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复boguchina关于成化瓷器研究与鉴定的标准问题

 莲花广圆 2014-08-22

    雅虎网上的《收藏论坛群组》(原博古中国博古陶瓷网论坛)的板主boguchina先生号称与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王莉英先生很熟,很是关心和关注我的祖传成化瓷,提出一些关于成化瓷的研究与鉴定的问题,为感谢这位博主,同时也对成化瓷研究与鉴定中的一些问题提出来,现将我的《回复boguchina关于成化瓷器研究与鉴定的标准问题》一文公开发表出来,以供对古瓷,特别是对成化瓷有一定研究的藏友共同探讨。

                          回复boguchina关于成化瓷器研究与鉴定的标准问题 

尊敬的boguchina先生:你好!

    你不是说你跟王莉英老师很熟吗?她们这些古瓷研究专家是我们国家在古陶瓷研究方面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国宝,我是一个十分尊重这些专家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在我的印象中,近几十年,不论是民间收藏还是拍卖公司上拍的成化瓷,确真无疑没有几件,仿成化瓷不少,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可真正仿成的一件都没有。其实,古瓷会看的人是“一眼货”的东西,根本不存在仿得真假难辨的问题,因无论是哪个时代的瓷器,都具备那个时代的诸多特征,其中的很多特征是仿古瓷根本无法达到的,要说仿得真假难辨的话,那肯定是鉴家的眼力的问题了!(我的图像资料可上我的相册上看,如果确需照片的话,请把你的地址告诉我,我寄给你,谢谢!)
   专家说真说仿也没关系,我的成化瓷是一个传承有序的祖传之物,对此我心中是有数的。但使我不明白的是:既然是古陶瓷研究方面的专家,无论实物图像如何,抛开器物上的附着物来看器物的实质,看成化瓷的胎、釉、料、绘画风格、款识的笔力笔法。。。。。。等等,特别是一件经过几百年的古瓷器,它上面的瓷光已成酥光,与现代仿品的浮光完全不一样,再看瓷面上的哪层包浆的层次,也是与现代仿古瓷面上的作旧物不一样的。会看的专家是不看和不管古瓷器表面的附着物的,而是看它们的本质上是不是那个朝代的东西。原高安博物馆的馆长陈行一先生是我们国家古瓷器考古方面的专家,他现在是古今通宝广州总部聘请的古瓷器鉴定专家,我们国家在高安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的多数元青花都是他亲自参加考古发掘出来的,在他老先生看了我的祖传成化青花瓜果纹碗后对他带的学生讲:“现在成化瓷的仿品虽然很多,但就这样的成化瓷是仿不了的,瓷面上已形成一层蜡质光,这层蜡质光没有几百年是出不来的,仿也仿出来,仿出来也不一样!”陈先生拿着我的成化斗彩高足杯是爱不释手,他对我说:“已经多少年没有上手过这么好的东西了,天天看仿品看厌了!”我们先不管这些古瓷鉴定专家谁对谁错,光说我们国家对成化瓷的研究只不过是停留在表面上,自孙瀛洲、耿宝昌之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哪怕有一点也是你抄过去我抄过来。对孙瀛洲、耿宝昌等老一辈古瓷鉴定专家建立起来的我国的以官窑瓷为标型器的古瓷鉴定理论,是一个很好,很宝贵的财富,其中绝大部分理论是理应肯定的鉴定古瓷的基准,我们不仅应当尊重更应当好好地学习。它是我们鉴定各朝瓷器的基本,但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再加之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的成化瓷器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的成化瓷器来比,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少得多。景德镇成化地层出土大量的成化各个时期的瓷器是后来的事了。原来专家对成化瓷器的有些定论是不太正确的,有好多权威专家的定论在后来被打破了,如“成化无大器说”、“成化人物单衣说”、“成化瓷底米糊底说”、“成化瓷口沿毫无积釉说”、“成化彩瓷差紫说”等等。。。。。。这些特征在当时确实是某些成化瓷器上特有的特征,但它们不是所有成化瓷上的普遍现象,不足以用来作为鉴定成化瓷器的重要依据和根本标准。孙瀛洲先生在讲到清代仿成化瓷的彩料时说“除姹紫(差紫)一色外,其余几种色彩已仿得真假难辨”,这在根本上夸大了清代仿成化瓷彩料的质量,但因为是专家说过的,后人就一直把他们作为成化瓷器鉴定的标准。众所周知,自弘治朝以后,历代仿成化瓷器的彩料在质地上是有很大差别的。著名古瓷鉴定专家李知宴先生在他所著的《陶瓷发展的历史与辨伪》(此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陶瓷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也对历代古陶瓷的特征特点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此书无疑是一本学习鉴识古陶瓷方面的好书!)一书中,在讲到成化瓷器的成就时认为成化瓷器的口沿和转折的地方毫无积釉,而在景德镇成化地层出土的成化朝各个时期的瓷器和现存博物馆的成化瓷中就有在口沿与转折低凹处有明显的积釉,对此日本的中国古瓷研究鉴定专家萱草园主人卫先生在他的萱草园网站上著有专题文章,以成化青花瓜果纹碗口沿内与雍正仿成化瓷器作了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成瓷口沿的积釉比雍正朝仿成瓷的口沿积釉重,如果按专家的理论,凡是有积釉的就是仿品,且不使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好多成化瓷和景德镇成化地层出土的成化器成为仿品?对成化瓷的研究和探讨,景德镇御窑厂陶瓷研究所原所长刘新园先生结合成化地层出土的大量的成化瓷残器,进行了比较客观细致的论证,虽然有些论述属逻辑推理型,但还是有道理的。对此,先生可参阅刘新园先生的《成化遗珍》论文中的相关章节与图像资料。李知宴先生说,据他回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时接触过成化瓷。“接触”?只是“接触”?接触和长期上手把玩是不是有区别?是不是两回事?在我与叶佩兰先生探讨成化瓷的釉面时,她说:“成化瓷的釉面像肉皮。”我问:“肉皮?什么肉皮?猪肉皮?牛肉皮?羊肉皮。。。。。。?”她马上回避说“我们只不过是是探讨!”我说“探讨可以,但成化瓷的釉面如脂似玉,很肥润,其色有的呈象牙白,有的白中泛青,但也只不过是对成化瓷釉面的大体概括,如果要细化起来,成化瓷的釉面是很特别的,它区别于其他各朝官窑瓷的釉面,是后世很难仿制的一种釉面。对此,著名古瓷鉴定专家冯先明、史树青、汪庆正、欧阳世彬等老一辈都一致认可——成化瓷器的这种釉面,后世很难仿制!事实证明,成化瓷的釉面发色具有不同的白度,不是以一句“雪白”可以概定得了的。有的成化瓷器物口沿和转折的低凹处有积釉,有的不积釉,要根据具体的单个器物来看。而清仿成化瓷的釉面积釉处就白中泛淡淡的水绿了”。但专家是专家,他们不会跟你深入谈下去,他们有工作人员为他们挡驾,他们有国家给予他们“研究员、副研究员”之类的贵冠。反正对不对,都是他们说了算!对“成化人物单衣说”、”成化瓷口沿毫无积釉说”、“成化彩瓷差紫说”等等,日本的古瓷研究专家萱草园主人卫先生在他的《明清官窑瓷器》网站上结合景德镇成化地层出土的成化朝各个时期的瓷器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成化瓷已作了图文并茂的说明,我在此不再赘述,你可以参考。当然,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我不说了,谢谢!

                                                                 石宝山人

                                                               2008/12/19

 

祖传成化青花瓜果纹碗在不同光源下拍摄的图像发色也不一样


回复boguchina关于成化瓷器研究与鉴定的标准问题

祖传成化青花瓜果纹碗在不同光源下拍摄的图像发色也不一样


回复boguchina关于成化瓷器研究与鉴定的标准问题

祖传成化青花瓜果纹碗在不同光源下拍摄的图像发色也不一样


回复boguchina关于成化瓷器研究与鉴定的标准问题

祖传成化青花瓜果纹碗在不同光源下拍摄的图像发色也不一样


祖传成化青花瓜果纹碗在不同光源下拍摄的图像发色也不一样

回复boguchina关于成化瓷器研究与鉴定的标准问题

祖传成化青花瓜果纹碗在不同光源下拍摄的图像发色也不一样回复boguchina关于成化瓷器研究与鉴定的标准问题

祖传成化青花瓜果纹碗在不同光源下拍摄的图像发色也不一样回复boguchina关于成化瓷器研究与鉴定的标准问题

萱草园主人网上发表的成化青花瓜果纹碗口沿内的积釉图像

回复boguchina关于成化瓷器研究与鉴定的标准问题

萱草园主人网上发表的成化青花瓜果纹碗口沿内的积釉图像

祖传成化青花瓜果纹碗在不同光源下拍摄的图像发色也不一样

萱草园主人网上发表的成化青花瓜果纹碗与雍正仿成化青花团龙纹卧足杯口沿内的积釉对比图像

萱草园主人网上发表的成化青花瓜果纹碗和成化斗彩落花流水杯与雍正仿成化青花团龙纹卧足杯口沿内的积釉对比图像



成化青花在不同光源下拍摄的图像发色也不一样

成化青花和斗彩的釉面在不同光源下拍摄的图像发色也不一样(前者光强,后者光弱)

    读完我的博文,再读一下我转载的下面的这篇专题,藏友就知道专家鉴定是什么一回事了!

                                      马未都论汝瓷 (2008-09-21 18:32:31)
   

                    题记:——关于鉴定汝瓷真假的社会学属性问题

专访骨灰级收藏家讲述未公开的故事—关于鉴定汝瓷真假的社会学属性问题

  笔者:现在古玩市场上都见不到汝窑瓷吗?
  马未都:我说现在的人基本上不要想汝窑瓷,但不是说碰上的几率一点都没有。

  笔者:您碰上过吗?
  马未都:我碰上过。人家不卖,只是拿来让我看看。看完后我说:“你这东西是对的,但问题是没有人认,拿出去人家都说它是假的。”
     他说:“对,谁都说它是假的,但我坚信这东西是真的。”我说:“我可以告诉你,它确实是真的,可问题是它在你手里就没人认。”那东西是真的,但没有人认。

  笔者:为什么?
     马未都:因为不相信嘛!社会不是一个科学机器,社会学和科学之间是有差距的。社会学是聚集了所有人的情感因素的,而科学是不带有情感成分的。
     现在所谓的鉴定,不是科学要给你下一个定论,是社会学要给你下一个定论。今天的鉴定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社会学而不是科学。都是凭眼睛看的,那叫啥科学?对吧?  
    笔者:我记得以前王刚老师说过,“你甭管谁说它是真是假,把它拿到拍卖行去,看人家收不收?那最能说明问题。”那人干吗不拿到拍卖行里去“验”一下?
  马未都:那也不一定。他到那就“死”了,人家谁也不会相信他有真货!
  笔者:东西在那儿摆着呢!

  马未都:没用。到了尖端,越往上走,社会的其他因素就越强烈、越复杂,情感的表达也超越了事物本身。比如那件东西我拿着出现,就跟他拿着出现完全不一样,对不对?

     同样一个剧本,攥在张艺谋手里和攥在一个县城导演手里,它能一样吗?投资能一样吗?什么情况都不一样!而且这剧本攥在县城导演手里,很有可能就“死”了。而张艺谋手里即使攥个破本子,都有可能卖出大价钱!
      笔者:您觉得行家与专家有哪些不同?或者说您与博物馆的研究员有什么不一样?
  马未都:我觉得跟他们比,我有很多长处。
       第一,我没有任何约束。我从开始学这些东西就没有任何约束,我对所有的文物都感兴趣,而不是只对一个门类感兴趣,所以你拿任何一样东西来,我都明白它是怎么回事儿。而专家是有专业的,并且分得非常细,细到了互相都存有戒心的地步。  
     有一次,我去博物馆找人,一个部门的人领着我去找另一个部门的人时,到了门口他都不进去。
      比如陶瓷组的人带你去书画组,到了书画组门口他让你自己去找。他们之间少有往来,谁也不了解谁,陶瓷不了解玉器,玉器不了解书画……还互相看不上。
        有些“大家”除了专业的知识外,其他门类的东西知之甚少,咱就不说是谁了,完全就是不懂!
  上世纪80年代还没什么人懂文物时,我没事就和一些大专家聊天,刚开始还把他们奉若神明,后来我渐渐发现,除了自己的专业,他们对其他专业基本不懂。绝大多数专家都不是“通家”,真的就只是“专家”,只通一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