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巢湖北山头汉墓出土玉器精粹(一)

 yigeduxingzhe 2014-08-20


 

作者:杨玉彬

    安徽巢湖北山头一号汉墓发掘于199712月,该墓因规格等级高、出土器物丰富珍贵而称著于世,是安徽地区近几十年来发现的最重要的汉墓材料之一。墓葬出土有“曲阳君”铭玉印及大批与皇室宫廷相关的随葬器物,推断墓主身份地位大致不低于汉初列侯的级别。该墓共出土玉器39件,多为精巧别致、纹饰生动华美、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珍稀器类,现择其精要介绍如下。 
  一. 玉卮 
  2件,根据形制、纹饰区别分两式。 
  Ⅰ式:青白玉质,局部有灰白色沁。整器由一块玉料雕琢成型,出土时无盖,器作圆筒形,直口,平沿,深腹,三矮足。器表用阴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雕琢精细复杂图案。一侧壁雕琢“螭虎座凤鸟衔环”图式:凤鸟面阔,双目圆睁,直鼻,厚唇,竖冠耳内撇,昂首伫立,口衔绞丝活环,两翅舒卷外展,两爪踏在螭虎腰背部,长尾弯曲分三岔向三个方向作大弧度外卷;螭虎硕大的头部奋力侧仰,颈长而粗壮,前肢伸展,后肢屈蹲,张口露齿,双目圆睁,作后体屈弓蓄势欲行状,绞丝纹长尾夸张状上翘外卷,形体尽显孔武雄壮之势(图1)。与“螭虎座凤鸟衔环”图式相对的一侧壁透空镂雕一熊,以熊身作环状扳手,熊头肥硕,大圆眼,鼻上翘,嘴扁宽,头部鬣毛上卷,两鬓鬣毛长而宽厚,两前肢一肢奋力上举、一肢右弯置于腹部,两后肢一肢奋力后伸、一肢前屈,怒目侧视,形态作夸张性扑击状,绞丝纹长尾向外翻卷(图2)。卮身外壁自上而下由六周宽弦纹带将浅浮雕地纹分作五区(图3):第一区为勾连兽面纹;第二、四区为排列规则的勾连云纹;第三区为夔龙纹,此区除地纹为夔龙纹外,从螭虎两侧又左右对称伸出两组由浅浮雕向高浮雕渐变的硕大夔龙纹。此夔龙纹自第三区折而下行,延至第五区又折而右转前伸,然后渐趋突鼓、膨大、弯曲向上作漩涡状内卷,形成高浮雕的夔龙纹尾部。上述两组高浮雕夔龙纹对称置于螭虎座凤鸟衔环组图、熊状扳手组图之间,四者构成了水平高差有别、器表空间垂直四等分的错落有致的生动组图;第五区配置三只站立的长尾凤鸟纹。器底置熊首座三矮足,熊首肥硕扁宽,顶部两长耳呈火焰纹状,耳尖向内卷,“臣”字大眼,短鼻下刻绘两弧状孔(图3)。器底部以两周弦纹圈带界隔,将阴线刻图案纹饰分作三区:中心区阴刻三组变体卷云纹,每组卷云纹首端又以细阴线刻出变体菱形网格圈纹,三组几何卷云纹绕中心区同向旋转,共同构成一幅完整生动的旋涡纹图案。外侧边缘区阴刻三组菱形纹和三角形纹(图4)。整器造型生动奇巧,构图考究,雕琢工艺繁缛精细。口径7.91厘米,底径7.4厘米,通高13.1厘米,壁厚0.3厘米 

Ⅱ式:青玉质,圆筒形,由器盖、器身两部分组成。盖面微鼓,灰白色,盖下缘内收成凸榫状,与器口套合成子母扣。顶面中部由两周阴刻弦纹圈带将器盖纹饰分作两区:内区剔地浅浮雕柿蒂纹,外区阴刻线规整勾连云纹,“品”字形圆雕三个涡纹状立体纽,纽顶端磨平(图5)。器身圆筒状,有褐色沁斑,直壁,平沿,平底,三矮足。器身一侧采用透雕和高浮雕技法雕琢一凤鸟形扳手。凤鸟头部扁宽,尖喙,双目圆睁,冠羽分向两边上翘内卷,胸腹部外突形成环状扳,腹部有“几”字形双细线刻纹,两腿弓屈向内侧略呈“八”字形站立,足部三只利爪向内弯折踏地,尾羽向两边分开并舒展翻卷,凤鸟下方雕琢“心”形纹(图6)。与凤鸟纹相对的一侧器壁中部采用隐起手法以双阴线刻出四个规矩格,格内饰规整的蒲纹,其上、下各饰一条变形鸟带纹(图7),底三矮足,底面中间雕琢变体四叶纹,外圈有阴线刻圈带,圈带向内侧三出旋涡纹(图8)。口径6.75厘米,底径6.6厘米,通高11.2厘米,壁厚0.4厘米 
  玉卮在战国、秦汉时期属于价值千金的奢侈品,《韩非子·外储说》:“今有千金之卮,而无当,可以盛水乎?”《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奉玉卮,起而为太上皇寿。”目前见于著录的玉卮传世器与出土物不足10件,巢湖北山头汉墓玉卮是其中形制、纹饰最复杂考究、雕琢技法最繁缛精致的出土器。如Ⅰ式玉卮灵活使用了阴线刻、游丝工、剔地浮雕、高浮雕、圆雕、镂空透雕、掏膛、薄胎、活环等多种高难度技法,在一件壁厚仅0.3厘米的器表狭促空间雕琢出螭虎、凤鸟、熊、夔龙、绞丝环、弦纹、卷云纹、勾连云纹、旋涡纹、柿蒂纹、花叶纹、菱形纹、三角纹等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复杂组合物象。如此出神入化、巧夺天工之作绝非一般熟练玉工所能完成,此类珍稀昂贵的玉作,当时只有皇族或高等级的诸侯王才能配享,其承载的功能亦不会仅作为酒器使用。考虑到北山头汉墓下葬的年代在西汉早期和汉初治玉工艺水平的实际状况,可以推定上述两件玉卮应系战国遗物。 

 二. 玉璧 
  2件,根据形制、纹饰差别分两式。 
  Ⅰ式:青玉质,有褐色沁。体扁圆形,中间有孔,双面雕,两面纹饰相同,在近内、外缘处雕琢两周绞丝纹圈带,中间布满规整蒲格涡纹。外径14.6厘米,内径4.3厘米,厚0.45厘米(图9)。 
  Ⅱ式:青玉质,有灰色沁。体扁圆,中间有孔,双面雕,两面纹饰均为排列规则的谷纹,内外缘有弦线纹圈带边阑。外径14.6厘米,内径4.55厘米,厚0.45厘米(图10)。 

. 玉环 
  2件,根据形制、纹饰的差别分两式。 
  Ⅰ式:白玉质,体扁平,局部有浅褐色沁斑,两面均采用隐起手法浅浮雕舒卷流畅的云兽纹。正面雕琢七组形态各异的神兽穿行于流云纹中(图11):第一组为站立侧首状的凶悍怪熊,头硕大,张口露獠牙,两前肢外展上扬,四肢爪部尖利;第二组为一体长而蜿蜒盘曲的游龙,龙张口翘角,四肢奋力外展,作低首引颈、弓背回首状,绞丝纹长尾卷曲呈“S”形;第三组为一踞蹲怪兽,头硕大,杏仁状眼,小耳后竖,张口露獠牙,两前肢奋力外张,长尾卷曲上扬、末端膨大成云朵形;第四组为一体长而蜿蜒的游龙,龙低首伏地、背部向上作弧形拱起,嘴夸张性张开,上吻短而扁宽、颌下露出獠牙,下吻细长而前突,四肢奋力外展,绞丝纹长尾向下卷曲;第五组为一身体扭动卷曲的怪兽,躯体下半部分伏地、上半部分引颈回首作仰天鸣叫状,身后长尾向上翻卷;第六组为一卧地曲颈回首龙,龙大嘴、小眼、小耳口中衔咬一束流云纹;第七组为一站立曲颈回首龙,龙后肢着地,两前肢抬起,作回首张口咬尾状,长尾向上翻卷。上述七组神兽皆置于流云纹中,两者相互缠绕纠结、有机连为一体,流云纹形态变幻丰富、局部膨大突起呈云朵状或变体几何纹形。背面雕琢七组云龙纹(图12),游龙四肢外展穿行流云纹间或立或卧、或引颈前伸或曲颈回首、或张嘴衔咬流云纹或两龙相对游戏等,形态变幻丰富,极具动态美感。外径10厘米,内孔径5.6厘米,厚0.350.4厘米

Ⅱ式:青玉质,体断面呈椭圆形,内外缘起棱。双面雕,两面纹饰相同,均雕琢疏朗流畅、规整精致的“S”形流云纹和卷云纹组图。外径8.8厘米,内孔径6.1厘米,边缘厚0.45厘米(图13)(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