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楹联中的名将

 老榆树_yhgek 2014-08-19
楹 联 中 的 名 将
    楚汉相争的年代,最有军事才能的将领莫过于韩信了,在山西介休的韩信祠,就有这么一副楹联: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上联所说的“知己”,指的是萧何,由于萧何的推荐,韩信才被拜为大将军,但也是由于萧何给吕后出计谋,韩信又惨遭杀害,上联就概括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成语。下联说的“两妇人”,一个是漂母,曾给饥饿的韩信吃过一顿饭,使韩信得以活下来。另一个则是刘邦的妻子吕后,韩信最终是死于吕后之手,所以说是“存亡两妇人”。
    此联仅用寥寥十个字,就概括了韩信的一生,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啊。

    与韩信、萧何共称为“汉初三杰”的是张良,与上面这副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民国于右任题陕西留坝张良庙的一副楹联:

辞汉万户;
送秦一椎。
    下联说的是张良在博浪飞椎剌杀秦始皇的故事,上联则是指张良看到韩信被杀后,激流勇退,辞官隐居的故事,全联仅八个字,便概括了张良一生的两大重要事件,可以说是惜墨如金。比起汉初来说,汉末的三国时代更是一幅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当然这主要得益于明代小说《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明清两代描写三国名将的楹联作品很多,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关羽的楹联。
    对于关羽的神化由来以久,宋代时被封为“王”,到了明代更是猛然拔高到“关圣帝君”的高度,关帝庙的数量甚至超过了文庙,而有关庙便会有以关羽为主题的楹联,所以明清两代写关羽的楹联肯定是数以万计,其中不乏十分精彩的联作。如:
先武穆而神,大宋千古、大汉千古;
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上联把关羽与后来也称为武圣的岳飞相比,下联则把关羽与孔子并称,一个文圣,一个武圣。还有这么一副关羽的楹联,写得也很工巧:
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
弟翼德,兄玄德,德弟德兄。
    诸葛亮称为卧龙,赵云字子龙,于是便“龙师龙友”;张飞字翼德,刘备字玄德,于是成了“德弟德兄”,这种巧思真是可遇而不可求。还有一副巧用颜色的关羽联:
赤面秉赤心,乘赤兔追风,驰骋时毋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上联连用四个“赤”字,下联连用四个“青”字,但每个字都十分自然贴切,没有一点硬凑的感觉。
    在份量上能与关羽楹联相提并论的是关于诸葛亮的楹联,有这样一副联影响很大: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此联为清代南阳知府顾嘉蘅所写,写联的原因是当时河南南阳与湖北襄阳为了到底谁才是诸葛亮的隐居地而争论不休,顾嘉蘅写了“何必辩襄阳南阳”这种和稀泥的话,就把这场争论给平息了。
    描写诸葛亮一生事迹的,还有这样一副巧联:
收二川 排八阵 六出七擒 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 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 定南蛮 东和北拒 中军帐里 令土木金刚卦爻水面偏能用火攻。
    上联巧用了从一到十的数目字,下联则巧用了“东西南北中”和“金木水火土”这五方和五行,可以说是巧妙到了极点。
    毛泽东曾对成都武侯祠里的一副楹联大加赞赏: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此联为清末民初名士赵藩所撰,这副对联虽只有三十个字,但文字精炼,对仗工整,可以当成一篇史论来读,是近代对联的一副杰作。上联指诸葛亮平定南中,用七擒七纵的攻心术使孟获臣服,下联则是称赞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制定宽严得宜的方针政策,以此提醒后来的当权者要从中吸取教益。1958年3月,毛泽东主席游览武侯祠时,也在这副对联前凝视良久,反复吟诵,点头称赞,并给予了很高评价。直到晚年他还提议四川的负责同志,好好研读这副楹联。
    吴国的周瑜也有一些楹联,最出名的当属这副岳阳周瑜墓的楹联:
顾曲有闲情,不碍破曹真事业;
饮醇原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
    顾曲是指周瑜精通音乐,精通到什么地步呢?他在宴度上听到伴奏的乐队弹错一个音符,都会转过头去看乐手一眼,因为周瑜少年英俊啊,所以闹到女乐手为了让周瑜多看她一眼,竟然故意弹错音符。上联是说周郎每天有欣赏音乐的闲情,但并没耽误他大败曹军。下联则是沿袭《三国演义》的说法,认为周瑜心地狭窄,忌恨诸葛亮的才能,临死前还叹息:“既生瑜,何生亮!”。
   

    三国里的英雄人物几乎人人都有相关的楹联,这里便不一一细说了。描写三国以后历代著名将领和英烈人物的的楹联,可以说是数量很多,要说影响大的,当属写岳飞的楹联。
    最知名的当然是杭州岳飞墓的这副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此联原是称为松江女史的一位姓徐的女子诗中的两句,后来摘出当做楹联,原诗反而不出名了。下联是说用铁铸秦桧等四奸臣跪像的事,关于秦桧的跪像,还有一副有意思的故事,说是清代一位姓秦的状元在游岳庙时看了其祖上的跪像,很有感慨,取笔在这里题下了这样一副楹联: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跪像前还有模仿秦桧与其妻王氏语气的一副楹联,通过两人的相互埋怨,绘声绘色,特别的有趣: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以上两联都是以趣味取胜,要是论起内容,还是下面这一副写得深刻:
天下太平,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
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
   上联引用的便是岳飞本人的话,下联引用了文天祥《正气歌》中的句子,各自对偶,十分工整,内容更是令人过目难忘。

    到了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被俘,后在北京遇害,成为倍受后人推崇的民族英雄,北京的文天祥祠有这样一副楹联:

花外子规燕市月;
柳边精卫浙江潮。
    这副联看似写景,其实用了子规啼血、精卫填海等典故,其内涵十分的丰富,感慨很深。
    进入明代,又出现了忠心耿耿却被冤杀的大臣于谦,杭州的于谦墓的楹联是这样写的:
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
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
    上联把于谦与战国时的伍子胥相比,说于谦的冤魂同伍子胥一样,能驱使钱塘江的怒潮。下联又把于谦与岳飞并论,因为于谦和岳飞同有“少保”的封号,也同样有功于国却被冤杀,经历十分相似,对联虽长,却气势逼人。
    袁崇焕是明末被冤杀的又一员名将,皇太极使用反间计使猜疑心很重的崇祯皇帝杀了袁崇焕,这种自坏长城的行为,用杜甫的话说就是“长使英雄泪沾襟”,北京的袁崇焕祠挂有康有为题写的这样一副楹联:    
自坏长城慨今古,
永留毅魄壮山河。
    清军入关后,下一个可歌可泣的人物,便是坚守扬州的史可法了。史可法的坚贞不屈,连作为对手一方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说:“史可法即比之文天祥实无不可。”有了皇帝的认可,清代官员严问樵便为扬州的史可法祠写了这样一副楹联:
生有自来文信国;
死而后已武乡侯。
    上联用文天祥来比拟史可法,下联把他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祠中还有一副楹联也十分精彩:
佩鄂国至言,不爱钱,不惜死;
与文山比烈,曰取义,曰成仁。
    上联把史可法比作岳飞,下联也是以文天祥相比。
    明清之际,还有一位人物值得大书特书,这便是坚持抗清并收复了台湾的郑成功,1662年7月,郑成功病逝于台湾。郑的后代将其遗体迁葬福建故土,康熙亲自敕派官员一路护送灵柩,并题撰挽联一副: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此联对郑成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能得到对手如此尊重,确是十分难得。
清末人丘逢甲为台湾郑成功祠题写过这样一副楹联: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事业,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这副联列举郑成功一生的事迹,文辞慷慨激昂,豪迈绝伦,在台湾和大陆都有很大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