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樟树藏经楼文化探寻

 林如老师图书馆 2014-08-19

 朱岩毅 聂珊珊

  经楼镇为樟树市“四大古镇”之一,自古山清水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藏龙宝地”之称。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的藏经楼文化,成为樟树地方习俗文化的一朵奇葩。2006年,第一届“宜春名镇”评委会授予经楼镇“宜春文化大镇”称号。

  历史渊源

  渊源悠长的历史是习俗文化衍生发展的根源,藏经楼的文化历史渊源也同样被神话所点缀,并历经千年传承。

  藏经楼始于下埠聂友第九世孙——盛唐尚书令聂道茂【注:聂友,公元221~253年,字文悌,三国时期吴国战将,豫章郡新淦县(即樟树市)县吏,豫章郡功曹,后被诸葛恪重用,素有“射鹿箭酒”神话美传,后讨伐儋耳郡(今海南岛)立下赫赫战功,孙权大悦,徵拜丹阳大守】,据清乾隆《清江县志》载:道茂自聂友祖汉颖川太守良士隐居新淦玉笥山十一传至友卒。友卒葬清江。道茂官唐尚书令,距友墓五里许,创五经楼,分授诸子。今其地名尚称经楼。五经楼又叫藏经楼,诸子通鉴精史,并在此传经办学,四方昆朋骚客汇聚,名声远闻,经楼文风自此殊盛,人才辈出。

  据传明代贤臣谢缙随皇帝萧江泛舟南游至此,皇帝有“经楼好做金銮殿”之赞语。足见当时五楼之宏伟,气势之磅礴,但其建造形貌,规模大小,用途如何,现已无法考究,后不知何年、何月、何原因被毁。

  无论传说考据如何,然因藏经楼繁衍出来的深厚文化底蕴深刻影响后世,且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目前,形成一定规模,具有一定影响的有采茶戏剧文化、万寿宫宗教文化、朝拜文化、划龙舟游乐竞技文化等,藏经楼文化因此成为经楼地方文化之根、文明之根。

  当前现状

  丰富的藏经楼民间习俗文化如一轴“清明上河图”画卷,描绘了经楼一派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乡土气息浓郁的经楼采茶戏。由于藏经楼名气的影响及经贸交易的繁荣,戏剧随文人骚客、商贾贸易蜂拥而至,历朝历代经楼民间戏剧文化因此蓬勃发展,享誉四方。民国初年,中林新老居艺人柯万芝(1883~1950),创作编导100多出民间戏,并创造性把木偶戏和花鼓戏唱腔合为一体,融入经楼采茶戏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清江采茶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红绣鞋》《耍金扇》等经典曲目至今广为流传。后窑村“扁担”剧团有300多年历史,近年来,该村自筹资金200多万元,自行搭建永久性舞台一个,添置演出车辆、电脑字模显示屏等舞台演出设备多套。利用农闲时节走村进户,围绕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新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等主题,以民间故事为主要素材,以通俗的地方民间曲调为唱腔,自编自演了《酸儿辣女》《相亲》《村官治赌》《灵芝草》等大量乡土气息浓厚、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深得农村群众喜爱。其中《村官治赌》《灵芝草》等多部采茶剧荣获省、地、市表演奖和优秀作品创作奖。

  佛道合一的经楼万寿宫。经楼历史上佛教、道教等多种教会盛行,先后建有经楼万寿宫、太保庙、东君庙等多处宗庙道观场所,尤以经楼万寿宫规模最大、香火最旺。经楼万寿宫临立于萧江河西岸(现为樟树市经楼粮油公司),正殿高峻雄伟,雕梁画栋,左边建有楼台亭榭,右边为高大的戏台及宽敞的观看场地,建筑规模与声势与南昌西山万寿宫齐名,闻名遐迩,是当时尊奉朝拜的圣地。为纪念许真君(即许逊)136岁寿辰,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经楼万寿宫把许真君升天之日(即农历八月初一)定为庙会朝仙日,这一天也因此成为经楼物资交流大会的固定日期。每逢经楼庙会,各地僧道信徒比肩接踵,云聚萧江,薰沐斋戒,进香祈福。萧江河畔鞭炮声不绝于耳,香火明烛通宵达旦,炉烟缥缈,钟声悠扬,一派仙家气氛。可惜文革初期,经楼万寿宫遭到历史劫难,僧道被逐,庙堂被拆,菩萨被毁,现已无陈迹可寻。1998年9月以来,经楼社会各界人士自发行动,通过民间组织形式,积极倡导各界人士慷慨解囊,重修经楼万寿宫。2000年7月,一座占地面积90平方米的万寿宫庙堂在原址旁建成,萧江河畔钟声萦绕、香火不断的面貌再度重现。2008年1月,慈航殿建成,经楼万寿宫规模进一步做大,过往祈福许愿的香客日渐增多。

  丰富多彩的朝拜文化节。经楼镇朝拜文化节源于历史上一年一度的万寿宫八月初一庙会。每逢朝拜节日,各村村民簇拥抬着本村祠堂的菩萨,敲锣打鼓前来万寿宫叩拜“福主”,祈求丰收平安。考虑全镇村庄较多,农历八月初一一天内无法接纳众多香客和菩萨,各村进奉朝拜的日期便有序错开。如:皎湖村朝拜日为农历七月初七,窑里村为农历九月二十八,中林村为农历十月初六,水溪村为农历十月二十四,下埠村为农历十月二十五……朝拜节表现形式大同小异,即节日这天,无论贫穷富裕,无论老少妇孺,在本村祠堂或神庙举行祭拜后,家家户户杀猪宰牛,奉上供品,点燃香烛,锣鼓震天,鞭炮齐鸣,跪拜祭神,迎接菩萨福主,节日的氛围远远超过春节。各家各户自发准备好了足够的桌椅,足够的酒肉饭菜,热情款待各路来宾。各地赶来的村民,无论亲戚朋友与否,无论认识与否,主人一概十六个碗、二十个盘地热情款待。客人来得多,说明这家有面子,说明这家更兴旺发达。一些人缘较好、亲戚较多的家庭,这一天要做上二三十桌酒席。酒足饭饱后的来宾,还万般推辞不了主人的极度热情,临走时免不了捎上一包供奉神灵的麻糍、红薯糯米丸等地方传统小吃,可谓是又吃又拿,满载而归。后窑村、中林村等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每年朝拜节还要组织本地或邀请外地民间戏班,搭台唱戏,尤以“后窑村朝拜文化节”最富盛名。

  端午节萧江赛龙舟。经楼镇地理位置独特,为泉港主泄洪区,辖区易旱易涝,水灾频发。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为了祈求龙王显灵,消灾避祸,便抬舟入水,竞舟祈福,于是五月初五赛龙舟便成了经楼镇民间传统习俗。赛龙舟无需任何单位、个人牵头召集,均由萧江两岸各村村民自发组织。各村专门挑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青壮年男劳力作为队员,每条龙舟规定只能安排29人上舟,其中26人划桨,1人擂鼓即提振助威,1人拖梢(即掌舵),1人敲锣掌控划桨节奏。赛龙舟这天,萧江两岸人山人海,从四方八里赶来的看客把萧江河堤围了个水泄不通,各类小商小贩蜂拥而至。来自各村的二三十只龙舟一路热身,从不同的地点不约而同赶到萧江横闸口,不需要裁判,不需要正规号令,只要双方掌舵人一句话、一个眼神,双方就开始角逐。无论是输还是赢,赛后大家都笑而待之,真可谓友谊第一。尽管如此,但各村还是很看重结果,即是否能够“夺标”(也叫“脱梢”,即竞舟时龙尾超过对方的龙头)。当地百姓认为,“宁愿荒废一年田,也不输掉一年船”,“夺标”归来,不仅使村名大振,而且还会带来一年的丰收和幸福。因为“夺标”,所以有时也避免不了“犯忌”(即撞击对方龙舟,尤其是龙头),如不及时调处,也可能引发矛盾纠纷。

  发展对策

  藏经楼民间传统习俗文化极富深厚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挖掘、提炼、弘扬藏经楼民间传统习俗文化,对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弘扬文明道德新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要加大对经楼民间采茶戏传承发展的政策扶持。近年来,受收入较低、经费无保障等因素影响,绝大多数年轻人不愿从事民间采茶戏演艺,纷纷外出务工。现有演艺人员也因为生计,不得不忍疼割爱,卸下戏装,融入打工的洪流,经楼民间采茶戏面临失传,抢救地方历史文化遗产迫在眉睫。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接《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政策,积极立项,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扶持,落实民间艺人相关保障制度,为经楼民间采茶戏的传承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以较为充盈的物质保障留住人才、留住采茶戏。

  二要加大藏经楼习俗文化硬件基础设施投入。现有重建的万寿宫、慈航殿毕竟是社会力量和善男信女自发筹资建成,既没有远景规划,也没有系统的专业设计方案,远远无法还原历史面目。没有直观的建筑平台,根本难以再现藏经楼深厚的习俗文化底蕴。史料记载,藏经楼又名五经楼,是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学术交流平台,是一个系统全面的文化陈列室。这样一个古建筑群,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设计规划,经过反复论证,才能基本恢复其“庐山真面目”,才能真正再现历史辉煌。这样的一个综合系统工程,需要政策项目扶持,更需要文化部门的支持参与。

  三要加大对经楼朝拜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弘扬。朝拜文化节是经楼独有的民间传统节日,它集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戏剧文化、美食文化为一体。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将经楼朝拜文化列入省、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保护项目,进一步加大对经楼朝拜文化的系统深入发掘。当地政府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引导各村丰富朝拜文化形式,通过搭台对戏、乡村美食节、地方土特产深加工等项目活动的实施,赋予朝拜文化节更多、更系统的文化内涵,使之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四要创新端午萧江赛龙舟体育活动的开展。经楼端午赛龙舟传承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每年都要吸引周边三县市、十几个乡镇的百姓驻足观看,已经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樟树是全国体育之乡,群众性体育运动开展蓬勃,一个千舟竞发、万人呐喊的端午龙舟赛,为何不可叫响“龙舟之乡”品牌,为何不可将其发展提升为“龙舟文化节”,以此带动全市龙舟活动的普及和开展?政府组织、部门指导,既是对现有赛龙舟秩序维护管理的需要,更是对该运动项目的挖掘、传承、普及、发展。建议在萧江横闸处疏浚出宽敞的河道,搭建赛台看台,进一步规范、完善经楼龙舟赛,使之成为我市全民健身运动的一个亮点和品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