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风景名胜
石家庄市风景名胜近150余地,仅举几典籍飨读者 伏羲台 伏羲庙,又称人祖庙,始建于汉代,位于石家庄市新乐域内,伏羲台在该域何家庄、吴家庄两村之旁,遗址总面积1600万平方米。 据史料载:“帝喾巡游此土,见伏羲之圣迹”,为纪念其功德,“集四方之民而化导养育之故”,筑台修庙以祭祀人祖伏羲氏。该庙台历代均有过重修和增建。其中心为伏羲殿。殿内伏羲巍然端坐,殿额上下竖横两匾,上书:“开天明道”、“亘古一人”。其周围旧有钟鼓楼、前后殿、东西配殿、庙宇近100间。台庙一体,高低错落,前后贯通,左右对称,主配分明,结构严谨,形成众星捧月格局。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伏羲祭日。千百年来,每逢祭日,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羲黄子孙扶老携幼前来朝拜祭祀,热闹非凡。 伏羲台有上下三层,用当地夹沙好土罗叠堆集而成,总高度9.206米。最底层的第一层台高2.898米,南北长102.58米,东西宽87.42米;第二层台高2.118米,南北长89.43米,东西宽64.6米;最上边的第三层台高4.19米,南北长53.68米,东西最宽处23.8米,最窄处17.9米,呈不等边八角形,名八卦台,又称伏羲画卦台。 素有"神秘王国"之称的古中山国,在战国时期由游牧民族白狄族中的鲜虞部落建立。中山灵寿故城遗址位于石家庄市平山县三汲乡东部,东南距今灵寿县城约10公里。城址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城垣依自然地势夯筑而成,北高南低,地上部分已荡然无存,地下夯土城基尚在。中山国,开始显现于史籍为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中山国初建都于中人(今唐县境内),立中山城为都。后迁都于顾,魏灭中山。公元前381年前后中山桓公率鲜虞余众驱逐魏国统治者,中山复国,迁都于灵寿。此后,其国力很快达到了鼎盛时期,创造了辉煌历史。 中山王墓出土玉器多达3000多件,在中国玉器考古史上实属罕见。中山国的玉器雕件,以其新颖的纹饰和技法,毫不雷同的艺术造型和图案纹样,鲜明地反映出中山国玉器的独特风格,反映出中山国玉工鬼斧神工的琢玉技巧。对研究中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风俗以及服饰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中山国故都遗址位于林山脚下的中山国都城景区,面积35平方公里、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出土文物多为稀世珍宝,在世界各地展出引起轰动。现存有宫殿区、居民区、陶器场、冶炼场、遗址十多处。城后依东西林山,突起平原,上有古佛堂三处,山峡内有万寿寺遗址、阴阳柏及众高僧墓塔群。 秦皇古道 距石家庄市区30公里,井陉县城向东5公里,石太公路、石太铁路倚其而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驿道,井陉古驿道就是当时的主干线上的重要一段。是我国仅存的古道陆路交通道路的实物,是秦始皇车同轨历史的实物佐证。 这里关山环立,地势险要,是山西、陕西通京的交通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驿道长约百里,贯穿太行山、建在山岭沟谷中。这条古驿道的历史可追溯到秦代,曾是古代燕赵通向秦晋的交通要隘,控制冀晋两省的咽喉所在。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伐赵之战;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以少胜多的背水之战;公元756年唐将郭子仪、李光弼歼灭叛将史思明、平定安史之乱;公元1900年清将刘光才打响抵抗八国联军的庚子大战等等战例都发生在这里。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也多雄壮战鼓之声。“常山战鼓”历史悠久。战国时具型,明代盛于民间。主要用于广场表演。新中国成立以来,该队也常大显身手。尤其在“北京亚运会艺术节”期间的表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亚运会组委会、首都各界群众、艺术同行、国际友人及海外侨胞观光者们的一致高度评价。轰动京城。 虚云禅寺 位于石家庄市新华区于底村北,其前身是重胜寺,据20世纪50年代于重胜寺挖掘出的一尊无头石佛背上石刻文字考证,该寺建于后周,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共有两处寺庙以虚云禅寺为名,分别位于河北石家庄郊区于底村和云南宾川。近年来对其复修,令古刹面貌焕然一新。 虚云禅寺山门里,弥勒中间坐,四大金刚立两旁。笑佛背后为着金甲的韦驮菩萨。大雄宝殿前为13米宽、24米长的纪念堂,经堂正门与天王殿后门相对,门口上方有浮雕一幅,刻画着佛教的象征物——法轮。大殿内礼释迦牟尼,端坐于中央莲坐之上,左右有迦叶和队难护持,左有观世音像,右有阿弥陀佛,东边还塑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现为比丘尼道场,内住比丘尼近10名。虚云禅师,姓萧,祖籍湖南湘乡县。在现代佛教史上,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有禅宗泰斗之誉。 虚云禅寺位于石家庄新华区的于底村,交通十分方便,乘坐旅游1路公交车虚云禅寺站下车即到。 赵州桥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坐落在石家庄市赵县洨河上。建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年-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称“大石桥”。时隔约1397年,欧洲才建成类似的石拱桥。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
该桥是一座空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引涧”。赵州桥高超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他在拱圈两肩各设了二个跨度不等的小拱,即敞肩拱,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这就使其比实肩拱显得空秀灵丽,既能减轻桥身自重,节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观,其设计构思和工艺的精巧,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赵州桥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7.6级地震,赵州桥距离震中只有40多公里,都没有被破坏,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人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有很大的晃动了但其依然虹一般跨涧。
我市周边关于赵州桥的传说很多很美,有歌唱道:赵州石桥什么人来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过,什么人推车辇了一道沟?该曲回答赵州桥为鲁班爷爷修......可见人们给予了桥梁修造者极高赞颂!亦尊为了建筑与工匠鼻祖。而驰名中外。 赵县陀罗尼经幢 凡到赵县观赏大石桥的游客,几乎都要顺道往访这座石刻艺术珍品。陀罗尼经幢位于赵县城内南大街与石塔路相交的十字路口处,这里原是唐代开元寺的旧址,经幢为开元寺的建筑物,后寺废而经幢仍存。因幢体刻有陀罗尼经文,故称“陀罗尼经幢”。这座经幢全部用花岗岩石雕琢叠砌而成,由于赵县古称赵州,其标准称谓应为“赵州陀罗尼经幢”。 该经幢建造于北宋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由礼宾副使、赵州知州王德 成督办,赵州人何兴、李玉等人建造。高16.44米,是全国最高大、最完美的一座石经幢,其造型高峻挺拔又秀丽多姿,极具艺术韵味。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幢,梵语叫“驮缚若”,意译为幢。幢的本意就是旌幡,原本是我国古代作仪仗用的以羽毛为饰的一种旗帜。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徒在长筒圆形绸伞上写经叫经幢,为了保持耐久,又将经刻于石柱上叫石幢,后来亦称为经幢。我国石柱刻经始于六朝,而石柱刻陀罗尼经则始于唐初。当时佛教密宗盛行,众信徒认为咒语——陀罗尼包含深奥的经义,倘若有人书写或反复诵念即会解脱他的罪孽,得到极乐。为使陀罗尼经永存,善男信女们便将它刻于上有顶下有座的八棱锥形石柱上,这就是当初较为简单的经幢。宋代以后,经幢逐渐演变成建筑雕刻艺术、佛教内容于一体的完美石雕建筑,赵州陀罗尼经幢就是这样一个突出典型。 赵州陀罗尼经幢坐北朝南,由基座、幢体和幢顶宝珠几部分组成,为八棱多层形式,共七级。最下面是一层边长6.1米的方形束腰式台基,束腰刻有莲花石柱和形象健美的金刚力士和“妇人掩门 ”雕像,姿态生动自然。台基上是平面八角形须弥座,分为两层,第一层束腰部每面雕三尊坐莲菩萨,第二层束腰部雕刻形似庙宇殿堂的房屋,还有仙山、宝塔、长廊、佛像等。第二层须弥座上面刻盘龙,上面峭立八座须弥山峰,峰峦中雕有庙宇、宝塔、人物、禽兽等。须弥山之上,为经幢主体幢身,分为六节,均为八棱形。第一节正面篆刻“奉为大地水陆苍生敬造佛顶尊胜陀罗尼幢”十八个大字,其他七面和二、三节幢身上刻楷书经文,行笔遒劲,结构严整,是一部优秀的书法作品。四、五节幢身上满刻佛教人物、经变故事等。第六节幢身上面为一八角亭,其上安置的桃形铜制火焰宝珠塔刹,直指碧空。 幢身各节之间均置有八棱形华盖或幢檐,层层相托,形制则各有特色,雕有缨络垂幔,为经幢石雕艺术最精华所在。赵州陀罗尼经幢不仅是我国陀罗尼经幢最高大的一例,而且它造型华丽美观,刻工极为精细,是建筑造型和石雕艺术完美结合的杰作, 所有雕刻,形象生动,刀法娴熟,工艺精湛,是我国极为珍贵的石雕文物,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室外展区北展园——燕赵紫翠园,将陀罗尼经幢作为河北园的主要标志物,置于入口景区。 柏林禅寺 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 -220 ),古称观音院,南宋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禅院,自元代起即称柏林禅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古刹虽几经兴衰,却仍然香火绵延,高僧辈出。据僧传记载,著名的译经大师玄奘法师在西行印度取经之前,曾来此从道深法师研习《成实论》。晚唐时,禅宗巨匠从谂禅师(赵州和尚)在此驻锡四十年,大行法化,形成影响深远的“赵州门风”,柏林禅寺因此成为中国禅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 金代,这里一度改为律宗道场,曾有五代律宗大德在此弘扬戒律达五十年。最有名的是诠宗律师。金朝末年,法传临济正宗的归云志宣禅师主持法席,柏林禅寺由此革律为禅,宗风大振;归云禅师平生主持七所名刹,望重当时,北京西郊潭柘寺尚存其舍利塔;元代,这里先后有圆明月溪禅师、 鲁云行兴禅师行化,柏林禅寺由兹成为燕赵一带的佛教中心;明清两朝,中央朝廷管理赵州地区佛教事务的机构——僧正司设在柏林禅寺。当时柏林禅寺的住持往往同时兼任僧正司僧正。近百年来,柏林禅寺却屡遭劫难,到1988 年这里重新进驻僧人时,殿堂、 经像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赵州禅师舍利塔及二十余株唐朝古柏,依然挺拔屹立,告诉世人这里曾是一处佛教古刹。 从谂禅师:赵州禅师(778~897)。法号从谂(音“shěn”),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他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已八十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古城,受信众敦请驻锡观音院,弘法传禅达40年,道化大行,僧俗共仰,为丛林模范,人称“赵州古佛”。 赵州禅师以其证悟渊深、年高德劭而享誉当时中国的南北禅林。人们议论当时中国禅林的高僧,每每说“南有雪峰,北有赵州”。在遥远的南方,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山门耸立有“赵州关”,福建雪峰义存禅师的道场有“望州亭”。由此可见赵州禅师在禅门中的地位。 禅师虽然道誉四布,并有燕赵二王的供养护法,但他的生活却十分朴素清贫。他的“绳床一脚折,土榻床,破芦席,老榆木枕全无被”。禅师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弘传祖师心印,接引四方学人。脍炙人口的“吃茶去”、“洗钵去”、“庭前柏 树子”、“狗子无佛性”等公案不仅启悟了当时的许多禅僧,而且流传后世,成为禅门一大总持,直至今天,在中国、日本、欧美等地仍是最流行的公案。可谓历久弥新。 赵州禅师住世百二十年,圆寂后,寺内建塔供奉衣钵和舍利,谥号“真际禅师”。元明两代曾先后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际禅师石刻顶相。寺内现存的赵州塔建于元天历三年(1331),全称“特赐大元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塔”,1998年,新加坡高家仁居士捐资重修后,古塔焕然一新, 现一处占地90 余亩,庄严整肃的千年古刹重焕生机。 正定:石家庄市正定是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冀中平原,古称常山、真定.公元前770年建鲜虞国,公元前221年始设县治,公元198年改名真定府,自晋代至今近1500年,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至今南城门仍嵌有“三关雄镇”的匾额。 正定文物古迹众多,现存隋唐以来建筑38处,有国保省保及县保建筑近40处,馆藏文物7672件,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264件,国保级文物在全国县级行政区中位居第二。素有“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美誉。 此外,正定标志性古迹隆兴寺还有一奇特现象:寺无山门,前面仅有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隆兴寺以天王殿为大门而没有建造“山门”。民间相传为“寺大山门远,山门在河南”。 隆兴寺 位于石家庄市正定县城内,是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 年),原名“龙藏寺”。宋初,太祖赵匡胤敕令在龙藏寺内铸造铜佛,并盖大悲阁,遂大兴土,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间,又两次大规模维修和增建,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龙藏寺为隆兴寺,俗称大佛寺。历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驻跸,上香礼佛,题诗书匾,刻碑立石。可见当年这里晨钟暮鼓,钟磬齐鸣,香烟缭绕,“南无”声声的历史盛况。 隆兴寺占地面积为85200平方米,坐北面南,建国后,多次拨款修葺,仍按三路建制,正门(南门)外为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寺内建筑主要有天王殿、天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乾隆二御碑亭、大悲阁、天王殿、摩尼殿、转轮藏阁、慈氏阁是寺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宋代结构风格的殿宇,尤以摩尼殿的价值最高,摩尼殿建于1.2米的台基之上,为重檐歇山顶式,面宽和进深均为七间,平面布局为十字形,外观重叠雄伟,古劲庄严。 隆兴寺内还藏有四十余通古碑,以隋朝时期的龙藏寺碑最为著名,有"隋碑第一"之称,其碑文书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非常主要的地位,是魏碑往唐碑过渡时期的代表作,结构朴拙,楷中留隶,方正有致。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一部千年文化史,千年佛教史在正定。”到正定看什么?看大佛,因为正定是大佛之城。
大悲阁 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坐落在中轴线後部。阁前古柏参天,阁後老槐吐翠,周圉苍松、百花环绕,景色清幽宜人。阁高33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为五重檐三层楼阁。旧名“佛香阁”、”天宁观音阁”。据记载,该阁始建于968-976年(宋初开宝年间)。大悲阁内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铜铸大菩萨,称“大悲菩萨”,又称“千手千眼观音”。俗称“正定府大菩萨”。它为北宋开宝四年(971)奉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像高21 .3米,共42臂,除本身的两只手、眼外,在身体左右各有20只手,分别执日、月、净瓶、金刚杵、宝剑等法器。铜像身躯高大,比例适度,其形体之巨、雕工之细实为罕见,是世界上古代铜铸佛像中最高大、最古老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 摩尼殿 摩尼殿是该寺主要建筑之一,坐落在中轴线前部,始建于1052年(宋仁宗皇祐四年),总面积为1400平方米。大殿结构十分奇特,属抬梁式木结构,平面呈十字形。殿内的粱架结构均与宋《营造法式》相符,大木八架椽屋,前後乳栿四柱结构形式。正中殿身五间,进深五间。中央部分为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各出山花向前抱厦,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点和见格,殿顶为绿琉璃瓦剪边、檐下饰雄大的绿色斗拱,翼角弧度圆润而微微向上翘起。像这样立体礼富淤变化,形制颇为特殊的古建筑,在中国早期古建筑中实属罕见。 殿内正中佛坛上,塑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阿难、迦叶像,其中一佛(释迦牟尼)、二弟子(阿难、迦叶)像为宋代原塑。檐墙及围绕佛坛的扇面墙上,均绘有明代成化年间绘制的壁画,题材内容为佛传故事。 五彩倒坐观音
摩尼殿北壁的明代嘉靖年间重塑的通壁悬塑“五彩倒坐观音”又是寺中一绝。“倒坐”是指观世音不坐在大殿的正中央,而在后壁倒坐,表明观世音菩萨不渡尽众生,永不回头的大慈大悲。整面壁上俨然是一个极乐的世界:在一大片彩色悬雕上,模拟了大海以及海中的普陀仙山,上有修行的凡人,仙人和鸟兽罗列其间。山石突兀起伏,祥云缭绕其间,泉水喷涌,碧波鳞鳞。人物多样,山中静修的罗汉和威武的天神各具风姿。色彩鲜艳,光彩照人。而最令人仰叹的则是正中的观音像。 高3.4米的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肩披璎珞飘带,胸臂裸露圆润,一足踏莲,一足踞起,双手抚膝。鼻梁微高,柳叶细眉,面容恬静安详,稍微下视的眼睛正好与礼佛者仰视的目光相交,设计十分独到。头微右侧,身略前倾,大自在状,闲适安逸、姿态优雅端庄;实为中国古代彩塑杰作。 这尊倒座观音塑像的绝妙之处,就是一扫宗教偶像的呆板作风,而塑成了世俗生活中一位完美的女性。是一副完全人格化了的仪表。这一艺术上的突破,令人叹为观止。塑像尺寸合理,线条流畅,造型细腻,生动逼真,所以才引起了参观者感情上的共鸣。古代艺术大师们的高超艺术把神人格化了,使宗教概念和生活中的典型形象,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收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转轮藏、 最古老的转轮藏 转轮藏直径七米,是一座收藏经文的旋转书架,外观形似八角形亭子,中设木轴,亭身设有经屉,可以存放佛经,推之可转动。取佛教“法轮常转,自动不息”之意,喻佛法犹如轮子辗转相传,永不停息。佛教中亦有推其旋转与诵读经文同功之说。这种建筑形制国内保存下来的甚少,主要有四川平武报恩寺华严店和北京智化寺藏殿的明代转轮藏、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和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大藏经阁清代转轮藏、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内的宋代转轮藏,因此称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转轮藏。 楷书碑、《龙藏寺碑》, 该碑全称“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刻。在中国的书法发展史中,隋代是汉隶向唐楷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而龙藏寺碑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字体方整有致,结构严谨,用笔沉滞宽博,朴拙而不失清秀,庄重而不呆滞,在书体结构和用笔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近代著名学者康有为赞誉“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后人也称其为楷书第一碑。 毗卢佛、 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 毗卢殿位于隆兴寺中轴线最末端,殿内的毗卢佛堪称国宝,毗卢佛设计独特,精美绝伦,为明万历皇帝朱翊钧为其生母慈圣皇太后祝寿所御制的。这尊毗卢佛全部为青铜铸造,高6.72米,由三层坐式毗卢佛和三层圆鼓形莲座层置而成。三层莲座的千叶莲瓣上均铸有一坐式小佛,表情、手印富于变化,整尊造像上共计大小佛像1072尊。这尊皇家御制的毗卢佛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铜铸工艺,据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被称海内孤例。 天宁寺凌霄塔:位于正定县城内大众街坐落在正定城内天宁寺,也称木塔。 塔身是砖木混合结构,塔分九级,高60米,是正定城内最高的古建筑。塔身从上到下,各层高度递减。塔内有阶梯可攀登1、2、3、4层以上有中心柱,用放射状角梁与塔身连接。从外部看,塔身下3层为砖磨斗拱。第4层以上斗拱和飞檐均为木构,各角悬挂风铎,四面有门。顶部原有铁铸枣核状的塔刹。塔身往上,每层高度递减,每层收分递加,外观稳重而挺秀。 凌霄塔最大的特点,是在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依层位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搪相连。该塔结构既不同于一般木塔,也有别于一般砖木结构塔。现国内仅存一例,极其可贵。 凌霄塔在千余年的沧桑巨变中屡遭毁损,1866年3月22日地震时将铁质空心枣状塔刹震毁,此后,又因风吹雨打,塔身的八、九层也相继坍塌。为保护这座在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塔,人民政府组织力量进行了全面勘察,并在力求保持原貌的前提下,于1981年落架重修。 1982年2月,在勘察过程中于塔基下发现地宫。经清理,出土一批颇有价值的文物,其中宋祟宁二年(1103年)和金皇统六年(1146年)的两方刻有铭文的石舍利 据两方石函铭文记载,该塔原名慧光塔,始建于唐代宗(公元762—799年),宋、明、清均有修葺。该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须弥塔: 开元寺须弥塔又称砖塔、方塔。位于正定城内常胜街,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 (公元540年)。塔有9级,高53米,塔身平面呈正方形,中空;四壁用青砖垒砌,内部用木材牵拉,使之更加牢固,底层四角均有唐代风格伪天主力土小石刻像,每层正面辟门,底层为石圈门。第一层门楣上雕二龙戏珠,每层四角悬挂风铃。塔身基本完好,造型古朴,颇具唐塔特征。塔东有一古钟楼,内有一巨大铜钟,敲响大钟时。方圆几十里都可以听到、此塔是我国结构和外构最为简洁和单纯的高层古塔。
华塔: 广惠寺华塔又称花塔、多宝塔,位于正定县城内民生街。始建于唐贞元年间 (公元785—805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塔高40.5米,造型和结构独特。 华塔为砖灰结构,塔身第1层平面呈八角形,4个正面又另加扁六角形亭状的单层套室,俗称小塔,多宝塔之称因此得名。塔身各正面及套室之外都有圆拱形洞门。斗拱配置奇特。第2层塔身为正八角形,每面3间,下有平座,上有斗拱檐瓦,每面当心间是门,梢间是假方格窗棂及长方尖形砖砌佛龛。第3层平座甚大,但塔身骤小。4面均有方门、假窗。3层以上的平座八角上有力士承托,塔身呈锥形,周身有浮雕的虎豹狮龙和佛像等五彩雕塑。再上为八角形檐顶,上有塔刹,现已残损。华塔造型独特,层层结构富于变化,体现了我国唐代的建筑手法。 澄灵塔 坐落在正定城内东南角临济寺,又名青塔,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67)。此塔有一番来历:唐代义玄和尚在正定创建了佛教临济宗,成为中国佛教重要教派之一。到宋代传入日本。唐咸通七年(866)义玄去世,翌年佛教徒在正定城内东南选地建塔葬之,遂移临济寺建于此,寺早毁,青塔在金大定年间重修。现仍以此寺为临济宗发祥地,信徒众多。青塔高33米,塔分九级,塔身为砖砌,呈八角形。日本佛教界朋友近年来常到该塔朝拜。 唐咸通八年(867年)四月十日,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禅师圆寂。遗体火化后,其弟子将舍利分建二塔藏之,一塔建于河北大名(已毁);一塔建于正定城内临济寺。唐懿宗赐谥“惠照禅师”,赐此塔为“澄灵塔”。义玄禅师的语录被编为《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现国内外佛教界朋友常到该塔朝拜者甚众。
临济寺 原称临济院,坐落于石家庄市正定县城生民街东侧。正定临济寺 最早建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 唐宣宗大中八年(854 年),临济宗创始人义玄(受戒于黄檗希运禅师,行司后来到临济寺作住持。义玄禅师以“三玄、三要、四料简、四宾主、四喝八棒”等设施,接引徒众,门风峭峻,归者云众,遂成一宗,因临济寺位于河北镇州城东南隅,临滹沱河侧,因之遂得临济之名,即佛教禅宗五家之一临济宗。 正定临济寺是临济宗的祖庭。临济宗从宋以后基本上成为禅宗主流,许多著名的士大夫,如黄庭坚、苏轼、苏辙等都与临济宗渊源极深,并被列为门人。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在推行新政遇到阻力时,亦从临济宗威猛精进的禅理中吸取了力量。他曾作《诉衷情》:“莫言普化只颠狂,真解作津梁。蓦然打个筋斗,直跳过义皇。临济处,德山行,果承当。将他建立,认作心诚,也是寻香。” 南宋时期(1127-1279),日本僧人荣西两次前来宋朝学习佛法,回国后首创日本佛教临济宗,临济宗在日本“学徒云集,朝野尊尚”,成为日本佛教主要宗派之一。此宗认定临济寺为其祖庭,视澄灵塔为其重要的祖塔之一。 元朝时,住持海云法师主持了重修和扩建。元葛罗禄乃贤所著《河朔访古记》载:“临济寺在真定府城中, 定远门街,飞云楼之东。其三门下有唐吴道子所画布袋和尚像及摇铃普化真赞、东坡墨竹、绿筠轩诗等石刻 ,极为精细”。元至大二年(1309年),赵孟俯奉敕撰《临济正宗碑》文,立于寺中。 临济寺在明朝正德、清雍正、道光年间均有重修正又进行了重修。抗日战争时期,临济寺除澄灵塔外,尚有祖堂三间,东配殿三间。1947年底,这些殿堂都被拆毁,仅存澄灵塔。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苍岩山 苍岩山位于石家庄市西南50公里,地处井陉县境内,总面积63平方公里。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福庆寺做为苍岩山的核心景区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井陉名在关险,秀在苍岩。 苍岩山景观丰富多彩。群峰巍峨,怪石嶙峋,深涧幽谷,古树名木,清泉碧湖,构成了奇特、幽静、秀丽的自然景观。千年古刹福庆寺以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建筑艺术构成奇异壮观的人文之美,使之享有“五岳奇秀揽一山,太行群峰唯苍岩”之美誉。福庆寺建于1400年前的隋代初期。据碑文记载,隋朝隋炀帝女儿南阳公主曾在此出家为尼,度过了62个春秋。山上主要建筑有书院、万仙堂、桥楼殿、大佛殿、藏经楼、公主祠、碑亭等。所有建筑依山就势,小巧玲珑,或建于断岩,或跨于险壁,斗拱飞檐,构造宏丽,云蒸霞蔚,颇为壮观。 一绝“桥楼殿”。桥凌驾于百仞峭壁之间,仰视蓝天一线,俯首万丈深渊。形制如同赵州桥敞肩拱式。桥上建楼,云飞楼动,楼内建殿,殿内三尊大佛。真是“千丈虹桥望入微,天光云彩共楼飞”,不是仙境胜似仙境,疑是天堂落尘埃。现为中国三大悬空寺之一。 二绝“白檀树”。檀林如海,行人几不盈尺;流水潺潺,亭榭掩映其间,别致独到,叹为神工。檀树树根裸露,盘抱巨石,没皮没心,奇姿异态,有的形似鸳鸯、有的形似盘龙、有的形似卧虎…许多树龄均在百年以上,最古老的有千年的树龄,为檀树之王。令人叹为观止。大大小小的檀树布满苍岩山涧,远看檀林如海,遮天蔽日,实为避暑的绝好去处。 三绝“古柏朝圣”。上万棵千年生的崖柏、沙柏、香柏生长于悬崖峭壁之上,千姿百态,无论矗立、侧出、倒悬,不分南北东西,都朝着南阳公主祠的方向生长。 苍岩山有著名的十六景,景景入胜,步步宜人。为:岩关锁翠、风泉漱玉、书院午荫、碧涧灵檀、悬登梯云、桥殿飞虹、峭壁嵌珠、绝献回栏、空谷鸟鸣、悬崖奇柏、说法危台、虚阁藏幽、尚书古碣、阴崖石乳、窍开别天、炉峰夕照。 龙泉寺 石家庄市鹿泉龙泉寺,东接翠屏,西连五寨,南接封龙,北临滹沱。金、元、明、清都曾修葺续建,形成了寺、殿、庙、亭遥相呼应,井、泉、池、碑完整奇特的古建筑群。历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贵题咏甚多,金著名诗人元好问曾有“登高都说龙山好,以此龙泉是胜游”之佳句。 龙泉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根据可靠资料记载,龙泉寺始建于金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坐落于当时的四平山上,为临济宗高僧净琛老和尚所修建,金大定二年(1162年)寺院重修扩建,初具规模,当时称作龙泉山院。公元1291年,住持僧净琛和尚申报朝廷请旨后,被赐名“龙泉院”,并依此正名为龙泉寺,四平山也因此更名为龙泉山,当年圣旨的石刻,至今仍然存于寺内上院大雄宝殿外的石壁上。之后,元明清历代寺院都经过修整和续建。元大德四年、明正德十二年、清乾隆三十年、清咸丰七年等修建的碑文现仍然屹立于寺院之内。 寺位於龙泉山中,山势呈南北走向,脊脉东侧有一圈椅状的山坳,形成了「山里寺」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过大雄宝殿,即到寺院後院。院中有一眼约二米深的小井,井口直径○.五米左右。地面至井水面约一米,井水清澈见底,洪涝之年满而不溢,乾旱之年盈而不涸,数百年来,不枯不竭,遂称「龙井」。昔日寺院百名僧人生活用水,皆用此井,时逢庙会,可供上千人饮用。夏季,井水清爽甘冽,饮之沁人肺腑;冬季,井水温暖甘暖,饮之不觉齿寒;平时常饮,回味绵长,心舒气顺。据碑文所载,龙井水「冬夏异色,其味甘冽,可以疗疾」。从龙泉寺西登山,途中有一巨石傲然矗立,犹如斧劈刀削,形如巨锥,人称「海锥石」。据传,从前寺中僧人站在海锥石上,吹起螺号,可向正定城内隆兴寺报警。 龙井西侧有一棵奇特古槐,它老态龙锺,树干弯曲,树皮斑纹似鱼鳞、像龙绕、但枝条虬动、绿叶婆娑,故名「龙爪槐」。龙泉寺西北角有「龙王堂」,殿堂内有龙母、四海龙王、雷公、雷母和风婆娘娘等朔像。神案前殿中央有一个六角形水池,名曰「龙池」。池水清澈见底,上有红、黄、蓝、白、黑五条雕塑彩龙附於梁上,府观龙池,五条倒影,张牙舞爪,若飞若动,光怪陆离,堪称奇观。 有着千年历史的龙泉古刹,历经沧桑及时代更易至2011年上常下开尼和尚升座方丈又重慕于佛光之中。
毗卢寺 毗卢寺位于石家庄市上京村东,距市中心10公里。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是市区内唯一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名刹古寺。毗卢寺占地28亩,历代都曾重修,以存有明代精美宗教壁画而驰名中外,并保存有一批西汉石刻、雕像等珍贵历史文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毗卢寺前殿为释迦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小式布瓦悬山顶,前有卷棚。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坐像一尊,四壁绘有佛教故事和民间神话内容的壁画83平方米。后为寺中正殿毗卢殿,俗称五花八角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后有抱厦,平面呈十字形,建在1米高的月台之上。殿堂中央供奉毗卢遮那(意译“大光明”、“遍照护”)塑像,庄严肃穆。 毗卢殿和释迦殿内还拥有大量的壁画,壁画的绘制面积达到200多平方米,这些壁画是明代的的艺术精品,更难得可贵的是这些壁画都保存的完好。其中释迦殿中绘有的壁画也达83平方米,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化的佛教故事和民间的神话故事。壁画不仅从绘画艺术上,还是表现内容上都相当精湛。 毗卢殿中的壁画遍及四壁和屋顶,但是四壁的壁画才是这里的精彩所在。 与石家庄市其他的历史遗迹比起来,毗卢寺是离市区最近的一个,却也是名气最小的一个。毗卢寺没有僧人,也谈不上什么香火,但值得一提的是,毗卢寺所在位置独特,前有运河即石津灌区,若在放水之时,此处蓝天碧水,空气湿润,绿波荡漾,两岸垂柳婆娑,婀娜多姿,宝刹古寺飞檐走瑞,红墙掩映景色独美,联想起不远的上京村名,人们会蓦然生出些许幻觉:如置身于祥瑞飘渺,波光旖旎的北京园林中,忍不住盼着这里得到进一步的修葺,成为一处既有深厚历史又相对完整的地标性名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