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记》也是官场现形记。

 wyk1014 2014-08-30

《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深刻政治思想和现实内涵的优秀巨著。整个取经故事可以认为是统治者传播思想和考察干部的全过程;孙悟空的斗争经历和最终归属,是作者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的反映。贯穿始终的取经故事其实是统治者传播思想和培养考察干部的全过程。


  所谓取经说是唐太宗为了消灾、超度亡灵而要求取真经,实则是如来佛祖想要传经,并通过取经锻炼和考察干部。这在《西游记》第八回里讲得很清楚。一日如来讲演大法罢,对众僧曰:“我观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所以便有观音菩萨到东土寻取经人。这说明自古统治者要巩固统治,首先要制造舆论,传播自己的思想,教化芸芸众生,其次就是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培养和选拔干部。如来正好借取经传播思想和考察干部,一举两得。

      俗话说,朝里有人好做官。如来要选人,肯定是要选他熟悉的。第一候选人唐僧,前世曾是如来二弟子,唤作金蝉子,只因不听说法,轻谩佛之大教,被贬转生东土;猪八戒和沙僧是大家都知道的天蓬元帅和卷帘大将,白龙马则是龙王的公子,都是原来编制内的,只因犯了错误,被贬下凡界接受改造,现在收到取经团队,是给个机会改过自新,重新回到编制内来。只有孙悟空,虽然草根出身,但是有本领,品质好,应该是可造之才。观音授意唐僧把他从五行山解救出来,并用紧箍咒紧紧束缚,既去掉了一个不安定隐患,又增加了一个可用之才,何乐而不为。

      取经队伍选好以后,为了考察是否合格,如来观音他们特地安排了九九八十一难,考验唐僧师徒们对佛的虔诚和对事业的态度。上层统治者们不仅有意放纵坐骑、侍从,设置层层艰难险阻,为难取经队伍,而且菩萨们亲自出马。《西游记》第二十三回,由黎山老母、南海菩萨、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变化作一富家母女四个,声称:“有良田千顷、骡马成群、猪羊无数,家下有八九年用不着的米谷,十来年穿不着的绫罗;一生有使不着的金银,你师徒们若肯回心转意,招赘在寒家,自自在在,享用荣华,却不强如往西劳碌?”用这般赤裸裸的富贵美色考验取经队伍。直到唐僧师徒历经各种考验,取得真经返回了,“菩萨将难簿目过了一遍,急传声道:佛门中九九归真,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不得完成此数。即传令,再生一难”,便将唐僧师徒连同经文一块淬到通天河中。最终唐僧师徒受够了他们有意安排的八十一难,考察才算圆满结束。

       如来亲自策划导演了取经这出戏,在他对此杰作感到满意后,便即刻把唐僧师徒召回西天,分封唐僧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为斗战胜佛,猪悟能做净坛使者,沙悟净为金身罗汉,白龙马为八部天龙马。把这样一支经过考验,对佛忠心不二,吃苦耐劳、本领高强的人马收编到自己门下,为佛的队伍扩充了干部,实在是一件山大的好事。而对于取经人来说,经过了层层考验、次次磨难,终于被统治者认可,进入了编制内,有了一个正当的名分。这就象征着普通人只要按照统治者设定的路线去奋斗,就有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有进入领导层的希望。


  孙悟空这个艺术形象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

      作者描写孙悟空从天不怕地不怕,大闹天宫地府,最后被招安,皈依佛祖,修成“正果”,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意识观念和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基本定位。

      中国传统文化,说到底就是官文化,做人的追求就是求取功名,得个一官半职。如果把上天成佛比作进入编制内做官的话,那么孙悟空最后的结局,就是进入仕途,成为一名编制内不小的干部,这是中国传统观念的最好结局。

      《淮安府志》记录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童年即以文才闻名于淮安一带。可是科举场上却不得志,40多岁才得了个“岁贡生”。直到60多岁时,才勉强作了短时间的县丞(相当于副县长),晚年以卖文为生,常有饥馑之虞。

       吴承恩怀才不遇,种种不平和坎坷艰难的遭遇使他对封建官场、科场的腐败黑暗有切身感受和强烈的愤慨。他认为社会丑恶现象之所以存在,人民生活之所以困苦,是由于统治者腐败昏庸,不善用人,豺狼当道,权奸误国。但他对统治者腐败昏庸的揭露和批判,只是“鉴戒”,希望使之“改邪归正”,变“昏君”为“贤君”。他幻想建立“德治”的王道之国,主张统治者选好人用好人。所以他希望像孙悟空这样有正义感和力量的人物,成为“心为平小民,而力抗夫强家”的好官,去扫荡那些危害社会正常秩序的贪官污吏和邪恶势力。

       其实,孙悟空内心深处是渴望成为一名官吏的,当太白金星请他上天时,他是欣喜的。即便如此,他也绝不阿谀奉迎,面对玉皇大帝的封官,他“只朝上唱个大喏”。孙悟空要实现自身价值,所以他自封“齐天大圣”满足自我成就感。当再次被招安后,看似争上了较高但没有实权的政治地位,但“齐天大圣”却受到了实力派的歧视,最后因为搅乱了蟠桃宴会,便被整个统治界判为重点打击对象。面对各路神仙的打击、天罗地网的围困,孙悟空总是毫无惧色,从容应对,顽强抗争,即使被推入八卦炉中用火炼了七七四十九天,他也绝不悲观,倒炼了个“火眼金睛”,一旦跳出八卦炉,“即去耳中掣出如意棒,迎风晃一晃,碗来粗细,依然拿在手中,不分好歹,却又大乱天宫”,直“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多么痛快淋漓。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行为,世世代代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大闹天宫是对自身尊严的维护,这种为实现自身价值而战斗的英雄精神和强大的战斗力值得称道。作者热情地歌颂了孙悟空的聪明和智慧、乐观和顽强、勇敢和无畏、本领和力量,借此抒发了作者渴求解放思想,渴望施展才华,实现他政治抱负的愿望。这表现了明朝社会进步思想和顽固守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然而,孙悟空凭一己之力,最终还是斗不过全部封建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所形成的庞然大物。被所谓的“如来佛掌”压制五百年后,又不得不妥协,皈依曾经的斗争对象,被套上了紧箍咒,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对唐僧忠心耿耿,历尽千辛万苦,尽心竭力,斩妖除魔,最终圆满完成了取经事业,自己也得成“正果”,成为“斗战胜佛”。这种结局,给人一种无奈的感觉。然而,这应该是作者的价值观使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作者在官场上的挫败感,他知道,即使像孙悟空这样的英雄人物,也只有在传统价值体系下做事,才能成正果,进仕途,求得一官半职。而这种结局是传统观念下的最好结局。

      总之,《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体现的是现实社会的矛盾和斗争。作品表现了上层社会的奢华和享乐,也反映了下层社会的民生苦难。诙谐幽默的描写,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而更多的却是沉重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