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秦书法---毛公鼎

 昵称ERGlzl26 2014-08-20

    毛公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是金文的经典名作。传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 。高 53.8厘米,口径 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造型端庄稳重。颈部饰重环纹及弦纹各一道 ,简朴庄毛公鼎严 。腹内铸有铭文 32行、499 字,毛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较长的一篇。

    全文道先追述周代国君君主文王武王的丰功伟绩,感叹现时的不安宁,接着叙述宣王同命毛公,委任他管理内外事务,拥有宣布王命的大权。宣王一再教导毛王要勤政爱民,修身养德,并赐给他以一些器物以示鼓励。毛公将此事铸于鼎上,以资纪念和流传后世。

    这是一篇典型的西周册命铭文,但不拘泥于传统的册命体例,分五段,各段均为“王若曰”起,显然是出自当时(周成王时,公元前1115-1079年)史官之手。全铭文辞精妙而完整,古奥艰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例如文章的第一段:

    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将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呜呼!惧作小子溷湛于艰,永巩先王”。


《毛公鼎》拓片


《毛公鼎》拓片

    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被誉为晚清“海内三宝”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其中大盂鼎收藏于北京,大克鼎收藏于上海,唯独“海内三宝”中的另外一宝毛公鼎越过海峡,落脚在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宝鼎到台湾后,从此海峡阻隔,毛公鼎就再没回到过祖国大陆。有的人研究宝鼎半生,却始终没能亲眼见过它,成为终生隐隐作痛的遗憾。可是就有这么一个人,不但亲眼见到了毛公鼎,还经台北故宫博物院院方特许,和毛公鼎合了影。

    1996年,中国著名的青铜器专家李先登先生赴台考察,来到台北故宫,受到了前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怡先生的接待。秦孝怡院长和很多台湾文物专家与李先登先生坐在了一起,谈笑间,他们拿出一把有铭文的青铜宝剑,给李先登先生出了一道难题……

    这位中国著名的青铜器专家果然名不虚传,当即指出“宝剑是真,铭文是假”。

    随后李先登先生提了两个要求,一是要与毛公鼎合影,二是要参观台北故宫一级品馆。

    秦院长同意了李先登先生的请求,同意他和毛公鼎合影。

    李先生研究了青铜器几十年,终于见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宝鼎。

    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千克,大口圆腹,口沿上耸立着两只高大的耳朵,半球状深腹,腹下三只兽蹄形足敦实有力,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纹饰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

    毛公鼎内腹部的499个字铭文,是迄今为止西周青铜器上最长的铭文。那么,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是什么呢?

    原来它是一篇完整的“册命书”,铭文记述了周宣王为励精图治,中兴王室,革除积弊,册命重臣毛公音,委以定国安邦以及管理周天子家事的重任,并授予他宣示王命的专权,又特别申明,凡未经毛公同意的王命,毛公可以预告大臣们不予执行;继而又告诫、勉励毛公,不要懈怠懒惰,不要壅塞民意,不要侮鳏寡,要忠心辅佐王室,以免遭丧国之祸。

    为确立毛公的权威,周宣王重赏毛公仪仗、车马、兵器等器物。毛公为感谢周王的恩德,特铸造铜鼎以资纪念,并嘱咐后世百代、子子孙孙永远作为宝贝珍藏。

    这篇皇皇巨制,不仅是一篇重要的历史资料,在艺术上也极具美学价值,所以,自出土以后,书法家们无不为之倾倒。

    清末著名书法家李瑞清就曾说:“毛公鼎为周代庙堂文字,其文有如《尚书》;学习书法不学毛公鼎,犹如儒生不读《尚书》。”

    中国著名的青铜器专家李先登先生曾经说过,他在大学任教时,给学生出测验的考题,只有一道题是百分之百送分给学生的。这道考题就是问,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是哪个,铭文最长的是哪个?他说,这么做就是要让下一辈人永远记住,我国古代青铜器最大的是司母戊鼎,而铭文最长的就是毛公鼎。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毛公鼎出土于陕西岐山的庄白村。在它出土以后,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当中,毛公鼎和他的前三任收藏主人大隐于世、与世无争,与宝鼎一同过着平静安详的生活。真可谓“青铜宝鼎静隐深藏,三任主人平和安详。”

    毛公鼎出土后,立即被北京最大的古董铺“永和斋”的苏兆年、苏氏兄弟收购,他们成为毛公鼎的第一任收藏主人。

    苏氏兄弟,认为奇货可居,便将宝鼎秘藏于西安,然后回了北京。

    为什么苏氏兄弟认为毛公鼎是奇货可居呢?一是毛公鼎年代久远,至少已经有2800年的历史。二是毛公鼎出土时无破无损,极为完整。第三则是毛公鼎的内腹部的字数极多,有32行、共400多个字的铭文。

    当时的青铜器古董不但以质地、古旧程度论价,而且还按照铭文的字数加价,一个字可以加一两黄金。

    苏氏兄弟收购毛公鼎的消息传到北京,出高价前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但苏氏兄弟一概予以回绝。

    身为古董商人、以赚钱为目的的苏氏兄弟为什么不赶紧出手,大大地赚上一笔呢?这里我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毛公鼎的第二任收藏主人陈介祺。

    陈介祺是晚清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可谓爱宝如命,当他得知毛公鼎出土后,恨不得第二天就把毛公鼎尽揽怀中。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他几乎就在毛公鼎的身边,静静地苦等了很长一段时光。

    他为什么要“空等宝鼎近十载”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陈介祺的身世吧。

    陈介祺出生官宦世家,祖籍山东潍县,19岁即金榜题名,以进士身份担任了翰林院编修。

    陈介祺以毕生精力收集金石文物,在青铜器、陶器、印玺造像方面有极高的造诣,他搜集的汉代铜印多达6000余方,号称万印,并专门修建了收藏印玺的“万印楼”,他还著有《十钟山房印举》、《传古别录》等书。

    陈介祺与当时著名收藏大家潘祖荫、吴大澂、王懿荣、吴云等人过从甚密,经常共同考辨古物,研究古文字,是当时著名的金石文字专家。

    就在毛公鼎出土的前后,陈介祺还特别收购了一件西周的鸿宝重器“天王簋”。

    收购“天王簋”的过程,成了陈介祺收购毛公鼎的伏笔。原来,将“天王簋”卖给陈介祺的不是别人,正是毛公鼎的第一任收藏主人苏氏兄弟。陈介祺与苏氏兄弟十分投缘、关系甚密,早已超出一般买家与卖家的生意往来。因此,苏氏兄弟答应陈介祺,一旦他们手中有了上好的古董文物,一定要让陈介祺优先挑选,只要陈介祺看中的,他们就绝不再让第二个买家过目。

    这一天,苏氏兄弟兴冲冲地闯进陈介祺府中,迫不及待地告知稀世珍宝毛公鼎已被他们收到,陈介祺可以立刻前去观赏宝鼎,收购宝鼎。谁知,苏氏兄弟的如火热情,却碰上了陈介祺的一脸冰霜。陈介祺淡淡地摇摇头,轻声说道,现在,既不想看鼎,也不能购鼎。为什么视宝鼎如命的陈介祺一反常态,甘愿与宝鼎失之交臂呢?

    原来,陈介祺是个大孝子,一向严格遵守其父的训导。

    其父陈伟棠,担任过道光朝中的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工部尚书和兵部尚书。他深谙人生沉浮的秘诀和青铜宝鼎的分量,他担心儿子收藏的古物过于罕见,引起同僚的猜忌,所以他坚决反对儿子以重金购买毛公鼎。由于父亲的严格限制,陈介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毛公鼎被别人所得。

    要说苏氏兄弟,也真是诚信守义之人,得知陈介祺爱宝心切,又资金不足,他们答应先等等。

    这一等就是9年。直到咸丰二年,即1852年,陈介祺的父亲去世后,他开始独掌家业,才终于将毛公鼎买了下来。

    陈介祺对于收藏的文物,大都乐于公诸于世,印成目录,昭示天下,唯有对毛公鼎,始终深锁秘藏,秘不示人。就连毛公鼎的铭文拓本,也只在得鼎之初拓了四份。这四份珍贵的铭文拓本被著名金石家和古文字专家所收藏。

    为防止不测,陈介祺极尽可能地减少毛公鼎的外界影响。即使对亲朋好友,也矢口否认自己收藏了宝鼎。

    空等宝鼎近10载,一朝得宝便悄然。

    陈介祺得到毛公鼎仅一年多,其母病故。咸丰三年,他借母亲病故,回乡奔丧的机会,辞官回归故里,专心致力于古物的收藏与考证。他以“热闹场中良友少,巧机关内祸根蟠”这两句诗,表明了自己安居故乡,从此远离仕途的心境。由于他深居简出,很少与人来往,因此也就没有引起过什么波澜。

    但还是有一次,隐居的陈介祺违背家训站了出来。话说在他携宝返归故乡以后,朝中重臣张之洞著文说,“毛公鼎”是伪造赝品,陈介祺以千金买赝鼎,实在是不慎重。一时间,北京收藏界大为震惊,流言纷纷。

    陈介祺不仅珍爱毛公鼎,更极其爱惜鼎的声誉。听到有人说手中的宝鼎是假,一气之下,一直隐居的他立即公开亮相北京收藏界,否定了张之洞对毛公鼎的妄自猜忌。他反诘说:“古文字一篇中之气,一字中之气,一画中之气,岂是今人所能伪造?”

    毛公鼎在陈介祺手上收藏了30年,也静静地陪伴陈介祺过了30年平淡的日子。他平日很少与人来往,除了研究宝鼎,就是苦读金石书籍,一些官面上的应酬更是能推就推。这种生活也许有些枯燥,但对于爱鼎成痴的陈介祺来说,却是一生莫大的安慰。毛公鼎从出土,到陈介祺去世,陈家一直平安无事。那么,陈介祺去世后,毛公鼎的命运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陈家的后代与垂涎毛公鼎的端方之间,爆发了宝鼎之争。1882年,69岁的陈介祺谢世了,他的3个儿子平分了他一世的珍藏,次子陈厚滋分得了毛公鼎和其他一些珍玩古物。他一直牢记父亲的生前教诲,安心于读书守业的平静生活。可到了陈厚滋的次子陈孝笙时,陈家平静的日子被打破了。虽然他也知道,爷爷传下来的那只宝鼎价值连城,还有些神秘的故事,但这只宝鼎只能看,不能卖,又不许声张,怎么能赚到钱呢?一念之差,便引发了持续多年的陈端两家的夺宝之争……

    陈孝笙终于等到了自己掌管家业的日子,他开始违背组训,涉足商业。在商业交往中,他不时向外人炫耀自己家里的收藏,无意之中,就泄露了自家藏有毛公鼎的秘密。

    这个消息传到了两江总督端方的耳朵里,这位位高权重的端总督,也和陈孝笙的爷爷陈介祺一样,十分爱好金石古物,并且也是爱鼎成痴。在清朝出土的众多青铜器的流传故事中,是个经常露面的人物。

    对于毛公鼎,端方垂涎已久,而且手中还有毛公鼎的铭文拓本。得知宝鼎果真藏在陈家,端方决计一定要得到毛公鼎。凭他两江总督的官位,“海内三宝”怎么说也该有一宝归自己收藏呀。

    他找来自己的密友陈子久,请他帮忙从中撮合收购毛公鼎。

    陈子久一口答应,一连几天请陈孝笙喝酒。席间,酒醉的陈孝笙终于承认毛公鼎就藏在自己家中。

    不想第二天,陈子久就登门拜访了。一进门,陈子久就说明来意,要许价白银一万两购买毛公鼎,更毫不避讳地直言,买家就是两江总督端方。

    一听端方这个名字,陈孝笙自知惹出了祸端。虽然他生性爱财,但也久闻端方大名,知道两江总督的钱可不是好挣的。

    就在他不知如何抉择之时,在一旁陪坐的母亲,突然发话了:“逆子,你给我跪下!”

    陈孝笙吓了一跳,两腿发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陈母厉声道:“家运本是不济,你为何还要在外胡诌,炫耀家中有宝?这下倒好,家中本没有那个什么破鼎,你却跟总督大人胡言,现在大人派人来索,为娘看你如何收场?”说罢,他顺手抄起鸡毛掸子,打在了儿子身上,边打还边骂:“打死你个不孝子!让你胡说……把你打成个鼎样,好与总督交差。”

    一见此场景,坐在一旁的陈子久再也待不住了,他看得出,陈母是演戏给自己看,就是不愿出让宝鼎。陈子久起身便走,临出门时撂下一句话:“陈家母省省力气吧,等端大人来了再打也不迟!”

    陈母在还是陈家的儿媳时,就曾经亲耳听自己的公公讲过宝鼎的事。她深知宝鼎只有大隐于世,才能保住一家人的安全。等陈子久出门,陈母再次告诫儿子:毛公鼎是传世之宝不能擅动,否则将带来无法预知的灾难!

    虽然被母亲当着客人的面痛打了一顿,陈孝笙并没有幡然悔悟,反而和母亲较上了劲。他一心想找端方卖掉宝鼎,用赚来的钱做大生意,告诉母亲自己没有做错!端方得知陈孝笙生性爱钱,只是碍于祖训和母亲的劝阻才没有答应。他托人转告陈孝笙,如果答应卖鼎,除了万两白银以外,陈孝笙可以利用在局长的任上得到更多的好处。面对如此大的诱惑,陈孝笙如何作答,毛公鼎究竟落入谁家呢?

    想到自己不用把赚来的钱做买卖,就可以一本万利的拿到银子,利欲熏心的陈孝笙顿时心花怒放。宣统二年,也就是1910年,陈孝笙不顾家人和母亲的反对,他让端方出一纸文书作凭证,以万两白银的价格,贸然把毛公鼎转售给了端方。

    得了毛公鼎的端方欣喜若狂。

    卖了毛公鼎的陈孝笙却迟迟不见银元局局长的委任状。

    没多久,端方奉命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拍拍屁股去四川了。也许早就把还欠陈孝笙委任状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更或者他根本就没想给陈孝笙什么委任状。

    拿着端方所留下的凭证,陈孝笙到总督府理论,结果被告知,那凭证上的印鉴不过是一枚废章。凭证变成了一张废纸!

    上当受骗的陈孝笙,站在总督府的门口,突然想起母亲的话:毛公鼎是传世之宝不能擅动,否则将带来无法预知的灾难!他突然觉得胸口发闷、眼前发黑,昏倒在了总督府门前。

    悔恨交加的陈孝笙,从此一病不起。

    陈家的姻亲、当时的一位金石学家吴重熏为此写了一首诗:

                    病史当年卧海滨,十钟万印尚纷陈。

                    楚人轻问周家鼎,尤物从来不福人。

    受骗失去宝鼎的陈孝笙没想到,行骗得到宝鼎的端方也应了“尤物从来不福人”的诗句。骗得毛公鼎的端方还没来得及好好欣赏,就在共和革命中被砍了头。

    端方一死,端家失去了顶梁柱。1918年,端方的女儿出嫁时,端府的太太想以毛公鼎作为陪嫁,送给袁家。可袁家听说了其中的传闻,就是不敢接受宝鼎。毛公鼎只好继续暂时留在端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