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费怎么突然“涨声一片”

 老沈阅览 2014-08-22

学费怎么突然“涨声一片”

2014年08月22日 


    ■施平
  又到开学季,今年多个省区的高校陆续宣布学费上调,而且“涨价”比例少则涨一成,多则翻一番,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无疑负担又加重了。“涨声一片”的高校学费,或许并非事出无因,既有多年“限涨”之后的报复性上涨,也有成本测算上的考量。然而大学学费毕竟不是菜市场的大白菜,何况就算是大白菜,也要明码标价、按质收费。我们的大学教育与学费的性价比到底如何,恐怕也要说清楚后,再来涨学费。
  自1997年步入收费时代以后,高校学费一路“牛市”,短短十几年间,学费从每年几百元飙升到5000-10000元不等。也许因为涨得太快,2007年教育部要求大学学费五年内不得上涨,当时教育部还明确了高校学费收取标准——一般按每名学生培养成本的25%收取。不过,学生培养成本该怎么计算,这又是一个“技术活”。不要说家长搞不清楚,就算是教育主管部门大概也摸不清各个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究竟几何。教育部2007年就开始制定《高等学校生均培养成本核定办法》,至今也未见下文。
  某高校管理者曾指出,“这几年,学校的各项开支总体是增加的,学生的学费已经10多年没有变了,占培养成本的比重越来越低。”物价的上涨,开支增加,这是客观事实,只是其中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是,一片“涨声”中到底有多少是源于培养成本的提高呢?近年高校普遍不惜举债、大兴土木、圈地造“城”,还有大量“三公开支”以及“水很深”的科研经费投入,如果把这些成本都摊到学生头上,恐怕就是个天文数字了。
  但这不是学费成为糊涂账的理由。从教育回报的角度来说,读大学是一个家庭与学生对未来的投资。大学收取学费本就应该提供有说服力的性价比证明。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的当下,大学就更应该公开必要的就业数据:例如准确的就业率、毕业生收入等等,以说明自身教育质量。不少知名商学院在做广告时,就是用毕业生的高收入来证明昂贵学费花得值。然而我们的高校呢,正好相反,有的大学就业率堪忧,为了炮制就业率甚至以扣发毕业证为要挟,放任学生造假。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数据更是不忍卒读。日前,网上一份基于35万余份有效问卷的报告显示,今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仅每月2443元,比几年前还低了不少。这与学费上涨的事实形成鲜明反差。
  当然,起薪不能代表大学生的素质,不过近年来考上大学后又弃读的案例已经越来越多,这已经在警示很多高校,按照现在的模式运作下去,难免有成为无源之水、无薪之火的风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