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中医医院的王牌愈疮药

 湘北人 2014-08-24

    上世纪50年代,痈疽疔毒是困扰百姓的常见病。当时,有效的抗生素类药物紧缺,且价格昂贵,亟须一种价廉效捷的药物来为百姓解决这一难题。

    1956年,北京中医医院建院之初,房芝萱等老中医药专家集思广益,研制成组方简单、实用便捷的“朱红膏纱条”,在疮痈愈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北京中医医院的王牌愈疮药。因其颜色红艳,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红纱条”。

    上世纪80年代,一位患者因罕见的“多菌种协同感染”而致双上肢进行性坏死,经多次清疮手术,病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在当时全国范围的中西医联合救治过程中,“红纱条”的使用,为稳定病情和手术时机赢得了宝贵时间,患者最终痊愈出院。

    2008年汶川地震,北京中医医院派出的抗震救灾医疗队也携带了大量“红纱条”。四川气候潮湿,加上五六月天气炎热,使得灾区伤员中疮疡类皮肤病此起彼伏。“红纱条”的卓越疗效,使许多伤口溃烂感染的伤员保住了患肢,免受截肢痛苦。

    北京中医医院外二科主任徐旭英介绍,朱红膏纱条的主要成分是朱砂和红粉,均为化腐生肌的主药。其中,朱砂甘微寒,功专解毒;红粉辛热有毒,功专化腐。二药药性相反,一文一武,一阴一阳,既互相配合,又相互制约。将两味药物按一定比例粉碎、过筛后,用凡士林调和即成朱红膏,将朱红膏涂于纱布上,就制成了朱红膏纱条,对痈、疽、糖尿病足坏疽、褥疮等难愈性皮肤溃疡疗效卓著。

    “作为主要的愈疮外用制剂,‘红纱条’在创面后期可兼顾‘化腐’和‘生新’的作用。”徐旭英介绍,使用“红纱条”后,疮面通常会表现为脓性分泌增多,这是疮面修复过程启动的标志之一。继续用药一段时间后,疮内的坏死组织开始逐渐溶解,并随脓液排出疮外,即为“化腐”;与此同时,疮内的新鲜肉芽组织开始生长,不断填充修复疮面,即为“生新”。“红纱条”长于愈疮的机理源于它具有“调动气血,输布疮面”的特殊功能,可解除疮面微循环瘀滞状态,促进细胞增殖,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经数十年使用,“红纱条”经久不衰,不仅得到中医业内的肯定,还为越来越多的西医同道所认同。同时,“红纱条”也日益为现代医学科研所关注,研究其所含药物的量效关系、毒副作用和安全性,分析其药理和毒理,并依据现代循证医学方法进行毒理实验,为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证据。

    现在,北京中医医院外科门诊、病房中,依然少不了“红纱条”的身影。据统计,仅该院外二科,“红纱条”的每日使用量就达1500条以上。独特的疗效、亲民的价格,“红纱条”仍广受患者青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