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居风情速写5 —— 智慧“ 都江堰 ”(1995年作) ·陈星平· (2014、8、15)还是初中历史课读到了“都江堰”,到了四川,就很想看看这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治水的古迹.......
![]() 1、上图:都江堰:都江堰已设为市,都江堰市的名气也是靠着“都江堰”这千年古迹而传扬。 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汶川地震时好像都江堰市也受到了震动,据说古迹无大碍,离开都江堰近20年了,都江堰今时的状貌不知如何,这些都是我1995年的速写画面....... ![]() 2、上图:都江堰位于都江堰市灌口镇。 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 3、上图:都江堰二王庙 四川人民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旁建造了“二王庙”纪念这造福两千多年的先贤。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 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 4、上图:在都江堰,游客瞻仰“二王庙” 都江堰是我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现在也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2000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间的祭典活动和祭祀活动。形成了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 ![]() 5、上图:二王庙建造小山坡上,高高低低随势生形,围墙随道分割,墙面上有“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深淘滩、低作堰”字迹,古典智慧,言简意赅,发人省醒...... 鱼嘴分水堤坐落在岷江中游顶端。将奔腾的岷江一分为二,外江为原始河床,内江用于引流灌溉,“分四六,平潦旱”它利用内江河床低而枯水季节六成引水,外江河床宽,则洪水季节六成泄洪。其二是鱼嘴处于岷江中游第一弯末端,“四六分洪,二八排沙”巧妙的利用了弯道流体力学的自然法则,即表层水流入凹岸,低层水流入凸岸。使沙石含量较少的表层水自然涌入内江,而底层水则顺着江弯的凸岸挤向外江,绝大部分沙石也就在外江河道上滚动、留沉。 ![]() 都江堰市原名灌县,早在夏禹时代称“导江”,传说夏禹治水导江至此而得名。都江堰市地处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距成都市48km。以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都江堰渠首工程位于市区西北部,1988,国务院同意撤销灌县建立都江堰市,由四川省直辖,是四川省最早的省直辖县级市,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闻名于世。 ![]() 7、上图:可供人们通行的都江堰上的铁索桥。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另外一条则汇入长江。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设施。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流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流工程三大部分组成。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三者首尾相接、互相照应、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 8、上图:都江堰在岷江旁,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 玉垒山被一分为二,其间只留出20米的入水口,内江水从百米之宽的河道涌向由人工开凿的宝瓶口通往山峡,平水季节奔流而过,高峰时节则节节升高,不加节制的水流不断爬升,一涌而入,成都平原就会遭受洪涝灾害。此间飞沙堰的设计与宝瓶口相互结合,它的高度刚好超过内江河床2.15米。这就意味着当内江水位升高2.15米后,汹涌的波涛将从飞沙堰溢出。宝瓶口入水便始终在一个几乎平衡的常量上。成都平原从此以后既获灌溉又安然无恙。
![]()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要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其功用却是任何工程都无法取代的。因为飞沙堰的的高度刚好超过内江河床2.15米,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果遇到特大洪水的紧急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地巧妙地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和虎头岩的顶拖作用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数百公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确保内江通畅,确有鬼斧神功之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