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汤药大全《二》

 美青 2014-08-27

知柏地黄汤

1方剂介绍   

【处方】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干山药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去皮),丹皮9克,知母24克,黄柏24克。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主阴虚热盛。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医宗金鉴》

2 临证实验

  周某,女,36岁。素有头晕头痛,腰脊酸痛,近月余症益增,每至午后眩晕尤甚,二目干涩,不能久视,饮食一般,大便干秘,五心烦热,口干思饮,经行先期,色鲜量多。舌质红无苔,脉来细数,右尺较大。皆一派阴虚火旺之象。然自视血虚所致,购服人参归脾丸,岂料晕痛益甚。

  《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劳损过度,真阴亏虚,木失水涵则肝阳上亢,故见眩晕头痛;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则二目干涩,不能久视;肝气横逆,藏血失职而经行先期,量多色鲜:舌红无苔,脉来细数,皆为阴虚阳亢之象。治当补肾益阴,滋水涵木,所谓浇苗灌其根,治上求其下,拟知柏地黄汤加味:

  知母10g黄柏10g生地15g山药15g山萸12g泽泻10g茯苓10g丹皮10g女贞子10g菊花10g三剂

  二诊:头晕头痛略减。髓海难填,滋阴最慢,嘱其守方续服,冀收功到自成之效。

两地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上。以及陈士铎《辨证奇闻》卷十一“调经”。

  【组成】大生地30克(酒炒) 元参30克 白芍药15克(酒炒) 麦冬肉15克 地骨皮9克 阿胶9克

  《辨证奇闻》中剂量(按一钱约等于3.7克,一两等于37克计算):

  生地、玄参一两,白芍、麦冬五钱、阿胶、地骨皮三钱。四剂经调。

  【用法】水煎服。药煎好后,阿胶入药汁中烊化。

  【功用】滋阴清热。

  【主治】肾水不足,虚热内炽,月经先期,量少色红,质稠粘,伴有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者。

  【方歌】两地汤方地骨皮,胶芍冬地及玄参,月经先期因虚热,清经凉血复滋阴。

  此方之用地骨、生地,能清骨中之热。骨中之热,由于肾宫之热,清其骨髓,则肾气自寒,而又不损伤胃气,此治之巧也。况所用诸药,又纯是补水之味,水盛而火自平理也。

《辨证录》卷三:两地汤

【处方】 熟地1两,生地1两,玄参1两,肉桂3分,黄连3钱,天花粉3钱。

【功能主治】 喉痹。喉忽肿大而作痛,吐痰如涌,口渴求水,下喉少快,已而又热,呼水,咽喉长成双蛾,既大且赤,其形宛如鸡冠。

【用法用量】 水煎服。下喉即愈,不必2剂。

加减两地汤


方剂介绍【名称】加减两地汤

【组成】生地5钱,玄参3钱,白芍3钱,地骨皮3钱,阿胶(化冲)2钱,焦艾3钱,益母草3钱。

【出处】《中医妇科治疗学》。

【功效】养阴清热。

【主治】阴虚夹热,月经过多,或过期数日不净,色红无块,舌红,苔黄或无苔,脉弦数。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加减】腹痛色黑有块,去阿胶,加延胡炭2钱,蒲黄炭3钱;如经期持续过久,量不太多,原方加乌贼骨1两、茜草根(炒炭)2钱。

月经先期 ,是指月经周期提前 7天以上 ,甚至 1月两潮者。《傅青主女科》两地汤有清热养阴之效 ,笔者以此加减治疗虚热所致的经行先期 6 0例 ,疗效比较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6 0例中年龄最小 1 4岁 ,最大 48岁 ;青春期 3 1例 ,育龄期 1 8例 ,更年期 1 1例 ;月经周期 1 2~ 1 6天 50例 ,1 7~ 2 1天 1 0例 ;病程 2~6个月 3 1例 ,7~ 2 4个月 2 5例 ,2 4个月以上 4例。除月经先期而至外 ,均有月经量少 ,色红 ,质稠粘 ,手足心热。舌红少苔 ,脉细数。辨证属阴虚火旺。2 治疗方法两地汤加减 :龟版 1 5g,玄参麦冬、旱莲草、山栀各 1 0 g,丹皮、白薇各 6 g,生地、地骨皮各 1 2 g。均在月经来潮前 3~ 4天开始服用 ,一般服 6剂 ,若月经仍未来潮 ,则继续服药 ,直至经行。治疗 3个月经周期后判断疗效。服药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物。3 治疗结果经治疗后 ,共有 50例月经周期恢复正常 ,而且月经颜色、质地 ,以及舌象与脉象均随之好转。无效的 1 0例均属病程较长者 ( 2 4个月 4例 ,1 8个月 3例 。。

《傅青主女科》之两地汤加减:药物基本方,生地15g、玄生、白芍各10g,麦冬15g、阿胶(烊化)10g、地骨皮10g、女贞子、旱莲草各20g、龟板(先煎)15g、

肾虚者仙茅15、淫羊藿30。阴虚阳亢,头晕耳鸣加钩藤、石决明各15g。肝经郁热柴胡、栀子、香附各10g。经血量多加仙鹤草、介穗炭、棕榈炭各10g。青春期患者加菟丝子15首乌20山茱萸12.滋肾益阴,更年期加党参山药白术各15g,健脾益肾。 服药7—14剂。
月经周期提前 7天以上 ,甚至 1月两潮者。连续两个周期以上多见。中医理论认为,女性因经、孕、产、乳数伤与血的生理特征,常至阴血相对不足,还有由于青春期阴血未充,肾经未实或更年期素体阴虚等原因,使冲任失调,血海蓄积失常而使月经提前而至,而冲任与肾关系密切,即所谓“经水出诸肾”因此对于本病的治疗应以滋阴清热为主。《傅青主女科》“夫同是先期而来,何以分虚实之易”先期者火气之冲,多寡者水气之验。先期而来多者,火热而水自余也;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也。倘一见先期而来,俱以为有余之热。但泄火而不补水,活水火两泄之,有不更增气病者乎!对月经先期 病机:对先期来者,其经甚多,人以为血热之极也,谁知是肾中之水太旺乎!。又有先期而来直一、二滴者,人以为血热之极也,谁知是肾中火旺而阴水亏乎!此书提出,“火太旺”和“水不足”火太旺应概括为心火盛,肝火旺,血分热和热邪与其他邪相结合(如湿与热结)“水不足”应概括为血虚和肝肾阴亏。而且在“火太旺”和“水不足”之间还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为因果关系。“火太旺”久而损害阴血也会出现”水不足“的病理。反之“水不足”阴不制阳,久而也会出现阴虚内热的病理。当然肾虚不固,脾虚不摄等其他原因也是在辨证中不可忽视的。故从采用两地汤中可以看出
方中,生地地骨皮清骨中之热,骨之热由肾经之热而发,清其骨髓则肾气自清而由不损伤胃气。生地以酒炒滋阴清热而不腻。玄生补肾水降虚火,二者可补肾经,“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为方中主药。阿胶滋阴补血,为辅药,地骨皮清骨中虚热,白芍和血敛阴,麦冬养阴增液,清心除烦,三药共为佐药,可滋阴清热,而到达培本清源之目的。龟板味咸甘性微寒,归肝肾心经,具有滋阴濳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等功能。女贞子味干苦凉,功能补肝肾阴,乌须明目。旱莲草味甘性寒,归肝肾经,补肝肾阴,凉血止血,诸药合用,共凑滋阴清热,凉血调经之功。

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减治疗经间期出血。经间期出血是指两次月经之间,氤氲乐育之时出现的有规律的周期性阴道出血,相当于西医的排卵期出血,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导师金季玲主任医师运用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减治疗经间期出血疗效显著

    

桂附地黄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
  【组成】熟地12克 山萸肉 山药各6克 丹皮 泽泻 茯苓各4.5克 附子(制) 肉桂各3克
  【用法】上锉。水煎服,
  【主治】产后肾虚,遗尿不禁者。
  按:原书用本方治疗上证,更加益智仁、桑螵蛸、补骨脂。

三黄汤

1 《千金》三黄汤

  来源:《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
  主治: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组成: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二分 黄芪三分 黄芩三分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
  加减: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2 三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组成】大黄9克 黄芩6克 甘草3克 栀子27枚。
  上四味,嚼咀。以水1升,煮取360毫升,分三次服。
  【主治】下焦热结,不得大便。
  【加减】若大便秘甚,加芒消28克。

3 三黄汤-《千金翼》卷十五

  【别名】泻心三黄汤、泻心汤
  【来源】《千金翼》卷十五。
  【组成】大黄3两,黄连3两,黄芩3两。
  【主治】三焦壅热,烦躁谵语,腹痛胀满,大便秘结,胬肉攀睛;妇人伤寒6-7日,胃中有燥屎,大便难,烦躁谵语,目赤,毒气闭塞不得流通;心受积热,谵语发狂,逾墙上屋;热证口疳。
  【用法】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3升,分为3服。
  【附注】泻心三黄汤(《活人书》卷十九)、泻心汤(《得效》卷八)。

十全大补汤

【处方】 人参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川芎、地黄(洗酒.蒸.焙)、茯苓(焙)、白术(焙)、甘草(炙)、黄蓍(去芦)、川芎、当归(洗.去芦)、白芍药,各等分。

【炮制】 上一十味,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男子、妇人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疼痛,夜梦遗精,面色萎黄,脚膝无力,一切病后气不如旧,忧愁思虑伤动血气,喘嗽中满,脾肾气弱,五心烦闷,并皆治之。此药性温不热,平补有效,养气育神,醒脾止渴,顺正辟邪,温暖脾肾,其效不可具述。

【用法用量】 每服二大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子二个,同煎至七分,不拘时候温服。

归脾汤

药物组成: 白术1钱,当归1钱,白茯苓1钱,黄耆(炒)1钱,龙眼肉1钱,远志1钱,酸枣仁(炒)1钱,木香5分,甘草(炙)3分,人参1钱。功效: 养血安神,补心益脾,调经。主治: 思虑伤脾,发热体倦,失眠少食,怔忡惊悸,自汗盗汗,吐血下血,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以及虚劳、中风、厥逆、癫狂、眩晕等见有心脾血虚者。现代临床常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子宫功能性出血等属于心脾血虚者。 用法用量 :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补血方剂

  【简介】本方来源于《正体类要》。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发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以及脾不统血所致的便血,妇女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者。

  【组成药物】白术 9克,获神 9克,黄芪12克,龙眼肉12克,酸枣仁12克,人参6克,木香6克,炙甘草sg,当归9克,远志6克。

临床治疗研究

  归脾汤具有改善骨髓微循环,增加骨髓造血组织,促进多能干细胞进多能增殖分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发育成熟,延长中性粒细胞寿命等作用。还有促进白蛋白合成,增加血红蛋白量,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作用。中医认为头晕乏力入睡困难。主要是血不足.心主血脉,藏神,脾主运化,为生血之源。思虑过度,劳逸失调,则心脾两伤.,溶血不足,心失所养, 则心悸健忘。阴不歛阳,神不守舍,则寐而不实. 思虑不独耗心血脾血,且伤心气,脾气。由于血少不能上奉于脑,气弱清阳不能上升,则头晕目眩.气血亏虚则肢倦神疲。归脾汤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龙眼肉、酸枣仁具有健脾理气,化湿。湿邪可化,因此头晕如蒙可以治愈,如果如果湿邪已除如有入睡不眠去半夏,厚朴.茯苓改为茯神,方中可加五味子,柏子仁,养心安神,也可以根据病情加入龙齿,龙骨,牡蛎,珍珠母以镇静安神。也可以在大队的补气养血中配伍少量肉桂,以温宣阳气,鼓舞气血之生长. 心脾虚治疗较慢,湿邪除去较快,逐步根据症状加以调理,一至两周湿邪可除,三到四周可以痊愈。

《重订严氏济生方》:归脾汤

【处方】 白术 茯神(去木)黄耆(去芦)龙眼肉 酸枣仁(炒,去壳)各30克 人参 木香(不见火)各15克 甘草(炙)7.5克

【制法】 上哎咀。

【功能主治】 健脾益气,补血养心。治思虑过多,劳伤心脾,健忘怔忡。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枣子1枚,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重订严氏济生方》


《正体类要》卷下:归脾汤

【拼音名】 Guī Pí Tāng

【别名】 加味归脾汤(《古今医鉴》卷十一)、归脾养营汤(《疡科心得集》)、归脾丸(<<中国医学大辞典》)。

【处方】 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耆(炙)龙眼肉 远志 酸枣仁(炒)各3克 木香1.5克 甘草(炙)0.9克 人参3克

【功能主治】 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发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以及脾不统血所致便血,妇女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者。现用于心脏病,神经衰弱,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属心脾气血两虚者。

【用法用量】 上药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备注】 本方是在严氏《济生方》归脾汤的基础上加当归远志而成,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证。方中以参、耆、术、甘草温补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酸枣仁、茯苓远志宁心安神;更以木香理气醒脾,以防补益气血药腻滞碍胃。组合成方,心脾兼顾,气血双补。

【摘录】 《正体类要》卷下


《济生》卷四:归脾汤

【处方】 白术1两,茯苓1两(去木),黄耆1两(去芦),龙眼肉1两,酸枣仁(炒,去壳)1两,人参半两,木香(不见火)半两,甘草(炙)2钱半。

【功能主治】 解郁,养脾阴。主思虑伤脾。健忘怔忡,吐血下血。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各家论述】 《医碥》:脾气虚寒,不能运血归经,故用参、耆、术、草以补脾,又用木香引之;气虚则易散,故用枣仁以敛肝;血不归经则心失所养而不宁,故用圆眼肉、茯神以补心。

【摘录】 《济生》卷四


《胎产指南》卷七:归脾汤

【处方】 橘红、胆星、茯神、杏仁、人参当归甘草、半夏、枳实、川芎、柏子仁、五味子、白术、圆眼。

【功能主治】 产后身热感风,痰结胸膈,心经蓄热,以致遍身麻痹,手足牵搐,口痰盛,言语无伦。

【摘录】 《胎产指南》卷七


《辨证录》卷六:归脾汤

【处方】 人参3钱,茯神3钱,炒枣仁5钱,远志1钱,麦冬3钱,山药3钱,当归3钱,广木香(末)3分,黄耆2钱,甘草3分。

【功能主治】 补心。主心包膻中之火炽甚,口干舌燥,面红目赤,易喜易笑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辨证录》卷六


《种痘新书》卷十二:归脾汤

【处方】 人参1钱2分,白术1钱2分,茯神1钱2分,黄耆1钱2分,地骨皮1钱2分,甘草3分,木香5分,远志1钱(去心),枣仁1钱。

【功能主治】 女子闭经,血海干涸,适产出痘。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本方加柴胡、出栀,名“加味归脾汤”。

【摘录】 《种痘新书》卷十二


《会约》卷十五:归脾汤

【处方】 人参当归身2钱,黄耆1钱半(蜜炒),白术1钱半,茯神1钱半,枣仁(炒,研)1钱,远志6分,炙草8分,陈皮7分。

【功能主治】 产后心血虚损,心无所主而觉痛。

【用法用量】 桂圆肉、莲肉为引,水煎服。

【摘录】 《会约》卷十五


《古今医彻》卷三:归脾汤

【处方】 人参1钱,石斛1钱(盐水炒),远志肉1钱(甘草汤浸,焙),茯神1钱,枣仁1钱(炒熟,研),白术(土炒)1钱,炮姜5分,木香5分,石菖蒲5分,柴胡3分,炙甘草3分,当归身7分,桂圆肉5枚。

【功能主治】 中气不足,思虑过度,饥饱失时,劳役不节,而致中脘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

脾疼者,脉见软弱,中气已虚,去当归、耆、术,少加柴胡

【摘录】 《古今医彻》卷三

 

    平胃散

药物组成

  组成方歌:平胃陈苍甘草厚
  煎,去姜枣,食前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苍术五斤(9克) 厚朴(姜制)(6克) 陈皮(去白) (9克)各三斤二两 甘草(炙)(3克)三十两
     功效:燥湿健脾,消胀散满     
适应症:脾土不运,湿浊困中,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有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舌不红,苔厚腻。
禁忌: 脾虚无湿或阴虚之人,症见舌红少苔,口苦而渴,或脉数者,都禁用。 
  本方是燥湿祛痰,行气健脾剂。苍术燥湿健脾为君药,厚朴除湿散满为臣药,陈皮理气化痰为佐药,甘草、姜、枣调和脾胃为使药。大凡脾胃病变,只要属于所谓脾胃湿滞,呈现胸腹胀满、口淡食少、舌苔白厚而腻主症的,都可用它来治疗,所以古人说它是“治脾圣药”。后世有许多健胃方剂,都是从它扩展演变而来。
    平胃散所治脾胃不和,是由痰湿留滞,困遏脾胃,或感受山岚瘴气,或水土不服所致。脾胃被困,则升运和降失常,诸症遂起。方中苍术苦辛温燥,最善燥湿健脾,故重用为君。厚朴苦温芳香,行气散满,助苍术除湿运脾,是为臣。陈皮理气化滞,合厚朴以复脾胃之升降;炙草、姜、枣调补脾胃,和中气以助运化,都是佐使。诸药相配,共奏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用治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溃疡病及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均有一定疗效。唯方中诸药多苦辛温燥,易耗阴血,故孕妇不宜。

平胃散

【处方】 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甘草(炒)三十两。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并宜服。

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二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

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平胃散

【别名】 受拜平胃散(《杂类名方》)、节金饮子(《普济方》卷一九七)、神效平胃散(《保命歌括》)。

【处方】 苍术120克(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厚朴90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陈橘皮60克(洗令净,焙干)甘草30克(炙黄)

【制法】 上药四味,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治湿困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常多泄泻,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2片,大枣2枚,同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备注】 方中重用苍术燥湿运脾为君;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为臣;陈皮行气化滞为佐;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成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

【摘录】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龙胆泻肝汤

本方在临床上,多用于阴虚而不甚、阳亢而不烈之高血证及滴虫性阴道炎、阴痒、带下等证,皆有一定疗效。

方剂一

  方名:龙胆泻肝汤 。 
  出处:本方之源,尚难确定。暂用见于《医方集解》 
  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龙胆草(6克) 黄芩(9克) 山栀子(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8克) 生地黄(20克) 柴胡(10克) 生甘草(6克)
  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本方常用于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禁忌:本方药物多为苦寒之性,内服每易有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或多服、久服皆非所宜。 
  方解: 本方治证,是由肝胆实火,肝经湿热循经上扰下注所致。上扰则头巅耳目作痛,或听力失聪;旁及两胁则为痛且口苦;下注则循足厥阴肝经所络阴器而为肿痛、阴痒。湿热下注膀胱则为淋痛等症。故方用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本方泻火除湿两擅其功的君药。黄芩、栀子具有苦寒泻火之功,在本方配伍龙胆草,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除。肝主藏血,肝经有热,本易耗伤阴血,加用苦寒燥湿,再耗其阴,故用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使标本兼顾。方用柴胡,是为引诸药入肝胆而设,甘草有调和诸药之效。综观全方,是泻中有补,利中有滋,以使火降热清,湿浊分清,循经所发诸证乃克相应而愈。 
  化裁: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以助泻火之力;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甚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火解毒。                                                                                                                                    附方:泻青丸、当归龙荟丸 
  附注:本方为治疗肝经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辩证要点。 方剂比较: 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皆为泻肝经实火之剂,其不同点在于:龙胆泻肝汤泻肝火并能清利湿热,且能兼顾滋养阴血,使祛邪不伤正用治肝火上炎,湿热下注证;泻青丸泻肝火,并能疏散肝胆郁火,宜于肝火内郁证;当归龙荟丸则备集大苦大寒之药,着重于泻实火,使从二便分消,乃攻滞降泻之剂,用治肝经实火证,非实火上盛不可轻用。 
方剂比较:
  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皆为泻肝经实火之剂,其不同点在于:龙胆泻肝汤泻肝火并能清利湿热,且能兼顾滋养阴血,使祛邪不伤正用治肝火上炎,湿热下注证;泻青丸泻肝火,并能疏散肝胆郁火,宜于肝火内郁证;当归龙荟丸则备集大苦大寒之药,着重于泻实火,使从二便分消,乃攻滞降泻之剂,用治肝经实火证,非实火上盛不可轻用。

2 方剂二     

【组成】 龙胆草(6克) 黄芩(9克) 山栀子(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8克) 生地黄(20克) 柴胡(10克) 生甘草(6克) 【方诀】 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方组趣味记忆】 黄子龙(推)木车,当地卸柴草。 解:黄(黄芩),子(山栀子),龙(龙胆草),木(木通),车(车前子),当(当归),地(生地黄),卸(泽泻),柴(柴胡),草(甘草)。
  功用】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 跟方一基本相同。】
       方诀】 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方论】方中龙胆草善泻肝胆之实火,并能清下焦之湿热为君,黄芩、栀子、柴胡苦寒泻火,车前子、木通、泽泻清利湿热,使湿热从小便而解,均为臣药;肝为藏血之脏,肝经有热则易伤阴血,故佐以生地、当归养血益阴;甘草调和诸药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之功。

3 方剂三

  龙胆泻肝汤-方剂3-《兰室秘藏》卷下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异名】七味龙胆泻肝汤(《景岳全书》卷五十七)、龙胆汤(《幼幼集成》卷四)。
  【组成】柴胡梢 泽泻各3克 车前子 木通各1.5克 生地黄 当归梢 草龙胆各9克。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便以美膳压之。
  【功用】清利肝胆湿热。
  【主治】肝经实火上攻而成喉口热疮;肝经湿热下注所致小便涩痛,阴部热痒及臊臭。

4 方剂四

  龙胆泻肝汤-方剂4-《疡科选粹》卷四
  【出处】《疡科选粹》卷四
  【组成】柴胡、青皮、龙胆草、山栀、大黄、白芍药、木通、连翘、黄连、滑石各等分。
  【主治】肝经湿热,或囊痈便毒,下疳悬痈,肿焮作痛,小便涩滞,或妇人阴疮痒痛,或男子阴挺肿胀,或出脓水;湿热下疳,肿痛尿涩,及茎缩纵,痒痛,出白津。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5 方剂五

  龙胆泻肝汤-方剂4-《竹林女科证治》卷三
  【来源】《竹林女科证治》卷三。
  【组成】龙胆草5分(酒炒),人参5分,天冬5分(去心),甘草5分,黄连5分(炒),栀子5分(炒),知母5分,黄芩7分,柴胡1钱,五味子3分。
  【主治】暴怒伤肝而动火,产户不闭者。
  【用法】水煎、温服。

6 方剂六

  龙胆泻肝汤-方剂6-《治疹全书》卷下
  【出处】《治疹全书》卷下
  【组成】胆草、山栀(炒)、知母(盐水炒)、黄连(酒炒)、甘草、柴胡、牛蒡、天冬、黄芩、麦冬、元参。
  【功能主治】泻肝化痰。主急惊风。

7 方剂七

  龙胆泻肝汤-方剂7-《医略六书》卷二十一
  【出处】《医略六书》卷二十一
  【处方】龙胆草1钱,软柴胡5分,小青皮1钱半(炒),怀生地5钱,车前子3钱(炒),全当归2钱,黑山栀1钱半(炒),鲜生姜1片。
  【功能主治】肝胆火逆,面肿连颐,脉数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
  【各家论述】恼怒伤肝,肝胆火逆,而湿热不消,循经彻络,故面肿漫连两颐焉。生地滋阴以降胆火,胆草直折以平肝火,青皮破气平逆,柴胡泄热疏肝,山栀降屈曲之火,车前子利湿热之气,当归活血养肝,生姜散郁退肿焉。水煎温服,使火降气平,则湿热自化,而面肿连颐无不退矣。此清热利水之剂,为肝胆火逆颐肿之专方。

8 方剂八

  龙胆泻肝汤-方剂8-《外科全生集》卷四
  【出处】《外科全生集》卷四
  【处方】龙胆草2钱,归尾2钱,银花1钱半,花粉1钱半,连翘1钱半,黄芩1钱半,丹皮1钱,防风1钱,木通1钱,知母1钱,甘草1钱。
  【功能主治】泻肝火,解毒。主牙痈,肝经湿热,小便赤涩,或囊痈下疳,便毒杨梅。
  【用法用量】水煎服。

9 方剂九

  龙胆泻肝汤-方剂9-《症因脉治》卷三
  【出处】《症因脉治》卷三
  【组成】胆草、柴胡、黄芩、山栀、连翘、知母、麦冬、川连、人参、甘草。
  【功能主治】肝火腹胀,目睛黄,两胁痛,小腹胀急,或攻刺作痛,或左边胀甚,小便赤,夜不得寐,脉左关弦数。

10 方剂十

  龙胆泻肝汤-方剂10-《医统》卷六十
  【出处】《医统》卷六十
  【处方】龙胆草8分,升麻3分,柴胡3分,羌活根1钱,酒黄柏1钱,防风根2钱,麻黄根2钱,苍术5分,猪苓3分,泽泻3分,藁本2分,红花2分,当归2分,黄芩5分,炙甘草3分。
  【功能主治】尿黄,臊臭淋沥,两丸如水,汗浸两胯,阴头亦冷。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作1服。水2盏煎,稍热服。
  【注意】忌酒。面。

11 方剂十一

  龙胆泻肝汤-方剂11-《伤寒大白》卷三
  【出处】《伤寒大白》卷三
  【处方】龙胆草、柴胡、黄芩、川黄连、麦门冬、陈胆星、知母、甘草、真青黛、山栀。
  【功能主治】肝胆有火,目不能合;胆涎沃心,目不得瞑。

12 方剂十二

  龙胆泻肝汤-方剂12-《伤寒大白》卷二
  【来源】《伤寒大白》卷二。
  【组成】胆草、柴胡、黄芩、山栀、川连、知母、麦冬、人参、甘草。
  【主治】肝经血室伏火,而施泄下血。

13 方剂十三

  龙胆泻肝汤-方剂13-《验方新编》卷十一
  【来源】《验方新编》卷十一。
  【组成】龙胆草1钱半(酒炒),归尾1钱半,黄芩1钱(酒炒),泽泻1钱,木通1钱,车前子1钱,生地1钱(酒炒),生甘草1钱。
  【主治】肝胆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


附子理中汤

  【用法】水煎服。附子(6g)人参(9g) 干姜(9g) 甘草(炙,9g) 白术(9g)

主治

  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下焦虚寒火不生土脘腹冷痛,呕逆泄泻。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附子理中汤

处方

人参白术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各二钱。炙甘草,一钱。

功能主治

中寒中湿呕逆虚弱。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前服。如血少加当归(一钱),同煎服。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口齿类要》:附子理中

处方

茯苓2钱,白芍药2钱,附子2钱,人参2钱,白术4钱。

功能主治

疮疡脾胃虚寒,或误行攻伐,手足厥冷,饮食不入,或肠鸣腹痛,呕逆吐泻。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口齿类要》


《医学传灯》卷上:附子理中汤

处方

人参、白术、炮姜甘草肉桂、附子、黄耆

功能主治

先有房事,胃气衰微,口食寒物,鼻吸冷气,中宫不能担当,寒邪直入少阴肾脏,腹痛唇青,四肢厥冷,脉来沉微,一息三至。

用法用量

有汗,宜加五味;自利,宜加茯苓,更加丹参

摘录

医学传灯》卷上


《回春》卷二:附子理中汤

处方

大附子(炮,去脐)、干姜、吴茱萸(炮)、官桂、人参、当归、陈皮厚朴(姜炒)、白术(去芦)、甘草(炙)。

制法

上锉。

功能主治

寒厥倒。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热服

摘录

《回春》卷二


《麻症集成》卷四:附子理中汤

处方

洋参、焦术、附子、干姜、枳壳

功能主治

麻后寒痢而呕,腹痛。厥冷吐蛔,脉沉无力。

摘录

《麻症集成》卷四


《良朋汇集》卷二:附子理中汤

处方

大附子(麦面包煨,去皮脐)、人参、白术、干姜(炒)、肉桂、陈皮、茯苓各等分,甘草(炙)减半。

功能主治

阴寒身战而重,语言声轻,气短,目睛口鼻出冷气,水浆不入者。

用法用量

以水2钟,加生姜1片,大枣2枚煎,热服。

摘录

《良朋汇集》卷二


《寿世保元》卷三

组成

白术1钱5分,干姜8分,人参2钱,白茯苓(去皮)3钱,砂仁1钱,厚朴(姜汁炒)8分,苍术1钱5分(米泔浸,炒),熟附子8分,甘草(炙)8分。

主治

泄泻,肚腹疼痛,四肢厥冷。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制备方法

上锉。


三因》卷二

别名

理中汤、附子补中汤、参附理中汤

组成

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功效

补虚回阳,温中散寒。

主治

胃虚寒,腹痛食少,泄利呕逆,口噤肢厥,以及寒厥痼冷霍乱脏毒阴斑瘴毒,喉肿疮疡,口舌生疮,脉沉迟或沉细;并治阴盛格阳发热烦躁

用法用量

每服4大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服,不拘时候。口噤则斡开灌之。

《不知医必要》卷一

组成

党参(去芦,米炒)1钱5分,茯苓1钱5分,白术(净,炒)2钱,制附子2钱,干姜(炒黄)1钱,炙草1钱,大枣2枚。

主治

病初起,寒邪直中三阴腹冷痛,吐清沫,利清谷,踡卧,肢冷囊缩,吐蛔,舌黑而润。


《镐京直指》

组成

西潞党3钱,熟附子1钱5分,炮姜1钱,煨肉果1钱,江西术2钱(炒),白茯苓3钱,炙甘草8分。

主治

脾脏虚寒,下利清谷,六脉细弱,舌白无滑。


《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

黑附块5钱,别直参3钱,清炙草8分,川姜3钱(炒黄),冬白术3钱(炒香),生姜汁1瓢(冲)。

功效

热壮脾肾,急救回阳。

主治

卒中阴寒,口食生冷,病发而暴,忽然吐泻腹痛,手足厥逆冷汗自出,肉瞤筋惕,神气倦怯,转盼头项如冰,浑身青紫。

各家论述

此证惟陡进纯阳之药,迅扫浊阴,以回复脾肾之阳,乃得收功再造,方中以附、姜辛热追阳为君,臣以参、术培中益气,佐以炙草和药,使以姜汁去阴浊而通胃阳。妙在干姜温太阴之阴,即以生姜宣阳明之阳,使参、术、姜、附收功愈速。

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是一剂活血祛瘀方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瘀血。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组成 :当归 生地各9克 桃仁12克 红花9克 枳壳 赤芍各6克 柴胡3克 甘草3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牛膝10克

 病机 : 胸中血瘀,气机阻滞。

辩证要点 :胸痛,痛有定处,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现代运用 :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与肋软骨炎之胸痛,以及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精神抑郁等属瘀阻气滞者。

配伍特点 :活血与行气相伍;祛瘀与养血同施;升降兼顾。

功用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 :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3妇人血瘀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现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头痛、顽固性低热、眼底出血等属瘀血内阻,日久不愈者。

主要适应病

  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综合征、脑外伤后遗症、脑水肿、脑血管病、癫痫、脑囊虫、脑积水、脑动脉硬化、眩晕、麻痹震颤、精神分裂症等。

    心血管系统病症:如冠心病、心绞痛、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无脉症、血栓性静脉炎等。

     消化系统病症:如溃疡病、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呕吐、呃逆等。

     妇产科病症:如原发性痛经、流产后腰痛或出血、产后身痛、月经失调、不孕症、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等。

  其它:色素沉着、尿血、多汗症、低热、乳房纤维瘤、三叉神经痛、脑瘤、慢性荨麻疹、痒疹、慢性咽炎、盗汗、哮喘、胸壁挫伤、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及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等。(选自《中国历代名医学术经验荟萃丛书》)

        本方从桃红四物汤化裁而来,不仅可行血分之瘀滞,又可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袪瘀又能生新,使“血府”之瘀逐去而气机畅通,从而诸证悉除,故名“血府逐瘀汤”。 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祛瘀;当归、生地养血化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牛膝破瘀通经,引瘀血下行;桔梗开肺气,引药上行;甘草缓急,调和诸药。共奏活血调气之功。                                                                                                    【方名】加减血腑逐瘀汤

【处方】生地12克、川芎5克、红花5克、桔梗5克、桃仁5克、当归9克、赤芍9克、牛膝9克、柴胡9克、佩兰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适用病症】用于瘀血内阻、郁而发热、瘀热扰心、心神不宁、行气活血、化瘀清热。

桃红四物汤

桃红四物汤为调经要方之一,是《玉机微义》转引的《医垒元戎》中的一个方子,也称加味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这一方名始于见《医宗金鉴》。该方由四物汤加味桃仁、红花而成,功效为养血活血。现代研究表明,桃红四物汤具有扩张血管、抗炎、抗疲劳、抗休克、调节免疫功能、降脂、补充微量元素、抗过敏等作用。
组成:当归15克、白芍10克、熟地黄15克、川芎8克、桃仁9克、红花6克
主治妇女月经不调及痛经。笔者临床运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皮肤科疑难杂症,每奏良效,治疗宜舒肝健脾养血调经。  

简介:

【功用】养血活血。

【主治】血虚兼血瘀证。妇女经期超前,血多有块,色紫稠粘,腹痛等

桃红四物汤(原名:加味四物汤)桃红四物汤以祛瘀为核心,辅以养血、行气。方中以强劲的破血之品桃仁、红花为主,力主活血化瘀;以甘温之熟地、当归滋阴补肝、养血调经;芍药养血和营,以增补血之力;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以助活血之功。全方配伍得当,使瘀血祛、新血生、气机畅,化瘀生新是该方的显著特点。“在这四味药中,当归可减轻经前症候群的疼痛、腹胀、阴道干涩及忧郁情绪;熟地含有甘露醇、维生素A等成分,能使当归补血活血疗效增强;川芎可治血祛风,调节子宫收缩,其中富含的维生素E是抗氧化剂,还能影响内分泌系统,减轻乳房不适、焦虑及沮丧等症状。纵观全方,不但可滋补血气,红润脸色,更可帮助治疗头晕目眩、月经不调或闭经。”
 加味补脾调经汤:柴胡12克香附12克当归15克白芍12克山药30克白术30克鸡内金15克鸡血藤30克益母草30克牛膝15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两周。桃红四物汤 - 功能概述桃红四物汤是遵循“活血祛瘀”的原则所组成的治疗骨折基本方,其主要药效机制集中在促进血液循环,重组破损的循环体系。该方能明显改善骨折早期疼痛、肿胀等症状,同时对瘀斑、局部压痛、功能障碍等体征亦有加速恢复的作用,其作用强于对照药物。各时相点症候计分结果显示,桃红四物汤对疼痛、肿胀改善的效果最显著,用药后第二天即出现非常明显的计分下降,提示缓解疼痛、肿胀起效快;而瘀斑、局部压痛、功能障碍等体征是肿痛的一种继发表现,其缓解程度比前两主症较慢。总之,桃红四物汤在改善骨折早期局部证候方面是行之有效的方剂之一,其作用机理可能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重建破损的微血管环境有关,但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桃红四物汤:熟地15g  当归15g  白芍10g  川芎10g  桃仁9 g 红花10g
本方:【 1 】活血养血,调经止通,养血疏经。活血化瘀,排除血块。减轻腹痛腹胀,使经血排出顺畅。可补铁,减少月经来潮时的贫血,头晕目眩及经血不通的症状。【 2 】滋润肌肤,防止老化。四物汤多为温补的行血药,有助于气血畅通,温手脚,时面色红润,皮肤有光滑,减缓生理机能老化                                                                                                                                             

活血化瘀汤


组成 1: 丹参30g,当归9g,赤芍9g,鸡血藤15g,桃仁6g,玄胡9g,郁金9g,三七3g(研),香附9g,枳壳6g,广木香6g,甘草3g。                                                 

方剂主治 :活血,化瘀,止疼。慢性肝炎(血瘀型),肝区刺痛,痛处不移,舌质紫,脉细涩。

2 : 活血化瘀汤 组成:当归15克、丹参20克、川芎10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灵脂10克、香附10克,肉桂5克、炮姜5克

功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少腹隐痛,喜温喜按,包块日久不消,腰部酸痛,经期或劳累后加重,经期乳房胀痛,月经后期量少,色紫有血块,白带量多,色白质稀,尿清便溏,舌质淡白有瘀点,苔薄白而腻,脉沉迟或沉涩。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水煎煮两次,共取汁400毫升。早晚分两次,每次200毫升温服。

方解:本方为陈氏30余年临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经验方。本病由于急性感染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发展而成。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外邪侵袭,日久不愈,正气不足,邪气滞留冲任而致血瘀气滞所为。故以当归、丹参、川芎、灵脂和制乳没活血化瘀,加香附理气而增活血化瘀之力,用肉桂、炮姜温中散寒。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之效。从而达到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瘀的形成和促使慢性炎症的吸收,并能缓解因盆腔炎症引起的少腹疼痛。

临床应用:附件明显增厚者可加三棱莪术桃仁红花。腹痛较重者,可加元胡、川楝子。少腹冷痛较重者,可加制附子、茴香。腰酸痛较重者,可加桑寄生、川续断、狗脊。脘闷纳呆者,可加陈皮砂仁、焦三仙。白带较多者,可加白果苍术、煅牡蛎

3:【活血化瘀汤适用病症】用于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呼吸衰竭。【方名】活血化瘀汤【处方】丹参(30g)、地龙(15g)、赤芍(15g)、水蛭(6g,冲服)、桃仁(19g)、红花(10g)、葶苈子(10g)。【用法】日1剂,水煎服。【适用病症】用于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呼吸衰竭。【按】活血化瘀汤适用于瘀血阻滞者。方用丹参、地龙、水蛭、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行经脉;葶苈子利肺气,助方中活血化瘀之药,以利经脉通畅。全方是以散瘀通经为主导,以达活血化瘀、通利经脉之目的。                       4【方名】活血化瘀汤

【处方】丹参(20-45g)、三棱(20-45g)、香附(10-25g)、木香(10-25g)、当归(10-25g)、栀子(10-20g)、合欢皮(10-20g)、夜交藤(10-20g)、珍珠母(25-4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口服,20天为1疗程。
【适用病症】用于活血化瘀、养血安神。神经衰弱(瘀血内阻),症状为烦扰不安、头痛如刺、心慌心跳、夜不成寐、神情紧张、痛苦不堪、舌多暗紫、脉多弦细而涩。
【按】本方症乃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滞血瘀,内阻窍络,血瘀于脑。治宜理气化瘀,养血安神。方中木香、香附理气行气,气行血亦行;丹参、三棱活血化瘀;当归养血活血;栀子清热泻火,合欢皮、夜交藤养心安神解郁;珍珠母平肝镇惊,安神定志。全方共奏理气养血化瘀安神定惊之效。头痛重加川芎10-20g,柴胡10-15g,阴阳气血虚弱者加党参、黄芪补益气血。                                                                                       【方名】通瘀益气汤
【处方】桃仁10克、红花10克、川芎6克、苏木12克、土鳖虫10克、全蝎1.5克(研粉冲服)、当归尾15克、党参15克、黄芪20克、法半夏10克、炙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适用病症】用于瘀血阻滞、清阳不升、化瘀通经、升清降浊。
【按】祖国医学认为脑震荡后遗症多由瘀血阻滞,脉络受阻所引起。脑为清灵之府,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见头痛、眩晕、欲吐等症。方中之桃仁、红花、苏木、归尾、川芎活血通络,通则不痛也;党参、黄芪、炙甘草以升清阳之气,增运血行;其后又以杞菊地黄丸调理善后,故病获愈而久不再发。                            【方名】祛瘀安神汤
【处方】丹参30克、当归9克、红花6克、田三七3克(研末冲服)、茯神12克、骨碎补12克、续断12克、地龙9克、钩藤18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头痛剧者可加血竭3克,元胡6克;眩晕甚者加生石决15克,蒺藜9克;失眠甚者可加珍珠母30克。当病症明显减轻后,可去田三七,酌情加入何首乌12克,女贞子9克。
【适用病症】用于瘀阻脑络、兼挟肝风、活血化瘀、安神熄风。                                                                      【方名】清脑逐瘀汤
【处方】生地黄15克、白芍药12克、赤芍药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钩藤15克、石决明15克、丝瓜络12克、菊花12克、竹茹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适用病症】用于外伤暴力、损及脑络、气血瘀阻、清空不利、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方名】加味逍遥散
【处方】柴胡(12g)、白芍(12g)、白术(10g)、当归(10g)、茯苓(20g)、炙甘草(6g)、薄荷(6g)、牛膝(15g)、木瓜(15g)、合欢皮(15g)。
【用法】酌定用量,作汤剂煎服。
【适用病症】用于疏肝解郁。癔症性瘫痪(肝气郁结型),症状为精神抑郁、孤僻寡欢、悲伤欲哭、目光呆滞、少气懒言、下肢瘫痪不用、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按】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补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养血健脾为法,故配伍入脾之茯苓、白术为辅,以达补中理脾之用,加入薄荷、生姜为佐以疏散条达,合欢皮利人心志,养心安神解郁,木瓜强筋骨,牛膝活血通经,强筋骨。兼口苦,五心烦热,急躁易怒,舌红,脉弦数为肝郁化热,加牡丹皮10g,栀子10g,清热除烦;若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弦细数,为郁热伤阴,再加小麦30g,大枣5枚,百合30g,柏子仁15g,养心安神;若舌质紫暗或有瘀斑,为气血郁滞,于逍遥散中加桃仁12g,红花12g,苏木10g,以活血化瘀。                                    解郁篇                                                                                                            【方名】逍遥散                                                                                                                                                           【处方】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0g)、生姜(10g)、炙甘草(10g)、薄荷(6g)。
【用法】水煎服,日1剂。
【适用病症】用于疏肝解郁、养血健脾。性病恐怖症(肝郁气滞型),症状为思虑过度、恐惧,头晕头胀、头痛乏力、失眠健忘多梦、上腹胀满、小腹胀痛、排尿不适、尿道灼痛、会阴部胀痛、龟头胀痛、睾丸胀痛、阴部粘湿、服部不适、疼痛、食欲差、周身酸软、周身痛、周身淋巴痛、关节痛、腰痛、遗精、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按】本方证乃思虑过度,心情抑郁,肝气郁滞,脾失健运所致肝郁脾弱证。治宜疏肝解郁,养血健脾。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为君药,为肝经引经药,兼为使药;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且可理气,为血中之气药;白术、甘草、茯苓益气健脾,实土以抑木,并使营血化源充足;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生姜降逆和中,且能辛散达郁。全方共奏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功。兼湿热下注者加萹蓄、瞿麦、茵陈、泽泻、滑石、木通、车前草;兼肾阴虚者加知母、黄柏、金樱子、桑螵蛸、益智仁、山茱萸等;兼心阴虚者加夜交藤、合欢皮、炒枣仁、远志、莲子心等;兼肾阳虚者加仙茅、仙灵脾等。同时结合心理治疗,讲解性及性病的有关知识,解除患者思想负担,做到医患互相信任与合作。                                                                                                                                                                 【方名】逍遥散加减
【处方】白芍15克、白术15克、当归12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茯苓30克、枳实30克、木香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适用病症】用于气血运行失常、脉络受阻、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丹栀逍遥散的临床新用  丹栀逍遥散根据《医部全录》所载方药为:炙甘草1.5克、当归3克、芍药3克、茯苓3克、炒白术3克、柴胡1.5克、炒栀子1.5克。其功效为调和肝脾、清热凉血。原主治肝脾血虚有热,遍身搔痒,或口燥咽干,发热盗汗,食少嗜卧,小便涩滞,瘰疬流注等。笔者在临床应用丹栀逍遥散治疗多种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幻听 幻听为肝郁克脾、化火生热所致。丹栀逍遥散方中:薄荷、生姜辛散疏肝;白芍味酸,收敛心气。综观全方辛甘酸苦合用、收散清补并进,使肝郁是散、脾虚得健、心神得宁而愈。 有一患者因家事心情不畅而致失眠、头晕、耳鸣、幻听、神疲倦怠。其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柴胡12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白术15克、丹皮9克、栀子9克、薄荷 (后下) 6克、生姜6克、茯神15克、炒枣仁12克、合欢皮12克。诸药水煎服,每日1剂。其服药5剂后,幻听减少,睡眠好转。此后,方中加用琥珀1.5克、紫贝齿12克,患者连服12剂后幻听消失。

    小儿青盲 小儿青盲多为湿热病后血虚肝郁,或余热未尽,热留经络,玄府郁闭,目窍失养所致。应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使肝郁疏解,玄府通利,气血畅行,目得荣养而司灵明。但有的患儿热病后惊厥动风余证尚存,病程迁延损及肝肾脾胃,故临证使用本方须酌情加减。有一患儿热病后双眼青盲,药用丹栀逍遥散加鸡血藤、菊花、枸杞子、石菖蒲,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患儿服药21剂,治愈。

    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咯血,临床多责之于肺,然因于木火刑金者亦不少见,可以用丹栀逍遥散清肝泻火、凉血止血,并加黄连泻其火,肝火不旺,火不刑金则病愈。

    有一中年男性患者支气管扩张,伴烦躁、口苦、便干、咯血。药用:丹皮10克、栀子10克、柴胡4克、当归5克、白芍20克、白术6克、甘草3克、黄连6克、瓜蒌仁15克,犀角粉(冲服)1克。患者服药3剂后,咯血减半,5剂诸症痊愈。

    赤带证 赤带证以脾虚、肾虚、湿毒为多,然肝郁化火,循经下注,灼伤胞络而成赤带者亦不少见,临床多见似血非血,臭秽淋漓,月经先期等证,应详加辨识。有一中年女患者,因赤带下,药用丹皮10克、黑栀子10克、柴胡6克、酒白芍10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薄荷7克、冬瓜仁15克、白花蛇舌草14克。患者服药5剂后带下量减,10剂痊愈。

    乳腺小叶增生症 乳腺小叶增生症患者多有情志不畅史,常因肝气不舒,痰凝血瘀,壅结成块,积于乳房即为乳癖。应用丹栀遥散加减内服,舒肝理气,调和气血,佐以软坚散结之物,散而软之,即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有一中年女患者患乳腺小叶增生症多年。方用:柴胡20克,当归、白芍、茯苓、炙甘草各10克,丹皮、栀子各15克,夏枯草、牡蛎各30克,穿山甲15克,王不留行10克。诸药每日1剂,早晚服。月经来潮前13天开始服药,患者药服10剂后明显好转

《内科摘要》卷下:加味逍遥散

【别名】 八味逍遥散(《医学入门》卷八)、丹栀逍遥散(《中医内科学》)。

【处方】 当归 芍药 茯苓 白术(炒)柴胡各3克 牡丹皮 山栀(炒)甘草(炙)各1.5克

【功能主治】 养血和营,清肝健脾。治肝脾血虚发热,或潮热晡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或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内热作渴。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内科摘要》卷下


《医学入门》卷八:加味逍遥散

【处方】 白芍 白术各3克 白茯苓 麦门冬 生地各1.8克 甘草 桔梗各0.6克 地骨皮 当归各2.4克 山栀仁 黄柏各0.9克

【功能主治】 治潮热咳嗽。

【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虚甚者,加山药、破故纸、枸杞子。

【摘录】 《医学入门》卷八


《证治准绳·女科》卷五:加味逍遥散

【处方】 当归 白芍药 干葛各6克 生地黄 川芎 黄芩各4.5克 人参2.7克 麦门冬2.7克 柴胡3克 乌梅2个 甘草1.8克

【制法】 上药锉散,分作二服。

【功能主治】 治产后发热,口干作渴,唇裂生疮。

【用法用量】 用水150毫升,煎至105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 《证治准绳·女科》卷五


《外科正宗》卷二:加味逍遥散

【处方】 白术 茯苓 牡丹皮 白芍 柴胡 陈皮 当归 山栀 贝母 天花粉各2.4克 甘草 红花 羚羊角各1.5克

【功能主治】 治鬓疽七日以上,根盘深硬,色紫焮痛者。

【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加淡竹叶20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摘录】 《外科正宗》卷二


《洞天奥旨》卷十二:加味逍遥散

【处方】 柴胡6克,当归6克,龙胆草6克,天花粉6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玄参15克,茯苓9克,炒山栀9克,甘草3克,陈皮3克,荆芥3克,防风1.5克。

【功能主治】 清肝利胆,祛风燥湿。主肝胆湿热。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 《洞天奥旨》卷十二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加味逍遥散

【处方】 甘草3克,当归3克,白芍3克,白术3克,茯苓3克,柴胡3克,桂皮2.1克,山栀2.1克。

【功能主治】 舒肝解郁,清热散结。主肝郁脾虚。

【用法用量】 上为粗末,水煎服。

【摘录】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


《疡科心得集》卷上:加味逍遥散

【处方】 柴胡3克,白芍3克,当归3克,茯苓3克,白术3克,甘草3克,黄芩3克,半夏3克,白芷3克,陈皮3克,桔梗3克。

【功能主治】 疏肝通络,化痰消肿。主肝郁气滞。

【用法用量】 上为粗末,水煎服。

【摘录】 《疡科心得集》卷上


《准绳·女科》卷五:加味逍遥散

【处方】 当归2钱,白芍药2钱,干葛2钱,生地黄1钱半,川芎1钱半,黄芩1钱半,人参9分,麦门冬9分,柴胡1钱,乌梅2个,甘草6分。

【制法】 上锉散,分作2服。

【功能主治】 产后发热,口干作渴,唇裂生疮。

【用法用量】 用水1钟,煎至7分,空心服。

【摘录】 《准绳·女科》卷五


《幼科直言》卷四:加味逍遥散

【处方】 白术(炒)、白芍(炒)、白茯苓陈皮甘草当归薄荷全蝎(洗净)、僵蚕(炒)。

【功能主治】 小儿一种似慢惊非慢惊之症。

【用法用量】 生姜为引。

【摘录】 《幼科直言》卷四


《点点经》卷一:加味逍遥散

【处方】 当归1钱,白术1钱,茯苓8分,白芍8分,柴胡3分,薄荷3分,陈皮3分,知母3分,贝母骨皮3分,麦冬3分,香附3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 酒病后发咳,间有骨蒸邪热者。

【用法用量】 煨生姜为引。

【摘录】 《点点经》卷一


《辨证录》卷五:加味逍遥散

【处方】 柴胡2钱,当归2钱,白术1钱,甘草1钱,茯苓3钱,陈皮1钱,白芍3钱,炒栀子1钱,羌活5分。

【功能主治】 春温。春月伤风4-5日,身热恶风,头项强,胁下满,手足温,口渴。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辨证录》卷五


《辨证录》卷五:加味逍遥散

【处方】 柴胡2钱,白芍5钱,当归3钱,白术5分,甘草1钱,茯神3钱,陈皮5分,肉桂1钱。

【功能主治】 春月伤风,手足逆冷,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脉紧。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各家论述】 逍遥散原是和解肝经之神药,得肉桂则直入肝中,以扫荡其寒风。阳和既回,而大地皆阳春矣,何郁滞之气上阻心而下克脾胃哉!脾胃有升腾之气,草木更为敷荣,断不致有遏抑摧残之势矣。

【摘录】 《辨证录》卷五


《幼科直言》卷四:加味逍遥散

【处方】 白术(炒)、白芍(炒)、薄荷陈皮甘草柴胡、白茯苓当归、白扁豆(炒)、砂仁、木香、黄芩

【功能主治】 小儿痢疾体虚,不便行利导滞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幼科直言》卷四


《幼科直言》卷四:加味逍遥散

【处方】 白术8分(炒),白芍8分(炒),当归8分,白茯苓8分,柴胡5分,薄荷5分,陈皮6分,白扁豆1钱(炒),甘草6分,神曲1钱(炒),麦芽8分(炒)。

【功能主治】 小儿脾疳。因乳食不调,饥饱不一,或一切病后,亏损气血,以致时热时冷,或大便非结即泻,面黄肌瘦,肚大夜热。

【用法用量】 兼服健脾肥儿丸。

【摘录】 《幼科直言》卷四


《得效》卷十五:加味逍遥散

【处方】 逍遥散加远志(去心)1钱,桃仁(去皮尖)1钱,苏木1钱,红花1钱。

【功能主治】 癫疾。荣血迷于心包,歌唱无时,逾墙上屋。

【用法用量】 水1盏半煎服。

【摘录】 《得效》卷十五


《医略六书》卷十八:加味逍遥散

【处方】 软柴胡5分,白芍药1钱半(酒炒),冬白术1钱半(炒),当归身2钱,白茯苓2钱(去木),粉甘草5分,钩藤钩5钱,忍冬藤3钱,山栀、丹皮。

【功能主治】 女子血虚火旺,经闭潮热;男子阴虚木旺,脉弦虚数者。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温服。

【摘录】 《医略六书》卷十八


《医略六书》卷二十六:加味逍遥散

【处方】 柴胡6钱(盐水炒),白芍2两(炒),白术1两半(制),当归3两,茯苓1两,炙草4钱,山栀2两(炒),丹皮1两半,蛤壳3两(生研)。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阴痒,脉弦虚数。

【用法用量】 白雷丸3钱,煎汤调下3钱。

【各家论述】 蛤壳生研,利少阴之湿热;柴胡盐制,解肝胆之虚阳;当归养血荣经;白芍敛阴和血;白术培土制湿;茯苓渗湿和脾;丹皮凉血以清相火;山栀降热以清湿火;炙甘草以缓中和胃也。白雷丸汤调下,取其清热杀虫,使热化虫消则湿亦得泄而津血四布,肝脾无不皆受其荫,岂有湿热下注以成阴痒之疴哉!

【摘录】 《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杂病源流犀烛》卷八:加味逍遥散

【处方】 白芍1钱2分,白术1钱2分,地骨皮1钱,知母1钱,当归1钱,茯苓8分,麦冬8分,生地8分,山栀5分,黄柏5分,桔梗3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 血病,女子不月;妇人痫证;胁连胸腹胀痛;妇人阴缩,阴户急,痛引入小腹;阴冷而内热寒热,经候不调;妇人便毒,于两拗肿痛,腹内有块,不时上攻,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杂病源流犀烛》卷八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加味逍遥散

【处方】 丹皮1钱半,白术1钱半,当归1钱,赤芍1钱,桃仁1钱,贝母1钱,山栀8分,黄芩8分,桔梗7分,青皮5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 脾家蓄热,痰涎夹血。

【摘录】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一盘珠》卷五:加味逍遥散

【处方】 当归白术白芍、白苓、柴胡香附、丹皮、甘草薄荷黄芩、夏枯、天葵。

【功能主治】 女子月经不调,而成瘰疬者。

【用法用量】 酒、水各半,煎服。

经闭,加红花三棱

【摘录】 《一盘珠》卷五


《幼科直言》卷四:加味逍遥散

【处方】 白术(炒)、白芍(炒)、白茯苓陈皮当归甘草薄荷柴胡

【功能主治】 小儿疟在5-7次后,人虽虚而多热,其体势在不可截,不可消,不可补者。

【用法用量】 或加生姜1片,水煎服。

【摘录】 《幼科直言》卷四


《外科大成》卷二:加味逍遥散

【处方】 当归1钱,白芍1钱,白术1钱,茯苓1钱,柴胡1钱,薄荷5分,甘草6分,丹皮7分,香附8分。

【功能主治】 妇人血虚,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忡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食少嗜卧;并室女血弱,荣卫不调,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寒热如疟,脐腹作痛。

【用法用量】 水2钟,煎8分,食远温服。

有热,加黄芩5分,生姜3片,红枣2枚。

【摘录】 《外科大成》卷二


《妇科玉尺》卷六:加味逍遥散

【处方】 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知母、地骨皮、山栀、黄柏桔梗麦冬、生地。

【功能主治】 妇女虚劳。

【摘录】 《妇科玉尺》卷六


《疡科心得集·方汇》卷上引《大全》:加味逍遥散

【处方】 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甘草黄芩、半夏、白芷陈皮桔梗

【功能主治】 肝郁气滞;或口舌生疮;或耳内作痛;或乳痈、乳痰等。

【摘录】 《疡科心得集·方汇》卷上引《大全》


《活幼心法》卷八:加味逍遥散

【处方】 白术(米泔水浸,炒)、白芍(酒炒)、薄荷叶、白茯苓当归身、牡丹皮、陈皮柴胡、麦门冬、甘草、干葛。

【功能主治】 病后瘦弱,唇白气虚,感时气出痧疹者;或体虚瘦弱,痧出白色,少红活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活幼心法》卷八


《女科指掌》卷一:加味逍遥散

【处方】 当归白芍茯苓白术柴胡香附甘草、丹皮、山栀、薄荷

【功能主治】 因郁怒伤肝所致白浊白淫,往来寒热,胁痛心烦,面带青,口苦,脉弦,小便数。

【摘录】 《女科指掌》卷一


《治疹全书》卷下:加味逍遥散

【处方】 柴胡黄芩薄荷连翘白芍当归茯苓甘草、丹皮、生地。

【功能主治】 清热养血。主先经后疹。妇人月事后5-6日,发热见疹,血室空虚,热邪乘虚入内,重则妄见妄闻,如见鬼祟,昼时了了,夜时谵语,轻则常发夜热,变成疹怯。

【用法用量】 上为散服。

【摘录】 《治疹全书》卷下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加味逍遥散

【处方】 银州柴胡1钱,当归2钱,生白芍2钱,白术1钱,茯苓1钱,炙甘草5分,煨姜3片,薄荷1分,霜桑叶2钱。

【制法】 上为末,分为10服。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升发脾胃清阳,清肝明目。主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鲜荷叶半张煎汤冲服。

【摘录】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胎产秘书》卷上:加味逍遥散

【处方】 当归2钱,白术2钱,柴胡1钱,白芍1钱,丹皮7分,茯苓7分,栀子7分,生甘草8分,灯心7茎。

【功能主治】 妊娠小便中带血。

【摘录】 《胎产秘书》卷上


《妇科玉尺》卷二:加味逍遥散

【处方】 当归1钱,柴胡1钱,白术1钱,白芍1钱,茯苓1钱,炙草5分,薄荷7叶,山栀、生地、白茅根。

【功能主治】 初次产育,产门肿胀,或焮痛不闭。

【摘录】 《妇科玉尺》卷二


《慈幼心传》卷下:加味逍遥散

【处方】 当归甘草、芍药、茯苓白术柴胡、丹皮、栀子、漏芦。

【功能主治】 乳母情欲郁火或厚味积热传儿,小儿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水煎,子、母并服。

【摘录】 《慈幼心传》卷下


《辨证录》卷三:加味逍遥散

【处方】 白芍1两,柴胡2钱,当归1两,甘草1钱,陈皮1钱,茯神3钱,白术5钱,炒栀子1钱,天花粉2钱,枳壳5分,丹皮2钱。

【功能主治】 妇人因怒发热,肝气横逆,火盛血亏,经来之时,两耳出脓,两太阳作痛,乳房胀闷,寒热往来,小便不利,脐下满筑。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各家论述】 此方乃平肝之圣药,亦解怒之神剂也。补血而无阻滞之忧,退火而更鲜寒凉之惧。不必治肾,而治肾已包于其中;不必通膀胱,而通膀胱已统乎其内。

【摘录】 《辨证录》卷三


《一草亭》:加味逍遥散

【处方】 大当归(酒洗)1钱,白芍药(酒炒)1钱,白茯神(去皮)1钱,白术(土炒)1钱,北柴胡(炒)1钱,牡丹皮1钱,苏薄荷3分,甘草3分,川黄连3分(用吴茱萸煎汤拌炒)。

【功能主治】 妇人郁怒伤肝,眼目赤涩昏暗,及血虚发热,口干自汗,月经不调,腹痛。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服。

【摘录】 《一草亭》


《济阳纲目》卷四十五:加味逍遥散

【处方】 当归1钱,芍药(酒炒)1钱,白术1钱,茯苓1钱,甘草(炙)1钱,柴胡1钱,牡丹皮5分,山栀子(炒)5分,钩藤钩5分。

【功能主治】 肝火亡血,手足瘈疭,及血虚有热。遍身瘙痒。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作1服。加生姜3片,薄荷少许,水煎,食远或临卧服。

【摘录】 《济阳纲目》卷四十五


《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加味逍遥散

【处方】 柴胡2钱,白芍5钱,当归3钱,陈皮5钱,甘草1钱,白术3钱,茯神3钱,人参1钱,川芎1钱,瓜蒌3钱,半夏3钱。

【功能主治】 乳悬。肝气不舒,痰气郁结,乳内忽大如桃,不觉痛痒,色亦不赤,身体发热,形渐瘦损。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外科证治全书》卷三


《幼科直言》卷二:加味逍遥散

【处方】 白术(炒)、白芍(炒)、白茯苓、丹皮、石斛、当归柴胡薄荷陈皮甘草

【功能主治】 舒和气血,调畅营卫。主痘之前后,不可补。不可凉,似虚非虚之症。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幼科直言》卷二


《仙拈集》卷三:加味逍遥散

【处方】 当归5钱,白术5钱,白芍1钱,茯苓1钱,麦冬8分,柴胡5分,砂仁5分,甘草5分。

【功能主治】 妇女月水不调,发热体倦,头疼口干,脐疼痛。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 《仙拈集》卷三


《幼科直言》卷六:加味逍遥散

【处方】 白芍8分(炒),白术8分(炒),陈皮6分,甘草6分,当归8分,白茯苓8分,薄荷6分,黄芩1钱(炒),僵蚕1钱(炒),柴胡6分。

【功能主治】 白虎历节风。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幼科直言》卷六


《幼科直言》卷五:加味逍遥散

【处方】 白术(炒)、白芍(炒)、白茯苓当归薄荷柴胡陈皮甘草、家芡实、丹皮、白莲须

【功能主治】 小儿淋症不痛者;或久淋不愈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幼科直言》卷五


《治痘全书》卷十三:加味逍遥散

【处方】 当归白芍茯苓白术大枣柴胡甘草、丹皮、栀子仁。

【功能主治】 痘疮气血虚,稍稍有火,气血不匀调者。

【用法用量】 上为散服。

【各家论述】 气虚不和,故用茯苓白术甘草;血虚不和,故用当归、芍药;至柴胡,正所以调和半表半里之气血也;血有热,非丹皮不可;气有热,非山栀不可。玩此乃八物汤之变者,非逍遥而何?

【摘录】 《治痘全书》卷十三
    【方名】疏脾消积方
【处方】青皮6克、九香虫4克、煅牡蛎15克、归须6克、乌药6克、延胡6克、金铃子8克、佛手柑5克、枳壳6克、冬术6克、丝瓜络6克、制甲片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适用病症】用于气滞络瘀、肝脾失和、通络软坚、疏肝和脾。                                                                          【方名】菖远四逆汤
【处方】柴胡6克、白芍20克、香附10克、川楝10克、黄芩12克、茵陈15克、菖蒲6克、远志6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适用病症】用于肝郁湿热瘀滞。疏肝解郁,清热利胆。             
                             痰湿篇                                                                                                                                【方名】醒脾化痰祛瘀开窍汤
【处方】苍术(15g)、陈皮(15g)、石菖蒲(20g)、茯苓(20g)、郁金(20g)、砂仁(10g)、清半夏(10g)、枳壳(10g)、当归(10g)、川芎(10g)、竹茹(9g)、薏苡仁(30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适用病症】用于醒脾化痰、祛瘀开窍。癔病性木僵,症状为昏睡、有时意识朦胧、不吃、不语、表情呆板、仅眼睑颤动、口流白粘痰、舌暗、苔白厚腻、脉缓。
【按】癔病性木僵大多因精神过度紧张,情志内伤,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痰浊郁结,蒙蔽心窍。方中苍术、石菖蒲、砂仁为醒脾化痰湿之要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为燥湿化痰健脾之功;薏苡仁更助健脾之功,竹茹清热化痰止呕最佳,郁金为解郁之金药,配枳壳理气疏肝之功更著。当归、川芎为活血祛瘀之圣药。全方共奏痰浊得祛,痰阻得化,脾醒心清的作用。偏阳虚者加淫羊藿12g,杜仲、制附子各10g;偏气虚者加黄芪10-30g,党参10-20g;痰热者加浙贝15g,鲜竹沥20ml;无大便者酌加大黄9-20g,以通腑泄浊开窍。                 【方名】半夏厚朴汤
【处方】半夏(18g)、厚朴(15g)、茯苓(15g)、生姜(12g)、干苏叶(后下,9g)。
【用法】每日1剂,早、午、晚3次煎服。
【适用病症】用于行气散结、降逆和胃。癔症痰郁型,症状为面容愁郁、面滑或有垢、目光呆滞、胸闷痰多或喘促憋闷欲绝或咽中梗塞、干而不适或喉围发紧、舌质红、苔白腻、脉沉滑或弦滑。
【按】本方症乃气滞痰凝,痰气互结咽喉部之梅核气症。治以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方中半夏甘辛温燥,化痰散结,降逆和胃,厚朴苦辛温,行气开郁,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茯苓甘淡,渗湿健脾,助半夏以化痰,生姜辛散温行,助半夏和胃止呕,苏叶芳香疏散,宣肺疏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全方共奏温化痰饮,辛开苦降,化痰降逆之效。初病气郁偏甚者加香附15g,甘松15g;病久痰浊胶结甚者加川贝母、郁金、枳实各15g;病久挟瘀者加桃仁12g,红花10g,水蛭15g;病久耗伤正气而显气虚者加党参24g,白术15g;痰郁久有化热之象者加天竺黄24g,海石30g,黄芩15g;郁痰滞扰心神至神志迷乱或“神鬼附体”之象者加石菖蒲、远志各15g,琥珀(研末冲服)6克。                                                                                      【方名】加减清肺汤
【处方】茯苓6克、陈皮6克、当归4.5克、生地黄6克、芍药6克、天文6克、黄芩4.5克、黑山栀6克、紫菀6克、京阿胶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适用病症】用于肺阴不足、阴虚火旺、损伤肺络、滋阴清肺、活络止咳。
【按】此方乃余家传秘方,临床应用,效果甚为可靠。方中之天文,别名山天文草,雨伞草,产地多见于广东,味辛苦,性微温,有麻舌感,功能为止咳定喘,消肿止痛等。                                                                                         解毒篇                                                                                                                                   【方名】托毒汤
【处方】生黄芪(20g)、薏仁(20g)、赤小豆(20g)、银花(45g)、土茯苓(45g)、蒲公英(30g)、龙胆草(10g)、马齿苋(10g)、苍耳子(10g)、皂刺(10g)、车前子(15g)、大枫子仁(3g)。
【用法】上药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适用病症】用于Ⅰ期梅毒、Ⅱ期梅毒、脾虚湿盛症。
【按】此方为自拟方。针对梅毒患者多挟脾虚血亏、肾精及肾阴不足之症。采用攻补兼施之治法。方中土茯苓、大枫子仁清热解毒、除湿杀虫;银花、公英、马齿苋、皂刺清热解毒散结;龙胆草、车前子、苍耳子利湿解毒;生黄芪、苡仁、赤小豆益气健脾除湿托毒,扶正固本,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对治疗梅毒具有独特的功效。临症使用本方,还可加菟丝子、淫羊藿、五味子滋补肝肾以善后。                                                           【方名】杨梅汤
【处方】金银花(50g)、柴胡(25g)、青蒿(15g)、穿山甲(15g)、羌活(10g)、蝉蜕(10g)、白芷(10g)、大黄(5g)、麻黄(5g)。
【用法】上药水煎,日1剂,分2次服。
【适用病症】用于Ⅰ期梅毒、Ⅱ期梅毒、热毒炽盛症。
【按】此方为自拟方。以清热解毒见长。方中重用银花清热解毒;青蒿、柴胡疏肝解郁行气化湿;穿山甲、皂刺走窜搜邪、活血散结;大黄泻火解毒兼能凉血;麻黄、蝉蜕、羌活散风透表引邪外出。全方共奏清热解毒、祛风祛湿、活血散结之功。                  
                安神篇                                                                                                                                              益心定志汤(夜寐不安)                                                                                                     【方名】益心定志汤
【处方】当归身10克、紫丹参12克、白檀香5克、细砂仁3克、酸枣仁6克、炙远志6克、北五味5克、玉桔梗6克、煅牡蛎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适用病症】用于气阴两虚、和血通阳、补益心气、育养心神、宁神定志。
【按】神经官能症在祖国医学中属“不寐”等范畴。不寐在《内经》中早已论述甚详。经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阳跷主目瞑,凡心阴不足,虚火上犯则阳跷盛,即发生不寐,治疗当侧重养心阴,选投枣仁、五味、远志等养心药则较合理,但治疗重点也不完全是养心阴,而在于通心阳,患者有明显心气不足,气血流行不畅之见症,心气与心血,心阴与心阳,当以心气、心阳为重点,和血通心阳,方选丹参饮,丹参和血而养血,檀香、砂仁芳香开窍通阳气,此为余医治心悸不眠的常用方。桔梗升提引药入心经,牡蛎重镇,使浮越之阳入于阴,使阴平阳秘而取效。不寐之症类型不下十余种,故临症之时当仔细辨认,实症宜治邪,如水病不寐、痰盛不寐、咳逆不寐、胃不和不寐、六经致病不寐等,分而治之。虚症当益损,在心、在肝、在脾、在胃、在气、在血,须辨症投药,方可收取功效。                                                                                                                                      【方名】柏子仁汤
【处方】柏子仁15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姜半夏6克、五味子10克、左牡蛎20克、麻黄根10克、浮小麦15克、红枣6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火旺者加黄连1.5克,黄芩6克。脾虚便溏者加淮山药30克,芡实10克。自汗甚者加黄芪15克,防风2克。阳虚甚者加淡附子3克。
【适用病症】用于心肺阴虚、营虚不守、卫气不固、宁心安神、滋阴敛汗。                                                   【方名】百合安神汤
【处方】百合(30g)、牡蛎(30g)、代赭石(30g)、夜交藤(30g)、生地(15g)、酸枣仁(15g)、知母(12g)、白芍(12g)。
【用法】1天1剂,水煎早晚服,10天为1疗程。舒乐安定1-2mg/次,晚服。或硝基安定5-10mg/次,晚服一般治疗3个疗程。
【适用病症】用于养阴清热、宁心平肝。焦虑症(阴虚内热),症状为精神、饮食、行动有异于常人,如时而厌食不纳,时而又觉饮食甘美,或意欲进食,一旦食至,却又不能食;常沉默寡言,甚或不通问答;或欲卧而不能卧,或欲行而不能步;或自觉发冷或发热,实则无寒无热;口苦,舌红,小便短赤,脉微数。
【按】本方证乃热病之后,余邪不解,或情志不遂,神思过用,不能自释,以至阴血暗耗,虚热内生,神气失于依附。治宜养阴清热,宁心平肝。方中百合、生地养阴清热,壮水以制火,知母、白芍清胆平肝,酸枣仁、夜交藤宁心养肝,牡蛎、代赭石镇惊安神。诸药配伍以静摄肝胆、镇定心神,共奏安神定志效。心胆阴虚加玄参、远志各12g;伴肝郁加柴胡、郁金各12g,合欢花15g;伴胃热加栀子、牡丹皮各9g;伴肾阴虚加黄柏9g,熟地15g。                                                                                                                                        【方名】破瘀醒神汤
【处方】水蛭(6-15g)、石菖蒲(6-20g)、大黄(6-20g)、郁金(10-20g)、丹参(15g)、茯苓(15g)、白芍(10g)、远志(10g)、甘草(6g)。
【用法】上药水煎服,日1剂,日3次口服。
【适用病症】用于破瘀降逆、醒脑调神。癔症(气逆血瘀型),症状为昏厥、牙关紧闭、两手握拳、时或颤抖、面色潮红、脉沉弦而涩。
【按】本方症乃情志不遂,气机逆乱,肝气郁结,瘀阻经脉,神明蔽塞所致急躁昏扰。方中水蛭、石菖蒲为君药,取其水蛭性迟缓,破血逐瘀又不伤正;石菖蒲味芳香,开窍醒神还能健脑之功。重用大黄以助破瘀之力,使瘀滞从二便排出。郁金疏肝解郁,丹参、白芍疏肝行气、活血化瘀,茯苓、远志补益心肾,安神定志,甘草调合诸药,全方共奏破瘀降逆,醒脑调神。初发且体健者加细辛6g,枳实10-15g,并加大方中水蛭、大黄剂量;常发体弱者去大黄加龙骨、牡蛎各15g,太子参30g;兼牙关紧闭,呼吸气粗,四肢颤抖者加钩藤、石决各20g,沉香6g。                                                                                                                                   【方名】旋覆代赭汤
【处方】旋覆花(10g)、党参(10g)、法半夏(10g)、炙甘草(10g)、酸枣仁(10g)、柏子仁(10g)、代赭石(30g)、大枣(30g)、生姜(3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好转后改隔日1剂。
【适用病症】用于降逆化痰、宁心安神。癔症(气滞痰郁型),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喉部梗塞感、疑虑抑郁、忐忑不安、手足无措、失眠纳差、胸闷噫气、善叹息、舌淡苔白滑、脉弦虚。
【按】本方症乃思则气结,气滞痰凝,气机升降失常所致梅核气。治宜行气开郁,降逆化痰,宁心安神,扶正养胃。方中旋覆花辛苦温,下气化痰,降逆除噫,代赭石甘寒质重,降逆下气,助君药降逆化痰而止呕噫,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生姜辛温,祛痰散结,降逆止呕,党参、大枣、甘草益气补中以疗胃虚,并防金石药伤胃,酸枣仁、柏子仁宁心安神。全方共奏降逆化痰,益气和胃,宁心安神之效。气上冲者加苏梗、厚朴各5g,胸痛者加桃仁、延胡索各10g,有阴虚征象者加生地、麦冬各15g,服后仍觉咽部异物感存在者,加马兜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