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象的思考
2014-08-20 | 阅:  转:  |  分享 
  
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象的思考

陈峰

问题一:课堂上只要有了“问题讨论”就是现代学习方式了吗?

通过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无疑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学习方式,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课堂上有问题讨论就是现代学习方式,于是在具体操作中出现了不顾教学实际,专为讨论而讨论并试图以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形式来渲染“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气氛的现象,结果一些问题过于简单、浮于表面,根本达不到讨论的目的。这些被讨论的问题与现代学习方式所强调的“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学习的动力、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的问题毫不相干,这些问题无论讨论得多热烈,都不可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习也只能是表层的和形式的,因此这种问题讨论决不能代表现代学习方式。有了“问题讨论”的课堂也未必就是运用了现代学习方式的课堂。

毋庸置疑,现代学习方式需要问题意识,但更重要的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开放性与启迪性,能否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切实提高自身修养,研究领悟教材,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与教材、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符合的问题,从而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否则,探究式学习只会变成一种形式,将原来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随意问”。

问题二:学科渗透意味着不分彼此吗?

在网上,曾看过一堂《死海不死》的语文录象课,课堂40分钟里竟然有20多分钟是学生就死海的形成原因、历史、现状、未来进行讨论,发表看法。看得出,学生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课堂上发言异常踊跃,课堂气氛活泼有序,学生对死海的确有了崭新的认识,并且积累了查找资料获取有用信息的经验,却没有体现语文教学的功能和作用,这究竞算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还是自然科学课或地理课呢?

现行的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割裂了学科间的内在联系,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翅膀。因此,新课程力求各相关学科的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整合性;强调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提倡并追求不同学科间彼此渗透、整合,但并不否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任务上也各有偏重,“冰融化了是什么”在语文课上可以是春天,在物理课上只能是水。学科整合决不是学科拼凑,学科渗透也决不是不分彼此,如果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滥用学科渗透,势必“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造就一个学科的“大杂烩”。

问题三:只有运用多媒体课件才能体现新课程改革吗?

有一种现象:一部分教师热衷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用,似乎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就意味着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例如在物理课上将“万用表”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课件来讲述使用,学生实验桌上放置的万用表仅做了摆设,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被轻易地剥夺了。这种花费大量时间制作的课件不但没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反而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减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以多媒体课件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有力的学习工具,其应用应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并不意味着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而应该从教学内容、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发挥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不应一味追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否则,只会将传统教学的“人灌”改为现代手段的“机灌”,穿新鞋走老路,回到传统教学模式中。

问题四:鼓励教育是只有鼓励的教育吗?

随着赏识教育的倡导,赞扬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已渐渐为广大教师所认同。但有些教师却矫枉过正,随意地肯定学生的意见,总是一味地说好,该批评时不批评,致使学生是非难辨、正误不明。这种一味鼓励的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害无利,失去正确引导的学生将不知哪条道路是正确的,应该向哪个目标前进。

教师应学会真正的尊重学生——不冷落、不羞辱学生,学会真正的赞赏学生——赞赏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微小的成绩、所付出的努力及探索问题的勇气。让鼓励教育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源泉。

我认为上述情况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极易出现,应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若不加预防、克服,势必造成新课程改革流于形式,背离改革初衷。

献花(0)
+1
(本文系山高人为峰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