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邑旧事

 wps0321 2014-08-24

郑邑旧事

“行儿上”财神会

连 航

相传农历七月廿二是财帛星君成道日,所以民间在这天多有财神庙会。郑州南郊十八里河在这天就有庙会,虽然规模较小,但农副产品、农具却交易旺盛,所以此会经久不衰,也是远近闻名的古会。

周围邻村人总把十八里河简称为“河儿上”或“行儿上”。据“民国”十五年修桥石碑载“此河发源于西南梅山,流经此处距城十八里,故名十八里河。”由此可知,河按里定名,村与河同名。此后,邻村人就简称十八里河为“河儿上”了。称十八里河为“行儿上”也有一定的说词:《郑县志·大事记》“民国七年冬,郑县四乡开放集市二十三处,天天有集五处,单日有集八处,双日有集八处,逢二、五、八,三、六、九的和逢五、十的各一处。”十八里河每逢双日有集,但只是早上一会儿就散了,故称其为“露水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因集市上出现了家禽、家畜和生活用品交易,人们称这种形式的集市为“绳”或“绠”(拴、牵牲口要用绳,故称“绳”;汲水用绳即“绠”)。此时的“露水集”也就成了全天集。由于集市贸易的繁荣,十八里河形成了一个典型的移民村,据《十八里河村志》记载“据统计,1993年,十八里河常住人口的姓氏就有80多个。”在此落户的商贾固定下来,形成了铁匠行、银匠行、盐行、粮行、牲口行等商行店铺,号称“十八行”。此后,邻村人就称到十八里河为“赶行”或“去行儿上”。

商贾人家都敬财神,农历七月廿二的财神庙会在“十家就有九家商”的十八里河形成就成为必然之事。过去在财神会前都会由商贾人家集资唱上三天大戏,为庙会增添热闹的气氛。

如今,十八里河还流传着几句顺口溜述说着这段湮没在历史封尘中的旧事:

十八里河通官路,村上不排外来户,

逃荒要饭这里住,不出三年穷变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