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虎”式教育能否成就“虎儿”

 阳春雪竹轩 2014-08-20


漫画:“虎”式教育


  为了让子女出人头地,也为了打破华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虎”式教育在华人圈中走红。近日,华裔小说家黄锦莲的新书《虎儿反击》问世,围绕华裔“虎爸”、“虎妈”的讨论又一次炸开了锅。


  耶鲁大学法律系华裔教授蔡美儿便是一位著名的“虎妈”。对如何教育子女,蔡美儿表示,应该多出狠招。诸如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都是这位华裔“虎妈”的绝招。


  英国华裔“虎爸”瑞安对子女的严厉程度绝不亚于蔡美儿。他要求8岁的女儿每天放学回家练习钢琴和小提琴两小时,再做功课两小时。星期天还要上普通话课。


  “虎”式教育起作用了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蔡美儿18岁的大女儿已同时被哈佛和耶鲁录取,而瑞安的女儿小提琴拉得也不错。


  在外人眼里,“虎爸”、“虎妈”们战绩辉煌。但俗话说得好,鞋是否合适,只有脚知道。对这样的“丰功伟绩”, “虎爸”、“虎妈”们怎么说?


  蔡美儿表示,“虎”式教育虽然让大女儿出人头地,但小女儿露露对这种强硬的教育方式十分抵触,甚至用剪刀剪短了自己的长发,冲着蔡美儿大喊:“我恨你,你是个讨厌的妈妈,让我不开心。”害怕失去女儿的蔡美儿最终做出了让步,痛苦地允许已经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小女儿放弃了小提琴,转而选择网球。


  “虎爸”瑞安也承认,“虎”式教育的结果是两个极端,如果成功则皆大欢喜,如果失败则彻底走向反面,造成亲子关系破裂。


  事实上,“虎”式教育的积极作用也被质疑。美国教育学家曾对300多个美国华裔家庭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和“支持型”父母的孩子相比,“虎儿”们的成绩低于前者。而与家人关系的疏远也造成“虎儿”们情感问题更多,抑郁和焦虑水平更高。


  专家表示,把学业和音乐才能看得比玩耍和娱乐更重要,是华裔“虎爸”、“虎妈”们的“通病”。其实,严厉的“虎”式教育和崇尚自由宽松的西方教育之间,是可以取得平衡的。寓教于乐是华人子女教育走出“围城”的向导。无论何种文化,在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环境下向孩子表达要求和期望,是华人子女教育的题中之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