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秦古韵』精金良墨—— 以傳拓藝術展現青銅器形制之美

 大东村人 2014-08-18
 趣 [http://318289666.qzone.qq.com]2011-11-30 08:07


青銅器全形拓是十九世紀中葉興起的一種特別技藝,結合素描、繪畫、傳拓、剪紙,在平面的拓紙上傳達立體的青銅器形制與花紋。自攝影技術發達之後,需要高超技巧、慢工細作的青銅器全形拓,因傳承不易,成了希罕而珍貴的藝術品。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收藏青銅器全形拓超過兩千件,以傳拓藝術展現青銅器形制之美,精緻優雅,值得品味。
   
  一、序言
    中國商周時期青銅器盛行,貴族常以銅器作為生活及祭祀用具,去世後,將大批銅器作為隨葬品,貴族在遇到緊急事故時,也會將青銅器埋在窖穴中,以逃過災難。這些青銅器,後代不斷自地下出土,所謂「地不愛寶」,使我們有幸能夠看到這麼多珍貴的藝術品。

最早見於紀錄的青銅器出土,是西漢時期,漢武帝「得鼎汾水上」(《漢書 ‧ 武帝紀》),以為祥瑞徵兆,遂將年號從「元狩」改為「元鼎」( 116 BC )。許慎《說文解字 ‧ 序》也提到:「郡國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但終漢之世,青銅器並沒有成為研究的課題。
    直到北宋金石學興起,青銅器作為研究的素材,脫離祥瑞、古玩的色彩,士大夫(如歐陽修、劉敞等)醉心投入,加上皇室(宋徽宗)對古器物的喜愛,上行下效,甚至出現專為古董買辦的掮客商販,古物成為市面流通的商品,文人雅士聚集摹挲交流,蔚為風氣。
    宋代造紙、印刷術、墨拓技術的發展,為青銅器銘文及器形的流傳提供了方便。當時編成的圖錄類青銅器專書,最著名有呂大臨( 1040-1092 )的《考古圖》十卷、編者佚名的《續考古圖》五卷、宋徽宗敕編《宣和博古圖》三十卷。這些圖錄成為後世青銅器著錄家編輯的準則,直到清代銅器研究大興,編輯圖錄所採取的體例大抵仿此。
二、甚麼是全形拓?
    墨拓之法,始於六朝,最早是用來拓漢魏石經及秦刻石。唐代以後大行,宋初,遂用以拓古器文字。一般的墨拓是指平面的拓印技術。所謂的「全形拓」,又叫立體拓、圖形拓,是在一張平面的拓紙上傳達出立體的器物圖像,與平面製拓有所不同。
    宋代金石學興起以來,至二十世紀初照相技術未普及之前,傳遞青銅器形制主要是以摹繪為主,全形拓是十九世紀中葉才興起的一種特別技藝,結合素描、繪畫、傳拓、剪紙,在平面的拓紙上傳達立體的青銅器形制與花紋。
    全形拓大約有三種不同的作法:一、分紙拓,是局部以小張紙拓製後,加以拼貼成整器圖形。嚴格的說,這只是平面的拼貼而不是立體的器拓。二、整紙拓,經由多次的上紙、挪移,將全器的立體形狀及花紋完全在一張紙上拓製完成。三、翻刻拓,是將器物圖形及花紋先刻在木或石版上,然後拓印。在實際運作時,常會結合局部分紙拓和翻刻拓的方式,將較難的局部採分紙或翻刻方式,完成一件作品。
全形拓的發展分為幾個階段:
    (一)早期的全形拓(嘉慶 1796-1820 至道光 1821-1850 之間) 拓製彝器全形,始於馬起鳳。《金石屑》一:三三錄有一件漢洗,馬氏題記說明是戊午( 1798 )六月十八日所做。馬起鳳的學生六舟(釋達受, 1791 —— 1858 )得其傳授,阮元稱為「金石僧」,六舟學生李錦鴻也長於全形拓。此外還有張廷濟( 1768-1848 )編纂的《清儀閣金石文字》中,也有收有幾件青銅爵全形拓。
    全形拓的技法在初始之際,通常器物小件且線條紋飾簡單,習慣以平面的拓法來做立體拓,不講求透視,也分不出陰陽,如同由木刻印成。
    (二)發展期 ---- (道光 1821-1850 後期至咸豐 1851-1861 )
    清代金石學家(陳介祺 1813-1884 )是全形拓發展的關鍵性人物,他是山東濰縣人。道光二十五年 (1845)乙巳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不久棄官歸里﹐終生未再出仕。他大量收集青銅器及璽印封泥等,常與其他學者應酬往來,互相交換資訊、定期切磋。交流方式主要以拓片傳遞。因此陳介祺大量製作拓本,也不斷研究傳拓技法。所謂濰城形拓,多半事先做出實物大小相同的畫拓稿,再浸木製版,進行傳拓,整個過程要求精緻、細巧、輕盈、潔淨。毛公鼎曾由陳介祺收藏,他所拓的毛公鼎全形拓就是一絕,傳世數量不多,極其珍貴。
(三)成熟期(同治 1862-1874 光緒 1875-1908 民國 1911-- )
    西方的素描透視方法傳入中國後,應用到傳拓上,使得全形拓作品,在透視上較為準確、明暗深淺也都掌握較好,在明暗之間還以漸層處理,光線十分自然。周希丁( 1891-1961 )為其中代表人物,他拓過陳寶琛及羅振玉等名家的收藏。陳邦懷評「審其向背,辨其陰陽,以定墨氣之深淺;觀其遠近,准其尺度,以符算理之吻合。君所拓者,器之立體也,非平面也,前此所未有也。」(〈悼念周希丁先生〉《文物》 1962.3 )希丁大弟子傅大卣( 1917—1994 )及其子傅萬里都得其真傳。另有馬子雲( 1903-1986 )及其弟子紀宏章也都長於全形拓。
 三、全形拓的定位及其遺緒
    從宋代以來,青銅器器形的流傳,主要是靠摹繪,即使在照相技術發達的今天,青銅器的線圖仍廣為採用。全形拓從嘉慶道光興起、逐漸流行以後,主要是以拓本方式流傳。直到石印、珂羅版印刷、照相印刷興起之後,印製便利精美,成為金石學圖錄的主流,迅速而大量產出。全形拓這種費時費工的純手工藝術,師傅難尋,傳承不易,逐漸成了希罕而珍貴的藝術品。
    欣賞全形拓的時候,需考慮到全形拓作為金石學圖像傳統的一部份,曾階段性的起過傳遞器形圖像的功能。就藝術而言,全形拓也應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兩本以全形拓為主的著錄《澂秋館吉金圖》( 1931 )、《栘林館吉金圖識》( 1940 )印刷出版,可以看到照片未必取代精好的全形拓,其中存在傳拓師的巧思及細膩,是新技術無琺取代的。
    在金石學研究之外,青銅器全形拓也與繪畫結合,成為清末到三零、四零年代畫壇上獨特的一個門類,深受大眾喜愛。傳統繪畫中的「博古畫」是結合古器物圖形及花卉蔬果等配製而成畫面。古物處理或是直接勾畫器形,或是以器物全形拓直接安排在畫面上,加上折枝蔬果點染花卉,傳達一種古意盎然的趣味。紙本傳拓的古器物圖形,做為一種半成品,介入畫家的創作過程中,收藏家、傳拓師及畫家三方聯手合作,器精、拓精、畫精,共同完成一件藝術品。

毛公鼎 西周晚期
  鼎,古代飪食器。此鼎為西周晚期器,口下飾大小相間的重環紋,下輔弦紋一道,足呈獸蹄形,內壁鑄銘文32行479字,是現存商周有銘銅器中最長的一件,記「毛公」輔國有功,周宣王豐厚賞賜,「毛公」因而鑄鼎感謝天子恩澤。此拓鈐有陳介祺印記九枚,為其著名收藏。


图片


 

 鐘 西周中期
  鐘,周代打擊樂器。此鐘西周中期器,鉦間鑄有3行35字,大意為「」作此寶鐘,用以追孝先祖、宗廟祭祀、並祈願自己與夫人「蔡姬」永久享用。「蔡姬」二字為後刻。陳介祺為清代著名金石收藏家,藏有古鐘十口,因而將其書齋取名為「十鐘山房」。此鐘為陳介祺所藏十鐘之一

图片

 

大克鼎 西周晚期
  鼎,古代飪食器。此鼎為西周晚期器,又名膳夫克鼎,頸部飾變形獸面紋,腹部飾以寬大波曲紋,立耳兩側飾龍紋,三足上部為突出的獸首。器內鑄銘文28行281字,記「膳夫克」對祖父「師華父」的頌揚懷念及「周天子」對「克」的賞賜,故「克」鑄此鼎以感念之。


图片

 

伯舂盉 西周中期
  盉,古代酒器,主要用以調和酒之濃淡。西周墓葬中,盉常與水器一起出土,可知已兼用為水器。此盉為西周中期器,腹上有獸首鋬及一管狀流,腹下三柱足,蓋與器以鏈相連,蓋緣及器頸皆飾一周回首夔龍紋,鋬下鑄「伯舂作寶盉」五字。


图片

 

父乙簋
  簋,古代禮器中的盛食器,流行於殷商至戰國時期。在祭祀、宴饗時多以偶數簋與奇數列鼎配合。此器為最常見的造型,圓形、侈口、深腹、有圈足,雙耳作獸形。其器腹與圈足各帶一圈相對應的獸面紋,內鑄1行4字,首二字「陸冊」為族徽,「父乙」為受祭者。


图片

 

作冊大方鼎 西周早期
  鼎,古代飪食器,用來烹煮肉食以祭祀,為重要禮器。此鼎是西周早期器,器腹方形,兩側和下部飾三排乳釘,上飾雙身龍紋,四足上飾獸面紋。內鑄銘文8行40字,記載「公」賜「作冊大」白馬,故作器者「大」鑄此鼎感謝「召公」恩澤,並用以祭告「祖丁」。本拓右下有傳拓師「秀仁手拓」印記

图片

 

秦量
  秦量,秦為統一全國量制而由官府頒佈的標準量器,以戰國時期秦國量制為標準,約合今容量200毫升。其外壁大都刻有始皇詔書、或加刻二世詔書。此量銅製,扁長方形,一端有柄,外壁刻有40字詔書說明秦始皇廿六年統一度量衡。


图片

 

滕虎簋 西周中期
  簋,古代禮器中的盛食器,流行於殷商至戰國時期,主要用於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此器為西周中期方座簋,圈足下連鑄一方座,體飾回首鳳鳥紋,內鑄3行14字,大意是滕虎為感念其父親而鑄造此器。全形墨拓術至周康元(希丁)集其大成,手拓精品極多,此拓為其中之一。

图片

 

卿尊 西周早期
  尊,古代盛酒器,流行於商周時期,常與卣配套使用。此尊為西周早期器,腹上部飾回首夔龍紋、下飾鳥紋,中間皆隔以浮雕獸首,帶狀紋飾上下各飾弦紋兩道,鑄銘文2行7字,大意是作器者「卿」鑄此器以祭拜其父考。此為著名拓師周康元(希丁)手拓。

图片

 

亞斝 殷(商)
 斝,禮器中的盛酒器,也可兼作溫酒器,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常與爵成組入葬。此斝為商器,器身圓形,侈口,口沿有雙柱作帽形,器身飾以雲雷紋為地,上下各間夾一獸面,鋬部有一獸首作裝飾。內鑄族徽「亞」二字。

图片

 

作姞彝觶 西周早期
  觶,古代飲酒器,初見於商代晚期,流行於西周早期,有橢圓體和圓體兩種形式,侈口、束頸、深腹、圈足。此觶為西周早期器,蓋有半環形鈕,蓋緣和頸下均飾一周雷紋,圈足飾斜角目紋,器蓋同銘,皆鑄「作姞彝」3字。此為周康元(希丁)手拓精品之一。

图片

 

史頌匜 西周晚期
  匜,古代水器,出現於西周中晚期,盛行於東周。古人盥洗時,用匜澆注,以盤盛水,匜和盤配合使用。此匜為西周晚期器,口下飾獸體卷曲紋,腹飾瓦棱紋,後設獸首鋬,前足上部飾獸首,後足上部作獸尾,內底鑄3行12字,大意是「史頌」鑄此器,希望子孫永寶用

图片

 

且日乙戈 殷(商)
  戈,中國青銅兵器中最常見的一種句兵。此戈為商晚期器,內部作透雕鳥形,為著名的商代三句兵之一,援部鑄銘文7行24字,記祖、父、兄各世廟號,對研究商代宗法制度具有重要價值。拓中有「希丁手拓」之鈐印。

图片

 

季右父鬲 西周晚期
  鬲,古代的一種炊具,可用於煮飯燒水,形狀多為侈口,有三個中空袋足,以增加與火的接觸面積,便於炊煮加熱。一般炊煮多用陶鬲,至於富有精美紋飾的青銅鬲,為避免燻黑影響美觀,演變為盛粥器。此器為西周晚期器,體飾一圈重環紋,口沿內鑄「季右父作尊鬲」6字。拓中「希丁手拓」為周康元常用印之一。

图片

 

者女爵 殷(商)
  爵,禮器中的飲酒器,盛行於夏商周時期。基本形制為長流尖尾圓腹,流即倒酒的流槽,流與口間有立柱一或二,腹部有鋬,下有三錐狀長足。方形爵較為少見。此爵為商器,方腹四足,器身有六條扉棱,流處內鑄2行9字。

图片

 

 父庚卣 殷(商)
  此器長頸、深腹、有提梁,另附管狀流,器蓋及頸部、圈足各飾一圈回首夔龍紋。此種形制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皆有,但為數甚少,故該器器類莫衷一是,有盉、壺、卣三說。目前多贊成歸入「卣」類。卣之主要用途為祭祀中的盛酒器。此器內鑄銘文3字,「父庚」為受祭者,「」為族徽。

图片

 

散氏盤 西周晚期
  盤,古代盛水器,流行於商末至戰國時期。此盤為西周晚期器,腹飾夔紋,間以三浮雕獸首,高足上飾獸面紋,字與字間隱約可見陽文界格。內鑄銘文19行,可辨識者約349字,全篇記載西周時散、夨兩國土地糾紛與訂立契約之事。

图片

 

漢雁足銅燈
  古代銅燈也稱為錠,樣式多有變化,有鑄成人形、鳥形、獸形等等,一般上有盤,用以盛或插燭,中有柱,下有底。此燈即凹槽形燈盤,柄和座仿雁足形,稱雁足燈。雁歷來被認定是一種信鳥,用於締結婚姻的納彩或大夫相見的贄禮,是古代常見的燈具造型。

图片

 

周獵壺
  壺,古代盛酒器。此壺侈口、長頸、斜肩、深腹、圈足,肩部有一對獸首啣環。本器最珍貴之處在於頸、肩、腹部飾鳳鳥紋及神人圖象,並有手持弓箭、長矛與獸鬥爭的狩獵場面,此種紋飾風格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藝術價值極高。

图片

 

智君子鑑 春秋晚期
銅鑑盛行於春秋戰國之間,常見形制為圓形,大腹,獸首形雙耳或四耳,平底或圈足,其主要用途為盛水,偶見方形器用以置冰貯食。此鑑為春秋晚期器,通體飾滿華麗紋飾,其字體尖頭肥腹,為晉系文字特色,銘6字:「智君子之弄鑑」。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