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歌唱中力的控制(转贴)

 chenyige 2014-08-25
歌唱中力的控制
 
 
 
摘要:“力”控制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声音与演唱的表现。用力正确唱出来的声音美妙动听;用力不正确唱出来的声音不动听。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歌唱总力的控制。
 
关键词:用力   声音   歌唱
 
 
人们在干活时,有了力才能干得动。因此,用力是干活的前提。用力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要发出声音必须用力。因此,用力是歌唱的必要前提。用力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好坏。圣·法朗西斯·得·萨勒斯(St.Francis  de  Sales)说过:“没有东西像温柔那样有力;没有东西像真正的力量样温柔。”对待歌唱的机器必须温柔,而在这种温柔中蕴藏着力量和坚定性。歌唱的正确用力就是该用力的肌肉一定要用上力,不应该紧张的肌肉要真正的放松。有的紧有的松,又紧又松,松紧对立统一才是从辨证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歌唱不用力是发不出声音的,如果用力不正确也发不出好的声音来。因此,在歌唱中,“力”控制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声音与演唱的表现。用力正确唱出来的声音美妙动听,自然悦耳,而且自己唱起来也会觉得很省力;用力不正确唱出来的声音不好听,不自然,而且会感到费力,也不利于发声。
 
一.   歌唱的姿势
 
歌唱是身体肌肉群运动震动的产物。声音的好坏取决于身体如何用力,向什么地方用力和用力点的准确与否。这种身体的用力最基本的前提是歌唱的姿势。姿势不正确必然会影响发声,它们是一种因果关系。一般歌唱时都是站着的,但歌剧中还会有坐着、躺着、等姿势,所以最好的姿势应该是最自然、最舒展、最美的。
歌唱的姿势与发声的力量是一种有松有紧,对立统一的关系。放松有三点:一是下巴放松;二是喉头(包括舌头)放松;三是上胸放松。用力的肌肉也有三点:一是“丹田”(即下胸与腹部、横隔膜对抗又结合)用力;二是脑后(即后颈机能向下收缩,咽壁站定着力)用力;三是上腭(即软、硬口盖向上并微笑打开)用力。将放松与用力结合我们可以看到:“胸挺腹自收”是胸腹联合呼吸法的基本姿势,这个姿势最能体现丹田用力。经常会有人说唱歌时要有抬钢琴的感觉,这抬钢琴的姿势其实就是胸挺腹自收。“平视稍抬头”是指歌唱者发音是眼睛向前平视,头稍向上抬起。抬头向上张嘴即可体现上腭向上打开用力,又可促成脑后着力。上腭向上打开使上力,下巴就自然能发松后退。脑后着力使上了力,喉头放松向下就不难了。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吉利在唱C3时的状态就是稍抬头的。如果在唱时驼着背、低着头,发音管和共鸣腔体的状态必然会受到影响,唱出来的声音会挤卡僵硬、不流畅;如果挺着肚子、凹着胸,不但会影响肺的正常冲气量,还会影响正常的呼吸肌肉群和可变共鸣腔的活动,使声音憋住唱不出,使声音挤压紧滞。
歌唱的姿势也是一种外在的表演。观众来看你的演出不仅要听你唱的怎样,还要看你的台风、形体。歌唱不仅要给予听众听觉上的美感,更要给予视觉上的美感。因此,掌握正确的姿势是歌唱的第一步,是最基础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   上腭的主动抬起
 
要张开嘴巴只有两种方法:即下巴用力向下张开和下巴基本不动上腭往上张。人们在日常说话时很自然的都会选择下巴用力而不会选择上腭往上抬这种费力的做法。现代人平时都在一个比较小的环境里活动,在大的会场里讲话可以用扩音,要和离得远一点的人说话可以打电话,因此,声音只要亲切好听就行,不用发出很响的声音,下巴也不需要用多大的力。而歌唱的时候要发出不同于说话的音亮,如果还用说话的方式来发音,下巴就必须用很大的力量,这就会造成致命的错误:喉部肌肉非常紧张,喉头向上挤卡。喉头的作用是向下挡气以保护声带,如果喉头不起挡气作用,那下巴就会很自然的去用力帮忙,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发高音时气流是非常强的,如果这时喉头向上挤卡不起挡气作用,声带挡不住,假声带的边缘往往会往下移动,甚至直接压迫声带以帮助挡气。而且声带在那么强烈的气流冲击下处于纯肌肉操作,无法做正常的震动和调节,常常会处于憋气或漏气的现象。大量的气被内耗或泄掉,两片声带常常会发生不同步的震动,出现振音或晃音。久而久之,声带就会长小结、息肉、结核,甚至促成长期失音的严重后果。
因此,歌唱时下巴一定要放松,不能用力。然而要放松下巴的肌肉就必须放掉天然的张口习惯,在张口时把下巴放松,不让它移动,用头后上部的力量把头抬起,充分运用上腭的力量促使口往上自然张大。在练习时可把下巴靠在钢琴上,张口时思想集中,在利用上腭和头部肌肉的力量上来把头抬高,而始终要想着把下巴一带完全放松。头抬动时下巴始终放松而靠在钢琴上。做这个练习时要做到养成这样的习惯:每次张口都靠上腭往上抬起及上唇往上张来促成,下巴完全处于被动而毫不紧张的状态。其实我们平时在打哈欠和开怀大笑时就是处于这种状态,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所有人在打哈欠和大笑时都有往上抬头的这个动作,而且都是用上腭的力量把嘴张开,同时把上嘴唇往上张,下巴处于极度放松的状态。没有谁会在打哈欠或大笑的时候是上腭不动而用下巴使劲往下张开的。有很多老师经常会让学生用打哈欠的感觉来唱歌,其实就是要用打哈欠的这种状态和用力方式。因为打哈欠时喉头很容易向下打开,呼吸肌肉群和横膈膜也比较容易充分发挥作用。意大利美声唱法有一个传统特技,那就是“唱在气流上”(Sing on the breath)。其理论依据是“贝诺利氏作用”(即贝诺利氏发现的一个气流动力原理):集中而有力度的气息通过声门,气流即能把完全处于绝对放松的左右两片声带吸住,往中间靠拢发音,而喉肌无须费力。开怀大笑是最能体现贝诺利氏作用的典型,人在较长时间的大笑之后往往会觉得上腭或两腮有些酸,而决不会觉得下巴的肌肉累或酸,而且恐怕还没有哪个人因为大笑而笑坏嗓子吧。
 
三.   脑后的用力
 
加西亚说:“歌唱家的真正的嘴是咽部,因为声音的不同的结构是咽部造成的,脸上的这个嘴不过是让声音透过的一个门道而已。”斯坦尼的说法更坚决,他说唱歌时必须只用咽部为主要的共鸣腔。
有两个共鸣腔是可以相对控制的:一个是鼻咽腔,它的容积是不能改变的,但是它可以被隔绝或被打开来与其它共鸣腔串通,它在共鸣作用上起的多少影响,是看它如何被打开来控制的;另一个共鸣腔是那个会产生频率2800的共鸣腔,这2800就是给歌声有“心儿”。这个音质中的无价之宝,是发声上端的会厌周围组织所形成的共鸣室造成的。咽部必须按一定的姿势很好地调节才能发出带有2800高频率的音色,音色越浓咽部两侧的后柱肌肉越紧张。缩小咽部的主要咽肌共有三对:咽括约下肌、咽括约中肌、咽括约上肌。此三对肌肉皆从靠近咽腔两旁的前部发出,往后而又往上饶着两边的咽壁环行,至咽后壁的背后处,两边的肌肉即互相连接。故倘两边的肌肉同时用力,即相互拉紧,而由咽后壁压迫使其缩小。因此,要想自如的调节咽部共鸣腔,就要锻炼用来缩小的三对主要咽肌。
卡鲁索夫人在她撰写的有关卡鲁索生前事迹的书中谈到卡氏的练声方法时写到:卡鲁索常常对着镜子练声,他把口张得特别大,把舌头伸的很长,像要给医生检查喉咙那样,然后发很尖锐而“位置”很高的音来练习。这个练习的姿势很特殊,舌骨的后部提的很高,而舌骨与甲状骨之间扩大许多,习惯用挤紧喉头的方法发音(即把舌骨挤压在甲状骨上面来发音。一般人用天然说话的发音方法歌唱,自然会有发音时舌甲卡的很紧的现象)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很难发出声音。因为做这样的姿势虽然一方面破坏了天然发音的条件,但另一方面却建立了一个新的发音条件。作这个练习要求把口往上尽量张大而让下巴肌肉完全放松,这样茎突舌骨肌与舌骨和舌后部的距离极端缩短,这时咽肌要用力工作就会很方便。作这个练习时,不论口张多大,下巴舌部一带必须始终放松;而不论发音多响多高,这些部分也必须始终保持放松,而口上部往上张大是颈后肌肉用力促成的。另外还必须感到咽后壁好象略往后退,而咽上部两侧有点往上拎动,像在打哈欠同时又要微笑那样;不然,就是颈后肌肉用力不够,或是下巴肌肉还有点紧张。
歌唱不仅需要生理上的调节,思想上的调节也很重要。如果歌唱时意念在脑后,从思想上轻微后拉,其结果是可以在咽腔得到同等程度的调节,从而使喉腔获得自由和放松,使声音能够自然的飞升和调准到上腭以上的腔体中去。
 
四.   呼吸肌肉群的活动
 
呼吸是发声的动力,通过力的作用控制呼吸肌肉群的活动,来达到控制声音的目的。气与力同声带的关系,好比小提琴的弓与弦同手的关系一样:弓没有手的作用不能自动;而弦没有弓的作用也不能自响。因此,气和力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歌唱发展内在的联系,并熔化在歌唱发音的全部过程之中。平常的呼吸是纯天然的动作,歌唱的呼吸则是高度技术性的、后天训练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有意识的强力呼吸。因此,歌唱是呼吸肌肉群的活动情况和平常的活动的呼吸是有一定差异的。
呼吸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身心安静时的呼吸;第二种是体力劳动时或心情紧张时、兴奋时的呼吸;第三种是大声疾呼时或歌唱时的呼吸。人在身心安静时的呼吸,需要的空气不多,只要把隔膜慢慢地轮流做收缩与放松的动作,就能供给所需要的空气量。作此种呼吸时,胸廓并无明显的改变,只有隔膜慢慢地上下动,遇到需要呼吸较多的空气的时候(即体力劳动或情绪紧张时),就不能单靠隔膜的动作,而需要运用胸腹的各种肌肉了。吸气时,除隔膜照常往下收缩外,胸部有提高肋骨作用的各肌肉也同时收缩,把所有肋骨一起提高,使胸腔容量大为增加,从而吸入大量空气,呼气时只需把隔膜和吸气肌肉群一起放松一起收缩即可。歌唱用的呼气动作与上述第二种呼吸的吸气大致相同,只是多加了几个吸气肌肉的帮忙,使胸腔更加扩大而已。所不同的是,作自然呼吸的吸气时,第一对肋骨是一切动力的支点,故其它的肋骨虽一起提高,这第一对肋骨是不动的。在强力吸气的动作中,因颈部的肌肉和脊上部的肌肉收缩,故第一对肋骨有时也往上略微提高,其目的是为改变动力支点的位置,使胸廓下部较第二种呼吸更加扩大。胸廓下部全面的向各方面扩大时,腹壁的上部因直接连在胸廓之下,也就是连带的向外而又向上的扩大动作。呼气时强力呼气的方法不像前两种自然呼吸的呼气那么简单。平时只要把收缩的吸气肌肉放松,单靠胸廓天然的弹力,就可完成呼气动作;作有意识的强力呼气的过程中,我们非但不可以把收缩的肌肉放松,反而要使全部吸气肌肉继续收缩用力,以维持胸廓的扩大状态。这时胸部四周那些能把肋骨往下拉的肌肉(即生理学上所谓呼气肌肉群),与腹上部的一群肌肉联合起来,逐渐作极有控制性的全面收缩。收缩的力量刚好超过那些吸气肌肉用来支持胸廓扩大的力量,而慢慢地大胸廓压缩下去。呼气的动作,就在这两大群肌肉相对抗繁荣情形之下稳健地完成。
很多学生在唱歌时感觉呼气短促或力量不够,这是因为呼气肌肉群支持胸廓的力量不够,也是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的合作不够和谐。呼吸肌肉群须竭力支持胸廓外,还要呼气肌肉群坚强有力,且能很稳劲的与吸气肌肉群合作进退。倘呼气肌肉群缺乏力量,特别是腹肌的收缩力不够,或是做动作时不够稳劲,气势自然薄弱,如果能把胸廓训练做这种有意识的呼吸,不但呼吸能稳劲,在吸气肌肉群不断压缩胸廓的力量,还可以把这稳劲的呼气强弱自如的改变,以密切配合声带发音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喉部只要负责发声,不必再监带管制出气的任务,负担减轻了,喉部及声带自然感到轻松,也自然能持久,表情也可以运用自如。因此,要学习唱歌一定要积极训练呼气,吸气肌肉群,并要改善吸气是胸廓的姿势,特别要加强腹部肌肉的收缩与稳劲性。可以用缓吸缓呼法、缓吸急呼法、急吸缓呼法、急吸急呼法等来练习。
 
结语
 
有句话叫:“四两拨千斤”,我想声乐尤其需要这种工夫。如果在歌唱时用的是笨劲或是不对的力量,就无法很好的演唱,更不要说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了。歌唱的力要用的巧、用的省,这样,不仅能够常唱不累,更能保护娇贵的声带不受损,使嗓音永保青春。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励政,《歌唱与声音训练》,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2]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5月版。
[3]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4]荷伯特—凯萨利(李维渤译),《心的歌声》,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选编,1978年8月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