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阅读:吴泓语文专题式教学评述(节选2)?刘川江

 魏魏1001 2014-08-20

吴泓语文专题式教学评述(节选2)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刘川江  指导教师  余立新教授

 

第3章  吴泓专题式教学的主要类型及其课例

    3.1 教材相关专题及其课例

    3.1.1 教材相关专题概述

    专题教材不是惟教材马首是瞻,但是这不意味着专题教学就完全抛开教材。首先教材尽管有这样哪样的问题,但是所选择的文章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这些文章或者以节选为代表的整部著作,都是人类文明的精华,而且长期以来为中小学语文教材所用,证明它们是能基本适应学生的成长需要的。其次,还在于使专题学习不至于离一般意义上的语文教材太远,这样学生们容易接受,同时不同教师,不同学校的学生有个共同的阅读经历,方便教师间的教学交流和学生的阅读共享。

    为什么吴泓在选择课文内容的时候要以专题形式呢?首先,他能够把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课文聚集在一起,使得这些内容之间相互发生整体联系。其次,往往一篇文章不是单一的,它往往与其他文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理解一篇课文往往是以理解其他文章作为基础条件的。所以我们把相关的文章找出来一起阅读,就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再次,有些文章是中小学教材没有的,但是对理解课内文章十分有好处。古人的经书,往往有传进行解释。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产生众多名家对他们的解读,这些解读文章其实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习这些解读文章,对我们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都是巨大的提高。比如在吴泓的王安石专题教学里,学生的阅读材料,既有与作者一生思想关联巨大的教材作品作品,例如《登飞来峰》《伤仲永》《游褒禅山记》,又有能深入理解作者思想的《上时政疏》《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等篇目,还有朱国华、王晓如、黄仁宇、王中宇等人的文章,甚至还选择了网名为红树林子的网络时文,以及香港心理学家岳晓东的作品。共4到5万字。这样学生从阅读中汲取的营养才是充足的,不至于“缺钙”,影响学生的精神生长发育。

    与教材相关的专题主要有:

    基于课文或者书籍的专题:《诗经》专题、《论语》专题、《雷雨》专题、《边城》专题、《老人与海》专题等专题;

    基于作者的专题有:李白杜甫专题、屈原专题、韩愈专题、苏轼专题。莎士比亚专题、鲁迅专题、王安石专题等专题。

    3.1.2 教材相关专题研究课例——王安石专题

    吴泓的王安石专题学习在长达两个月内完成,取得明显的收获。本文以此作为他的代表性课例作为研究。

    (一)教学目标

    语言目标:从纷繁复杂的阅读材料中提出主要的几种观点,然后通过对比分析,结合自己生活实践,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再以自己的观点为引领,寻找阅读中的相关材料,来富有逻辑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是通过严谨缜密思辨的语言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思想目标:深刻性,理解王安石性格的复杂性;独创性:在阅读充足材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批判性:认识到别人观点的问题和不出,形成自己对王安石的认识。

    人格目标:学习王安石的无畏和坚韧,了解变法的失败与王本人的偏执和自负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二)阅读材料

    一万余字的王安石生平介绍。

    王安石的作品,以人教版、粤教版、语文版等版本的初高中所学内容为中心,适当引入对作者一生思想很大关联的作品,比如:奏表《上时政疏》《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等篇目。

    思维挑战性文章:朱国华、王晓如、黄仁宇、王中宇等文章,甚至还选择了网名为红树林子的网络时文,以及香港心理学家岳晓东的作品。共4到5万字,

    往期学生的文章作为写作引导性文章,大约两万多字。

    (三)专题教学的流程

    师生共商与教师引导:教学的目标、内容和价值,使得学生明白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和传统的语文学习大致相同。重在让学生认识到王安石是一个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是我们语文教学难以绕开的一个话题。

    泛读概述,精读原作,研读思维挑战性文章。老师在重点地方画了横线,教师在学生阅读中强调学生思考横线句子给你的启发和思考。学生思考的问题很多,比如:一个伟大的改革家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需要怎样的社会条件和现实因素,评判王安石是小人还是伟人的判断根据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都是建立在对文章原著的阅读为基础的。

    深化阶段:老师加入新作,可以在传统教室讲授课文,再在网络上阅读各种论述类文章,做好选题准备。

    在教师的指导下选题、构思、写作。教师可以开写作指导课,对学生的文章进行点评,不够认真的同学可以要求他们重新写。

    综合性学习:可以对王安石的性格特征与改革失败关系等问题举办辩论会,也可以举行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但是正式活动前,老师应该做好相应准备。

    3.2 考试关联专题及其课例

    3.2.1 考试关联专题概述

    高考这种人才选拔性考试制度,仍然是目前的基础教育所无法回避的。吴泓与考试关联专题,既有和一般意义上的专题教学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在具体的操作中,即便是与考试密切相关的内容,也和吴泓专题式教学的自主学习等策略一致。下面的例子,吴泓在开展专题式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专题的局限,有些课文肯定没有时间讲授,但是期中、期末考试会有背诵课文的默写,或者是考察学生对部分课文的理解。吴泓为改革稳妥起见,一致重视学生的高考成绩。在考试前,一般也会有针对性的复习,下面就是考前的“急就章”。但和通常的老师讲授法不同,吴泓老师主要是选取经典的赏析文章让学生自行阅读。一下便是吴泓老师在考前给学生开的清单:

    高一(16)班期末语文考试必读文章[1]

    朱自清《荷塘月色》鉴赏文章(三篇)刘泰隆等

    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赏析(四篇) 朱七春等

    余光中《沙田山居》赏析(两篇) 钱爱晟等

    钱钟书《窗》赏析(三篇) 万树相等

    莫利《门》赏析及比较(三篇) 万树相等

    丰子恺《渐》赏读(两篇) 张晓红等

    杜牧《阿房宫赋》赏读(三篇) 罗孝平等

    苏轼《前赤壁赋》赏读(两篇) 赵齐平等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四篇) 于海生等

    归有光《项脊轩志》赏析(三篇) 蒋中良等

    从选文来看,这些课文主要以背诵篇目的古文为主,选取的也是名家的解读。学生读了名家的解读也相当于对这篇课文进行了学习。当然,这种学习和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有显著的差异。教学当然不是给学生材料,他是启发学生知行意相结合的过程。但是教材无非是例子,从某种角度上说,只要课程内容确定,即使课文不同,同一个老师也往往能达到相近的效果。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差异巨大,即便是同一篇课文,教学效果也会差别巨大。

    在写作方面,吴泓对在专题式学习中,很少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实际上是让学生写“放胆文”,但是吴泓针对高考的考试要求,会专门设计一些专题针对高考作文的要求。下文案例以“蚕”为例的写作思维训练,实际上在每个学校的高三可能都使用过,但是吴泓独具特色的“找米”训练,实际上是对专题阅读能力的延伸。比如,王安石专题的教学目标就有“以自己的观点为引领,寻找阅读中的相关材料,来富有逻辑地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要求,所以吴泓的“找米”训练就顺理成章。

    3.2.2 考试相关专题课例——《以“茧”为题,高三写作思维训练1》[2]

    一、教学目标:对高三学生进行“审题、选材、构思、写作”的基本功训练;

    二、教学过程:

    1、教师首先出示以“茧”为题学生优秀作文,师生共同进行讨论、评议;

    (课例省略作文题和翁毓龄的例文《茧》)

    2、以“茧”为题,学生进行“破题”训练,学生讨论,教师点评;

    (注意:此乃“审(题)选(材)构(思)写(作)”之“审题”训练,重要。应“多角度,有侧重”。)

    3、以“茧”为题,学生进行“找米”训练,学生讨论,教师点评;

    (注意:此乃“审(题)选(材)构(思)写(作)”之“选材”训练,重要。应“求贴切,讲主次”。特别要求从专题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中“找米”。)

    4、以“茧”为题,学生进行“构思成文”训练,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注意:此乃“审(题)选(材)构(思)写(作)”之“构思写作”训练,重要。应“重开篇,谋分配”。“谋分配”即文章的段落、字数安排等。)

    高三作文训练第一阶段:“破题-找米-结体”总结篇  高(12)班

    高考作文,在规定时间、规定字数、规定场所等条件限制下完成,要出色表现实属不易。本阶段重点训练“破题-找米-结体”:

    1、“破题”当然包括“审题”,应“多角度,有侧重”。这里我们强调的是文章开头局部写作,即第一、二、三自然段的写作,要不同凡响,吸引眼球,亮出观点。

    2、“找米”即“选材”,应“求贴切,讲主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进行过那么多的专题研究性学习,除此之外,我们的背诵、课外阅读、其他学习内容等。关键在于“快速联想”,“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想不到就做不到也写不出。

    3、“结体”即文章的谋篇布局,应“重开篇,谋分配”。“谋分配”即“谋划”文章的段落、字数安排。说白了就是文章要有一个内在的逻辑顺序。在一个小时或五十分钟左右,“谋划”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要多动脑筋,多花心思。

    总之,我们从过去2000字以上的专题写作,到现在不少于800字的应试写作,这是一个浓缩提炼的过程。

    请学习上面示例,对下面文章逐段点评:

    高三作文训练第二阶段:“审题-拟题-点题”。(后面省略)

    3.3 开拓视野专题及其课例

    3.3.1 开拓视野专题概述

    现代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缺陷就是分科过于细化,这种细化适应了现代教育追求效益的要求。实际上学科与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学科尤其如此,从母语学习的历史以来,母语的学习就是保罗万象的课程体系。近代分科教育以来,虽然语文课程内容细化了,内容也在一定形式上确定了。但是自古以来文史哲不分家,语文学习很难与其他方面分裂开来。经常有专家在评课的时候大声高呼:这还是语文教学吗?言外之意,授课者教语文,结果教的不是语文。这话甚至是对语文老师的专业性表示了怀疑。其实语文与其他学科本来就没有明确的界限,过于区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界限是不恰当的。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片段的语文教学往往容易歪曲语文教学的常态。很多问题表面上看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内容,但是学生在这门科当中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思维对语文学习却具有极大的帮助。只不过这些帮助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正如陆游云:“子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对学生语文素养有时并不是直接关联的因素。所以简单的说哪些是属于教学,哪些不属于语文教学,缺乏语境的课程分界是容易出现问题的。

    开拓视野的专题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语文学科的专题,但是现行教材基本很少出现相关内容,但是受到吴泓老师重视的专题有:古代爱情诗专题、伍尔芙专题、加缪专题、中国当代诗歌专题等专题。另一类是非语文学科的专题:例如电影专题、蒋廷黼《中国近代史》专题等。这类专题通常与语文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蒋廷黼《中国近代史》专题,我们只有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深入的了解后,对鲁郭巴茅曹等作家面对国家兴亡民族苦难的内心忧愤,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3.2 开拓视野专题课例——蒋廷黼《中国近代史》专题[3]

    一、选题理由

    1、在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即尊重个体生命,知道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真挚情感。

    2、一个个历史人物,一桩桩历史事件,耐人寻味,引人争议,令人深思,既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又可树立其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

    3、比照学习,既可以实现学科渗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即问题意识、研究意识、批判意识)。

    4、为“走进鲁迅世界”的专题学习垫石铺路。

    题理由”辅助浏览文章:张鸣《心平气和地面对痛史》《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第6版),(美)徐中约著,计秋枫、朱庆葆译,茅家琦、钱乘旦审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1月版。

    二、选材及理由

    1、主打材料,选定由蒋廷黻撰写、沈渭滨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共计109000字。

    2、辅助材料

    ①选定文章:潘旭澜的《走出梦话——太平杂说》;李乔的《也说曾国藩的可怕》;王树增的《百年前的李鸿章》;周振鹤的《当饭菜吃还是当衣服穿》;陆健东的《一八九七的遐想》;Feishi的《中国入世:一个历史的诠释》,等等。这些文章阐述了当代学人对这段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独到见解,其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和行文结构的文本体例给学生以示范作用。

    ②选定著作:岳麓书社2000年出版,由蒋梦麟著的《西潮-新潮》,共计320000字。扩大学生视野。

    “选材及理由”辅助浏览文章1   陈之迈《蒋廷黻的志事与平生(节选)》

    “选材及理由”辅助浏览文章2 ——摘自“百度”

    三、学习过程

    1、确定专题学习“主题词”、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及研究方向

    ①主题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不学中国历史不知道中国过去的伟大,不学西方历史不知道中国现在的贫弱。

    ②原则:

    观历史之流变,其事件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评历史之人物,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③方向:

    近代百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丧失了哪些机遇?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得与失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功与过的评价,培养正确的价值中立的历史观。

    2、课内,学生对照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级中学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必修)“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止” 的内容精读主打材料: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注:对应做好读书笔记)

    总论,第一章,剿夷与抚夷(专讲外患)。两课时。

    第二章,洪秀全与曾国藩(专讲内忧)。两课时。

    第三章,自强与失败(专讲自强的“洋务运动” )。两课时。

    第四章,瓜分及民族之复兴(分别讲甲午战争后瓜分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两课时。

    3、课内学生根据精读过程中疑点、谜点,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思考探究,辨别真伪,阐述自己初步的感想或见解。六课时。

    4、课内推出辅助材料中选定的文章,阅读并思考。四课时。

    5、课外浏览蒋梦麟的《西潮?新潮》。

    6、课外制作“中国近代史自强事件年表”,制表细目即“皇帝年号”、“公元纪年”、“干支纪年”、“历史人物”、“重大事件”,一些学生还在表格中列入了与之相对应年代西方或日本所进行的一系列社会革新运动(表略)。

    7、课外整理、组织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受,运思成文。

    8、评价,一课时。生打印、编辑、内部发行《家园》。

    (具体如读书“汇报课”、“研究课”、“辩论课”等略)

    辛勤劳作换来丰硕的成果,《深圳青少年报》“中学周刊”第三版介绍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发表了陈佳丽、陈柯、李艳梅、苏维等同学的文章。是的,我的学生“站起来了”,我更期待着他们“飞”起来的那一天!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dvsp.html.有删减。

[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0m0zb.html.有删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