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石君的指画花鸟,在构图、技法上,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文人画前贤的绳墨

 闯王兄弟 2014-08-24
自古以来,中国画的绘画工具丰富多样,有用诸如毛笔、竹条、指头、胡子、头发等。李石君便是一位探索指画颇为成功的画家,其作品在当今书画收藏上,逐渐受世人的关注和青睐,其市场价位日益攀升,但对其生平事迹却知之盛少,甚至说法不一。

  多才多艺的李石君(1867—1933),“津派”书画名家,清末民初四川雅州(今雅安)人。名“明智”,字“以行”,因排行老三,乡邻多呼之三郎、李三,成年后画作中除以“明智”、“以行”入画外,也常以“李三”“李三郎”治印入画。

  少年时期的李石君就随祖父离别故乡雅州,赴河北顺德府生活。由于祖、父辈的朋友常来谈诗、论文、挥毫书画,李石君耳濡目染,引为终身之好。同时又随名医研习医道,从而奠定了诗画、医道双绝的基础。此间开始致力于篆刻艺术和“无笔之笔”的指画,并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光绪十四年(1888年)曾将自刻印编辑成《虽彝山房印存》(三册)一书,《篆刻年历》将其专条收录。在此期间不断吸收中原文化的养料,一心想求取功名。清光绪23年(1897年,阴历丁酉年)在他30岁时考取拔贡,随后又参加朝考,逐渐获得了功名。

  民国八年(1919年)李石君出任安徽凤阳知县,在任期间亲政爱民,颇受地方尊爱。但不久,因不慎失火而负债,为早日清偿债务,不得已作画三百余幅公开展销,不仅还清债务,而且因祸得福,画名随之而起。自此之后,擅长翎毛花卉的李石君,弃官从画,并应当时的湖北聚兴诚银行之邀赴武汉作画,在江城画坛名声鹤起。

  1921年前后,阔别近半个世纪的李石君,回家乡雅州探亲访友,为友好亲朋作画,至此,李石君作品在家乡得以少量留存。

  后来李石君移居天津,却迫于生计,挂牌开业行医,但业余仍然坚持绘画、篆刻。李石君的名字最早见于1917年罗元黼著,存古社出版的《蜀画史稿》。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指画被视为旁门左道,加之李石君的风格怪异,并未得到天津人士的欣赏。他的画名是偶然得到了外国人士的欣赏才得以提升的。那是1927年,美国巨商欧文和罗卜尔到天津,搜求中国历代名画,不意间见到李石君的作品,颇感别出新意,非常喜爱,遂以每幅200美元收购了几幅,临走时还预定了他的山水和花鸟若干,一时令当时许多画界人士的艳羡,名声渐起。天津《北洋画报》,上海最具影响和权威的大型《良友》画报开始关注李石君,常刊其作品并作题介绍。其间亦常小住北平,与齐白石、陈半丁、姚茫父、颜伯龙、金拱北、王雪涛等名家聚会大马神庙的古瑁轩(历史上曾是一座艺术殿堂),在此一起听戏聚会,畅所欲言,并谈艺论画、切磋艺术、研究金石、说古道今。此时,李石君独具风格的指画,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驰誉津门画坛,被人们尊为“墨魔”。

  作为历史积淀产物的指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画法。指画与笔画主要的区别是使用的工具不同,指画要以笔画为基础,但指画又有它自己的规律。其绘画时使用手指甲、指肚、指背及掌等部位替代画笔,有时在指甲内藏少许棉絮,以蓄水墨,从而使作品呈现出朴拙、挺健、简明、大方的风格。李石君的指画墨韵沉酣而淋漓,能脱尽指痕,颇有新意。山水层叠纡萦,花鸟清腴沉着。

  李石君作画时,有一非常特别的怪习,即作画时一般不让人瞧见,有客来则停止作画,甚至遮遮掩掩,以至传艺无人。但从其留存的大量作品中,我们仍然能读取其作画的特点。

  李石君的指画,取法高其佩,因惟求太工,又尝助之以笔,其画风不如高其佩之大气磅礴。但满纸的淋漓清奇、古拙浑厚感,其神韵尤在指墨之外。李石君的指画从造型艺术的角度审视,当属中国文人画范畴。他正是继承了前贤文人画诸大家的优秀传统,融之所处时代的审美情趣,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

  李石君的指画山水,随意点染,层叠纡萦,极富水墨意态,乍看有黑白摄影效果,如《立轴山水》。其指画花卉,花能解语,鸟亦含情。其画以纯水墨者居多,所谓“水墨为上”,是他指画的风格特点之一。在他的指画中,焦、浓、重、淡、清的墨色兼施,特别是淡、清之色,虽用毛笔蘸水轻轻一刷,不仅不损“指味”,而且颇助墨韵,见指见墨。那清淡高雅,飘逸超脱,画风古典之气油然而生。

  从其水墨纸本立轴《百禄图》(1914年)中,我们似乎能见他灵巧的手在画面上游动,动作潇洒,线条清晰可辨,魔术般地使古松枝干苍劲虬曲,松针苍翠,以或浓或淡或干或湿的墨色染出的树干,颇显苍劲厚重饱经风霜之感,屹然挺立于山石之间。一只白鹿立于古松下,矫健的身躯,回首微扬的姿态,生动可爱。此图墨色简洁,浓淡相宜,疏密得当。作者用指墨画出白鹿回首微扬的姿势,形神生动尽致。远处袅袅薄雾飘浮其间,近景坡石陡峭。此画在构图上,作者有意将古松、白鹿置于画面的中间部位,以突出重点。并与近景坡石形成连绵不断的古拙浑厚的淋漓满纸效果。此图指墨较为细腻,为李石君中年指画中较佳者。题识为:“甲寅春三月,客汴梁假寓。金壶旅馆,主人招待甚优,濒行无以报,翦烛作此以赠。石君指爪痕”。款印:“石君”,压角印:“指痕脱尽见天机”。

  作于1901年的《鸡菊图》,画面上篱笆处秋草如茵,菊花绽放,公鸡觅食,活脱自然,构成一幅新颖别致的《鸡菊图》,似乎是一首清新抒情的田园诗歌,令人赏心悦目。此画正中,几根竹木篱笆,一丛浓墨深叶衬托着花朵,花枝扶疏,两纵一横,黄白相间。六朵菊花昂首怒放,风姿绰约,神韵秀丽,凌风傲霜,寄予着画家清高脱俗的情怀。一只公鸡,于篱笆前低头觅食,动静趣然,活灵活现。此画构思颇具匠心,上下、左右、前后、俯仰处理巧妙,四周利用留白延伸,从而产生画外有画的感觉。菊花的形态正、反、侧不一,浓淡不同的指墨钩花瓣,浓墨点叶钩脉,明丽清雅,传报着秋韵的讯息。画面有动有静,相互呼应,重叠有序,自然清爽。而在墨色的运用上更见功夫,特别是公鸡,虽水墨施之,但冠、脸、肉垂,以及颈、胸、腹、翅、尾羽的焦浓重淡的墨色变化,仿若喷焰似火的红色、镶金嵌铜的金黄等多色相间,深浅变化,使公鸡的毛羽具有丰腴质感,形神兼备,呼之欲出,充满了浓厚的农家气息,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李石君晚年作品《梅石水仙图》(1929年),三段式构图法将画面集中在左边。图下一片水仙右斜,指墨钩叶与花瓣,石绿填叶,胭脂染瓣,叶茂花盛。画水仙易琐碎,其后配上一块大石头相接,恰到好处地避免了弊端。石后为一株干遒枝劲的小写意梅花落笔纸上,梅花先用写意法勾勒,再填颜色,枝干横竖交叉,穿插有致,前后错落,凸显出梅花的风姿,富有生活气息。而一只张开八字双翅,微申脚爪,从高空俯冲而下,飞向梅枝的活泼可爱麻雀为画面增色不少。此画整体颇有气势,水仙、石头、梅花、飞鸟四者相融,整体感强,动静结合,显得生机蓬勃,光彩照人,是李石君晚年指画中的佳作之一。

  总之,李石君的指画花鸟,在构图、技法上,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文人画前贤的绳墨。但他不为时习所囿,将西法注入其中,作品呈现出属于自己的灵性,表现出追求和创新的真诚,用独特艺术手法直抒胸臆,其花鸟、山水,自得其乐,读来令人赏心悦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