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孩子“自主”五部曲

 冬熠 2014-08-24

 

 

 



经常会有一些家长问到:“我的孩子做事老拖拉,总要家人催促,怎么办呢?”如果孩子养成了凡事都要家人催促的习惯,那对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自主能力的培养都会形成很大的阻碍。这些自主能力较差的孩子,与同龄人相比,会有自卑感,不敢独自尝试新事物,不敢独自争取机会。


孩子做事为何总要家长催促
没有形成自我负责的精神
孩子没有意识到这些活动是需要他自己去完成的,孩子只是在家长的提醒下去执行活动而已。没有人提醒,他可能就不会去做这些事情。比如,需要被反复提醒刷牙。


逃避、不愿意去做
有些活动孩子不感兴趣,觉得有难度,不想完成,就会出现拖拉的现象。比如,放学后,总拖延写作业的时间。


被更好玩的事情吸引了注意力
孩子正在看动画片,想要再多看一会儿,所以,这时对家长的催促便置若罔闻。


依赖家长的多次提醒
由于孩子和家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互动模式,家长提醒一次,孩子如果不去做,家长还会再提醒一次,所以,孩子会一直等到家长发火,他知道这是父母的底线了,才开始行动。


哪些事情该给孩子自主权

越是缺乏行动力、自主能力弱的孩子,越要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对于一些他们可以自主完成的事情,家长要适当地放权。


对衣服样式、颜色的选择
天气冷的时候可以建议孩子戴上帽子、穿上外套,但对于外套里的衣服,则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玩具分享
当孩子不愿把玩具拿出来与同伴分享,有争吵行为发生时,别急着介入他们的争执之中,而应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独处的地方
当孩子心情不好或情绪不佳时,有选择独处的自主权,这段时间暂时刁要去打扰他。


哭的权力
当孩子受到挫折、受伤时,让他尽情地发泄。孩子享有哭的权力,此时不要给他任何言语或肢体上的回应,等孩子停止哭泣后,再与他讨论:“发生什么事了?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恋物情结
孩子对某种物品(如布娃娃、毛巾等)情有独钟时,无论走到哪都要带着它,一旦没了它,孩子的情绪便焦躁不安。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恋物情结会自然退却,家长不必强求孩子改掉这个习惯。


培养孩子自主能力的5个方法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孩子事事都要家长提醒,则家长成了活动的负责人,而并非孩子自己。比如,在小学阶段,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陪在旁边写作业,给孩子做辅导,督促孩子完成,结果造成了孩子对家长的依赖。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他真的完成不了作业,就让他去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待孩子回家后再加以引导,这样效果会更好。


制定每天活动的时间表
在孩子习惯形成阶段,家长帮助孩子安排每天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时间表上明确规定,什么时间需要去做什么事情,如做作业时间、吃饭时间、看动画片时间、阅读时间、刷牙时间、上床时间等。时间表应该坚持执行至少21天,因为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


只提醒一次
有些活动,家长可以明确告诉孩子:“我只提醒一次,如果你不做,我将不再提醒,你不能完成的话,后果自负。”比如,孩子不愿放学后立即完成作业,只想着去玩,家长这时就可以对孩子讲:“你该写作业了,我只提醒一次,如果你不能完成,那么你就要牺牲睡眠时间来完成作业或者明天被老师批评。”


及时表扬,循序渐进
如果家长只提醒一次,孩子就完成了任务,这时要马上表扬孩子:“我只提醒一次你就来做了,真棒!”及时的表扬可以强化孩子的行为,他可能更倾向于只需提醒一次就去执行任务。


让任务趣味化
孩子都喜欢游戏,喜欢扮演角色,家长也可以利用这一点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比如刷牙、吃饭、洗澡这些活动,家长可以和孩子分别扮演动画片里的人物,通过人物间的竞赛来激发孩子对这些活动的兴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