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兄弟姐妹不同姓,会导致家庭分裂吗?

 木立 2014-08-23

“孩子不管跟谁姓,都轮不到跟你丈母娘姓,她瞎操个啥心?除非她跟你丈人是同一个姓!”最近,一个正在筹备结婚的朋友向我诉苦:双方正为以后孩子姓什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他准丈母娘的态度尤为坚决,一定要孩子随女方姓。这种事,我当然帮不了他,但最起码可以在“道义上”声援一下。

 

不过,怕他被误导,我又补充了一句:“当然啦,我这狠话,纯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假如是我自己的丈母娘提出那种要求,我肯定会立马全盘接受、跪地谢恩——我虽是家中长子,但并无传宗接代的使命感;更何况,我弟弟的儿子已经姓苏了,我们家传宗接代的任务已经由他完成了,我早解放了。所以,孩子只要不跟我情敌姓,姓啥都行。”

 

但毕竟,我只是个异端。实际上,在好多家庭里,孩子要不要随母姓,已经成为一项政治议题了。为了落实男女平等精神,很多二胎家庭会让一个孩子随父姓,另一个随母姓。但疑问也随之来了:亲属们在对这两个孩子态度上会不会有倾向性?时间长了,家庭会不会因为兄弟姐妹的不同姓而走向分裂?

 

百度“两个孩子、两个姓、亲情”,共有658万条记录,足见这是一个举国关注的话题。有一篇准爸爸写给老婆的《关于两个小孩分别跟父母姓的担心》,文中提出以下疑问:“我们怎么能保证不会出现‘男方家族比较疼爱父姓孩子,女方家族比较疼爱母姓孩子’的局面?也许表面上不会,但心底里就不会认定‘这个是男方家的’,‘这个是女方家的’吗?试问以后你爸妈是不是会把财产全部留给母姓的孩子?然后我爸妈把财产留给父姓的孩子?”这些疑问,是发人深省的。如果这些不同姓氏的亲兄弟对老人们的姓氏偏爱观念从心底里认同,局面还能和谐,但倘若他们不认同,会不会比其他家庭更容易出现遗产纠纷呢? 

 

但以上猜测,只是逻辑推理的产物,却并无多少实事支撑。就说长辈们对孩子们的偏爱吧,即使是两个孩子同一个姓,长辈们偏爱某一个的现象也很常见啊;那么,孩子“分姓”之后,你凭什么断定,某个孩子得到更多的宠爱一定就是因为“姓氏红利”呢?

 

至于文中提到的“俩娃不同姓,会不会影响亲密感”,这就显得多虑了。决定孩亲密感的,是在一起玩耍的时间,是成长经历的相似性,而不是姓什么。君不见,有多少人跟异姓伙伴要比同姓的兄弟姐妹亲密?

 

在写本文之前,我跟一个朋友聊过,他随父姓,弟弟随母姓,“但只是姓不一样,爷爷奶奶跟外公外婆对我们兄弟两个的感情上并没有偏向。”按照一般理解,越是观念比较传统的人,将姓氏跟传宗接代挂钩的意识就越强,而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越是对孩子姓什么看得淡,于是,我进一步问:“你们家在农村还是城市,如果是城市,是小县城还是大城市?你祖父母外祖父母什么文化程度?”答案是出人意料的:他家在湖南的一个镇上,两边的老人都只有初中学历!

 

我的亲人中就有不少是兄弟不同姓的。最近的是,我大舅跟我妈等姓燕,但我二舅就姓魏,但这魏,并不是随我外婆姓,而是因为我外公是双姓——既姓燕又姓魏。我外公的祖父,本姓燕,给魏家做了上门女婿,他的后代,就要分一支“给魏家”,但连续两代都是单传,就只好姓“燕魏”了。到了我舅舅这一代,兄弟多了,就分开姓了。所以,我二舅这个姓,虽然不是随母,但却是祖上“随母姓”的结果。 像我舅舅这种情况,在我们老家,太常见了,它已经存在几十年、上百年了。有的是三代、四代以前就兄弟分姓的,但他们的的后代,至今却仍然“张、胡是一家”“董、邓是一家”;这种“一家”,并不只是一个说法,而是能够在各种家族中的婚丧嫁娶的礼仪和礼金中体现出来的。

 

我初中时有个同学叫柴治琦,我经常去他家,连他家邻居也能认出我,有一次,我在去他家的路上碰见那邻居了,他问我:“你是要去黎治琦家里吗?”我没听错,他说的是“黎治琦”。因为他们村里的人都知道“黎家和柴家是一家”,所以,就连邻居也一不小心给搞混淆了。

 

西北的农村,这算是比较传统的地方了吧?兄弟分姓都好几代了,也没见家族分裂,甚至连外人都清楚他们“是一家”。那我想,未来,在城市里,我们的受过高等教育、思维更开放、正在“背离传统”的后代们,更加不会因为自己的兄弟姐们跟自己不同姓而疏远他们了吧?而我们自己,也不大会因为自己的孙子或孙女没有跟自己姓而不喜爱他们吧?不管你会不会,反正,我不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