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旋转建筑,就像向日葵追逐太阳

 苯墨子社 2014-08-27

需按下按钮,房间就可自行旋转90度;冬天向里保温,夏天向外散热,令住户依照四季变化,调节光线或增加空间。如此冬暖夏凉的房屋不在好莱坞科幻大片里,而在伊朗德黑兰的设计公司Nextoffice笔下的Sharifi-Ha house。

像向日葵般追逐太阳,是多少建筑师梦寐以求的方位。从瑞典马尔默大厦到迪拜的摩天大楼“卡延塔”,都誓将“旋转”进行到底。但拘泥于高度、朝向、格局等,更多的建筑却难以摆脱“活在阴影中”的宿命。

“这件可动的灵活设计再一次践行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风潮,且受到建筑师塞德里克·普莱斯(Cedric Price)和阿基格拉姆学派(Archigram)的巨大影响。”有外媒如此评论。这位作品寥寥却思想超前的先锋派一直反感功能主义,他始终主张,建筑结构和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筑功能和形式之间的固定关系慢慢变弱。“建筑不再是一个固定的‘构筑物’,而应该能够适应各种用途,具有可变性。”

机械结合美学

在伊朗,传统住宅一般都会拥有两个客厅,一个用于夏天,另一个则在冬天使用,而这也是Sharifi-Ha house的设计灵感之源。从外观上看,三个形似木盒的大箱体或藏身屋内,或惊险地半悬空中。别看空间貌似狭小,内里却“深藏乾坤”,地上地下加起来足有七层,办公室、游泳池、健身房面面俱到,且贯通上下,“资源互享”。

除了对环保节能的追求,释放合理空间也是另一诉求。住户可根据自身需要改变房间用途,如将二楼的客房转动,与客厅合体,便“凭空”腾出一个大套单间房。若将三处箱体悉数敞开,“根据季节和光线的照射,对应多重方案和可能性。”Nextoffice的一位代表说。

旋转之外,滑动也是变形的另一捷径。来自英国dRRM建筑设计的一栋英格兰传统农舍就在木质的外壳下包裹着一颗“玻璃心”。神奇的是,重达20吨的木壳可在6分钟内完成伸缩。当木壳与玻璃壳合二为一时,这处农舍有了第二层“肌肤”。完成这次转身的重要功臣,便是木壳之下的滑轮,它由一台电动机带动,效仿了火车轨道的原理。通过这种设计,可以根据需要,控制外壳的收缩程度,来调节舍农内的温度和光线。

以科技之光结合建筑美学,将智能生活带入现实的不只是专业设计公司。在澳大利亚,埃弗林厄姆夫妇就打造了一座能像向日葵般随太阳转动的智能房屋。这座八边形的建筑直径约24米,外围环绕着一条约3米宽的游廊。所有的水管和电路都在中央汇集,整个房屋绕中央转轴做360度旋转,而它的驱动力不过来自两台“比洗衣机马达大不了多少”的电动机。

由于房屋傍山而建,大部分由玻璃和钢材构成,因此屋主人在地下2.5米处埋入一条长约120米的地热管道,以维持室温,并且通过卧室中的一块液晶触屏,控制房屋的转向和角度。“这是一座神奇的房子,你原地不动就可以欣赏不同的景致”,屋主人打趣道,“唯一问题是有时候你会有点晕头转向的感觉。”

建筑中的运动

人类对日月有着近乎痴迷的向往,在所有的古代文明中,几乎都可以发现日月崇拜的痕迹。在迪拜,这个黑金打造的城市,仍在建的月亮塔、灵感来源于火焰和烛光的迪拜四塔,还有号称世界上“最拧巴”的“卡延塔”,一众高楼大厦接连崛起,不断挑战当代建筑的审美判断。

当摩天大楼占领苍穹,深海成了下一片“处女地”。从海洋概念城“Syph”到水下旋转摩天大楼,再到二者的结合“水下刮刀”(Water-Scraper),这些倒立式的海洋概念摩天大楼,构想了另一种乌托邦式的存在。

站在时间的坐标轴上,“上天入海”都足以将建筑功能中的可动性最大化。同时,功能化的表现形式一直是建筑师权衡再三的。普莱斯曾说,“当建筑与人们的活动之间产生矛盾时,建筑也应该能够自由地改变、不断地更新,对环境具有更大的适应性。”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娱乐城”(Fun Palace),就是重视技术和时代的体现。尽管折腾了10年却仍停留在图纸阶段,但这其中的概念被1977年竣工的蓬皮杜中心承袭了下来。

那些外露的管线和钢骨,再一次刺痛了骄傲的巴黎人。就像当初反对埃菲尔铁塔那样,蓬皮杜中心招致了极端的争议。但二十多年后,连苛刻的巴黎人都对这个昔日的“炼油厂”刮目相看,也渐渐接受了它的大胆外形。设计师伦佐·皮阿诺(Renzo Piano)和英国的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对此的解释是,“这幢建筑既是一个灵活的容器,又是一座动态的交流中心。”

“如果说卢浮宫博物馆代表着法兰西的古代文明,那么蓬皮杜中心便是现代巴黎的象征。”高技派(High-Tech)也在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蓬皮杜中心的声名鹊起风行一时。普莱斯随即又抛出,“技术是解答,但什么才是问题?”

可动建筑这种于动态之中的瞬间平衡是恰到好处的。在此种平衡中,可以看出其创造力,以及赋予建筑以有机生命的精神。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亚力山卓·札拉(Alejandro Zaera)如此评价经典的马尔默大厦,“设计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在其精确平衡的结构中,有力的线条成为一个水流的图解,流向整个有机体,展现出生命力。这种线条不仅反映结构的力量,还能够表现在建筑物中的运动。”


(编辑:JZ)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