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课程
2014-08-27 | 阅:  转:  |  分享 
  
教育史上出现的第一部课程论专著: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



课程:1从狭义上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所有学科或科目的

总和。它主要体现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之中。

2从广义上看,课程是按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学校安排和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身心得到

发展的一切活动。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

活动以及学校环境的影响。广义的课程除了学校的摁扣成表所列出的学科课程之外,

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发展的潜课程。



课程分类:

1从课程形态划分:学科课程:根据各种不同的学科分门别类加以设计的学校课程。

活动课程: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具有生成力的那部分课程。

整合课程:通过合并相邻领域学科的办法,把若干门学科组织在一门综

合的学科中。

主要有以下五个层面的整合:

相邻知识系列的整合:代数、几何等知识系列的整合;

植物、动物、生理卫生、生态环境等知识系列的整合;

...

性质相近学科的整合:物理、化学、生物整合成科学;

历史、地理、道德等整合成社会;

音乐、美术等整合成艺术;

...

人文、自然、社会科学的整合。

文化的整合。

儿童与文化的整合。

2从课程的存在方式划分:

显课程:指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实施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一般有固定教材,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能够进行检测和评价。

潜课程: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它通常包括渗透在教材和教学活动中的被人忽视的各种因素,包括校容校貌、班风学风、礼仪习惯、人际关系、信仰偏见等。

3从课程设置形式划分:

必修课:根据课程计划的统一规定,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科目。有强制性,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选修课: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允许个人选择修习的科目。

4从课程开发过程划分:

理想的课程:专家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设计出来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国家或地方教育委员会认可颁布的课程,是在学校课程计划中所列出的官方课程。

领悟的课程: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而努力去实施的课程。

观察的课程: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在课堂中实际实施的课程。

体验的课程:学生实际领悟到并做出反映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大教学观:教学包含课程。

大课程观:课程包含教学。课程由前期研究、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教学)、课

程评价等几个阶段组成。

课程与教学整合的观念发端于20世纪初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认为课程与教学是一个有机的、共生的整体。课程与教学是同一事件的两个方面。



课程的表现形式:

教学计划:指教师在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安排。

课程计划: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试考查、课程实施。

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计划来确定学生预期的学习效果,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

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国家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



课程资源:课程设计、编制、实施、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

自然资源的总和。

素材性资源:作用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是学生学习、获取或内化的对

象,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

标等方面的因素。

条件性资源:作用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

但它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

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环境等因素。

教材的形式:教科书、教学指导书、自学指导书、实验指导书、补充读物、工具书、挂图、

图表、各种直观教具、各种类型的音像材料。

教科书包括目录、课文、作业、注释、附录等。

教科书的编定与使用:

1正确处理好学科与科学的关系。

学科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系。

2选择适当的教科书编排方法:

直线式:把一门课程的教材组织成为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连贯的直线。

圆周式:逐年扩大范围,但教过的内容以后不再重提。

螺旋式:对一门学科教材中的一些基本原理,采取在各个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

加深程度的办法来编排。

3改革教科书的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所包括的主要项目有:习题作业、课文摘要、课文旁插语、注释说明、课文标题、

图表等。

4教科书的编定技术

5卡法配套教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现代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

1为培养现代公民而加强人文、道德课程。

2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而强调基本学习训练。

3为发展孩子的信息素养而强调信息教育。

4强调课程改革为培养个性和创新精神服务。

课程改革的理念:

1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倡导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倡导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5倡导发展性的课程评价。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

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该比那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2制定新的国家课程标准

3改善课程实施的过程。

4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

5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







献花(0)
+1
(本文系梅魂竹梦00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