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苏北农村年味浓

 昵称18852432 2014-08-22

中国苏北农村年味浓

2012年01月19日18:17  来源:国际在线  作者:王明华 徐艳清
欢迎发表评论  字号:   
将本文转发至: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记者王明华、徐艳清):今年1月23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寓意着祥和喜庆、全家团圆的日子。记者在江苏省北部的新沂和邳州采访时看到,农民家庭张灯结彩,农村集市人头攒动,人人笑逐颜开,各种民俗娱乐活动也开始走入千家万户,处处喜气洋洋。

新沂市窑湾镇民俗乡会上的旱船表演。 马里摄影
新沂市窑湾镇民俗乡会上的旱船表演。 马里摄影

  村民热闹准备过大年

  炸丸子、包饺子、贴春联,现在新沂市的农民家庭已经开始准备过年了。

新沂市窑湾镇民俗乡会上的旱船表演。 马里摄影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王明华在炸丸子现场与老百姓交流。 马里摄影

  后滩村农民江爱会女士家里摆了很多刚炸的丸子。这种丸子由萝卜丝和面粉制成,是新沂人过年的传统食品。江爱会一家四世同堂,上有72岁的老奶奶,下有刚满1岁的小孙子。江爱会提起家里满满的年货喜上眉梢。

  江爱会说:“过年啊,你看我们杀鸡,肉、鸡、鱼全部都得准备,我们亲戚朋友全得到我们家来过年,挺热闹的。有两桌,20多人。”

  江爱会的小姨张德红女士忙着炸丸子。记者与张德红攀谈起来。

  王明华与张德红对话

  “王:这是萝卜加面粉(做的)啊。绿豆面还是什么面啊?

  张:小米面。

  王:炸着卖的?

  张:炸着(自己)吃的。

  王:做豆腐没有?做了几坨豆腐?

  张:两坨。

  王:那两坨豆腐够了。”

新沂市窑湾镇民俗乡会上的旱船表演。 马里摄影
集市上的各种年货。 马里摄影

  农民家庭喜气洋洋,集市上更是人潮如织。红彤彤的春联,各式的干果,人们脸上开心的笑容,眼前的这幅景象立即让记者感受到过年的气氛。在集市入口的一个摊位上围着好多人,记者走进一看,原来摊位上摆满了春联,可是摊主并不收钱,而是向周围的群众免费发放。

  记者了解到这位中年男子名叫吴宇成,附近的乡亲都跟他很熟,每逢过年他都来集市上给乡亲们写春联。

  吴宇成说:“我用业余的时间没事到街上来,为大家免费送点春联,作为这年终一种活动吧。就是个人一种爱好,书法,所以到市场上来写一下,一方面是熟练一点笔墨,一方面就是为群众做点好事。我主要是画画的,画梅兰竹菊,平常也写写字。”

  贴“门笺”是苏北农村的重要习俗。“门笺”又称“门吊子”、“挂门钱”,是一种节庆日挂在门楣上的民间剪纸艺术,门笺上都有一些寓意吉祥的字,比如说福、寿、好等。“笺”字的发音与“钱”很接近,挂在门楣上预示这一年可以财源滚滚来。这一风俗在江苏北部、山东南部一带广泛流行。

新沂市窑湾镇民俗乡会上的旱船表演。 马里摄影
邳州市宿羊山镇韩行村村民制作门笺。 马里摄影

  记者来到邳州市韩行村一位叫张春年的农户家中,看到几位妇人正坐在院子中央的一排桌子后面,桌子上摆放着许多花花绿绿的卡纸,几位妇人用专门的剪裁刀在卡纸上飞快地刻着。张春年的身份除了农民,还是一位帮助村里乡亲们自产自销“门笺”的领头人。每年,张大爷仅靠销售“门笺”就能净赚三万块左右。

新沂市窑湾镇民俗乡会上的旱船表演。 马里摄影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王明华采访做“门笺”的农户。 马里摄影

  面对如此精致的手工艺品,真让人有种想买一副带回家的冲动,张春年仿佛看穿了记者的心思,他指着桌上花花绿绿的“门笺”与记者展开对话。

  王明华与张春年

  “王:门吊子?

  张: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一大片贴这个。光我知道的,从老太太开始,90%农户以这个为手工业。那会各家各户各人做各人销。现在很多人出去打工,做这个逐渐有点减少。我就(把他们)组织起来,我进来以后找他们加工,他们(每人)一天大体收入70到100元。

  王:字都是你写的?

  张:版是我刻的。

  王:卖这一套多少钱?

  张:7毛钱,成本3毛多钱。”

  在门框上贴“门笺”时,必须按照红、绿、黄、粉、蓝的顺序来贴。为什么把红色的“门笺”放在第一的位置呢?这是因为,按照当地的风俗,右为东,东为上,寓意“紫气东来”,是吉祥之兆。

  民工回家享团圆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土地,到大城市里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多的报酬。每年春节前后,都是农民工回乡探亲的高潮,再加上学生放假返家和节日期间外出旅游的人群,这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春节期间人口大迁移的现象,中国人称之为“春运”。据中国权威部门预测,今年的春运期间,全国将有超过30亿人次到外地旅行。相较于中国13亿人口,就等于说平均每个中国人要外出旅行两次多。

  在新沂市马陵山镇钟吾村,记者与刚回家的村民叶书爱展开对话。叶书爱与爱人一起在苏州打工,她在幼儿园教孩子识字画画,老公是工程车司机,负责运输沙石。

新沂市窑湾镇民俗乡会上的旱船表演。 马里摄影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王明华采访叶书爱。 马里摄影

  王明华与叶书爱

  “王:家里几口人?

  叶:三口,公公婆婆他们另外有自己的房子。

  王:一年收入多少钱?

  叶:(两人)六七万

  王:过完年再回去?

  叶:嗯。

  王:炸丸子了么?

  叶:还没来得及,前天刚回来。

  王:到(新沂市)王庄镇来办个幼儿园?

  叶:想着(呢)。

  王:祝你早日把幼儿园办起来。”

  而在新沂市唐店镇唐店村,刚回家的孙先武两口子也同样感受到了家庭团圆的暖意。

  孙先武说:“我们回家那天是夜里11点上车,早晨7点40分到新沂。打车回家的时候我女儿已经上学走掉了,就我儿子在家里,看到我们小孩就要流眼泪了,我们也是。他看到他妈妈先奔他妈妈去了,扑到他妈妈身边,跟他妈妈亲热过后就要去翻她的包(找吃的)。”

  文艺活动添年味

  在新沂市窑湾镇的中心广场,人流如织,锣鼓喧天。窑湾镇紧靠大运河,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水乡名镇。古镇的乡亲们正在举办乡会,表演各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80岁的李朋元表演的济公赢得了阵阵掌声。他与本台记者聊天时,言语之间颇为自得。

新沂市窑湾镇民俗乡会上的旱船表演。 马里摄影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王明华与李朋元交流。 马里摄影

  王明华与李朋元对话

  “王:演到哪里?(附近的乡镇)都去是吧?辛苦啦!

  李:(我)玩得很好,身体好,我今年80(岁)了,(好多人)70多走路都不能走了。有30年了,我演这个,演到正月十六。

  王:祝您健康长寿!”

  在所有表演中,最引人瞩目的要属由新沂市柳琴剧团演绎的古装戏,舞台周围人山人海,掌声连连。据新沂市柳琴剧团团长杜景茂介绍,这台戏叫“张郎与丁香”,讲述的是富家子弟张郎抛弃自己的妻子丁香而另觅新欢,但张郎遭到命运的嘲弄,最后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而丁香则被好人相救,过上了幸福日子。这台戏深受百姓喜爱,已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记者还体验到了当地一种别样的民间迎新春方式,那就是“跑竹马”。跑竹马是邳州传统的民间舞蹈,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政府的保护。演员们腰上缠着五颜六色的竹马或麒麟,手执马头,身穿戏服,面着彩妆,装扮成历史人物,表演出各种马跑阵势,阵容棱角分明,气氛热烈活泼。

新沂市窑湾镇民俗乡会上的旱船表演。 马里摄影
跑竹马。 马里摄影

  来自赵墩镇不老村的张飞是戏班子中的一员,他是江苏科技大学的一名大学生,每年春节放假回家他都跟村民们一起参加表演。他说,村里大部分人都会跑竹马,主要是为了“闹春”。

  张飞说:“春节总要有一个春节的气氛,于是大家就在春节前后自发组织,在一起搞一些这样的活动(如跑竹马)娱乐一下,一般在春节前后。因为这是一种剧烈运动,天气热的时候没法玩,所以选择在春节前后进行,主要是为了闹春,有舞狮子、跑旱船和大头和尚等等。这些项目都有地方性和地域性,所以我们村竹马跑得比较多,舞狮子属于河湾村的,一个村有一两个戏团。我们村从1997年开始组建(剧团),期间断断续续,正式由文化站组织是从2007年、2008年开始的,国家也是从那时候组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从那会儿大家把这个(跑竹马)重新拾起来了。”

  年味渐浓。在外的游子纷纷回到家乡,享受这一年中难得的团圆时刻。鞭炮声响起的那一刻,家的概念直达每个人内心最深处。 

将本文转发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