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苦心孤意 共谱华章

 无车马喧 2014-08-28

  刘 耕
  人生之旅,岁月如歌。有烂漫坦途,亦有攀峰之艰;有春华秋实,也有夏雨冬霏。这一幕幕、一段段岁月的链条连接成一条壮丽的画卷。在渭南日报社工作的那段日子,让人难忘,给人启迪,令人感悟。它像一条清清的溪,长久地流淌在记忆的源处。
  长相忆 可亲可敬好师长
  我是在1985年春季,从渭北高原走进渭南报社的。当时《渭南报》刚复刊不久,人才极缺,资深报人李思聪煞费苦心,从全区各县市遴选了有一定写作基础又对新闻工作执着爱好的人才,开始了细微而复杂的采编校业务,他那热情和蔼认真执着的态度给人留下了永久难忘的记忆。主管领导、负责宣传工作的地委副书记王中林,对编采人员关心备至,抽暇常来编辑部精心指导,从采编到发行校验,一一过问。中秋夜,他和编采人员一起赏月,一起交谈报纸得失,给我们增添了用之不竭的热情和动力。他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师长,更是一位事业心极强的好领导。1986年,赵怀璧同志担任报社领导,他是一位思维缜密虚怀若谷的长者,对同志从工作到生活到政治上的进步,都热情关注,他了解人,关心人,包容人。不论时序轮换到何年何月,不论生活在何时何地,我都忘不了他们。渭水之泱,我人生记忆中的一道彩虹。
  炎夏夜 二楼顶上“烙烧饼”
  渭南地处南面傍塬而北面临水的夹槽地带,炎夏胜似火炉蒸笼。1988年,我们搬进了刚建好的新报社,单身职工都蜗居在前院的小二楼,房子小,没风扇,三伏天热得够呛。晚上,我们夹上床单和凉席攀上楼顶乘凉,暴晒了一天的水泥楼面热得发烫,我们躺在凉席上聊天,谈笑,凉风从身上掠过,身底却热得发烫,不到10多分钟,就要把身子翻个过儿,就这样反来转去,直到水泥面上的热量散去,才能入睡。茂胜打趣地说:“在这儿乘凉,要学会烙烧饼,不停地翻身。”大家感同身受,都说茂胜这个定义下得准。我们在笑声中聊天,谈得最多的还是报纸。后来,我们住进了新居,有了风扇,也告别了在二楼顶上“烙烧饼”的乐趣。至今想起,仍难以忘怀。
  “上元会”昼夜鏊战出结晶
  千百年来,人们在华山脚下幻化演绎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神话典故和民俗道场,每年正月初九,华山脚下的“上元会”更是热闹异常。1989年正月初八,领导让我和卢萌去华阴采访。
  当天中午,我们和华阴宣传部通讯干事周笑亲,一头扎进了桃下镇。桃下镇,商店穿戴着春节的盛装,人们满面春风地东来西往。在镇政府的统一安排下,人们热火朝天地投入到了迎接“上元会”的节目排练中,有敲锣打鼓的、有踩高跷的、有打腰鼓的、有扭秧歌的、还有耍狮子的,从南到北,整个街道成了欢乐的海洋。在镇干部的引导下,我们不停地向人们问这问那,老周的相机在空中频繁地闪着镁光,一直到晚上八点,我们在村干部家吃了一顿热腾腾的面条,才去了华阴县城。
  在华阴宣传部办公室,老周生了炉子,我们分了工,便连夜干了起来。赶天明,我们共拿出了9篇新闻稿件,后相继在《渭南报》刊登,其中有的篇目还获得了省好新闻奖。
  制标题 遣词炼意费斟酌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画好了,文章整体皆活,读者也为之耳目一新。因此,我们平时在编采新闻稿件时,也特别注意标题的制作。1988年春,我们和华阴宣传部的同志去陕西荣军医院采访,院方领导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对精神病患者采取了“药疗”、“娱疗”、“工疗”的三个步骤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药疗”是用药物控制病情;“娱疗”是根据患者的爱好与特长,参加适当的文化娱乐活动,唤起和激发积极的情志;“工疗”是在病情基本好转后,组织患者参加适当的体力劳作。我们当场采访了患者,觉得很有新闻价值,便写了一则消息,在眉题的制作中采用了迭字重复的手法:“药疗娱疗工疗 疗疗疗出疗效 陕西荣军医院采取分步疗法效果好”。1988年,省重点建设项目——陕西复肥厂竣工投产,厂家在渭南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主产磷酸二铵,这是广大农民久盼的喜讯,我们制作了头条新闻标题:“东府造出‘化肥王’ 农家降下吉祥鸟 陕西复合肥厂投产运营”。1989年植树节前后,我们去华县采访,在南山潜龙寺,听说寺内主持七十多岁的马元之老人,拿出准备给自己制棺木的费用500元,全部买了树苗对寺内外进行绿化。我们为老人慷慨解囊的精神感动,便采写了消息:“春神播绿潜龙寺”。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皓日祥云,沐浴着国运昌隆的春风雨露,1984年重新复刊的《渭南报》与时俱进,不断成长壮大。一个十年过去了,又一个十年过去了,在第三个十年开始之初,市委领导慧眼识珠派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行家里手、年富力强的陈永久同志主政报社。永久同志大刀阔斧,锐意拓新,凝心聚力提升报纸质量,大胆改革创新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和调动全社人员的智慧和潜力,在《渭南日报》这块平台上,各显其智,各尽其能,在短短两三年内,让一张普通的地市报跃升全国创新百强媒体,大幅度地提升了报纸在渭南人民和广大读者心目中的形象,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慨叹的奇迹!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愿《渭南日报》永远保持美妙之青春,为全市人民和广大读者奉献更多更好更美的精神产品,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源源不断地输送振奋人心的正能量!(作者系原蒲城报副总编、原渭南日报社记者)
  投稿邮箱:
374813214@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