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住宣城最后的历史街区

 开信有益 2014-08-18
 留住宣城最后的历史街区——西头湾


一、西头湾概述
      西头湾是宣城城区一条街道——西头湾路的名称,东连澄江路(现西头湾菜场处),西接珍珠河入道岔河处的小石桥,随着城区扩大,本世纪初西延至状元北路(沁园桥南首), 后来,西头湾逐渐由路强势演变为路两侧及周边区域的街区名称。
     在民间“西头湾街区”的大概范围笔者认为东至江滨路与东头湾路交叉口,南至老澄江派出所,西至老二小大门,北至民生路转弯处(北城门旧址处),是一处东西较长的不规则矩形区块,内部有一横两纵构成的街区,即西头湾路、澄江路、宣师巷(与西头湾路垂直,连接老人民电影院和老宣师大门的小巷,笔者不知路名,暂称宣师巷)。
     西头湾路与东头湾路是紧挨着宣城北城门旧址外的街巷,根据现有资料,西头湾路的出现不会迟于清末,从其形成可见旧时宣城城北水运的繁忙,商业的兴盛,引发人口的聚集,居住空间的拓展,是当时宣城5座城门外城市化最明显的区域,说明北门城外商品经济的发达,也引导城区空间向北扩展,市井文化的积淀是厚重的,是成就“南宣北合”、“金宣城、银阜阳”的决定因素,并且顽强延续至今。
目前在北门的旧城改造过程中,部门建筑和街区已经全部拆除,新建筑也部分建成,今年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北门改造的力度,西头湾街区即将全面消失。

二、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西头湾历史文化遗存的活态延续
      西头湾街区至少连续存在超过一百年,是现存最后一片能体现20世纪宣城城区记忆的历史街区,而且本街区与国内很多历史文化街一条街的带状不同,以三条街道交织的片状呈现,区内功能建筑类型多样,市井业态丰富,非遗活态延续,历史地名较多,空间环境和道路肌理基本存在。   
     本片区物质遗存主要有梧桐树,月城遗址、澄江路和西头湾路等道路肌理、老店铺、青石板路牙石、清末民初直至建国初期建筑,最重要的是作非物质遗存保留的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手艺技艺,还是活态存在着。
      西头湾街区周边500米范围还有宛溪河、宛溪河客运码头旧址(大概在东头湾路与江滨路交叉口的河边)、道岔河、别士桥、北城门旧址、三眼井、老宣师大门、桃源桥(寡妇桥)等,至今还有打年糕、做糖、露天炸油条、混沌摊、修鞋、配钥匙、刻碑、补锅等传统业态。特别是南侧民生路近代商业繁盛,有永顺杂货店、焦阳春中药店、宣大祥酱园、老天宝银楼、庆庆布店、津津酒家等著名店号遗存,上述的宝贵的文化遗存绝对不能消失。

(二)宣城历史文化名城的最后载体  
   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宣城没有一条能代表和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街区和街道,历史文化名城的物质载体面临荡然无存,无法复原的险境。整个城区东、南、西三个区域的历史文化的数量和品质与北门差距很大,而且旧城改造已基本完成,已经完全丧失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的条件。北门区块尚未拆除的主要有西头湾片区和澄江路西侧不连续的带状(这是笔者今年春节看到的景象)。其中西头湾街区在空间范围、延续时间、文化遗存、建筑完整、活态体现等方面都好于澄江路带状区域,可以说“西头湾街区”是当今的宣城母城,城市长者,老城关人对北门非常依恋,无法割舍。因此面对目前汹涌的旧城改造保护西头湾街区,将会充实北门改造内涵,提升旧城改造品质,否则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宣城人也许就来不及见“西头湾”最后一眼,就诀别了。

(三)北门旧城改造价值的重要体现
      北门旧城改造已经进行了五年左右,从规划到建设,展现在众人面前的主要是商业、居住功能的地产开发,一栋栋商品房的平地而起伴随着一处处满含乡愁的历史遗存的轰然倒地,依旧延续着广受诟病的土地城镇化的老路,对文化深厚的北门,甚至出现了大肆破坏别士桥历史古迹,人工改变道岔河自然流线,无底线摧残瓮城街道肌理(拉直民生路)等不可原谅的意图和行为,在当前保护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缺失了对文化的敬畏,更妄谈保护与传承。
     及时保护开发西头湾街区势必会从根本上流转北门改造的纯地产开发本质,融合文化,传承记忆,延续老宣城的乡愁,将极大提高北门改造在民众心中的价值和分量,更会在城市建设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四)城市形象和休闲旅游经济的提升必需
     历史文化不可再造,城市发展与文化的结合是当前各界的共识,目前全国其他城市在挖掘城市文化,营造历史文化街区上多倾向于20世纪以前的遗存,而反映清末至20世纪末的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国内并不多见。
同时宣城历史文化悠久,积淀深厚,这是社会的共识,也因此笔者一直坚持认为历史文化是宣城最大的竞争力(先前我们引以自豪的交通区位优势正在丧失)。去年以来宣城力推是“山水诗乡、多彩宣城”的城市形象,着力文化挖掘,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但是市政府市政府提出文化旅游八大产业没有明确提出传统聚落、历史街区的内容。
     在上述背景下,除了现有措施彰显城市形象,发展城市休闲经济,还需要借助历史文化街区的方式。国内外大量事实也充分证明:旅游产业是振兴老城区的有效手段,北京南锣鼓巷,杭州河坊街、成都宽窄巷子、福州三街七坊等历史街区的成功重生即是明证,因此作为老城区的西头湾街区,保护提升现状,融合地域文化,发展休闲旅游将会提升历史文化城市的形象,推动城市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二选择,“宣城没什么玩的”(特指城区)将成为历史。


三、保护与发展
(一)保护范围
    笔者建议保护范围分两个方案
    1、小方案:东至江滨路,南至民生路转弯处、西至民生路北延段与西头湾路交叉口一线,北至老澄江派出所,     
    2、大方案:东至江滨路,南至老人民电影院小巷,西至道岔河西岸,北至别士桥桥北。此方案宛陵路走向需要南移,从大唐售楼处经过,甚至下穿。      
(二)街区名称
                                 百年西头湾
(三)定位和形象
    1、街区定位              
                       定位一:安徽省近代历史文化街区     
      阐释:基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全省缺少成功的近现代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结合西头湾街区遗存的时代特点做出的定位。

                       定位二:百年宣城乡愁地
      阐释:基于三个层面的“宣城人”,即曾经出生成长在宣城的本地人,工作发展在宣城的外乡人,现在在宣城的所有人的角度,营造一处怀念追忆老宣城,学习认识老宣城的街区。
   
    2、街区形象
                  窄街,矮楼,老梧桐
                  闲逛、刮蛋、老街坊
    阐释:“窄街,矮楼,老梧桐”是西头湾街区的空间物质形态,是老城区生活场所的典型元素,在这样的环境中,充满乡愁记忆的“闲逛、刮蛋、老街坊”体现了老城区闲适,温情,满足众人怀旧休闲的人文内涵。

(四)开发思路
     1、盘点资源,梳理文化
     普查西头湾街区及周边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建筑、店铺、河流、老字号、历史地名、古迹遗址、手工技艺、市井民俗等。研究西头湾街区与周边城池遗址、河流水系、商业发展、城市发展等的关系。以上是科学成功保护发展西头湾街区的必要前提。

     2、旧物利用,变废为宝
     北门改造及城区其他拆迁遗留的建筑构件、花草树木;居民搬迁舍弃的门窗、家具、生产工具等移到此处利用。 比如网友呼吁利用旧城墙砖复建城门,那么在此可以复建拱极门,再如北门澄江路西侧的青石板路牙石可移到此街区铺成青石板路。这些都是文化遗存的保护和重生,否则就是成了垃圾废物。

    3、结合周边,综合考虑
       西头湾街区的保护发展要与周边的宛溪河、道岔河、龙头山(即黄金山)、宣城师范旧址、别士桥等结合考虑,周边可以作为该街区与新建区域的缓冲。比如,桃源桥至别士桥的道岔河段与该街区可以统一考虑,丰富街区形态和商业业态。此外,从整个城区角度出发,把西头湾街区当做一个重要功能区——近现代历史文化休闲区对待,与规划建设中的府山古衙历史文化区呼应,形成从古代到近现代完整的历史文化区域,彰显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

    4、强化活态,做足体验
    目前西头湾街区的重要价值之一就各种以体现市井文化为主体的活态遗存。在未来的发展中,要通过这些活态遗存,同时移植地域更多的非遗来此集中展示演绎,增强游客和市民在此的体验与互动,让城市休闲旅游经济做出活力,溢出财力,展示魅力。比如老人民电影院入口旁的红星照相馆依照原样来此设店,再如,再现老浴室、老理发店、老早餐店、老虎灶、老酱坊等。

四、综合价值
      西头湾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有重大价值和意义。一是促进宣城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发展,变“包袱”为动力,变垃圾为宝贝,变资源为财源;二是增强宣城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凝聚人心,汇聚人力,彰显城市形象,推动宣城稳步发展;三是推动城市功能的完善,西头湾近现代街区将与鳌峰路金融街、叠嶂路商业街、敬亭路美食街、府山广场古代文化街区一起构成完整的城市功能街区,提升城市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品质。四是填补当今社会对历史文化的认识空白,不仅古代是历史,近现代更是历史,而且是生动真实,与我们关系更紧密的,可知、可感、可触的历史。
      
     最后,期待西头湾街区能成为宣城人世世代代不断传承不断丰满的历史街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