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wig方法论】为产品设计“心智模型”

 真友书屋 2014-08-19

清晨六点半,厨房里突然传来水开了的声音。伴着依旧朦胧的睡意,我轻轻地起床,摸索着向厨房走去。经过浴室的时候,听见邻居家的洗衣机已经开始工作了。此时,厨房里又传来研磨的声音,于是我继续前进去一探究竟。进门的那一刻,一股熟悉的浓香扑面而来,温润而又醇厚。虽说闹钟还未响,然而豆浆机似乎认为是时候给我来杯豆浆了。


产品进化改变交互方式


对于时下大部分的产品,我们通常用一个开关或者一个手势就能启动,为了确保它们按照我们的要求,我们可能还需要再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与指令。长期以来,掌控是普遍认同的体验设计基本原则之一。遵循这个原则的产品往往服从指令、响应迅速、符合预期并且恪守其责。依据明确的需求与目标,我们创造出这些产品,使他们成为我们的左膀右臂,让我们得以更快、更好、更轻松地完成我们想做的事情,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当产品的构造简单时,输入信息与输出结果之间的过程也相对比较短暂。外观形态与物理特性直观地展示了它们的工作原理,流程与为产品设计“心智模型”结果也显而易见。但是当产品变得复杂,甚至更加数字化的时候,繁复深奥的工作原理被隐藏到它们的内部,流程与结果随之变得越发模糊、不确定、甚至难以理解。因此,我们创造了图形界面来跨越这条鸿沟:通过分析流程、设置指令,让我们重新获得对产品的掌控。


产品构造简单时,收到反馈的时间自然很短。而对于更为复杂的数字化产品,反馈结果也变得模糊、不确定和无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产品正在迈入“智能”发展阶段。放眼望去,市场上到处都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智能”产品:智能手机、智能冰箱、智能恒温器、智能插座、智能马桶、甚至是智能袜子。它们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能联网,并且配有各式各样的传感器与或大或小的信息处理能力。


产品的这种进化正在逐渐改变我们与它们之间的交互方式。关机状态将逐渐淡化,产品将一直处于开机状态,并且始终保持在线。它们将“活”在这个世界上,无时无刻地连接周围的一切,同时等待着远程的指令。它们可以实时与身边或者联网的人、物以及环境互动。交互模式将不会仅仅局限于与单个用户之间的单线互动,而将会是覆盖更多人、物以及环境的多方互动。


与此同时,产品之于我们的意义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当它们变得越来越强大,甚至开始具有些许“自我意识”的时候,完全掌控将会变得困难。市面上已经有了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状况并自动调节室温的恒温器与会根据房间使用安排而自行设计清洁路线的吸尘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会看到能够自动行驶、加油、维护、甚至在发生事故与突发状况时能够自行寻找解决方案的汽车。越来越多这样的产品将会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当产品变得越来越强大,完全掌控将会变得困难。虽然界面日益强大,反馈却未必清楚,不会产生真正的互动与交流。


但是,现有的应对方式要么是完全自主化,要求我们充分信任它们,即使会因为潜在的失控而感到不安。要么就是把它们切换回傻瓜模式,好让我们可以完全掌控,即使这样带来的操作越来越繁琐。


在这两种极端的方式之间需要一种新的思路来革新产品的体验。


情景体验 革新界面


过去,我们之所以设计图形界面,是为了将我们的要求传递给产品。而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有另外一种界面,这种界面能将产品的状态与要求传递给我们,促使它们更好地融入我们的生活,满足我们的需求。


由于交互模式将不会仅仅局限于单个用户的控制,产品将有必要建立一种自主化的机制来应对这个世界。当我们与世间万物互动的时候,先通过五官感知周边环境,然后在脑中分析收集到的信息,最终形成方案并付诸行动,从而达成我们的目标。同样的,产品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性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设定预期,以便更好地与我们互动。


将来,我们将会有另一种界面,它能将产品的状态与要求传递给我们,使它们融入我们的生活,满足我们的需求。


在领养宠物的时候,我们鼓励它们好的行为、矫正坏的行为。通过这样的过程,宠物们理解它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以及如何与我们沟通。产品设计也必须如此,确保它们在必要的时候现身,即使是吵闹的、难闻的、令人生厌的。为了更好地服务我们,它们会根据不同的情景向我们展示美好的一面或者丑陋的一面。


所以,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我们将有必要采取“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方式。首先确定产品的生态系统(包括相关的人、物与环`境),帮助我们以产品的角度去理解它们眼中的世界。然后基于其中的各种相互关系,设定这个产品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与其他人、物或者环境互动。这样即使在目标相悖或者数据误读的情况下,精心设计的体系也能确保它们畅通无阻地进行沟通。最后,将产品历程与用户历程合二为一,展现完整的产品故事以及主要的互动情景,用以指导后续的设计与制造。


这样的产品将不再只是“可用的”或者“想用的”,它们会不断学习,不断适应,变得“亲和”,具有灵性。比起工具而言,它们会更似一个伙伴,能够融入自己的周边环境。它们适应周边环境,赢取人的宽容和信任,提升使用者对它们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在产品逐渐成为我们伙伴的过程中,它们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把我们从用户变成粉丝,认同其所带来的体验、价值与文化,并且深信不疑,甚至乐意推荐给其他人。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强调产品设计的实用性,现在是时候思考该如何赋予它们灵性,与我们一起生活,一起发展。将来,我依旧可能在清晨醒来,闻到现磨豆浆的香味,但这将只是我与豆浆机之间的默契而已


转自青蛙设计博客,作者杨曦(Azure Yang)和Simone Rebaudengo系青蛙设计交互设计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