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术与书法

 大东村人 2014-08-18
 趣 [http://318289666.qzone.qq.com]2009-2-13 17:05 
笔走龙蛇,拳出鹰鹤。我们的老祖宗向来以形象思维见长,以生存哲学立世。因此,他们在创造中华文明的漫长进程中,始终表现出了一种人与自然界之间和谐对应的天人情怀。这在书法与武术这两个看起来并没有太多关联的事物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二者在形意取向这个关节上具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从已经出土的古文字资料来看,中国文字绝大多数属于象形文字,比如日、月、山、水等等;而鹤、蛇、鹰等动物的本能动作则是中国武术一招一式的组成元素,由此可见,书法与武术虽然形态各异,但文化血脉理应同源。特别是自春秋战国时期一代名将蒙恬改良第一批毛笔以来,中国书法的动感美才得以真正意义上的出现并流传至今,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在中国古代书法名家中不少人都出自于军营这个特殊的方阵,这种书艺与武艺互相融合、互为补充的关系,使中国书法与中国武术之间的渊源甚为紧密。正是站在这样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上,首届中国武术文化产业(国际)论坛的执行主席陈忱先生提出了要出一本书法集以示纪念的构想。此提议一出,立即得到书法界和武术界有关人士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2005年9月下旬,首届中国武术文化产业(国际)论坛在北岳恒山胜利召开。其间,来自世界各地的三百多名嘉宾,在体会到中国武术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领略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开幕式上冯青春先生的大幅力作《恒山诗》,还是雕刻在恒山石崖上的“道”、“佛”、“悟”等作品,都以其独具个性的艺术品质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书法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论坛召开两个多月后,有记者想就中国功夫电影事采访论坛总策划人陈忱先生,但都未能如愿。据知情人士透露,从北岳恒山归来后,陈先生闭门谢客,潜心于《北岳恒山古诗百首书法集作品全录》的整理。后来,陈先生坐阵《青年书画界》编辑部,并在恒山管理委员会的鼎力支持下,历时数月,终有所获。现在,这本书经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印梓后,摆在了我们面前。
  作为首届中国武术文化产业论论坛的一个成果,《北岳恒山古诗百首书法集作品全录》共收入了自西汉到清末二十多位诗人所写的一百首描写恒山风光和诗人借景抒怀的诗作,再由当代一百位书家的笔墨演绎,艺术再现了恒山风光与文化并重的厚实之美。此前,尽管曾有不少人提到中国书法与中国武术的渊源关系,但大多数只停留在二者的文化理论层面上,而缺乏对两者进行文化产品上的结合。因此,本书的面世在某种程度上也算为书法艺术与其它相关因素进行资源重组,走向一个新的起点作了一次有益的探索。站在这样一个角度来观照本书的编辑意图,笔者以为,陈忱绝非只是在作一次单纯意义上的书法作品结集,而是想借助武术产业之优势,达到传承书法文化之目的。在当前的图书市场上,书法作品集不少,但具有新视点的不多。本书从书法和武术都讲究一种气韵和气势出发,对传统文化思维和当代审美观念进行文武互补的融合,从而达到了武术之影,书法之境的双重效果。
  如果说山势雄伟、奇峰壁立、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空是北岳恒山的天然图景,那么篆列箭簇、隶提沉气、楷蹲磐石、草扫幻影、行展风云则是书法作品与武术观念在本书中的内涵所在。因此,本书收入了军界几位书家的作品,并由李铎将军题写书名,无疑体现了编者文武并举的编辑主张。虽然本书借用了武术文化产业论坛的余势之力,但并不表示它不重视艺术价值的客观存在。相反,笔者从书中看到了当今书坛老中青三代书家各显其能,以墨会友的真情实意。与其说这本书是关于恒山古诗的书法作品集,倒不如说是一座具有隆厚地方文化色彩的纸上书法展览馆,在其中既有李铎、张飙、刘勃舒等老一辈书法名家的墨宝,也有卢中南、苗培红等书坛中坚力量的经典,还有一大批后起之秀的力作。总体上,全书给人以各得其所、彼此尊重的印象,特别是编者对作品取舍尺度的把握,更体现出了一种重文本实力的评判标准。另一方面,从书法角度对北岳文化进行一次全新的表达和新鲜血液的输入,无疑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观武术之形,有内外之别;察书法之道,无流派之分。古人曾以“泰山如坐、华山如立、恒山如行、嵩山如卧、衡山如飞”来形容五岳各自不同的风姿,但在这五种不同的形态里,实际上都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朴素观念。书法之道在于人,古时候就有“字如其人”之说,即为实证,而人的个性与文化修养反过来又对书法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本书在收入艺术家们的书法作品时,也尽量涵盖了宗教界、文化界等社会各界相关人士的作品。
  很显然,大凡能作为国粹者,皆有能独立于世界文化之价值。这对于身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中的我们来说,如果能在传统文化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自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因此,不求全专,但求一长,正是《北岳恒山古诗百首书法集作品全录》值得广泛传播的现实意义。 书法和武术同为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在一部武侠电视剧中,武术前辈将一套高深的拳法融入书法,刻入洞穴中,另一武术高手在洞中参悟书法而获此拳法致使技艺大进。这虽是艺术夸张,但倘若精通书法和武术,就可发现二者确有相通之处。且书画界人士善武术,武术家善书法的现象很多。常言道:“拳技、书艺两相通。”相通,这里是指在理法上有着可供相互借鉴之处,下面就其联系之处试作分析。
  学书法入门先要学执笔。执笔法很别扭、也吃功夫,正确的写字姿势要求头正身直、臂开足安、悬肘松肩、指实掌虚,以手、腕、臂带动全身。其中悬腕、悬臂,普通人按规范的执笔法坚持几分钟即感十分难受,没有毅力就难以成功。学武术技击入门先要学格斗势,所谓“把势、把势,全看架势”。又云“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架势看起来简单,然而真传的、正确的架势形简而意深。所以,从一个人的架势、动作,即知此人武功水平深浅。这如同看一个书写者能不能悬腕、悬臂做书来判断他的功力是一样的。练书法简单的一笔一画,要练成百上千次,直至娴熟地掌握毛笔的运行规律,方可写出规范严谨的字来。练武术技击先要精通一拳一脚的正确要领,动作合乎技击的要求,再千锤百炼,就可上升到千变万化、随心所欲地应用于实战之中的层次。学一笔一画,不能心浮气躁、敷衍了事、急于求成。学拳,重数量不重质量,不愿精练实用的一拳、一脚,而追求神秘、玄奥,或华而不实的东西,在实战自卫中就必然要吃亏。可见,学一笔一画和学一拳一脚的道理是相通的。
  书法中讲究气脉,一个字要求笔断意连,一行字要求如行云流水般大小错落、起伏跌宕,书者运笔时而一泻直下,时而转折顿挫。如果观看书法家现场书写一幅行草作品,更可感受到书者运笔如演奏一首乐曲一样强烈的节奏感。而一路拳法,时而静如泰山,时而动如脱兔,刚柔相济、快慢相间。一个字如一种拳法,一种拳法并非胳膊局部动作,而是全身整体配合的结果,这如同写一个字的技法要求。一行字如一组拳脚组合,在一组武术动作中,有轻重缓急的变化,这如同一行字中有浓淡枯瘦、大小错落的艺术表现技法一样。一篇书作如一套完整的拳法。一篇书作要首尾响应,一套拳法要前后照应,这都是二者异曲同工的相似之处。现实中,韩国的跆拳道大师李峻九曾将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与跆拳道套路演练结合起来,目的也是用音乐中的节奏感来使跆拳道表演更富有韵律及表演效果。
  武技在初阶段“主其外”,它劲力坚刚、迅疾灵敏、技法纯熟,以提高攻防能力为目的。而后阶段则注重通气血,炼精神,调性情,坚筋骨,壮气力的气功法锻炼。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技击的发展、演变,气功逐渐渗透、融铸于武技之中,成为重要的“内功”辅助练习,《少林拳术秘诀》一书中讲:“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炼气。不过柔术之功用,多在于取敌制胜计,故于养气为尤不可缓也。”由此可见气功中“养气”是为了取敌制胜,习武技不可忽视气功锻炼。那种“既昧于呼吸、运使之精,复不鲜则柔虚实之妙,乃以两臂血气之力,习于一拳半腿之方,逆自命个中专家,此下乘之拳技”,说明气功锻炼对于武技水平的提高具有直接意义。否则纵然练到“皮膜厚结如铁壳”,反而会因为“妄用其力以残身而损命……”。《秘诀》一书还说:“盖以外功之练习,乃肉体筋骨所有事,而内功之修养,实性命精神所皈依,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则为神功极致!”可以看出,气功与武术相结合,实为武技锻炼所必需。从上述可知,练书与练武都注重将气功与技艺紧密结合,都追求内外合一的锻炼方法,以达到意、气、劲三者合一的层次。所以,一个武术家或书法家,若能将气功融入其技艺之中,就可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写字并非仅五指用力,而是全身配合的结果。历代书法家也大都主张“五指但司执管,不主运笔”,运笔则是根据字体的大小,分别通过运腰、运肩、运肘或运腕去完成的。一般来说,小楷运用腕力,中楷运用肘力,大楷以肩力出之,数尺以上的“榜书”始以腰力出之。书法运气也要注意肢体松沉,而不是相反地浑身紧张拼命用力,否则劲力壅塞于肩背或肩肘之间,那样笔的运行反而显得僵硬不灵了。武术中一拳一脚也并非靠胳膊腿的局部之力,如果身体僵硬绷紧,则力量的传导受阻,如同电路中断或水流堵塞一样,全身整体爆发力就不能发到拳脚上。清代太极拳家武禹襄(公元1812—1880年)在《十三总势说略》中论拳发力时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一句话道明了全身整体发力的要领。可见,不论是写字还是练拳,都讲究整体配合、内外合一,如此方是高质量的练武与练书。
  不少练书和练武者均获高寿,这是由练武与练书二者的共性特点而决定的。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为了生存,整日奔波忙碌,大脑神经不堪重负,久之,人的精神受损,以至百病丛生。《黄帝内经》中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对人的重要!何为“神”?人之神,即人的神志,人的心神,人的精神,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与人的大脑中枢神经功能和心脏功能有关。中国传统医学将“神”看得很重,认为“神”不仅是健康的基础,也是生命的根基,因而只有养神得法,人才能长寿。人的情志活动确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医学认为七情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古人认为“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因而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说。汉末之蔡邕之《笔论》云:“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也。”要求书写者扫除万虑、去除杂念,平气凝神,全神贯注于笔端,全部身心与书写融为一体, 方可写出形神兼备的书作。练习太极拳,也要求身体放松,专心致志,人的思想精神与外形动作紧密配合,练拳如修炼,故有拳禅一体的说法。练书与练拳中的技法要求,使红尘中之烦恼事均无遐去思虑,这样就达到了养“神”的效果。
  练书与练太极拳都要求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精神上有意识“松”的结果,使呼吸也就会随之柔和并富有节律,内脏各器官也会得到相应放松,此时横膈膜的运动不仅不会受到牵制,还会更有效地按摩内脏各器官,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加强新陈代谢。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大脑供血充足,全身微循环改善,血管通透性增强,白血球增加13~23%以上,人体免疫功能大大提高。大脑作为人体最高的指挥系统,就将进入一种特殊的气功功能态。现代人的脑电图也证明人在高度入静的气功状态下,大脑出现的α波对健康非常有利。久练书法与武术,人的性格会变得平和淡泊,乐观豁达。所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人在精神愉快时,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作用增强,消化、吸收、分泌、排泄正常。据对四川372名百岁老人调查,98%的寿星具有开朗乐观的性格。医生们也有这样的经验:同样是伤员,胜利者的伤口比失败者的伤口好得快。练书与练武,正是养神之妙法,它给予人的是无形的保健秘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