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魏都》一诗问世于1918年,《过许昌》一诗问世于1950年,《水调歌头·游泳》一词问世于1956年。乍一看,三诗词好像并无关系,但事实上,它们之间却有着密切的相关故事。 故事得从头说起。据党的早期领导人罗章龙晚年回忆,1918年8月,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当时只有20多岁的毛泽东、陈绍康、罗仲言(罗章龙)、罗学瓒、周士钊等18名湖南籍青年学生由湖南前往北京讨论赴法国勤工俭学问题,乘火车抵达漯河火车站时,由于下雨大水冲毁了前进方向的路基,火车无法继续通行。18名青年学生只好下车雇了几个挑夫挑着行李,渡过沙河,徒步走到孟庙,从孟庙又雇畜车一路来到许昌(在毛泽东家乡韶山档案馆,有当年罗章龙等到北京后罗写给其爷爷的信原件,信中说:“我们8月17日到许昌”)。为了等火车方便,他们就在许昌火车站对面大同街西口的旅社住了下来。当时的火车站位于现在火车站的北侧,大同街西口即是现在火车站广场北侧。在许昌,毛泽东一行首先到许昌附近的农村考察了半天。接着,毛泽东和罗仲言、陈绍康三人一起,又到许昌的张潘曹魏古城遗址考察了一番。曹魏古城遗址距许昌城有30余华里,是三国时的魏都。汉承相曹操有雄才大略,是毛泽东赞赏的历史人物之一。毛泽东怀着极大的兴趣游览了魏都遗址,还当即吟诵了曹操的《短歌行》及《自明本志令》。毛泽东等凭吊魏都遗址,满目萧条,追古怀今,激情慷慨,不能自已!遂和罗章龙联《过魏都》诗一首: 横槊赋诗意飞扬,自明本志好文章。 萧条异代西田墓,铜雀荒沦落夕阳。 诗的前两句是崇拜曹操,赞美建安文学的,后两句是对魏都遗址发出的感叹,同时,也是借此鞭挞时代的。 几十年后,毛泽东、罗章龙、周士钊等,对他们1918年来许昌的事仍记忆很深,罗章龙到晚年回忆时,对联诗仍能背诵如流。毛泽东在时隔34年的1952年来河南视察工作,由当时的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潘复生陪同坐火车路过许昌,在火车上听取当时的许昌地委书记纪登奎、马金铭汇报工作时,毛泽东说:许昌我早就来过,那时我们去北京,因发大水铁路中断,我们十多人由漯河步行到许昌,住在车站对面的一个小旅馆里……(据纪登奎回忆)。 据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毛泽东书信选集》考证,周士钊对1918年的《过魏都》更是记忆犹新。周士钊是毛泽东在湖南师范读书的同班同学,关系甚好,价值取向接近。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周士钊已担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即任湖南省人民政府教育厅副厅长兼第一师范学校校长。1950年10月1日,是建国一周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搞建国庆典,毛泽东邀周士钊参加国庆观礼。9月下旬,周士钊赴京路过许昌,他抚今追昔,回忆起《过魏都》,即和《过许昌》五言诗一首: 野史闻曹操,秋风过许昌。 荒城临旷野,断碣卧斜阳。 满市烟香溢,连畦豆叶长。 人民新世纪,谁是邺中王? 诗的前四句描绘曹魏时代早已经过去,成为古代历史,后四句歌颂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到了北京以后,周士钊将《过许昌》呈送毛泽东一阅为贺。 再过6年,1956年12月5日,毛泽东致函周士钊说:“时常记得秋风过许昌之句,无以为答,今年游长江,填了一首水调歌头,录陈审正。”这是一首词,词牌为“水调歌头”,词题为《长江》,后公开发表时改为《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泽东用这首气势磅礴的词和了周士钊《过许昌》一诗。195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胜利的一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所有制改造已基本完成,一系列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正在实施过程中,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项目的武汉长江大桥正在日夜施工,大桥从1955年9月开始施工,到1956年5月底,不但巨大的桥墩已建成,铁轨也已铺到了桥头,巨型架桥机在桥头桥墩上向水面桥墩架梁。原计划用3年零4个月建成的大桥已确定提前一年,预计1957年通车。毛泽东于1956年5月底由长沙来到武汉视察,6月初,3次畅游长江。第一次,6月1日,毛泽东由武昌游达汉口,游了2小时零4分,游程26华里。第二次,6月3日,毛泽东这天是穿过大桥桥拱,游过长江和汉水会合处,直达武昌八大家附近,游程28华里。第三次是6月4日。这首词是毛泽东写于第二次畅游长江后。 毛泽东的这首词从饮水、食鱼的生活小事,到“万里长江横渡”的壮举,到改天换地的建设宏图;从江上的“风吹浪打”到巫山云雨;从孔子的临川兴叹到神女惊异世界变化,歌颂了社会主义。词的上阕写游泳的情景和感受,下阕写由游泳而联想起的改造长江、征服长江的宏伟计划。词的最后以幻想中的“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唱出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全词境界阔大,意味高达。用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规划和美好心情呼应了他与罗章龙1918年的联诗《过魏都》和1950年周士钊写给他的《过许昌》,表达了他对当年救国救民理想实现的兴奋心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