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不算太忙,和博友“山海关掠影”转转老秦皇岛遗迹竟然有所收获,在一片旧城改造的废墟中捡到几块“缸砖”(见图一),可谓成绩斐然。所谓“缸砖”我推测应该是一种民间的叫法,缘由是这种砖作为铺路专用,在砖的上表面挂有一层类似农村水缸那样的釉面。

图一
缸砖,左侧两块铺路砖用,右边一块盖房子用

图二
清晰深刻的字母,下面那块釉面更明显
图一是捡来的三块砖,左侧两块是铺路专用,右边一块是盖房子的建筑用砖,他们的形制尺寸都不一样,铺路砖略窄且高厚一些(约250X100X100MM),建筑用砖与现在盖房子的砖形制接近且尺寸更足或叫更饱满些。铺路砖有挂釉也有不挂釉的,建筑砖不挂釉,但他们大部分在砖的侧面或顶面均深深地刻着KMA三个英文字母(图二、三)。

图三
顶面或侧面深刻的字母
捡到这些砖头的地方以前的名字就叫“缸砖路”,但由于旧改现在已经名存实亡,在新建的房子和没有改造的旧房子之间,有一条类似街坊路的空间,但实际堆满了建筑垃圾已经无法行走。记得60年代末我刚到这座城市的时候,这条路还是很有名气且也有些风貌滴,它与秦皇岛港开埠的第一条马路开滦路基本平行,两条街道之间靠近开滦路是些商家的洋房店铺,靠近缸砖路是一些机关征用的官邸小院。当年没有那么多的汽车和浮躁,一条由“缸砖”拼砌的小路,引着两边或中或洋的民房院落静静地通向远处的码头。在它的东段与开滦路有一个交叉,交叉后的缸砖路脱离了民居,一侧是港口的仓房,另一侧作为辅路与开滦路紧紧并行。偶尔,西阳落下时,高大仓房墙外的槐树下有几个外国海员散步走过,让人感受到不同的风情。

图四
老照片缸砖路东段止点处,远景是秦港开埠的大小码头
为写这篇文章查了一下资料,KMA是当年开滦矿务局的英文缩写,原来秦皇岛港当初就是开滦矿的水陆码头,所以这些铺路盖房的砖均来自开滦矿。这是一种引入外国烧制技术的“火泥砖”,它的缜密和强度远远高于当时民间的“青砖”,据说路的修筑方式从下而上是,基层、三七灰土夯实、缸砖组砌,缸砖的砖与砖之间夹有沥青(这一点能从找来的旧砖上证实,那字母有些就被沥青填实了,是后抠出来的)。若干年前我在另一处开滦老建筑拍摄的照片里,有使用这种砖建造的洋房、花墙(图五),砖上也有字母(图六),应该也是KMA这几个。

图五
用火泥砖砌筑的花墙
图六
当时拍的火泥砖照片
令人惋惜的是,缸砖路早已无存了,这点烂砖头无疑是些火中取粟的剩物。资料上说缸砖路建于1913年,到如今整整100年了,路没了(也可能路名还能恢复),砖还在,权作百年历史的一点见证吧。
2013-0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