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心海蜇!|海蜇|农家乐

 songJayi 2014-08-18

原标题:小心海蜇!

近日,本报多次关注了前海一线各海水浴场频繁出现游泳者被海蜇蜇伤的情况,突然增多的海蜇,让市民谈“蜇”色变,原本平静的海域,怎么会突然出现这么多海蜇呢?记者从崂山区专门从事海蜇捕捞的黄山社区了解到,青岛近海主要是沙海蜇,但从事海蜇捕捞的渔船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少数几片海域,游泳者集中的前海一线却罕有捕捞的,加上海蜇在近海缺乏天敌,环境适宜的情况下很容易泛滥成灾。

崂山渔村专业捕捞海蜇

在崂山区王哥庄街道靠近东南角的黄山社区,依山傍海的小渔村并不是一个靠农家乐和茶园出名的村子,和绝大多数崂山村落不同的是,这里村民的主业是捕捞和加工海蜇,每年七八九月份,村里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村民会聚集到海边的黄山渔港,出海捕捞,上岸加工,包装外运,各家各户分工明确,将成堆的海蜇加工成一箱箱的食材。

和很多靠山的崂山村落相似,这个被当地称为“大黄山”的村落规模不大,只有三百多户,这里面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住户从事与海蜇相关的工作。每年到了7月底,也是海蜇的旺季,停靠在渔港内的渔船奔向海蜇密布的区域,基本每艘渔船靠岸,都能带回来几千斤海蜇。

8月11日上午10点多,在黄山社区东侧的码头上,十几艘渔船靠在岸边,几位身穿捕鱼皮裤,戴着防护手套的渔民,正用竹筐将海蜇担上岸,岸上有电子秤,有人拿着小本子在记一共挑了几担,重量是多少,这些都是在岸边现场收购海蜇的。

海蜇捕捞上来以后,会在渔船上进行初步分解,上百斤甚至几百斤重的海蜇被大卸八块,海蜇爪子、海蜇皮、海蜇里子和海蜇脑子被分类存放在不同的地方,而没用的海蜇脖子一般会被直接扔到海水里,岸边的海面上就漂着不少海蜇脖子。渔民提及,不用担心污染环境,退潮时很快就会被带走,成为海里各种鱼类的饵料。

虽然海蜇被捞上岸已经一个多小时,但不少海蜇仍会动,即便是一些死去的海蜇也有毒性,搬运和加工这些海蜇都得格外小心,渔民也是全副武装,从皮手套到皮裤,即便是满头大汗,上身仍然穿着长袖衣服,一方面是防止海上阳光暴晒,一方面防止海蜇蜇伤。

海蜇经济价值最高的是海蜇里子,再就是海蜇皮、海蜇爪子和海蜇脑子。海蜇皮、海蜇里子送上岸后,一般先要到岸边的池子里进行初加工,经过搅拌粉碎、脱水、腌制等工序,大约一周后才能送去做进一步的加工。

记者看到岸边有一排木头棚子,里面全是泥土盘起来的炉灶,上面架着大锅,海蜇爪子被投进这些大锅里,经过高温煮沸后再捞来沥干。一位张姓的女士说,在这里忙活的基本都是村里的妇女,男的都驾船出海了,女的就在岸上做加工,把送过来的海蜇脑子打碎晾晒,再架起大锅煮海蜇爪子,“这一锅能煮一百斤,主要是把海蜇爪子里面的水熬干,等煮完了捞出来就缩水了,只有十斤重,再晾凉,重量还轻。”

青岛三分之二海蜇产品来自这里

在成排的大锅旁边是用木棍搭起来的架子,上面都是分解出来的海蜇脑子,这个价格相对比较便宜,四块一斤。粗加工的海蜇会被装进泡沫箱,里面还套着一层塑料袋,并撒上一层海盐,这样一箱十斤多一点,大概五十元,海蜇里子的价格要高不少,一斤大约四十元,海蜇皮的价格则要低不少。

岸边加工好海蜇之后,已经有开车过来的商贩准备装货。宋先生提及,“我是给几家饭店供货,现在这个季节拿海蜇皮做菜的很多,基本拉一车回去,转一圈就卖完了。”除了本市来买海蜇产品的,还有一些从烟台和威海跑过来采购的。

在黄山渔港海蜇专业合作社屋内,一位负责人介绍说,“到了旺季,一艘船一天就能带回来上万斤海蜇,一直能持续到九月下旬。不少外地的专门来我们黄山社区购买海蜇,我们这边也是青岛最主要的海蜇产地。按照往年的统计,青岛市场上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海蜇都是从我们这边采购的,剩下的多是一些从外地运来的成品。”

虽然青岛近海存在着多种海蜇品种,但在黄山社区,渔船出海捕捞上来的基本都是沙海蜇,偶尔能见到绵海蜇的身影,但那都是稀罕物,一上岸就会被哄抢,一位渔民提及,“绵海蜇也就是通常说的海蜇,一般能卖到一斤50元,这价格可是沙海蜇的好几倍啊。但基本抢不着,昨天大约上岸了五千斤绵海蜇,早就没影了,平时捞到的基本都是沙海蜇。”

据了解,黄山社区捕捞海蜇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远近闻名的海蜇村,这里之所以适合捕捞海蜇,和周边海域的状况有着很大的关联。在刚将海蜇卸完的渔船上,隋先生坐在船舱沿上休息,趁着这间隙,记者也向隋先生咨询起捕捞海蜇的方法。隋先生今年五十出头,算是这边年龄较大的渔民了,他介绍说,“这边有条海沟,老一辈就告诉我们,海蜇都是沿着海沟一带走,我们捕捞也是到海沟附近去。”

隋先生说,捕捞用的都是专业渔网,不会网到太小的海蜇,也不会误抓到一些鱼类,基本只会网到几十斤以上的海蜇。到了指定海域之后,放下渔网,主要是靠涨潮和退潮来捕捉海蜇,“海蜇在海里虽然自己能东跑西跑的,但除了觅食可懒了,都是跟着水流到处跑,涨潮就往岸边进,退潮就往海里退,算好了涨潮和退潮的时间,把大网下到海里,就等涨潮的时候,潮水推着海蜇都扎到了网里,这样不用开着船到处跑,但错过了这拨可能就捞不到太多了。”

在黄山社区外的海底,有条海沟,正是这条海沟成了海蜇聚居的地方,洋流经过加上水温适宜、饵料丰富,每年这里都是渔民扎堆捕捞海蜇的好去处。

延伸阅读

海蜇捕捞仍是小众

既然每年都有这么多捕捞海蜇的,海蜇怎么还如此泛滥?黄山社区是远近闻名的海蜇村,也是青岛最大的海蜇捕捞和加工地,但海蜇的捕捞量仍是“小打小闹”。黄山社区总共有三十多条渔船,而这些渔船都是小马力的近海捕鱼的渔船,小的12马力,大点的22马力,海上航行速度慢,而且一次捕捞量不多,靠一天往返两三趟来提高捕捞的效率。“一般最远是航行出去一个小时,也不过三四海里,很多是在岸边也就两海里的地方下网,不会跑太远。”老渔民隋先生说。

当记者问有没有去其他海域或者绕过崂山一角,到青岛南侧的海域去捕捞海蜇的,隋先生介绍,没有去其他海域的,近在眼前的海蜇都捞不完,而且他们普遍都是小渔船,经不起大风浪,“像捕捞海蜇,除了人工,主要的费用开支就是柴油费了,为了能够省油,大家能在近处捞。”

在王哥庄沿途几个靠海的村落,记者打听了一下,虽然一些村子偶尔也有几户打捞海蜇的,但不成规模,或者是误遇海蜇群后捞点上来,但由于海蜇不同于其他海产品,对于保存和加工都有严格的要求,没有长期捕捞和加工的经验,很难操作。

记者从黄山渔港海蜇专业合作社处得知,崂山周边主要是黄山社区从事海蜇的捕捞和加工,除了这边,还有胶州的部分渔船也会出海捕捞海蜇,“胶州那边一般都是去朝连岛附近,还有其他海蜇聚居的区域,这个每年可能有变动,一般有发现海蜇群的,就会通知其他渔船,大家一块过去捕捞。除了这些地方,其他地方捕捞海蜇的非常少,像很多出海捕鱼的,更不愿意碰上海蜇,海蜇多的地方一般都没有鱼群,偶尔捞到海蜇也是直接扔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