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民俗博物馆参观记

 昵称18892371 2014-08-21

    苏州民俗博物馆,位于著名古典园林狮子林东侧潘儒巷32号,于1986年11月苏州建城2500周年时对外开放。馆内共有三个展厅:岁时节令展厅、吉祥民俗展厅、育子习俗展厅,由南向北依次分布在古宅的中轴线上。馆址原是狮子林的组成部分,是贝家祠堂和住房,现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隔着小巷另有北展区,是1994年时由王惊裕义庄的两进楼厅移建合并组成,内有花园和水廊,是展示食俗和民间工艺品的场所。

    2012年9月28日,利用单位培训结束后返程前的时间,我招呼上同事小S君,直奔苏州市区,打算去参观当天在苏州博物馆开幕的景德镇瓷器精品特展。路过苏州民俗博物馆门前,顺便入内参观一番。该馆虽小,却有可观之处,是全国首家以介绍都市民俗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博物馆,围绕节令民俗、吉祥民俗与育子民俗,展出吴地民俗文物和资料,介绍相关民俗知识。

    首先走进了岁时节令展厅。这里主要展出和介绍苏州的节令民俗、民间信仰、庆典文娱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传统文化活动。

    在汉族地区,自古以来就有正月十五元宵节悬灯观灯的风俗,俗称“看花灯”。苏州地区也不例外,明清时尤为盛行,民谚形容是“南濠彩子北濠灯,城门洞里轧煞人”。苏州灯彩一向以造型优美、制作精良、色彩艳丽、花样出奇而著称。展厅里就陈列出不少盏漂亮的花灯,不过最吸引我注意的是一对精美的龙舟灯和凤舟灯。这是出生于当地灯彩世家的吕福泉老艺人扎制的作品,极富苏灯的特色。龙凤船首高昂,船楼屹立,旌旗招展,龙须、龙鳞、凤羽纤毫毕现,华盖、旗斗、船桨,一丝不苟,这已经不是两件灯彩,端的是一双精巧华丽的工艺品。

苏州民俗博物馆参观记龙舟灯

苏州民俗博物馆参观记 凤舟灯

 

    中秋节时除了赏月和吃月饼,苏州和周边很多地区一样,还有“烧香斗”的风俗。香斗由纸扎店制作,以纸和纱绢为原料,绘有装饰性图案,也有用线香编成的,上面插有月宫造型和彩旗。中秋祭月时在香斗中点燃线香,待线香燃尽后,将香斗放到院中点燃,大约是祈祷平安吉祥的意思。不知是出生的晚,还是社会变化快,我倒是从来没有见过和听过烧香斗。很多传统风俗已经慢慢地远离了我们的寻常生活,现在恐怕只有在老一辈人的言语里,或者是博物馆的展览中,才能为我们保留下许多旧时的印记。

苏州民俗博物馆参观记香斗

 

    此外,展厅中还陈列着“山塘看会”的全副仪仗模型摆设,展出元旦、端午等节日习俗。特别是角落里还放着一座旧日里苏州人家厨房的模型,透出一种亲切的饮食味道,弥漫出生活的气息。

苏州民俗博物馆参观记厨房模型

 

    其次来到的是吉祥民俗展厅。苏州的吉祥民俗颇为丰富,在民间信仰、人生礼仪、生产生活等方面都有体现,反映了人们避害趋吉、安康长生、富贵幸福的美好追求。

    一幅大红底色的寿字形绣花幛,上面刺绣了大小不一、色彩斑斓的十九朵牡丹花,洋溢着浓浓的祝福。在老人过大寿的时候,如果收到这样的贺礼,或者在现场悬挂出来,该是何等的吉祥喜庆啊。

苏州民俗博物馆参观记朱地寿形绣花幛

 

    福禄寿三星信仰由来已久,苏州自然也不例外。溯其本源,乃是古人对天体星辰崇拜的产物,后来又赋予了祈福的信仰。明清以来的民间习俗是将福禄寿三星一并供奉,祈求保佑合家幸福、进禄、长寿。此处展示的福禄寿三星塑像是典型的造型之一:福星居中,手执如意;禄星居左,怀抱婴儿;寿星居右,手拄仙杖。现如今供奉财神甚至招财猫的比较多,反倒是比较少见供奉福禄寿三星的了。

苏州民俗博物馆参观记福禄寿三星瓷像

 

    民间信仰中还有猛将诞祭祀活动。猛将是民间传说中的驱蝗神,第一次听说这么一号厉害人物,从名头看就不同凡响啊。展板上绘有扎头猛将的形象,展柜里放着用于祭祀仪式的硕大的锡制香炉和烛台。资料介绍说:“农历正月十三传为猛将诞日,苏州宋仙洲巷吉祥庵旧有祭祀仪式,庵内点燃巨烛,市人争往看观看,俗称“看大蜡烛”,往往要燃半月之久。乡民则酬答尤盛,次日前后具牲载酒,抬神嬉游,奔走如飞,倾跌为乐,谐称“嬉猛将”,祈求风调雨声、庄稼丰收。”对待能保护庄稼的驱蝗神,乡民们不仅虔诚,而且热情。看来这位猛将其实是个孩童吧,要不怎么会让乡民们嬉戏逗乐来庆祝生日呢。

苏州民俗博物馆参观记猛将展板,香炉和烛台

 

    和合二仙是民间信仰中主掌婚姻和合的喜神,经典造型就是两人蓬头覆额披肩,状若孩童,其中一人手执一枝荷花,另一人手捧圆盒,笑容满面,活泼可爱。苏州民间认为,和合二仙就是寒山寺的寒山与拾得二僧。不过我感到奇怪的是,和合二仙原本出家守戒的僧人,怎么和掌管姻缘扯上了关系,又是如何演变成了俗家孩童的形象?现有的传说故事里没有讲,恐怕还有别的说法吧。

苏州民俗博物馆参观记

    和合二仙的传说有两个版本:

    一说寒山、拾得同居北方某远村,虽异姓而亲如弟兄。寒山年略长,与拾得共爱一女而寒山不知,临婚始知,乃弃家去江南苏州何山枫桥,削发为僧,结庵修行。拾得亦舍女往觅寒山。探知寒山住地,乃折一盛开荷花而前往礼之;寒山见拾得来,亦急持一盛斋饭之盒出迎。二人喜极,相向而舞。遂俱为僧,开山立庙曰寒山寺。至今寒山寺里还存着一块青山碑,碑上刻着见兄弟俩的形象,上面写着寒山与拾得的名字。但是老百姓不识字,历代来只知道一个拿“荷”,一个端“盒”,因此谐音呼作“和合二仙”。此说曾收入《民间文学》杂志1979年第八期《“和合二仙”传友情》一文。

    另一说寒山和拾得都是天台山僧人。寒山是个诗僧,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故名寒山。他的诗写得很美,他在国清寺曾当过厨僧,与寺中的拾得和尚相见如故,情同手足。拾得刚出世被父母遗弃在荒郊,幸得高僧丰干和尚化缘路过收留,抚养成人,起名拾得,在天台山国清寺将他受戒为僧。拾得受戒后,被派至厨房干杂活,常将余羹剩菜送给未入寺的寒山吃,两人可谓贫贱之交。丰干和尚见状,便让寒山进寺与拾得一起当厨僧。自此他俩朝夕相处,更加亲密无间。寒山与拾得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俩常吟诗答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这两位高僧于唐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好利普明塔院任主持,此院遂改名寒山寺。

    我国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和睦友爱的情意,自宋代起就祭祀为和合神。至清雍正十一年,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

 

    十二花神,各司一年十二个月的月令花。明代道教有百花神之说,指百花各有司花之神。到了清代,民间根据花开时令来对应不同的农历月份,产生一年十二个月的月令花,并从历史和传奇人物中衍生出十二位花神。展厅中有一方红漆木匾,雕的是花神殿中十二花神形象,手持不同物件,形态各异,最下端还刻有供案,似乎此匾是供奉十二花神所用。

苏州民俗博物馆参观记

    十二花神有多个版本,这次在苏州民俗博物馆看到的版本为:

    正月梅花神柳梦梅。明代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的主人公,梦里在梅树下遇见为情而死的杜丽娘,其后丽娘还魂并与柳生成就一段离奇姻缘。

    二月杏花神杨玉环。唐天宝间安史之乱,杨贵妃随玄宗奔蜀。行至马嵬驿发生亲军哗变,玄宗被迫赐贵妃自缢。后玄宗派人移葬贵妃无所得,唯见当初埋骨之所一片杏花。

    三月桃花神杨延昭。著名的杨家将人物,演义中呼为“杨六郎”,镇守三关多年,率破契丹军进犯。大概以六郎抵御敌寇之勇与桃木辟邪之效相类,故为桃花神。

    四月蔷薇神张丽华。南朝陈后主的贵妃,在隋军灭陈后,被斩于建康青溪。后人怜之,列为蔷薇花神。

    五月石榴神钟馗。石榴在民间寓意“多子多福”。钟馗为石榴花神,大概是百姓希冀以其捉鬼法力,保佑儿童。

    六月荷花神西施。四大美女之一,留下了西子浣纱的故事,以及春秋吴越争霸中的美人计传奇。作为江南女子,与荷为伴,采莲为生,当属自然。

    七月凤仙神石崇。西晋大臣,富可敌国,与晋武帝舅父王恺斗富的故事非常闻名,同时广纳姬妾。大约是由于凤仙花是古时女子化妆所用,可以印证石崇家的莺莺燕燕吧。

    八月桂花神绿珠。石崇宠姬,善吹笛,以美艳著称。石崇外甥与专权的赵王司马伦有隙。赵王手下孙秀向石崇索要绿珠不得,遂向赵王进谗言,矫诏杀石崇全家。绿珠堕楼殉情而死。人们以桂花的散落譬喻绿珠一跃而下的凄美流芳,并尊其为桂花神。

    九月菊花神陶渊明。东晋刘宋之交时人,著名诗人、文学家,辞官归隐田园,嗜酒爱菊。

    十月芙蓉神谢素秋。明代戏曲家徐复祚的传奇剧本《红梨记》中女主角,北宋末年汴京名妓,与名士赵汝州历经曲折终成就姻缘。后人感慨谢素秋对爱情真诚执着,以其为芙蓉花神。

    十一月山茶花神白乐天。中唐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相传最爱山茶花。

    十二月腊梅花神花令婆。按照正名修订后的统一规范,“腊梅”应为“蜡梅”。蜡梅花神疑为杨家将演义中的杨老令婆佘赛花,以其年迈挂帅出征,保家卫国,如迎霜傲雪的蜡梅般令人称颂。

苏州民俗博物馆参观记    原本提到花神,习惯上总以为全是女神,毕竟是和妍丽的花卉相联系的。此番细看这十二花神谱,其中奇数月份花神全是男性,偶数月份花神全是女性,似乎暗合阴阳平衡的道教传统理念。

 

    旁边的展柜里有一件铜头饰,足有一两尺见方,上有凤凰、金钱、聚宝盆造型,铸有人物、花卉图案,这么大的尺寸,沉甸甸的,不是一般人在平日所戴,恐是酬神赛会时的打扮。另有如意形铜盒数件,镂空雕着符咒似的纹样、文字、花纹。民间信仰似乎可以寄托于附着在很多物件上,流传至今。

苏州民俗博物馆参观记铜头饰

苏州民俗博物馆参观记铜盒

 

    最后走进的是育子习俗展厅。这里展现的是苏州地区从孩子出生、满月、周岁乃至上学等整个过程中的一系列礼仪和风俗。

    迎着厅门的展柜中放着一件麒麟灯彩,和之前在岁时节令展厅中见到的灯彩是一样的风格,制作精良,色彩斑斓。自古流传“麒麟送子”的说法,麒麟灯彩放在育子习俗展厅倒是非常应景。这瑞兽的四足下还分别踩着书册、画卷、古琴、棋盘等物品,琴棋书画俱全,寄托着长辈对儿孙未来多才多艺的良好祝愿吧。

苏州民俗博物馆参观记麒麟灯彩

 

    后面的展柜中放着两件手工精巧的香包,用五彩丝线绣着莲花、蝙蝠、长脚万字纹、双金钱纹等等吉祥图案,种种繁复的装饰,用在孩子身上,表达了父母长辈深深的怜爱。    苏州民俗博物馆参观记

 

 

    东首的展柜里铺满了小物件,走近一看,全是银质的长命锁和帽饰。帽饰造型多样,似乎有仙人、狮子、貔貅等造型,还有分别镌刻写着“长命富贵”四字的片状,有很多上面都有鎏金,在过去起码要小康之家才会用得起吧。长命锁则有银制、铜制之分,还有一件好像是景泰蓝工艺的。根据苏州习俗,孩子周岁,外婆家必送小儿帽饰。至于长命锁,挂在孩子身上,有压邪保育的寓意。

苏州民俗博物馆参观记小儿帽饰

苏州民俗博物馆参观记长命锁

 

    等到孩子长大后,到了上学的年纪,则有“舅舅送上学”的习俗。苏州习俗,孩子启蒙入塾,须由舅舅送上学。舅家要准备学习用品和讨送口彩的糕、粽,送外甥上学。孩子要先拜孔子像,再拜先生,礼毕师生同喝和气汤,希望师生和和气气。这些习俗反映了苏州尊师重教的民风。展厅里就有一个展柜陈列着“舅舅送上学”的模拟场景:寻常巷陌,舅舅回首低头唤外甥,后面跟着挑夫,周围邻居、路人,神态举止各异,典型的江南民居、石桥、河道,展现了姑苏地域特征。

苏州民俗博物馆参观记舅舅送上学

 

    由于只是顺道参观,大多是走马观花。看完了育子习俗展厅就从博物馆后门离开,直奔苏州博物馆而去,未曾留意到还有一个北展区,要留待日后在参观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