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照片--筒子河的美好回忆

 LuXin4164 2014-08-22
筒子河的美好回忆

                   老照片
故宫筒子河是北京城环境最美丽的地方。上图照片拍摄于1921年,是美国记者甘博拍摄的。
明永乐年间改建北京城时,在紫禁城外开凿了护城河。明代,外筒子河只围绕紫禁城东、北、西三面,分别称为东华门筒子河、神武门北筒子河、西华门筒子河。作为紫禁城的第一道防线,起保卫四面城垣的作用,使敌人无法涉河攻城。即人们常说的“金城汤池、深沟高垒”的意思。既然作为护城河,就应该四面环绕,而不能南面无河。所以,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下令工部将午门右边的紫禁城河水,从西阙门外右板桥下面的暗沟引入西阙门,由午门前面石板道下的暗沟引向东流,经东阙门石板道下面暗沟流入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这条长七十丈九尺九寸的暗沟定名为午门暗筒子河。至此,紫禁城护城河才形成今天的模样。
明代“护城河的河池距城墙20米,河面宽52米,河底距地面深5米,周长3840米。两岸河帮均用厚50厘米,宽70厘米的花岗岩灌白灰浆码砌,河帮呈垂直状,背后1.5米宽的金刚墙用长44厘米、宽22厘米、厚11厘米的城砖铺浆做法砌筑而成。河帮上砌有平均高1.5米、宽0.5米的拦护用的矮河墙,用长44厘米、宽22厘米、厚11厘米的城砖糙淌白十字缝做法砌筑。护城河的河底用灰土夯实”。
下面4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40年代北平时期。第一张拍摄于1942年,是日本记者拍的,骑自行车女郎可能是日本侨民。剩下三张是美国记者拍摄于1948年年底,是解放前夕安静的北平城在迎接解放的照片。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1970年那个动荡的年代,哥们我(晓年)从位于东华门的二十七中初中毕业,分配到东华门文教用品厂当工人。工厂坐落在幽静的北池子大街。走进路西一个破旧的红漆大门,依稀可见大宅院昨日辉煌。其中东西并列着两座四合院,高大的正房建在几层石阶上,院内回廊相连,屋与屋有门相通。木墙裙、老花砖地、砖雕、镂花隔扇犹存。西院正房前脸一拆到底,与四合院搭的大棚连成一片,做了全厂最大的冲压车间。西屋的后房山紧挨着筒子河。由北向南一溜九间房依次是厂长办公室、党支部、机修组、钳工组、小食堂。推开西窗,碧波荡漾的筒子河就在眼前,河对岸是故宫厚重的城墙,往北看,角楼巍然屹立在蓝天白云下。
那时候青春躁动,干了一上午活儿,年轻人依旧不知疲倦,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每天中午我们几个愣头小子买完饭顾不上吃,先冲向厂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平板三轮车。一个人在前边蹬车,后面坐着的七、八个人穿着油渍麻花的工作服,边吃边聊,一路生风,从厂里出来向南奔东华门穿午门到神武门围着故宫筒子河绕圈。中途几次更换司机,谁也不落空。
工厂不大的食堂与钳工组并排紧挨着筒子河。时近中午,从食堂飘出阵阵饭菜的香味。这时也是筒子河里鱼儿最忙的时候,它们奔走相告,从远处向食堂后的水面集结。食堂的洗米水、食物渣子、菜叶往河中倾泻,尺余长的鱼儿翻滚着、嬉戏着、争抢着。
金秋的十月,身穿橡胶连脚筒裤的工人从神武门筒子河沿河撒下大网,人站在河内墙半尺宽的河沿上拽网。网后边跟着两条木船,船工手执竹竿拍打着跌出水面的大鱼。
河面上一条白线由远而近。我们停下手里的工作,从窗户探出身子观看每年一次的盛况。大网拉到眼前,网的一边已经聚集了成百上千条鱼。鱼在网前翻滚着跃出水面。有的鱼借势翻到网的另一侧,本可以逃过一劫,却不知为什么又高高跃起翻了回去。
鱼在前网在后,一行缓慢欢快地来到东华门桥前,早有大卡车等在岸上。车上放着盛鱼的大帆布槽子。听说这鱼上岸直接送到东单、西单、朝内等大菜市场。我忽然心生感慨,吃过我们饭菜的鱼儿,你们走好啊。
八十年代开始兴办早市,方便群众买菜。在东华门桥头往南一直到筒子河拐角的角楼处,是热闹的东华门早市,说是早市,其实到了中午十二点还有卖东西的,这个早市比东安门夜市早多了。大概1998年才撤销东华门早市,为的是迎接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故宫筒子河沿岸要建绿地公园。老照片

老照片

清代为了加强皇宫的警卫,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于守护宫门的侍卫,皇太极曾明确指示:“其内门(指后宫门)、两翼门及大清门,设守门人役,命严加看守,稽察出入人等。门内止许守门人役当值,勿容闲人。值日官稽察之。”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和皇宫的地位,皇太极还指示:“各官及侍卫、护军,晨夕入朝,皆集于大清门门内外或坐或立,不许对阙背阙;不许坐立御道中,惟于御道左右相向坐立;自大贝勒以下,出入由左右两阶,不许由御道行”。从清太祖设立的侍卫御门、值班制度,到清太宗进一步明确侍卫职责,以及初步确立在宫中的礼仪,都标志着清代侍卫制度已向正规化、典制化过渡,并在不断的完善之中。
清朝的内廷宿卫由侍卫处掌管。在清初的时候,其实没有侍卫处这个名字,皇帝的警卫,选的是三旗子弟中才武出众者入宫,分班入值,以充侍卫,由领侍卫内大臣统之。到雍正三年(1725年)增设了四等侍卫(从五品)。侍卫处下辖亲军营,于上三旗满洲、蒙古每佐领下选2名亲军,共1770人。侍卫处负责皇帝的翊卫扈从和营卫禁廷、更番侍值等任务。此外,銮仪卫、内务府、尚虞备用处等也兼有内廷警卫的职责。
清朝的皇城守卫,由八旗护军营、前锋营、内府三旗包衣营和八旗满洲步军营共同负责。护军营是由八旗满洲、蒙古每佐领下挑选17名护军组成的精锐警卫部队,共15000人。前锋营是由八旗满洲、蒙古每佐领下挑选2名前锋组成的精锐部队,共1770人,分左、右两翼。内务府三旗包衣营,是由上三旗包衣组成的警卫部队,分为三旗包衣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担负紫禁内外守卫的官兵,白天轮班守卫启闭禁卫,稽察出入。而夜间须巡更传筹。
清朝末期,因为禁旅八旗久归无用,清廷不得不改用新军担负宫廷警卫。开始调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入值宿卫,嗣武卫右军编为陆军第6镇,与陆军第1镇轮流宿卫。宣统元年(1909年),清廷改革军制,按新式陆军营制编练禁军作为宫廷警卫部队,但已无济于事。随着辛亥革命的炮声,清王朝终难逃脱覆灭的命运。
筒子河与紫禁城城墙之间的房子,叫“围房”。清乾隆帝在紫禁城东西北三面城墙与筒子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建造了732间连檐通脊围房,供守城士兵值守时居住或作为库房用。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清代禁卫军夜里围着紫禁城城墙转圈传更,喊不喊“平安无事喽”不知道,敲不敲梆子也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有记载的,那就是“值牌”,都编有号码,从神武门往东一直传到午门,再往西往北传回神武门,四种颜色需要传四圈,不能错号,错号就是有人偷懒没出来巡逻,那时要杀头的。管理值房的是四品武官,直属一品大员内务府总管。
解放后的1952年前后,东华门以北和西华门以北的围房变成小胡同,各住进几百户户居民。由于这里没有地下市政设施,居民只好将生活污水抛洒倒进筒子河里,垃圾、废弃物等也不时丢入河中,使筒子河污染日重。
北京的故宫,是我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代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最高水平的建筑群。但时至新世纪即将来临,在辉煌的表象之下,故宫砖瓦残破,漆画斑驳,周边环境杂乱破败。护城河内侧的原有围房和古建,多年来一直为居民和单位所占用。这种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对故宫城墙和古建筑的损坏日趋严重。两岸居民和单位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复合污水对护城河水造成严重污染;河内堆积着沿岸居民多年来倾倒的大量生活垃圾。
筒子河内侧与城墙之间,高大树木遮挡成墙,也危及故宫安全,影响故宫的景观环境。河墙与城墙上的杂树破坏墙体,加上筒子河外侧超高房屋和过于现代化的建筑,损害了故宫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景观环境。
1998年筒子河内侧共有居民667户,两个街道小厂、一家公司和一个居委会,私搭乱建简易房400多间。主要集中在东、西华门以北的筒子河内侧与城墙之间,几乎占满了筒子河与城墙之间的全部空间。从整体上破坏了故宫周围的自然景观环境与人文环境。
1998年4月,在市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市文物、市政、水利、园林和故宫博物院等部门联合开展综合治理,投资达6亿元。东城区和西城区政府首先分别完成了护城河内外侧东北角和西北角614户居民和16个单位的拆迁。
清乾隆帝在紫禁城东西北三面城墙与筒子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建造了732间连檐通脊围房,供守城士兵值守时居住或作为库房用。经过几十年的变迁,东华门外的围房成了故宫职工宿舍,西华门外的围房则成了车库。整治期间,所有居民和单位都顺利搬迁。违章建筑被拆除后,所有的古建围房都按原样得以修复。随后,市政部门对护城河进行污水截流和排污干线建设,市水利局最后进行清淤和河水换清。
1998年8月29日上午,西华门外北侧占地 1万多平方米的平房建筑被西城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拆除。在这里已居住了 253户、近千名居民。居民平房拆除完后,沿故宫护城河两侧建立绿化带及污水截流工程,修筑河墙,变成了紫禁城环城绿地公园。
2001年张艺谋拍摄的申奥片中那个在皇城根下逗一个小女孩笑的老人,可惜老人已经在1998年就走了,没有赶上分享北京成功的喜悦。老人叫左郁文,退休前是绒线胡同小学的老师,特别喜欢孩子,也很爱运动,游泳、钓鱼都不错。老人当年工作特别努力,是一级教师,1959年还参加过北京市的群英会。退休后,老人喜欢到故宫筒子河边下棋,申奥片中的镜头就是在那里拍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