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敏感期早教,提升宝宝智商情商的靠谱方法(上)

 MOGU_YAN 2014-08-21

敏感期早教,提升宝宝智商情商的靠谱方法(上)

2014-05-03 母婴育儿问答

说到早教,相信每位爸妈都有不同的探索。以下知识摘自《抓住儿童敏感期你的教育就对了》,帮助爸妈们事半功倍~


0—6 岁各阶段敏感时间表(若看不清此图的,可以往下看文字解析)


什么是儿童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宝宝成长的九大敏感期

如果敏感期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时,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日后要想再学习此项事物,不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也不显著。敏感期主要分为以下九类:


感官敏感期(0-6岁)

感官敏感期的对策Tips:


语言敏感期(最关键2-6岁)

语言敏感期的对策Tips:


细小事物敏感期(1.5-4岁)

关注细小事物敏感期的对策Tips:


秩序敏感期(2—4岁)

秩序敏感期的对策Tips:


动作敏感期(关键2-6岁)

动作敏感期的对策Tips:


阅读敏感期(4-5岁)

阅读敏感期的对策Tips: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社会规范敏感期的对策Tips:


绘画书写敏感期(3-4.5岁)

怎样应对孩子的书写敏感期Tips:


文化敏感期(3-9岁)

文化敏感期的对策Tips:


感官敏感期(0-6岁)

感官敏感期会从孩子0岁时出现,并一直持续到6岁左右。孩子是依靠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五感~)。

孩子喜欢咬手,喜欢到处摸一摸,往往拿来东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啃一啃,这都是孩子的天性。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举动有时候是大声呵斥,这么做容易让孩子产生畏难以及不安全的感觉,甚至让孩子变得胆小,不利于孩子气质培养。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应该把家里的小玩具清洗及消毒后允许孩子去尝。对于孩子的一些探索要求,只要不具危险性,家长都可以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让孩子学会用五官去探索世界。


感官敏感期的对策Tips:

1、妈妈多说话别吝啬

宝宝对妈妈的依赖不仅体现在说话的声音上,还能准确判断出妈妈下班的脚步声和开门声,然后第一时间来迎接妈妈,这是因为宝宝内在的敏感性能让他们在众多声音里选取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声音。即使对那些还不具有说话能力的宝宝来说,妈妈的声音依然会让他们听得兴致盎然,这是一种“独特”的音乐。

所以,各位妈妈不要吝惜你的言语,多跟宝宝说说话,如果想锻炼宝宝的听觉,还可以和宝宝一起玩听猜游戏,成人躲起来发出声音,让儿童根据声音来寻找成人,或者让儿童闭上眼睛,成人模拟某种声音,让儿童听辨是什么的声音。


2、保证安全随便啃

“在保证安全卫生的前提下,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给他提供可以咬、尝的东西,比如各种软硬不同的食物,干净的、不同质地的物品等。 ”育儿专家说,让他想啃咬什么就去尝试啃咬什么,以满足他用嘴巴探究的欲望,一段时间以后,孩子的口腔敏感期过了,也就不会再把东西随便的放进嘴里了。


3、提供探索素材

父母应该了解,宝宝用手去碰触和翻动物品时,是强烈的探究动机和求知欲望的一种表现,并不是故意捣乱弄乱家里。此时,父母应一方面给宝宝制定合理的规矩要求,另一方面还要给宝宝提供机会去探索。为他准备一些旧磁带,安全的物品供其玩耍,多鼓励宝宝能够独立打开某样东西。只有当宝宝所做的事具有危险性,或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极不良影响时,才进行干预。


4、看电视目注意距离控制亮度

宝宝视觉敏感期到来的时候,会对外界五彩斑斓的世界充满好奇。有些家长担心看电视会对宝宝的视力造成伤害,所以经常阻止。其实,只要注意看电视的环境和控制时间,宝宝适当看电视对其成长是有好处的。

正确做法:可以告诉宝宝看电视时,要离电视机远点,看完动画片就要关掉电视机。另外,妈妈要注意房间的亮度要和电视机的对比度相协调,不要太暗,也不要太亮,可以在屋子里开一盏柔和的小灯,这样眼睛就不容易疲劳了。与此同时,还可以多给宝宝买些色彩艳丽的图书,培养宝宝爱读书的习惯。


语言敏感期(最关键是2-6岁)

从宝宝出生第12-18个月会用一个简单的词汇代替和表达;会用手势、表情等辅助表达自己的意愿。18-24个月之间,孩子的词汇量迅速增加会用两个或者三个简单词汇表达外外,车车,意思是说:推小车去外面;24-36个月之间,孩子词汇量明显增多,会用逻辑性的简单句子。

那么,3—6岁的幼儿,会用已掌握的词汇表达自己意愿,简单描述内心想法,发音正确。


语言敏感期现象及对策Tips:

1、不断重复单词,比如,对话中不断重复同一句话。女儿叫妈妈:“妈妈——”回答:“哎——”,然后再次叫“妈妈——”,重复回答“哎——”。

理解和应对:最早是无意识的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孩子发现一个词语和一个外物能配上对,令他惊喜不已。


2、 鹦鹉学舌。孩子就像一个录音机,你说什么,他就重复什么。你问话,他也不会回答,只会重复。

理解和应对:孩子很快发现一句话能表达一个意思,而这时,他的舌的发展也到了能模仿整句的程度。


3、诅咒。

毫无原因和道理,就是喜欢诅咒人。比如,突然说“我恨你!”“我打死你”等。

理解和应对:到了2岁半左右,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他又发现语言本身是有力量的,一句话有时候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效果,或者像一把剑一样能刺伤别人,这个发现令他惊喜,于是,他可能开始没轻没重、快乐地使用这种有力量的语言。父母一听到孩子使用诅咒的词汇,就反应强烈,视之为洪水猛兽。孩子就更加感受到这种语词的力量,他也更加喜欢使用这类词。我们知道,词语的力量特别被原始人看重。原始人相信咒语会变为现实。中外大量的巫术小说和神话传说就来源于此,喜欢使用诅咒的语言,可能就是儿童在重复人类早期的足迹。


4、说悄悄话。

孩子突然神秘起来,热衷于趴在你耳边说悄悄话,但嘴唇动了半天,你却一句也没听清楚。

理解和应对:语言可以有那么多的表现形式,可以大声喊,也可以成为两个人之间的秘密。孩子在语言敏感期里,在用各种方式探索语言的魅力。尽管他什么也没有说出来,但他却体会了悄悄话的感受。你不妨配合他,一起展开美好的想象,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5、对接电话产生浓厚的兴趣。

比如,铃声一响,孩子第一个飞奔到电话旁,拿起电话:“请问找谁?再见,拜拜。”中间一点也不停顿,对方根本没有说话的空,接着,就煞有介事地挂断电话。

理解和应对:这也是一次关于语言的探索。语言不仅来自人的身体上,还可以从那奇妙的机器里发出来,这真是太奇妙了!虽然孩子还不知道接听电话的过程和礼节,但是这种语言上的交流方式同样吸引他去尝试。


6、用新词。

经常用自己学来词应用到生活里。比如,乐乐说“老师,他敲诈我。”老师问“他怎么敲诈你?”“我们本来换了玩具,可他硬要更多的。”

理解和应对:当孩子发现语言的魅力还在于同样的词用在不同的地方,感觉是不一样的,就开始像一个文学家一样刻意追求、努力寻找一些更美妙的语词,甚至开始纠正大人的语言。


7、结巴。

理解和应对:到了3、4岁,儿童开始有了逻辑思维能力,随着词汇的积累,他希望用更准确的词汇和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这个时候,有些孩子,尤其是男孩会突然出现口吃现象,这种情况表明他的语言储备跟不上思维的速度,他的语言能力和思维速度是脱节的,只是一个暂时现象,并不是真的口吃。这种时候,成人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让他放慢速度表达,或者帮助他把话说完整。


关注细小事物敏感期(1.5-4岁)

这个奇特的敏感期一般发生在孩子1岁半至4岁之间。这时候的孩子对于周围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会格外重视,比如地上的小蚂蚁、墙上的钉子眼、衣服上不起眼的小黑点、一根头发丝,甚至是随便一小块碎纸片都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当孩子处在这一敏感期时,我们应该引导他学会观察这些细小的东西,这也是对他敏锐观察力的培养。


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tips

要点一:在室外,关注蚂蚁、小豆子、小花瓣、小石子,等等

教育感悟:

每个孩子都要经历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小蚂蚁、小石子、小豆子、小野花等微小的东西,在孩子的眼中都是无比神奇,且又充满无限乐趣的。尤其是小蚂蚁,孩子会用各种方式来表现他对观察蚂蚁的热情。

所以,妈妈这时候要放平心态,不要因为孩子观察蚂蚁而觉得那没有意义,也不要因为他数小花瓣而觉得那是在浪费时间。这种对微小事物的细心观察,将对孩子心理的发展以及观察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妈妈妙招

1、给孩子创造适当的观察机会。

妈妈可以为孩子创造观察的机会,比如带他一起寻找路边的小蚂蚁洞,并陪着他一起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也可以给孩子做一些讲解,让他既能体会到观察的乐趣,还能从中学到知识。

当然,妈妈创造的这个机会也有要求,就是要保证孩子的安全以及健康。不要让他在车辆经过的路边等地方观察,也要适当控制他的观察的时间,否则就会对他的身体形成伤害。


2、别强行打扰孩子的“观察工作”。

孩子的观察在他自己看来,其实也是一种“工作”,一种值得他聚精会神去做的“工作”。但有许多妈妈却会在孩子观察某些东西的时候,直接就来打扰他,甚至是阻止他。妈妈在阻止过程中的训斥、威吓,也许会对他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

所以,妈妈不要强行打扰孩子的这种“观察工作”,完全可以给他一些时间,最后让他自己主动离开。不要去破坏他的认识过程,因为这也是在培养孩子专注的品质。


3、不要强制性地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有的妈妈有这样的认识:既然观察细小的事物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那就直接将许多小东西摆在他面前,一个一个让他认好了。这样的方法就是在强制性地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这种方法,并不一定会引起他的兴趣。因为孩子都是先对某一个小事物产生了兴趣,之后才会积极地去认知这一事物。


4、多带孩子进入大自然,让他自己去观察。

对于刚刚开始认识世界的孩子来说,大自然是他最好的老师。所以,妈妈可以多带孩子进入大自然,去亲身体会并观察事物。

在让孩子接触自然的时候,妈妈不要提前就给他设定一个目标,也不用一定要让他去认识什么,这样就会阻碍他体验大自然的乐趣。有时候妈妈的“讲解”,反而失去了观察的欲望。妈妈要明白,在这一敏感期的孩子,只愿意去观察他感兴趣的事物,所以妈妈的“针对性教学”也要以孩子的兴趣为主。


要点二:在室内,关注小线头、头发丝、纸屑,等等

孩子在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里,在室内还会关注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东西,比如小线头、头发丝、纸屑,等等。他会捏起一个小线头转手又扔掉,或者是攒在一起,也会盯着一些碎纸屑不放。这时候,妈妈也不用很担心,也没必要惊慌,耐下心来“欣赏”孩子的这些可爱举动就好。因为一段时间过后,这些行为会自然消失。

教育感悟

这个敏感期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一旦妈妈发现孩子开始学着自己有模有样地扫地、收拾东西的时候,那就意味着他的这一敏感期已经过去了。这也表明孩子正在成长,他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妈妈妙招

1、不要随便打断孩子的观察兴趣。

把床单上的小线头反复地捏起来,扔出去,孩子的这些举动在妈妈看来也许是可笑的,但他自己却觉得很有意思。

对于小线头、小纸屑一类的小玩意儿,妈妈只要随孩子自由去处理就好。妈妈不要随便打断孩子的观察兴趣,甚至去阻止他继续进行某些行为。因为一旦打断了他的观察兴趣,他的内心深处的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对他的心理造成伤害。


2、别随意丢弃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儿。

当孩子对一些小东西格外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去收集。有时候妈妈会很不理解孩子的这种收集行为,因为他收集的东西既没有收藏价值也没有学习意义。

其实,孩子的这种收集行为只是他心智发展的需要。因为他感觉到自己的弱小,但却又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于是他就会关注一些和自己同样弱小的事物,甚至会把爱转移到这些事物上来。妈妈不要随便就丢掉孩子的这些小收集品,可以给他找一个小盒子让他专门存放,以此来保护他的这种行为和心理。


3、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些小玩意儿。

像小线头、小纸屑等一类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不具有什么危险性的,而孩子又对它们这怎么感兴趣,所以妈妈可以为他创造一些类似的小玩意儿,让他自由地去玩耍。如果条件允许,妈妈还能和他一起玩耍,加深了亲子间的感情。


4、妈妈也要警惕一些小东西。

虽然孩子对小东西关注的心是需要妈妈去保护的,但是妈妈自己也要提高警惕。因为一些小东西也许存在潜在的危险。

妈妈要注意的东西有许多,比如一些玩具里很小的塑料球不要让孩子误吞下去,很小粒的药丸也要放在他够不到的地方,衣服里的干燥剂、地上的老鼠药、蟑螂药更要引起妈妈的重视,不要让孩子误食,等等。总之,妈妈要让孩子既能感受到关注小东西的乐趣,培养他的观察能力,又要保证他的身体健康与安全。


秩序敏感期(2-4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秩序感强烈,对物体摆放的位置、事情完成的顺序以及物品的归属等问题会有极强的“执念“,他会很坚决地维护他认定的秩序,不允许任何人随意改变。而就在孩子于环境之中建立内在秩序时,他的智能也在同时进行逐步建构。


秩序敏感期的对策Tips:

1、合理的、不合理的需求

面对孩子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种种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要试着更多地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如果孩子产生的是合理的需求,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尽量满足他们在秩序敏感期的“有序愿望”;对于原则性的需求,如果不能够满足孩子,就要灵活变通,通过拥抱、讲道理、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等平息孩子的情绪,切记蛮横“镇压”。怕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埋下“祸根”。


2、不要让孩子秩序错乱

孩子会因为秩序产生自然的快乐,也会因为秩序错乱而乱发脾气。对于正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来说,只要物品离开了它们应该在的位置,他就会很快发现,并且要求把物品回归原位。如果大人不理解这种敏感性,而让孩子的秩序错乱下去,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不利于孩子以后建立规则。


3、满足孩子的秩序感

当孩子看到某些物品放置无序时,他仿佛受到了某种刺激、某种指令,强烈地希望把物品回复原位。比如,一块肥皂躺在洗漱台上而没有放在肥皂盒里,或者一只椅子放在不恰当的地方,一个2岁的孩子会突然注意到它,并把它放回原处。只有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上的不协调,而更大一些的孩子和大人很少会注意到这一点。

秩序感是孩子的一种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孩子就会产生真正的快乐。秩序感也让孩子认识到每样东西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让孩子能够适应环境,能够在细节上支配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才能感到平静和快乐。因此,当孩子乐于去做一些关于秩序的事情时,家长不妨满足他的这个需求。


4、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

秩序的破坏会给儿童带来不安全感,儿童不得不把精力转移到对无秩序环境的抗争中,从而浪费生命成长的时间。

因此,家里的日常用品最好摆放有序,每次使用后一定要注意及时归位。孩子的东西更要注重摆放有序,家长不要随便去更改它们的位置。尽量不要对孩子居住的环境做太大的改变,比如频繁地为孩子更换床铺、居室、生活环境等等,尤其是长途旅行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另外,对于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引导他们自己收拾玩具和日用品,这不仅能让孩子养成整洁有序的习惯,还能使孩子获得更完善的成长空间。


动作敏感期(关键2-6岁)

孩子从出生后就进入了动作敏感期,当妈妈把手指放到婴儿的小手心里,他立即会抓住不放,若是将某个东西靠近他的嘴角,他也会迅速地吸允,这些都是孩子在动作敏感期的体现。动作敏感期会从0岁持续到6岁。


动作敏感期对策Tips:

要点一:孩子对“捉迷藏”非常感兴趣,喜欢把自己藏起来

孩子在2—4岁时,会把自己藏在门后面、床下、桌子下、书橱等处。孩子为什么会喜欢藏起来呢?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喜欢玩耍,还因为这是他探索空间的一种方式。在捉迷藏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增加其动作的协调能力,还会提高对空间的感知能力。


妈妈妙招

1、不要责怪“藏”起来的孩子。

妈妈如果不了解孩子在动作敏感期时喜欢探索空间的行为,就因为孩子常常“玩失踪”而感到恼火。不明白他为什么总是让自己担心,总是藏起来让自己找不到他。如果妈妈在不了解原因的情况下,突然发现女儿不知道哪去了,就会十分着急。其实,这只是孩子想要和妈妈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所以,妈妈不要因此而责怪孩子。

当妈妈发现孩子藏起来时,要知道这只是孩子在动作敏感期的正常表现。妈妈不妨假装寻找一会儿,然后再找到他,这样孩子一定会很高兴。


2、理解“藏”起来的孩子。

当孩子在电视上或图画书中看到某些地方时,这些不同的空间就会在他的脑海中留下印象。他会想象如果自己在那样一个空间里会有怎样的感受,另一种空间是怎样的呢?所以,他会按照自己的想象模仿另一种空间的生活。

有些宝宝在看了关于小鼹鼠的动画片后,就会模仿小鼹鼠钻地洞的样子,把自己藏在被子里。对于他来说,这种隐蔽而奇妙的空间,给他带来了许多的乐趣。这时妈妈要理解自己孩子,不要以为这是他调皮淘气的表现,其实他只是在玩一种探索空间的游戏。


3、和孩子一起捉迷藏。

在孩子看来捉迷藏十分有趣,但妈妈可能会觉得找来找去的游戏很无聊。尽管如此,面对喜欢捉迷藏的孩子,妈妈也应该配合一下。常常和孩子一起捉迷藏,孩子会感到很开心。所以,妈妈要满足孩子的探索需求,让孩子快乐地度过每一个敏感期。


要点二:孩子把物体摞起来,垒高,推倒,再垒高,建立三维空间感

孩子在三四岁时往往会开始喜欢“垒高”,他把积木一块块地垒起来,然后推倒、再垒高、再推倒……不厌其烦。不仅仅是积木,有时他还会把家里的东西搬到一起,摞起来,然后推倒……其实,垒高是孩子在动作敏感期的一种表现,是他对空间感受的一种过程,这个敏感期有可能会延迟到孩子的小学阶段。由于孩子是通过物体的位置来感知空间的,所以妈妈可以借这个机会让孩子了解更多的空间概念。


妈妈妙招

1、通过垒高让孩子了解更多的空间概念。

通常,孩子对空间概念的理解都是在游戏中获得的,妈妈不妨充分利用搭建积木的游戏,让宝宝明白了大的物体放在底部会比较牢固的道理。


2、让孩子拿安全的物品垒高

在孩子喜欢垒高的时候,妈妈要注意他使用的物品是否安全。比如,不能拿易碎的物品玩垒高,否则不但容易摔碎物品,还容易被碎片扎伤。

在孩子的动作敏感期内,妈妈要把不安全的物品放好,如玻璃、陶瓷、金属等材质的物品在垒高并推倒后容易扎伤或砸伤孩子,妈妈要将此类物品收起来,避免孩子拿去玩垒高。


3、别禁止孩子的垒高行为。

看着孩子将物品垒了又推,妈妈也许会觉得无聊而枯燥,但孩子正是在垒高的过程中感知空间的存在的。所以,面对孩子反复的垒高行为,妈妈不要去禁止他。即使孩子将所有的玩具都拿去垒高,甚至把各种生活用具也拿去垒高时,妈妈也不要生气,更不需要告诉他生活用品不是玩具,只需要让他尽情地垒高就可以了。


4、和孩子一起做垒高游戏。

如果妈妈能抽时间和孩子一起玩垒高游戏,他就会玩得更加高兴。有些妈妈不但陪孩子垒高,还把垒高设计成竞赛游戏。这样不仅让孩子锻炼了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在取积木的时候还锻炼了腿部肌肉,同时体验到亲子互动的乐趣。


要点三:玩水,玩沙对孩子有强烈的吸引力

妈妈会发现越是下雨天孩子越是要跑出去在小水滩里使劲踩,非要把水花溅起来才高兴。不管妈妈怎么劝阻,他还是踩着水花自得其乐。若是下起大雨就更高兴了,哪怕淋湿他也要在雨中嬉戏。每当走过工地旁的沙堆,他总偏偏要从这“小山上”踩过去,伸手抓起沙,再扬出去。有时还会蹲在沙堆边,挖起“山洞”来。孩子为什么这么喜欢玩沙、玩水呢?


教育感悟

原来水和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没有固定的形状,类似于一件变幻莫测的玩具。对于孩子来说,水不仅仅晶莹剔透非常美丽,而且还很神奇。而沙子不但是固体的,也是流体的,它变化多端又易被掌握。它多变的形态和多种多样的玩法满足了孩子创造和想象的需求。

除了水和沙子以外没有任何一种玩具能如此多方面地满足孩子的需要。所以,妈妈不要以怕孩子被淋湿、怕沙子会弄脏衣服等理由禁止他玩水和沙子。


妈妈妙招

1、允许孩子玩水。

妈妈常因为孩子见到水就想玩、下雨天他也要到处跑而生气。其实,玩水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孩子在玩水的过程中可以熟悉水的特性,了解到水是流动的、无色无味的、透明的,而且同时还能锻炼身体,有益于孩子的健康。

所以,面对爱玩水的孩子,妈妈不妨让他尽情去玩。下雨天出去踩水泡,妈妈可以为孩子买一件透明的小雨衣,让他踩水泡时不会被淋湿,也不必举着雨伞,这样可以尽情地玩耍。另外,妈妈还可以在浴室为孩子准备一个盛满水的大盆和一些皮球、小船、能够飘浮的玩具等,让孩子置身于水的世界里,他会觉得十分新鲜,并会越玩越有趣。妈妈还可以引导孩子玩出许多花样,如拍打水面溅起水花、用手指画出漩涡、用水杯盛满水再倒进去发出哗啦啦的水声。妈妈还可以让他把玩具丢进水里,他会发现有的玩具会下沉,而有的却浮在水面上。多种多样的玩法,会让孩子眼花缭乱,乐不可支。


2、和孩子一起玩沙子。

虽然孩子十分喜欢玩沙子,但妈妈还是要让他远离建筑工地等处,去安全的地方玩。比如,可以为孩子制作沙盘,让他回家玩沙子。玩沙的沙盘可以放在阳台、走廊、院子里等处,这样就不会弄脏了屋子。

妈妈还可以为孩子买来小铲子、小桶等玩具,让他在沙堆上挖洞、筑堤,用小铲子往小桶里装沙子然后再倒出来,还可以用小碗当模具制作一个个沙堆。总之,沙是没有固定形状的,可以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玩耍。

值得注意的是,在孩子玩完沙子后,妈妈要让他仔细洗手,并且要常常给喜欢玩沙的孩子剪指甲,注意不要让沙子残留在指甲或小脚趾之间。沙盘的沙子要尽量选用细沙,这样沙子的摩擦力小,就不会因沙质粗糙而造成擦伤。


3、有机会可以带孩子去海边。

妈妈如果有时间可以带孩子去海边,让他在沙水之间寻找乐趣。事实上,不仅是孩子,成人也乐意玩沙。在沙滩上,赤脚踩在柔软的沙上,就能毫无距离地亲近大自然。妈妈可以在海边和孩子一起戏水、玩沙子,享受海滩的乐趣。


要点四:喜欢剪、贴、涂,开始很自然地、有意识地使用一些工具

当孩子到了三四岁时,出于好奇和好动的本能,开始对于一些手工工具和材料感兴趣。他开始喜欢用剪刀剪纸张、玩贴画,并且为书上的图形涂抹上不同的颜色。这是孩子学习手工的开始,妈妈不要觉得孩子是在淘气,拿着剪刀乱剪、用彩笔乱画,更不要禁止孩子的剪贴和涂抹行为,而是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动手去做,从而锻炼孩子的创作能力。

面对喜欢做手工的孩子,妈妈可以为他多准备一些手工材料,如白纸、彩纸、剪刀、彩笔、橡皮泥等,让孩子尽情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妈妈妙招

1、欣赏孩子的手工作品。

在孩子刚开始学着用各种工具做手工的时候,也许他的剪纸并不很美丽,涂抹的颜色也不是十分协调,但妈妈要学着欣赏孩子的作品,要从作品中看到他的进步,并经常表扬他、鼓励他,让他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加专注地投入到手工制作中去。

妈妈要知道,孩子的作品是否真的美丽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能在制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动手动脑,从而锻炼了手脑的配合能力和精细活动能力,促进大脑发育。所以妈妈要鼓励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并用手工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现出来。


2、和孩子一起玩剪、贴、涂的游戏。

妈妈要抽时间和孩子一起玩剪纸、贴画、涂颜色或者捏橡皮泥等手工游戏。在和孩子一起做手工的过程中,妈妈如果能对孩子的制作略加引导,就能迅速提高他的制作能力。

同时,妈妈也会发现手工制作不仅是孩子喜欢玩的游戏,成人玩起来也会觉得很有趣。当妈妈和孩子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时,母子的关系就变得会更加亲密。


3、为孩子准备安全的手工工具。

对于喜欢做手工的孩子,妈妈要为他准备安全的工具,以防他使用不当而伤到自己。例如剪纸用的剪刀,要选用儿童专用的剪刀,剪刀前端一定要是弧形的,不能有锋利的尖;橡皮泥要选用较好的,不能有刺鼻的气味,在玩过橡皮泥后一定要让孩子洗手;尽量不让孩子使用裁纸刀,因为裁纸刀太锋利,如果需要裁纸可以由妈妈帮忙把纸先裁好。

同时,妈妈还要教给孩子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如剪刀拿反了很可能就剪不动了,而拿的姿势不正确,又容易伤到手。所以,让孩子做手工,妈妈也不要忘记安全第一的原则。


要点五:各种好玩的游戏,如“你扔我捡”

动作敏感期的孩子总是十分活泼,不但喜欢各种各样的玩具,还非常喜欢和别人一起做游戏。孩子多做游戏,不但可以使肢体的大动作更加协调,还能促进精细动作的发展。


教育感悟

其实,游戏便是孩子早期探索世界的方式之一。有专家设想,孩子在早期很可能以为自己和外界是一体的,但是随着动作的增加,才逐渐明白自己和它物是分离的。这时,他就会喜欢用扔东西来体验物与物之间的分离,不断扔东西的同时也锻炼了肢体动作的发展。


妈妈妙招

1、和孩子一起玩“你扔我捡”的空间游戏。

妈妈会发现孩子在三四岁时也会喜欢扔东西,孩子为什么会喜欢把东西扔出去呢?这是因为他喜欢搞破坏吗?是否应该制止他?

其实,这是孩子对空间感知的一种方式,当他发现一个物体与另一物体是分离的,便喜欢把手中的物体扔出去,以此来体验“物体与物体分离”这一发现给他带来的乐趣。所以,在这一时期妈妈不妨经常与他一起玩“你扔我捡”的游戏。

当然,有些物品是不适合扔出去的,所以妈妈尽量把一些不容易摔碎的物品放在孩子的手边,如橡胶玩具、毛绒玩具、塑料制品等等,让他尽情去扔。当孩子稍大些时,妈妈还可以给他买一个弹力球,当他把球扔出去后,弹力球还会自己弹回来。对于孩子来说,这样好玩的玩具能使他更为强烈地体会到探索空间所带来的乐趣。


2、在玩游戏时要多鼓励孩子。

妈妈在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的时候,要经常鼓励孩子,这样不但能让孩子玩得更高兴,还能增加他的自信心。

如事例1中的妈妈,在平平把玩具丢出后,鼓励他“扔得真远”;事例2中的妈妈夸赞女儿跳的好看。当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妈妈可以不时地夸赞他一句:“你真是太棒了!”受到夸奖的孩子会因此变得更加积极。即使是孩子自己玩游戏的时候,妈妈也可以想办法鼓励他一下,让他更快乐地玩下去。


3、多与孩子玩运动型游戏。

妈妈要和处于动作敏感期的孩子多玩一些运动型游戏,如事例3中的妈妈和超超一起玩拍皮球,左右手交替的拍法不仅能锻炼手臂的肌肉,还能锻炼孩子的反应能力以及手脑配合的协调性,同时也能让孩子的左右脑得到均衡发展。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