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觉普法师:如何快速出入定境

 unvs 2014-08-20

这是我自己的实修经验,感叹于末法时期修证不易,在此公开贡献给愿意走禅定路子的人。佛陀告诉了我们修证的路子,如果自己没有走过,把佛陀说的当作是自己证到的,倒因为果,倒果为因者,请绕行。本人没兴趣做任何争执。

首先,我们看看佛陀是怎么证悟的:佛陀生下来,因为过去多生累劫的修持的因缘,便具有与众不同的禀赋。继而,他抛弃了王位,又出家求道十二年,十二年中他都做了什么呢?学无想定三年,无想定是把思想完全灭除掉,最后“知非即舍”; 又学非想非非想定,它不象无想定般什么都不知道,它不是没有知觉,没有灵感的功夫,佛学成后,又知非即舍;后来又到雪山去修苦行,六年后,他认为苦行也不是道,然后就下山去。

释迦牟尼佛到了恒河边,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恢复了体能,来到菩提树下禅定,发誓若不解脱,不起此座。河根据史集记载,在六天之内,他先得四禅八定,再得意生身,而后陆续一夜之间证得六神通。第七天的凌晨,睹明星而悟道。

大家要注意这十二年,因为很容易把它忽略过去,认为佛告诉我们的真理,我们文字上懂了,现实中似乎有一点感应,就是我们的了。释迦摩尼佛是再来人,他来给我们实现如何修行,当时很多弟子跟随他修行,他成道后又讲法四十九年,是根据当时的机缘,针对大家修证的问题而作开示。我看到了佛陀修证的路子,明白佛陀所说是要我们去修证、行道,所以才发心脚踏实地去修证、行愿的。

我常说,修行,粗惑好转,细惑、微细惑必须在日常百忙训练的同时,去深入禅定才能转。很多人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没有禅定经验者,很难体会这个道理,可以理解。不经历甚深禅定,你无法看到根植与我们八识田中的种子升起现行的微妙,更别说去截断瀑流,证悟实相,然后升起妙用。

话说回来,如何入定?如何自由出入定?这里,我们只讲关于初禅的方面,因为以后的可以旁通(至于大定方面的,还要联系入定前的着意等因缘)。

入定不是等待机会,很多修行人一生入定都不能自在入定,入定对他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原因是不懂得怎么训练自由出入定。训练的关键,就是要懂得如何入定与出定。不懂修禅定的人,即使曾经入过定,也是每次坐下来,就等待体验他以前静坐的觉受,依靠期待上一次静坐的体验而入定,不相信入定是可以随时进入的。

过去传记里,修行人出入自在、坐脱立亡、转世不迷者很多。这个训练好了,将来功夫深入,配合出入体的方法,要出入自在就轻车熟路了,但这只是身体的解脱。还不是得道,必须配合般若,才能真正解脱。

打坐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觉受。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很舒适、健康,修法又正确,他入定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全身非常舒服,一般感觉轻飘飘的,有些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大,甚至膨胀到觉得充满整个世间;有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小,或感觉要飘浮起来。这种现象后,就会产生很快乐的感受,这即是进入初禅前的轻安觉受。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感受,到了四禅就舍弃乐受了。四禅定都有他们的四加行。

我们一再强调起初训练出定时要观照身心的觉受,除了了悟诸法的不生不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训练自由出入定做准备。初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快乐,身上原有的不舒服感消失,外呼吸停止或变得非常微细,内呼吸活跃起来,心念集中了,这样,我们已经进入初禅了。但初期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已经入定,倒是出定才发觉。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种体验,就是从非常舒服的感觉中出来之后,会忽然觉得脚又酸、麻、痛了,但在出来之前却不知道痛,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离生喜乐嘛,你暂时离开了意识对身体觉受的分别执着,有一种初步超越身心的解脱快感。所以,入初禅时身心很舒服,一旦出定就会重新恢复分别意识对身心束缚。

我们知道,烦恼来自于分别执着。佛在《楞伽经》中告诉我们,一切识广说有八识,如果简说的话,可以分为三种现象,即三种识:1,真识,即真相之识,如来藏性。2,现识,即现量境的识。现量境犹如镜子照物,忠实而不偏颇,只有印相没有染着相。现识是对现量境所显的现量识。3,分别事识,是分别一切事物的分别识。

如果要恢复真识的自相,先要消除接受习气熏染的分别事识的作用,一切身心的根识便自然消除,这就是灭了识相。在修行的次第中,如果先训练把升起相续作用的生因灭了,因相续而生的缘也就自然消灭,无始劫来妄想熏染的习气就不能起现行。但由于人们面对宇宙万物,首先接触的不是第一念,而是现量境,但现识与分别意识的交变过程是不容毫发的,所以,我们从第一念下手训练。就是也就是说,一件事在依它起的现量境上,一觉即离,就不会形成遍计所执,就不会有烦恼。

理解了这个,佛陀所教导的四念处中观身如身、观受如受等就不难理解了。

我们经常提醒大家静坐中要保持一知,也就是知道自己在静坐、知道自己在散乱在昏沉的那一知,它不属于散乱,也不是属于昏沉,要保持着那一知。对于身心的反应,保持一知,不要去贴标签、去研究。关键就在于我们是不是真正一念了,如果去研究,就有染了,就不是第一念了。在日常百忙中,也同时训练,对一切声色不起贪执,辱骂、赞叹等等不过是声音而已。其他色尘亦如是思维转化。这个说起来简单,因为有无始劫的贪执在,做起来就难,要恒持训练。日常百忙做到了,打坐时就不容易散乱,进一步,入禅定就轻而易举了。

以我的经验,要入初禅,上坐时先空掉杂念,但不是去多个“空”,只要对一切保持一知就行了。至于身心的反应,看着它,不迎不惧。如此,立刻就可以入定。(对前面的理论感觉繁琐的人,要入初禅定记住这个就行了)

进一步,看到入定过程有呼吸与心念的变化,还有身体感觉受乐的变化。我们要利用这些变化来认识入定的道路,并且依次照破五蕴,证得无上菩提。因为此篇专门讲如何入定,特别是如何入初禅之定,其它的就不多做解说了。

保持一知,不是要我们去抓住一知,这样又多了个“一知”。一知,是无染的、亲切的、轻轻地安住,对身心的反应,看着他,不做任何联想。这样离生喜乐就来了。当杂念升起,定境就会退,只要再提起一念即可重新进入禅定。习惯了,清清明明,有个知的境界在,还不是道。要知道我们活着,基本的身体健康在,这个喜乐才会生起。如果色身毁坏,它也毁坏了,可见这个境界还靠不住。把身体的乐受还给感觉,把心理的欢喜还给知觉,那个还不掉的,才是我们要找的。

打坐,不是呆坐,要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修行是越来越清明,而不是越来越糊涂。保持清明,就可以轻松出入定境。下坐时,要把定境带到日常百忙,才能真实启用。如果在定境的喜乐中还坐不住,那是好动的习气使然,要看到这个。

很多人入定,先是安坐,一直坐,时间久了,不知不觉就进入定境了。到底是什么时候入定、怎么入的,不知道。至于定境的进展,以及下一步要注意什么,更是莫名其妙。他往往认为必需坐久了才会入定。其实是不懂如何入定。甚至有人即使入了定了也不知道入了定,就那样在那里傻等,就等着坐断两条腿吧。

我在关中,实在感到时间宝贵。但有感于末法时期,修行不易,所以奉献此篇,希望对愿意实修者有所帮助。不以为然者,请别烦恼,大可一笑了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