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什么是语法
第一节 语素
一、什么是语素:
二、语素有两个特点:
三、语素的种类:
1.单音节语素
2.双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既是语素也是词,二者合为一体)
①联绵式
②外来词
③专用名词
3.多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既是语素也是词,二者也合为一体)
第二节 一、什么是词 词是由语素组成的最小的造句单位。 二、词语的分类 ㈠就词的语法意义来说有两种形式: 1.按构成方式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2.按词的性质分为实词和虚词。 ㈡就词的意义来说也有两种形式: 1.按词义本身可分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2.按词义的相对性来说可分为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 ㈢就词的色彩来分也有两种形式: 本节所谈的是语法意义上的单纯词、合成词、实词和虚词。 三、单纯词与合成词 (一)单纯词 如“山”“好”“蝴蝶”“莫斯科”等词就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单纯词。再如“树”“摇”“好”“二”“很”“的”“了”“扑通”。 (二)单纯词的语音结构 从上面所举例词可以看出,单纯词的语音结构不是单一的,其中有单音节的,也有多音节的,多音节的单纯词无论音节有多少,单个的音节都不表示意义,只有几个音节组合起来才能表示意义。对于多音节的单纯词而言,其内部的声音形式之间可能具有不同方面的联系。多音节的单纯词从声母、韵母、音节之间有无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角度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联绵词 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连缀一起形成成义的单纯词。包括双声连绵词、叠韵连绵词、非双声非叠韵连绵词。 ①双声联绵词 ②叠韵联绵词 ③非双声非叠韵联绵词 2.叠音词 3.拟声词 4.外来词(音译词) 四、合成词 (一)复合式 并列式(联合式)复合词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成。 例如“城市”“艰难”“制造”“头绪”“骨肉”“禽兽”“岁月”“动静”“得失”“来往”等。构成联合式的各部分之间是平等并列的关系,没有主次之分。 偏正式复合词是由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形成的词。 例如“书包”“绿豆”“汉语”“导师”“长跑”“狂欢”“蜂拥”“重视”“牛皮纸”“毛毛雨”等。前后语素之间具有修饰被修饰的关系,起修饰作用的前语素是偏语素,被修饰的后语素是正语素。 补充式复合词是由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形成的词。 例如“提高”“改正”“弄清”“说明”等,前一语素往往表示某种行为动作,后一语素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另有一些补充式如“松树”“梅花”“布匹”“花朵”“泪汪汪”“白茫茫”等,前一语素表示一种事物或现象,后一语素用表示的物类、单位或情状对前语素进行补充说明。 动宾式复合词是由前面表示行为动作的词根支配后面表示关涉事物的词根形成的词。 例如“知己”“担心”“观光”“吃力”“理事”“负责”“剪彩”“冒险”“动员”“接力”等。前一语素表示行为动作,后一语素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 5.主谓式 主谓式复合词的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对象 例如“目击”“地震”“肉麻”“肩负”“霜降”“日食”“事变”“胃下垂”等。前后两个部分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 (二)重叠式 (三)附加式 附加式的词是由词根和词缀组成的合成词。根据词缀所在的位置分为两种情形。 1.前缀+词根(词缀在前,词根在后)。 例如“老师”“阿姨”“老虎”“老百姓”“阿哥”“阿妹”“第一”“第二”“初一”“初二”等。 2.词根+后缀(词根在前,词缀在后)。 例如“扣子”“桌子”“现代化”“甜头”“作者”“自觉性”“风儿”“突然”“忽然”“邮递员”“酸溜溜”“黑乎乎”等。 同样是词缀,构词的情形并不完全相同,有些如“老师”“老百姓”中的“老”,“桌子”“石头”中的“子”没有什么意义,主要陪衬音节。有些有一定附带的意义,如“第一”“初二”中的“第”“初”表示次第的意义,“酸溜溜”“黑乎乎”中的“溜溜”“乎乎”带有某种强化的意义。还有些词缀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如“扣子”“想头”中的“子”和“头”将动词“扣”和“想”变成了名词。此外,同样一个成分,可能属于不同性质的语素。如“老”,在“老者”“老人”“长老”“王老”等词中,是词根语素,在“老师”“老大”“老鼠”“老虎”“老百姓”等词中,是词缀语素。应注意分辨。
第三节
一、实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①前面可以加数量词(一副对联) ②前面不能加不、很之类的副词(不楹联、很对联)。 ③后面不能加时态助词“着、了、过”(楹联了;计算机着;世界金融过) ④时间名词前可加介词“在”,时间副词前不能加介词“在”。 具有替代或指示作用的词。 ①能够替代或指示各类实词。 ②一般不带修饰成分 代词类别 ①人称代词: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 ②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里 ③疑问代词:谁、什么、哪里、多少 (三)动词 ①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 醒、病、游行、觉悟 ④趋向动词(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来、去、上、下、进、出、进来、出去、上来、下去 (四)形容词 ①前面可以加副词修饰(很好、不坏)。 ②后面能加“着”“了”“过”这类时态助词,表示持续、完成或过去(红着、红了、红过)。 ③一部分能重迭(大大、慢慢、清清楚楚) (五)数词 ①基数:一、二、十、百、千、万、亿 ②序数:第一、第二、第三 ③分数:十分之一、百分之十、千分之二十 ④倍数:一倍、二倍、十倍、百倍 ⑤概数(约数):几(个)、十来(个)、一百上下 (六)量词 ①常和数词或指示代词“这”、“那”结合(这点那点、这种那种、这个那个)。 ②单音节量词能重迭,重迭之后含有“每”的意思(个个条条,即每个每条的意思) ①名量词(物量词): 一个(人)、一把(鐮刀)、一屋子(人)、这匹(马)、那头(猪) 二、虚词 (一)副词 ①一般只能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前作状语。 ②一般不能和名词结合。 (二)连词 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词。只能起连接作用,不能起修饰和补充作用。 连词类别 ①表示联合关系的连词: 和、跟、与、同、及、而、或、或者 (三)介词 ①介词后边不能加时态助词“着”“了”“过”。 ②不能重迭。 ③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作谓语,必须放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边组成介词结构。 ④介词结构也不能单说,不能单独作谓语,它在句中主要是作状语,有少数也能作补语或定语。 (四)助词 ①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 ②每个词的个性很强。 (五)叹词 表示感慨、应答的词。 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通常不同其他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发生特定的关系,也不充当一般的句子成分,它只单用,独立成句。 (六)拟声词 ①经常充任修饰语。 ②能单说。 例如: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水声。 语法练习一 1.下列词语中不都属于名词的一组是( 2.下列词语中都是名词的一组是( 3.下列词语中不都属于动词的一组是( 4.下列词语都是动词的一组是( 5.下列词语不都属于形容词的一组是( 6.下列词语都属于形容词的一组是( 7.找出词性完全相同的一组( 8.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完全相同的一项( 9.选出词类相同的一项。( 10.请将下列虚词归类。 11.下列对题目《①谁②是③最④可爱⑤的⑥人》词性分析正确的一 12.下列词语中,词性都属同一类的一组是 13.下列对“下”的词性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14.对下列四句话中“跟”字词性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5.下列各句中的“绿”字与“红花绿叶”中“绿”的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16.下列各组词语中,词性相同的一组是
语法练习二 1.找出下面这段话中的方位名词。 2.把下面这段话中的动词找出来,然后指出其中的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判断动词。 那一天,天还没有亮,我们连悄悄摸进“三九一”高地下面的山坳。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我看了一下前面,班长和几个战士伏在枯黄的茅草丛里。他们身上披着厚厚的茅草作伪装,猛一看去,很难发现他们。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 3.划出下面语段里的形容词,并指出它们在句子里各充当什么成分。 4.找出下面这段话中所有的实词,并加以分类(分为名、动、形、数、量、代)。 5.下面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量词。 6.使用分数和倍数表示减少和增加,必须说得准确。下边几句话中,有说得明确的,有说得不明确的(括号里是想要表达的意思)。说得不明确的一项是() ①(价格由六元变为二元) ②(产量由每天一百吨变成两百吨) 7.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代词,并指出每个代词是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中的哪一种。 8.指出下面这段话的副词。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9.如何理解形容词和动词的差别。 答: 语法练习三 1.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连词。 2.在下边括号内填上一个适当的介词。 3.指出下边句子里加点的助词属于哪一类,在句子里起什么作用。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作状语的词,哪些是副词?哪些是形容词? 5.指出下列各句中“在”所属的词类。 六、简要分析介词“和”与连词“和”的区别。 七、试分析形容词和副词的主要差异表现在那里。 八、简要说说“时间词名”和“时间副词”的区别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