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4-2018年 中国物流行业商业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分析报告》的资料显示,中国的电子商务企业,在降低物流成本问题上,尚未找到适合的模式。电子商务企业用虚拟的网络店面代替了实体店面,虽然节约了店面租金,却增加了物流成本。而亚马逊在上世纪90年代,“物流执行成本”也一度占到总成本的20%,目前下降到10%左右,但仍占总销售收入的8.5%。 由此可见,物流成本的降低对电子商务企业非常关键。亚马逊当初之所以能扭亏为盈,其关键因素也是物流成本的降低。 2015-2020年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15-2020年中国钢铁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15-2020年中国集装箱租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15-2020年中国航空物流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2015-2020年中国物料搬运设备制造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 2015-2020年中国物流装备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更多研究报告>> 阿里巴巴的“物流合作/信息整合”模式 阿里巴巴和旗下的淘宝网,一直是以交易平台的身份参与电子商务运营,所以,以往两家公司都没有建立自己系统化的物流平台。但随着阿里巴巴规模的扩大和淘宝商城的发展,物流瓶颈日益显现。 2010年,马云开始了一系列整合物流平台的动作。3月阿里巴巴入股北京星晨急便,4月又确定德邦物流和佳吉快运作为它的推荐第三方物流,9月阿里巴巴和淘宝网开始在全国考察物流合作伙伴和仓储基地。 显然,马云希望以“参股”或“签约推荐”的方式,来培植大型物流公司,在提高整体服务品质的同时建立自己的物流优势。而马云之所以看重了星晨急便,也是相中了它的“云物流”概念。 所谓“云物流”,本质上仍是一种“加盟”模式。即在需求一端,将阿里巴巴的大量客户发货信息汇总起来,并对订单信息进行初步处理;在供给一端,将小物流公司的分散运送能力通过信息化系统整合起来,使小快递公司通过访问星晨急便“云物流”平台获得客户,并通过这个平台取货、送货。 阿里巴巴的上述模式可以概括为“物流合作”模式或“信息整合”模式,马云希望利用订单聚合的能力,来推动物流行业的整合。 如果这一模式真的能够实现,那显然是一个“轻资产”扩张的典范。但问题是,“云物流”模式只是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换的平台,解决了供给能力的调配问题,而不能改变行业集中度低的根本问题。 要提高行业服务品质,降低物流成本,仍需提高供给、需求两端的集中度,才能发挥规模效应。 出路:电子商务企业与物流地产企业对接 卓越被亚马逊收购后,承袭了其海外经验,成为最早在国内拓展物流中心的电子商务企业。 2006年卓越进驻了普洛斯的苏州物流园,租赁了两栋总面积2.2万平米的物流设施,作为其华东配送中心。 单层9米净空的布局、宽度超过30米的装卸区,使装卸效率大为提高,配送周期缩短;在破损控制方面,由于工作间与仓储区的合理规划,商品破损率降低到了千分之二,大大低于行业的普遍水平。 此次合作的成功,奠定了日后双方联盟的基础,卓越先后进驻了普洛斯位于通州、成都、沈阳的物流园。 显然,普洛斯找到了一个快速成长的长期客户,而卓越则找到了一条快速拓展物流中心的捷径。物流地产与电子商务的对接,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主导趋势。 电子商务与物流地产的合作空间:新增业务 目前,各大电子商务企业均已建立自己的物流仓储中心,已经在建的物流中心基本能满足当前业务需求。 但由于电子商务产业处于高速增长阶段,预期行业整体增速将达到48%,B2C将高达93%,龙头企业增长速度更快。因此,新增业务的物流需求空间很大。 尤其是,B2C企业的“产品线拓展”和“第三方代理”,将对现有物流设施提出革命性的挑战。 今天,亚马逊的书籍和DVD等媒体产品仅占总销售收入的30%,电子和其他产品的比重已上升到70%。 被称为“中国亚马逊”的当当,最近两年也拓展了服装、化妆品等产品目录。2010年前九个月,当当其他产品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已从2009年的10%上升到15%。 产品线的交叉已成为必然趋势,但目录的拓展对公司物流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与原来整齐划一的同质产品相比,不同形状、不同质地、不同保质期等条件的货物,要求有不同的物流中心与其匹配。 除了产品目录的拓展,代理第三方卖家的商品也是一个挑战。目前,亚马逊销售的产品中,30%是代理第三方卖家的,活跃的第三方卖家数量已达190万个。 在中国,当当网目前销售的46万种非媒体产品中,仅有5万种是自己直销的。而网络销售女装的麦考林,目前也有30%的销售收入来自第三方品牌。 当B2C模式开始代理第三方产品时,它与C2C模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能否通过物流环节控制发货商品的品质。因此,如何用便利的物流设施,吸引第三方卖家使用电子商务平台的订单执行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总之,无论是产品目录的拓展,还是代理第三方品牌的拓展,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既是巨大的成长空间,也意味着更高的物流成本和物流挑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