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杵磨针》成语考悟

 昵称13750848 2014-08-28

  成语《铁杵磨针》典出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幼时开蒙,老师一本正经的讲述着这个寓言故事,在吾等年少的心灵里种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讲述大抵到了我这一辈,已经讲了几百年了,受教之众亿万计,而对于这个典故能够进行深刻思考的人,却不知有几何?甲午年转瞬已是秋天,人说秋天落叶飘零,人说秋天硕果累累,秋天却也是一个可以思考的季节,安静地思考,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享受。中华成语,言简意赅,每有典故,意境深远,对于铁杵磨针的成语,思考之余,略有感悟,记录书桌侧畔,独自消受也。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道逢老妪磨杵,白问故,曰:「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妇曰:「公道自然成耳。」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

    译文:“磨针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离开了。路上他遇到一位老妇人在磨一根铁棒,李白就问那个老妇人要做甚么?老妇人说:要做针,李白觉得她很愚蠢,老妇人说:功夫到家了,自然就会成功。李白听了很感动,就马上回去继续他未完的学习,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人。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该成语之文言文原文字因历年传抄翻刻,形成如今的好几个版本,但是主题未曾发生太大的改变,好在吾等非古典文学研究者,直不用那般斤斤计较。对于这段文字的翻译,有专业的,也有口语化的,更有好事者将其编成寓言故事,并配合音乐选入胎教故事,企望感化未曾呱呱落地之婴儿,用心何其苦也,宣传者说不能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人生不是百米冲刺,人生是一段不回头的马拉松比赛,亦是一场不可重演的独幕剧。幼稚园中请外教教书也就罢了,胎内婴孩分得清音乐与噪音乎?教育产业之畸形发展略见一斑。

    对于此文的深刻寓意,似已有定论,吾等浅学不敢妄谈。闭目冥思,一千三百年前少年太白,就学四川江油青莲镇天宝山脚,未曾受到污染的青山绿水之中,纵横阡陌。为求功名利禄的读书,内心感受到的是沉重与压抑,贪玩的天性使他放下了书本,走在通往磨针溪路上,过小桥见到一位太婆于溪边石板上磨着一根铁杵,好奇之下不禁问道:老奶奶你在做什么?太婆娘家姓什么,已不可考,如果是嫁了人,应该从夫家姓武,武老太按照当时平均寿命来算已年近六旬,她慢慢抬起头来,见到一个唇红齿白的少年立于身前,脸上挂满稚气的笑容......

    唐代的城镇与现在的都市具有狠很大的区别,老妪年迈,所居之地,距磨针溪不会很远,不能想象武老太自城里长途拉练至水边,只为将一根铁棒磨成细针。大唐盛世,富足祥和,农耕时代的老妇人,温饱自不待说,年纪大了干不动农活,亦不用似今天的父母,还要帮孩子带孙子。那时没有电,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没电视看不了肥皂剧,更没有思密达的韩剧可以消磨时间,太婆只好拿着一根铁杵,来到河边,欣赏着日日见面的自然风光,蘸着清冽的溪水,磨磨铁棍子,好在磨不坏。

    今天猛见一个小哥来到面前,好奇的问她在做什么,武老太暗想:俺闲来无事到水边坐坐,磨磨铁杵,如果就这样告诉他,那是多麽的消极,要耽误人家孩子上进的,匆忙间急智回答说是要磨成一根针,太白觉得她这个做法好愚蠢,太可笑了,武老太经历了风风雨雨几十年,实在没法,只好强辩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少年李白清纯质朴,望着白发苍苍的武太婆,不思有他,深深的受到感动,并坚信之,返回书院,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代诗仙。

    窗外的一片喧哗,打断了我的冥思,对于“铁杵磨针”我这个是否算是一种顿悟?唐代的太婆们退休后应当作什么?外出旅游,跳广场舞?其实尽管时代不同,老年人都需要一段夕阳红的日子。针的起源久矣,早于武太婆千年就有了铁针,集市上就有此类商品出售,她不潮不傻,怎会不知道呢?就算要用铁杵去磨一根针来用,为何不从年轻做姑娘时就开始磨,垂垂老矣磨得,不是岁月,不是消遣,还能是什么呢?

    结论:“铁杵磨针”是唐代社会武姓太婆业余消遣活动的一种!智者将其与“水滴石穿”,“愚公移山”统编成励志故事,传与后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