,或某条街道有客人来参观或走访时,街道居委会也要组织居民泼街,以防止扬尘,老北京人叫防备“暴土扬烟儿”。别小看这“泼街”的行当,晚清慈禧太后当政时,那“泼街”的人中不少是从兵丁里挑选。

“扫地”,实际上被老北京人称作“扫街”,大概是因为第一句结尾是个“街”字,为了避免重复而改用“地”字。从解放前到解放后的上世纪60年代,胡同里都有专门负责“扫街”的人。仅从字面儿含义看,下雨还用泼街吗,刮风时扫地有什么用,所以就引出“假积极”这个词儿。

这句“歇后语”之所以“寿命短”,是因为它产生在解放后的上世纪50年代初,而在50年代末,就基本消失了。这句“歇后语”既然是北京人的“专利”,所以纳入老北京歇后语的行列,但是从其存在历史的短暂来看,这似乎有点儿勉强。哪位“高人”是这句歇后语的发明者,我不知道,哪位知道可以告知。但是我们胡同里最早说这句歇后语的,是一位郑姓大妈。新中国刚建立不久,北京城各个街道都诞生了“居委会”,也培养和依靠一些所谓的“街道积极分子”。我那时候刚四岁,接受新事物能力已经很强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大人们谈话或多或少对我产生影响。实事求是地说,那时候的“居委会”和“积极分子”中,确实有不少像电影《龙须沟》里的“赵大爷”、“丁四儿”那样的骨干分子,但是大概由于“居委会”刚成立吧,加上有些有个人企图的人混进去,所以在“居委会”和“积极分子”中,不乏昔日一些“跑房纤儿”的、混吃混喝不务正业的小市民等。这类人嘴皮子利索,能说会道,善于溜须拍马、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而且这些人几乎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俗话说的“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牵扯个人利益问题,这些人的自私心理表现得格外显著!平民百姓对他们很反感和厌恶。按老百姓的话说,这些人纯粹是“假积极”!终于有一天,一个姓胡的“街道积极分子”(解放前“跑房纤儿”的,即靠倒腾房子从中捞好处的人)到各院“派任务”,本来大家对他印象就不好,加上他光说不练,动不动就给别人“扣帽子”,所以大家更厌恶他。那天,他出言不逊把这位姓郑的大妈惹火了,二人争吵起来,在场的胡同居民都站在大妈这一边。二人争吵中,这位郑姓大妈突然嘴里蹦出一句“你就是‘下雨泼街、刮风扫地——假积极’”。这句话刚“骂”出口,仅仅几秒钟,周围围观的群众立刻有人高喊:“骂得好!骂得对!再骂、再骂!”在众人的哄笑中,那个姓胡的灰溜溜地走了。从此,只要是争吵双方有一方属于那种“假积极”的人,对方一骂“你就是下雨泼街、刮风扫地”,不用说出下半句,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儿,更知道后面跟的是什么词儿!

那些年,我在其他街道或胡同里遇见吵架现象时,经常听到这句“骂人”的歇后语。

记得在1957年开展了反“右派”运动后,街道“居委会”权威性加强了,那是代表一级组织的单位。没有固定的“街道积极分子”了,凡热心街道工作的人,会经选举进入“居委会”,也就是说,“居委会”的人员结构纯洁性较强了。再说,随着一个个“政治运动”的开展,人们已经知道“在组织”的人的权威和严肃性,又鉴于“反右派”运动中的教训,人们在和这些街道居委会工作人员发生矛盾时,说话也掌握分寸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很少听见这句“歇后语”,直到现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