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诚恳的年纪
2014-08-24 | 阅:  转:  |  分享 
  
诚恳的年纪

2013-11-2213:46:00来源:大众日报

年轻时无论境遇如何,内心对生活总有种趾高气扬、不屑一顾;年老了就服帖老实、自顾有暇,成了样本之王,成了生活的“院士”。作者:□辛然

人在年轻时顾忌多,大约隐隐觉得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往上爬的时候要对别人好些,因为你走下坡路时还会遇到他们”这类规劝成为警世恒言。可人一旦有了年纪,就像倒进锅的蔬菜被炒没了性儿,刚开始的有棱有角变成软趴趴一团,才知道逃不出铲子跳不出锅,于是就没那么多想法了。这时候对生活的态度就诚恳得多,没有了那些修饰和羞涩,什么“人艰不拆”,简直见佛拆佛见鬼拆鬼。

跟老妈逛集市,偶尔会遇到很久不见的熟人。有时是老妈的同龄人,一脸惊喜地看着她,“哎哟”一声,跑过来问:你还好吧?!浑身打量完她再浑身打量我,问在哪里工作、薪水如何、有没有结婚、对象是干什么的、哪里人……一番调查后满意离去。

老妈天性不喜四处联络,关于她的消息就比较“传奇”,所以她对这些问候只能自嘲:什么表情嘛,见到我好像见到鬼。有时遇到的是被老妈叫“阿姨”的人,一上来就直截了当地问:你爸妈还好吧?!老妈勉强笑答:都好。对方就长舒一口气,一副“活着就好”的舒心表情。

据说,当我姥姥遇见同龄熟人,通常话题只有一个:谁还在世谁不在世,在世的有什么病痛,不在世的是怎么走的。一番对话后负能量满满。听到这些事我就觉得,未到年老,谈人生什么的都是人生的伪饰,谈生死什么的都是生死的无知,真正接近了,才能纠正态度,真正诚恳起来。

年轻时心直口快是种性格,年老时就是一种特色。于我自己而言,经常得到阿姨们的直白指教,她们完全站在你的立场上帮你做统计分析,打破你的想法、嘲笑你的规划,甚至手把手告诉你,话应该怎样讲,口气应该怎么掌握。无论如何,她们的诚恳令我感动。

有朋友说,她在小区经常遇见五十岁以上的老人,真的越老越直接,完全不认识却“好意思”问她两口子的工作、收入、房贷、车型……那气场让你没办法不回答。若没发现你生活前景中有什么破绽,就点头而去;若发现了,比如“婆婆来看孩子”“老公长期出发”,就会给出严谨的人生分析和状况预料。

这算多管闲事吗?我在理发店遇到一个五十多岁的女顾客,她向理发师要电话号码时,要反反复复好几次才搞清楚人家的名字,还不停抱怨自己脑筋不好用了,糊涂了。然而,当她说起给这些年轻理发师做过的人生规划时,就条理清晰、口齿清楚:几几年就劝过阿强买房子别租房子,当时房价是多少;几几年劝他第二次,当时房价又是多少;几几年劝了第三次,还列举了周围的幼儿园、小学等诸多好处;如今又劝阿峰继续跟进房产,落脚济南,未来想回老家卖了房子还是赚……还有阿龙,要买房,把老婆孩子从老家接到自己身边,老婆可以去做什么什么工作……

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大妈”,人生经历丰富、理财观念长远。在“大妈”这个阶段她还愿意无偿为你提供咨询,等熬到奶奶级别,是否愿意点拨你就要看心情了。所以,被这些人问起家庭情况,配合一下并非为了满足其好奇心——这个年纪,哪还有什么好奇心,只是把你当个样本,进行验证生活的科学研究——能当上她们的样本则是你的荣誉和幸运。

年轻时无论境遇如何,内心对生活总有种趾高气扬、不屑一顾;年老了就服帖老实、自顾有暇,成了样本之王,成了生活的“院士”。这时候你不赶紧凑上前自报家门、自揭短处,难道还避之不及吗?

献花(0)
+1
(本文系苦夏201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