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吴晓波百日实验:用互联网反抗互联网

 汕头能率 2014-08-20


文|金错刀

吴晓波是我多年的老朋友,当年靠一本《大败局》震动了图书界,现在还在畅销书榜上。他后来做了蓝狮子图书,是国内顶尖的商业图书策划公司。

吴晓波是传统媒体人的标杆,勤奋,专业,有情怀,而且还挺有钱(不是靠写书,是靠房地产)。

5月8日,吴晓波杀入自媒体界,开出吴晓波频道,我还挺惊讶。从5月8日到8月8日,100天得时间,吴晓波有什么感悟和反思?

很多传统企业,特别是传统媒体纷纷被干掉,看到吴晓波的百日实验,我发现:必须以互联网方式反抗互联网。吴晓波的3大反抗经验:

1、不是内容为王,而是用户体验为王。

吴晓波是做商业评论的,但吴晓波微信文章里点击量最高的却不是商业评论类,章最高阅读数2我的总编同学们18算算你的屌丝值17万。

吴晓波频道的公号订户数,在6月8日突破十万,到百日时为24万。每周两个专栏,图文阅读率为21%到80%,最高一篇的阅读量超过20万,如果加上其他公号和微博平台的转发,阅读量可能需乘以十倍。也就是说,自媒体的文本传播效率为前所未见,好文章比你想象的走得更远;

视频在爱奇艺每周一期,均集点击量为84万,从后台数据看,收视人群约65%为男生,与公号订户特征一致,平均收视完成率为14%左右,高于一般娱乐节目的三到四倍。另一个让我非常吃惊的数据是,87%的人是在移动客户端收看节目的,世界真的已经“小屏化”了;

从6月下旬开始,自发组织的城市书友会出现,到百日时,已有三十个城市组建了书友会,其中,九个城市选出了管理员,他们负责各自城市的读书活动;我特意推荐了“罗伯特议事规则”给同学们,这是第一次书友会必须共同学习、分享的环节,在讨论任何事情之前,我们应学习如何讨论,这是公民民主素质的基础教育。我原本的读者年龄应在50后到70后之间,而参加书友会同学的年纪大多为80后乃至90后,这是让我非常欢喜的,当然,这有巴九灵同学的一份功劳。

2、不是控制,而是失控。传统媒体出身的人,特别喜欢控制,特别喜欢输出价值观,互联网则是要失控,是要大家的参与感。

7月18日,我发布“财经创作分成计划”,推出“荐文”栏目,邀约大家为频道写稿,同时还在公号里招募六位独立审稿员,他们将负责从投稿中选出文章,最后由我审定刊出。运行两周后发现问题,来稿五花八门,质量良莠不齐。于是在8月11日,迭代推出“话题墙”,向订户征集他们关心的话题,由独立审稿员精选,每周挂出十个财经话题,公开PK征稿。

我想做这样的一个实验:把选题权、写稿权和审稿权------这三个文本生产的核心权力,都一股脑儿地还给读者,从而形成一个互联网生态下的、近似“失控”的文本生产平台。众所周知的是,财经写作的专业性很强,所以财经媒体的生产成本最高、管理难度最大,我希望用互联网的思维重构财经内容生产的流程。这个实验才刚刚开局,却也是我迄今最为兴奋的一点。

3、不是做主编,而是做产品经理。吴晓波对传统媒体的模式、运营、渠道、品牌等都作出了反思,我认为,最大的挑战是能否有产品经理思维。

媒体品牌:绝大多数、缺乏人格化特征的媒体品牌,变成了“沉重的十字架”,将在新世界里失效,我的老同学邱兵创办澎湃,毅然舍弃苦心经营了十年的[东方早报]品牌,确是明智而有勇气的行动;

读者资源:绝大多数的纸质读者资源因阅读场景的改变而没有被转换的价值;

创作流程:自上而下、缺乏互动的创作流程将被彻底抛弃;

发行资源:全部的发行渠道没有被转换的价值;

核心内容能力:在非线性、社交化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中,优质内容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黏性,这是写作者万不可妄自菲薄的地方,关键在于,内容需要被置于一个垂直、互动的状态下,而其兑现将更多的以流量分成和产品创新的方式发生。

广告资源:很多人将广告视为“老钱”,我深不以为然,在这一百天里,我接触了众多传统公司CEO,从卖电器的到卖奶粉的,他们的困扰都是“如何在新媒体里投放广告、重新找到消费者”,这是一个500亿级市场,也就是说,广告主与媒体业者面临的困境是一样的,两者亟应互相拥抱,携手探索。在这里,我必须感谢宝珀,他们对我的盲目信任现在看来是值得的。

吴晓波这100天还是非常有效果的,这说明,只要自毁三观,只要转变观念,互联网+传统产业会释放更大的能量。你说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