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调味基础知识
2014-08-25 | 阅:  转:  |  分享 
  
调味基础知识

调味品也称调味原料或调料等。

调味品种类

调和食品的滋味和气味、质感和色泽:色、香、味、滋;

调味品的属性和相互作用调味原理

调味品的应用方法用量



一、味的概念

味,是指食物进入口腔后给人的综合感觉。

食物的种类、成分、调味:“口”或“不口”。

除受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和味觉;

饮食习惯、嗜好、饥饱、心情、健康状况

气候、环境。

食品风味要素:嗅觉、味觉、咀嚼时感受到的气味。

嗅觉香气:鼻嗅到的气味;

味觉香味或滋味:口内咀嚼时感觉到的。

二、味的分类:基本味\复合味。

1基本味是单一味(六个),咸味、甜味、酸味、苦味、辣味、鲜;

基本味:四原味、五原味。

四原味:甜味、酸味、苦味、咸味(德国人海宁);

五原味:四原味、鲜。

颜色三原色红、蓝、黄,……一切色彩

2复合味基本味的混合,酸甜味、麻辣味、鱼香味……。

千差万别、风味特色

(一)1.咸味:是主味,突出原料本身的鲜美味道,解腻、去腥、除异味、增甜。

例:糖醋类酸甜口味,糖醋盐;

甜点放点盐,解腻又好吃。

咸味的调味:盐、酱油、酱品…

2.甜味:提鲜,去腥解腻,调和浓烈变柔和醇厚,缓和辣味的刺激感、增加咸味的鲜醇感等。

呈甜味的调味品糖、蜂蜜、饴糖、果酱…

3.酸味:去腥解腻,烹制肉类品。

酸味调味料中的机酸还与料酒中的醇类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具芳香气味的酯类,增加菜肴的香气。

呈酸味的调味品:醋、柠檬汁、番茄酱…

4.苦味:刺激味觉感受器官,味觉变敏感,增食欲。丰富和改进食品风味。消除异味和清香爽口。

苦瓜、莲子、白果、啤酒、咖啡、茶…

苦味香辛调料,如苦杏仁、柚皮、陈皮、槟榔、白豆蔻、贝母、枸杞子、三七、茶叶、砂仁、啤酒、白芷

5.鲜味:鲜美口味,无味或味淡的原料增加滋味,刺激食欲、抑制不良气味。

来源:一是富含蛋白质的原料在加热过程中分解成低分子的含氮物质;

二是加入的鲜味调味料,味精、酱油…。

调味品:味精、鸡精、酱油、虾籽、蚝油、鱼露、各种汤汁。

6.辣味:刺激气味特殊的香气成分,

不良气味如腥、臊、臭的抑制作用,

刺激胃肠蠕动,增强食欲,帮助消化。

调味品:辣椒、胡椒、芥末、咖喱、姜…

7.嗅味(香气):挥发性物质刺激鼻腔内的嗅觉神经所产生的嗅感。

喜爱的为香气,反之为恶气。主要是香味。

一、原料自身的香气,以及在受热后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的香气,如炖肉产生的肉香味,蔬菜或水果的清香等。

二、香味的调料。

辣味性香料、芳香性香料和脱臭性香料等,

辣味性香料主要生姜、辣椒、芥末、胡椒、咖喱粉等;

芳香性香料花椒、茴香、料酒、食醋、丁香、肉桂等;

脱臭性香料大蒜、陈皮、香葱、食醋、料酒、麝香草等。

辣味香料掩盖或加强原料气味,

芳香性香料增加原料的香气,

脱臭生香料改变或掩盖原料的异味

赋予食品香气,增进食欲,去腥解腻。



(二)复合味

复合味:单一味调味品混合调制出综合味。

菜肴主要味道:大多数是调味品,复合味。

复合味的配制:调味料的组配。烹调过程中比例、次序、烹调方法。

常见:

酸甜味:糖醋汁最广泛,

广东菜系调味品:用料为白糖、白醋、精盐、番茄汁(或山楂汁)、辣酱油等;

其他菜系现用现配,用料为植物油、米醋、白糖、红酱油、淀粉、葱、姜、蒜末等。京、川、沪、淮扬等地用醋略重,苏州、无锡等地用糖较重。

调味品:番茄沙司、番茄酱、草莓酱、山楂酱…

甜咸味:用酱油、盐、糖,

烹调方法:红烧;

甜进口、咸收口:在咀嚼时先感到突出的甜味,后咸鲜的回味;

咸进口、甜收口:开始时咸味明显,回味时甜的感觉。

调味品:甜面酱

3.鲜咸味:盐或酱油、鲜汤或味精。

调味品:鲜酱油、虾籽酱油、虾油、鱼露、虾酱、豆豉

4.辣咸味:辣的层次

调味品:泡辣椒、豆瓣辣酱、辣酱油等。

5.香辣味:

要加强咖喱的香味-植物油、洋葱、姜末、蒜泥、香叶、胡椒粉、干辣椒和面粉,辣味层次感强,香气倍增。

调味品咖喱、芥末

6.香咸味:

香咸味调味品:椒盐、糟卤等。

椒盐以花椒和盐炒制研碎而成;

糟卤:香糟、料酒、糖、盐、糖桂花。

7.其他还麻辣、鱼香、酸辣、怪味等,





三、调味品的作用

中国民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又“五味调和百味鲜”的说法。

调味品的基本作用

味觉(一)赋味原料本身无味或无良好滋味

(二)除异矫味原料带腥、膻、臭、异、臊等不良气味。

(三)风味特色确定菜点的口味菜点特定的味型,如鱼香味型、麻辣味型等。

嗅觉(四)增添菜点的香气香气成分得以突出诱人。

视觉(五)赋色色泽美观。

营养(六)增添营养成分

医疗(七)食疗养生含药用成分,尤其香辛调料。

安全(八)杀菌、抑菌、防腐

触觉(九)影响口感成品的黏稠度和脆嫩程度等。





四、调味与味型

--所谓调味,是决定菜点风味、质量优劣的关键工艺。

菜肴的风味特点:调味品和调味料的品质、性能,调味原则、机理和时机;

原材料的性质、产地以及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惯、民族禁忌、气候、环境等因素合理调味。--味型添加调味品后,使菜点呈现独特味道的类型。

调味的方法和要求

调味的方法三种:

即原料加热前调味(码味)、原料加热过程中调味和原料加热后调味。

既单独使用,也交叉使用。

调味的要求是:

①选用调味品;

②调味的工艺要求;

③季节、人群、菜点;

④原料性质的不同

(二)常见味型

1.咸鲜味型:由咸味和鲜味调味品调配而成,主要呈咸味和鲜味的味型。

2.咸甜味型:由咸味和甜味调味品调配而成,主要呈咸味和甜味的味型。

3.咸辣味型:由咸味和辣味调味品调配而成,主要呈咸味和辛辣感的味型。

4.咸香味型:由咸味和呈香调味品调配而成,主要呈咸味和香味的味型。

5.酸甜味型:由酸味和甜味调味品调配而成,主要呈酸味和甜味的味型。

6.酸辣味型:由酸味和辣味调味品调配而成,主要呈酸味和辛辣感的味型。

7.香辣味型:由香味、辛辣味的调味品配制而成,一般还配咸味调味品等,主要呈香辛咸鲜的味型。

8.麻辣味型:由麻味感的花椒及辛辣调味品,并配以咸鲜调味品配制而成,主要呈麻辣咸鲜的味型。

9.怪味味型:由酸味、甜味、苦味、辣味、咸味等调味品调配而成,主要呈多味复合的味型。

10.五香味型:由五香粉或多种香辛料,配以咸味及其他调味品调配而成,主要呈香辛料特味感及咸鲜等味型。

11.各类香辛料味型:香辛料加咸味调味品等,香辛料气味及咸鲜味型。

如蒜泥味型、椒盐味型、葱油味型、胡辣味型、芥末味型、胡辣味型、荔枝味型、家常味型、鱼香味型、咖喱味型等。

种类和配比不同,味感差异。

例如,咸甜味就以分出甜进口、咸收口;咸主甜辅,微甜味等多种。

主味与辅味,调味品除极个别外,大多数本身就是多味组合体,如酱油,虽主味是咸,但还鲜、甜、苦等味。





食品的触感

触感:食物的温度、组织结构、物理形态。

触感的类型:温感、质感

温感:口腔对食品冷热程度的感觉,

质感:口腔对食品质地的感觉。

温感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皮肤不同部位感受不一样。

温感:温度范围

热度:温、热、烫。

年龄越小,对热越敏感。

成人:20~35℃温;40℃热;60℃以上烫。

冷度:凉、冷、冻。

5~15℃为凉;0~5℃为冷;低于0℃为冻。

重要的意义:

菜肴在热的时候其香气最为浓郁;

米饭、馒头在温热时最为口;

水果和清凉饮料则在冷凉状态下口感最好。



(二)质感1.质感的特点:腔皮肤、舌面、牙齿。

质感:物理形态、化学成分、组织结构。

质感的感受:食物的质、人体的健康状况、生理及心理状态

2.质感的类别:

硬度、湿度、黏度、韧度、密度、光滑度、含气度和层次。

二级分类:硬度软、硬之分;

湿度湿、干、焦之别;

黏度爽、滞、粘之分;

韧度韧、筋、老之别;

密度松、酥、脆、实之分;

表面光滑度滑、滞、粗、糙之别;

含气度少泡、多泡之分;

层次少层次、多层次之别。



二、影响食物触感的因素

食物对人体所产生的触感度主要受到食物状态的影响。

原料食品的种类、品种与成熟度,让触感各具特色,

组织结构与质地:植物的纤维素

如黄瓜天生爽脆,干黄豆天生坚硬。

成熟度与质地

如幼嫩的竹笋,纤维素少且细软,易咀嚼破碎,细嫩、爽脆;

成笋,纤维素渐多且坚韧,牙以切断,柴老。

食物的部位:不同部位不同的组织结构,

动物:肌肉的结构、瘦肉和脂肪的比例、结缔组织的含量

猪肉:老嫩-里脊肉后臀尖前臀尖;

五花肉肥多瘦少,肥腻。

3.食品的含水量:

瓜果、蔬菜含水量80%以上脆嫩、水嫩或爽口;

肉类50%~80%软嫩。

黄豆及其系列制品,因各自的含水量不同,其状态也完全不一样,并表现出不同的质感。

坚硬的干黄豆,其含水量仅10%;

豆腐干含水量为61%;

老豆腐、嫩豆腐,分别为85%和90%;

半固体状的豆腐脑含水量高达91%,

含水量达到92%后就成为豆浆了。

以含水量为13%的面粉做原料,所加工的系列产品,其触感几乎完全取决于含水量的多少,含水量仅5%硬脆的麻花其中油条为23%,烧饼为34%,烙饼为37%,馒头为44%,到含水量为68%软滑的煮面条。

温度与时间:食物的组织结构和物理性能随着温度而改变,温度又随着时间变化。

对口腔的刺激带来的口感情趣

牛奶果汁,在冰点以下,冰棍,口腔的触感先冷硬,后融化;15~25℃时,温润。凝胶食品,鱼汤冷凝时鱼冻,是冷爽、滑化,温度升高凝胶融化,触感消失,有形到无形的感觉的情趣。

烘烤类面点,出锅时又酥、又香、又脆,久置后又疲、又软、又老;

刚出笼的馒头,热喷喷,软暄暄,凉了之后,则疲沓沓,硬邦邦

;刚炸好的油条,香酥爽口,“精神饱满”,一小时后就成了“老油条”,疲疲沓沓,毫无精神。

食品的层次感觉变化的快感。

天然的层次,如各种畜禽肉,肉皮、肥肉、瘦肉;大虾虾壳、虾肉;鸡蛋蛋白、蛋黄。

烹制之后,不同层次的组织结构以其迥然相异的质,

北京鸭那样,其脆脆的鸭皮和嫩嫩的鸭肉给食用者一种触感的对比美。

加工食品的层次就更加多种多样。

如饺子、烧卖、春卷、月饼、绿豆糕等,食用者一口咬下,好几种不同的感觉,对每一种感觉,来不及回味就过去,给人产生一种未充分反映的快感;

千层饼、百叶糕一类的食品,由于层次多,口腔难以分辨,其综合的结果是给人一种酥松的感觉。











第三节味觉生理与味觉关系

味觉生理

唾液或食品的溶液

舌表味蕾,味神经纤维、大脑味觉中枢,大脑的分析,产生味觉。

飘散在空气里;蒸汽从口腔进入鼻咽鼻小孔鼻腔;吐气时,从食道返回鼻咽鼻腔。

味觉的感受器

主要化学的受味器官:舌;

舌表面:不光滑的,乳头状组织上的味觉细胞叫味蕾。

味蕾:口腔黏膜上极微小的结构,分布是不均匀的,绝大多数分布在舌表面乳头状的组织上,以短管的形式(即味孔口)与口腔相通,并紧连着神经纤维,直通大脑,由以上部分构成了味的感受器。正是由于味蕾的存在,才使人感觉出各种物质的味道。味蕾在侧面上分布最稠密,味觉最敏感。

口腔黏膜舌黏膜:脂质、蛋白质、无机离子及少量糖和核酸。

味的感受器专一性,

咸味感受器:不与蛋白质结合的脂质。

甜味受体:由一定顺序的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

苦味感受器:脂质,也能与蛋白质结合成为多烯磷脂肪;

味的受体对甜味和鲜味结构:空间专一性。

唾液与味觉:

溶于水中的物质才能刺激味蕾,

如糖干燥感觉不到的甜味。

唾液:食物的天然溶剂,它由三对大唾液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和无数小唾液腺所分泌。

巴甫洛夫的试验证明,唾液分泌腺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与食物的种类相适应。分泌的数量与食物的干燥程度:食品越干燥分泌的唾液越多;

唾液的成分与食物的种类:

吃鸡蛋黄富含酶的唾液;

酸味的食物稀薄唾液,少含酶。

唾液的作用:润湿食物和溶解食物,帮助消化洗涤口腔。

洗涤口腔以精确地辨别。



感受的时间:用时1.5~4.0毫秒,

速度:咸>苦>苦

味道感应敏感性强弱:苦>甜

最敏感部位是相应味蕾密集:舌面前部(舌头)甜味,舌面中部(舌尖)和边缘咸味,靠腮两侧的舌面酸味,舌根部苦味。



浓度与感受器

蔗糖的甜味,浓度0.49舌尖,0.72舌的两侧,0.79舌根;



舌面对甜味和咸味的味觉起重要的作用。

舌上腭部对苦味和酸味的味觉也关系。

---1味蕾:由40~60个椭圆形的味细胞-

--2味神经纤维:(味蕾中的细小无髓神经纤维,其捧状的尾部与味细胞接触)



味蕾-味神小束--大脑



(二)影响受味的因素

1.温度:

味觉器官灵敏度与温度

《0℃或高于》80℃抑制;

37℃±25~30℃最敏感。

分子运动速度加快,能够进入味孔的呈味分子就增多。

冷盘、冷拼时,调味调味料稍微多一些。

食物最佳食用温度

热菜温度最好在60~65℃,

凉菜的温度最好在10℃左右。

例如,炸鱼65~85℃,外焦里嫩,鲜香的口味。

凉拌黄瓜饮料10~15℃,清凉爽口。

热牛奶60℃左右,凉牛奶12℃左右;

热咖啡70℃左右,凉咖啡6℃左右;

热茶65℃好喝解渴;

冰激凌-6℃生津解渴。

呈味物质的浓度:直接的影响。

最适宜浓度

食盐的浓度

在汤菜中的浓度:0.8%~1.2%,

炖、煮、焖等长时间加热的菜肴中1.3%~2.0%,

爆炒类急火快炒盐的含量一般为1.2~1.7%。

其他如甜、酸、鲜、辣等味

调整个人的口味喜好以及调味料的种类,通常浓度越大,味感越强。

年龄:味蕾数与年龄

婴幼儿和少年时期的味蕾数较多,婴儿的味蕾随着月份的增加而所增加,,成年后味蕾的存在数量是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直到品不出咸味,或者咸味与酸味混淆。



10个月咸味、甜味、酸味和苦味了,

壮年舌头上一个轮廓乳头所包含的味蕾数目为33~508,平均为250,

老年大约200,

75岁以后,80。

味蕾与唾液唾液的分泌量明显减少

溶解性:

非溶性物质物理味觉(象食物的冷热、黏稠、口感),

溶性呈味物质学味觉味感。

感觉绵白糖比砂糖甜,绵白糖细小,溶解度大,呈味速度快浓度高。

“干炸里脊”用椒盐调味,椒盐为颗粒状味觉产生得较慢,味感较弱;

“烩松肉”的呈味就较快,味感较强。

人的生理及心理状况:

人在身体条件不好时,味觉减弱或变化。

感冒没胃口。

口味嗜好与味觉的差别。

例如,喜欢吃甜的人,最适的浓度相对就高;

喜欢吃咸的人,对咸味的适应性相对就高,感到最适要求的浓度相对也就大;喜食辣椒的人,一般感觉很辣的菜肴,对于他们能只是微辣;

同样对于喜欢吃酸的人,他们对酸味感到最适的浓度相对就大。

反感排斥的心理作用

如些人对香葱、蒜等特别反感,只要看到菜肴中葱、蒜,就会感到恶心。

羊肉一种排斥现象但如果他们不知道是羊肉,则能会吃得很味道。

另外,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季节等也会造成人们的味觉上的差别,如在盛夏,人们多喜欢口味清淡的菜肴,对油腻、浓厚的味道排斥感;在严冬,人们多喜欢吃一些口味浓厚的菜肴。

二、味觉种类

(一)心理味觉

心理味觉是指食品的色泽、形状以及就餐环境、季节、风俗、生活习惯等因素对人味觉产生的心理反应。

1.环境:优雅的环境、美观的菜肴,心旷神怡、卫生条件很差,周到、文明、热情的服务,和谐热烈的就餐气氛,心情愉快,食欲增加,反之没食欲,没胃口。

2.色泽:暖色调的食品能增加食欲,

(1)红色:能促进人们的食欲,使人精神振奋;给人们以热烈、激情奔放、美好的感觉。

能使人感到充实、饱满、鲜甜、甘美,成熟、富营养、给人以味觉鲜明、浓香味美、酸甜的快感,

红颜色的食物:如火腿、肴肉、盐水虾、樱桃肉、酱汁鱼、香肠、山楂糕、胡萝卜等。

(2)黄色:具最高的明度,醒目大方,给人以光明、辉煌、灿烂、轻快、柔和、充满希望的印象。

黄色的食物使人感到甜美、香酥、丰硕;鲜谈的柠檬黄色还纶人以酸甜的印象。如蛋黄糕、蟹黄、橘子、菠萝、金针菜、黄胡萝卜、咖喱粉等。

(3)绿色:是大自然的主宰色。新春的嫩绿,强烈地体现出新生、活泼、温柔、轻盈之感,是最富表现活力的色彩;绿色的食物能给人以清新、爽口之感;而且绝大多数的植物原料都呈现出淡绿、嫩绿、葱绿、浓绿或翠绿等,

如黄瓜、青菜、香菜、花菜、菠菜、芹菜、青豆、嫩蚕豆、丝瓜等。

(4)茶色(包括咖啡色、褐色):给人浓郁、芬芳、庄重之感,同时显得味感强烈。

如酱、酱猪肝、熊掌、水发海蜇头、茶蛋、鸭肫、肉松等原料。

(5)紫色:属于忧郁色,常能损害味感。能给人以淡雅、内在、华丽、脱俗之感。紫色原料带皮茄子、圆葱、紫菜、红小豆、豆沙、葡萄等。

(6)白色:

是味觉较丰富的颜色之一,能给人以贞洁、软嫩、清淡之感;另外它还是最好的衬色和协调色,多数颜色都能和白色搭配组合取得调和的效果。

如糖、盐、白醋、熟蛋白、净熟鱼肉、熟乌鱼、熟扇贝、熟海蛏、熟肥肉、熟虾仁、热鸡里脊、熟鸡脯肉、熟猪白肚等。另外,还白薯、山药、山芋、大白菜、包心菜、茭白、黄豆芽茎、绿豆芽茎、白果、莲子、藕、白萝卜、精粉、大米粉、淀粉、糯米粉、油炸粉丝、水发龙口粉丝、豆腐、白豆腐干、豆腐皮、银耳、白蘑菇等。

(7)黑色:在菜肴中虽苦感但应用得好,能给人味浓、干香、耐人寻味的印象,黑色虽不太能引起食欲,但它和其他色彩组合时也属于极好的衬色,以充分反衬出其他色的光感和色调,黑色和红色组合效果最佳。

(8)蓝色:是一种很难引起食欲的颜色,常给人不香的感觉。

红色最能促进人们的食欲

;橙色次之;

黄色稍逊,但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

黄绿色更低;

绿色略回升;

紫色、蓝色对食欲的促进作用就比较差了。

季节与色泽与烹调方法

冬季深色,如红、黑等,因此多采用红烧、红焖等烹调方法;

夏季清淡,凉拌、滑炒等烹调方法。

菜肴的形状与心理味觉,

完整优美的造型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增加人们的食欲,反之,同样的原料,如造型不美,不完整,就会起到相反的结果。例如:对糖醋鱼、红烧鱼,人们往往习惯吃带头尾的整鱼,如果这鱼缺头少尾,就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或者怀疑鱼的新鲜度,或者怀疑是否人动过筷,结果影响到食欲;又如吃猪头通常要切碎,如果带着鼻子或耳朵一起上餐桌就会令人厌恶。











物理味觉

物理味觉是指食品的硬度、粘度、温度、咀嚼感、口感、触感等物理因素或指标对口腔的刺激或咀嚼而产生的物理刺激,

如:“糖醋里脊”外焦里嫩;

“清炒虾仁”脆嫩爽口;“

五香肉干”则具一定的硬度和较强的耐咀嚼性;

而元宵又柔软、粘糯,并具一定的热度和咀嚼性等。

化学味觉

化学物质引起的味觉和嗅觉,烹调中的调味均是化学味。

目前各国对化学性味觉的分类,

如中国称酸、甜、苦、辣、咸五味;

日本称酸、甜、苦、咸、鲜(辣)五味;

欧美称酸、甜、苦、咸、金属味、碱味六味;

印度称咸、酸、甜、苦、辣、淡、涩、不正常味八味等等。

味觉现象

味觉的奇妙变化;

做菜关键在于调味,化学结构和性质物质组合,

各种味之间的相互作用:大体上分为:对比、转化、相乘、相消四种。

对比现象是触觉感觉加强

转化是变味是化学变化

相乘是混合味味感倍增

对比现象

例如,“要想甜,加点盐”,蔗糖加食盐,更甜。

10%蔗糖0.015%的食盐,

15%的蔗糖0.017%的食盐,

25%的蔗糖溶液0.006%的食盐,

50%的蔗糖溶液中0.002%的食盐。

味精某种腥味,加食盐才鲜味。

鲜汤加食盐,“提鲜增味”。

豆沙馅、枣泥馅等面点馅料,加食盐增加甜味感。

吃菠萝沾一些淡盐水,去除涩味,增甜。

菜品品尝觉得淡,再放些盐后,淡,第三次再放盐,觉得合适了,但实际上这时能已经加盐加多了尤其是在菜品品尝比较时,更应这样。

与味细胞的有关

主菜先吃,否则会觉得其他菜淡而无味如后先吃鲜美十足的螃蟹,。

宴会中适时地饮用茶水去余味,使下道菜的味道更加纯正。

味的转化味的相乘转化作用令其他物质的味觉发生变化化学变化。

例如,口渴时,水甜;

尝过食盐或苦味的奎宁后,饮用冷开水,产生甜味。

食入非洲“神秘果”,吃酸味,却感觉甜味。(糖蛋白的存在,即使是在2ppm(百万分之二)的极低浓度下,这种糖蛋白也能使得酸味物质转变为持续几小时的甜味,由于这种奇迹般的转味现象产生。)

“鱼咬羊”、“鱼藏羊”等菜肴,鱼不腥、羊不膻。

糖、醋、酱油组成的糖醋味,甜、酸、咸要比原来的本味适口得多。

品尝下一道菜前,白开水或茶水漱口,洗涤口腔,降低消除味道转化影响,提高味蕾敏感性。



相乘现象混合味味感倍增。不是和是乘积的效果

甜味剂甘草酸铵本身的甜度为蔗糖的50倍,二者混合后,其甜度增大到蔗糖的100倍。

强力味精的出现:

氨基酸类和核苷酸类鲜味剂:95克味精(氨基酸类鲜味剂)与5克肌苷酸(核苷酸类鲜味剂)相混合,鲜味相当于600克味精。

如在制作某些炖、煨的菜肴(如佛跳墙等)时,

如将富含肌苷酸的动物性原料(鸡、鸭、蹄膀、猪骨、鱼、蛋等),与富含鸟苷酸、鲜味氨基酸和酰胺的植物性原料(竹笋、冬笋、香菇、蘑菇、草菇等)混合在一起进行炖、煨。

相消现象混合后,比原来味感减弱。

例如,食盐、砂糖、奎宁、醋酸分别呈现咸、甜、苦、酸四种不同的味觉,

任何两种以适当浓度混合后,会使其中任何一种味感要比单独存在时的味感要弱。

不慎把菜的味调得过酸或过咸时,加入糖。

寺院的味觉仿生方面(如素菜荤味)。

献花(0)
+1
(本文系森林的氧吧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