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林传说

 真如书屋如如 2014-08-30
2014-08-05 柳林啦

柳林名字的来历

从前,这个地方住着两户人家,一户姓钱,一户姓林,两家好得像一家人。一天,林家男主人来找钱老弟,正赶上钱的妻子在屋里梳头,钱的妻子忙让林进屋喝茶,林一看主人不在,和弟媳说话不方便,喝罢茶就告辞走了。

过两天,林家男主人又到钱家串门。钱见到林老兄就说:“大哥,前天你来,你弟妹的金簪子不见了,不知大哥见没见?”林一听,脸色一沉。他想,上次自己来,钱家没别人,金簪子的事一传出去,外人知道了咋说呢?两家从小就是好邻居好朋友,不能因为这件事儿闹得邻里不和呀。他就对钱老弟说:“贤弟呀,我看弟妹那只金簪子做得怪精巧,就拿回去让你嫂子一看,她也要比着做一只,我把那只金簪子送到陈州银匠那儿去了,做好后就送来。”说罢,他就回去了,过了两天,还真的给他钱老弟送来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金簪子。

又过了一段时间,钱的妻子扫地时,她的那只簪子又找到了。钱一想不对,大哥送的簪子一定是他买的,我得赶快给他送去,顺便看看他的日子过得咋样。于是,钱家主人就拿着簪子,带了20两银子,背了袋麦子,到林家去了。

一到林家,林家一对儿女正哭哩。孩子说:俺爹说为了给俺婶子买簪子,把俺一家都典卖给周家为奴啦,今天就要到周家。钱家主人一听,鼻子一酸,两行热泪流了下来。他说:“大哥,你弟妹的金簪子找到了,你买的那只簪子我也带来了,我怕你过不去春荒,给你背来二斗麦。”说着,从怀里掏出20两银子。“大哥,快把这给周家送去,拿回典当文书吧,咱两家要千年万年永远好下去。”后来,钱家为了留住林家,专门拿出好地十多亩,全部栽上柳树,并把这块树园子取名“留林园”。由于栽的全是柳树,园子又叫留林,叫着叫着,这里就成柳林啦!

柳林泉的传说

柳林县东窳、乡政府驻地东窳村西4公里处有一垣头,村名百泉。相传该村因有100个泉口而得名。100口泉眼口口清泉源涌,喷湍不绝。垣头田连阡陌,渠畦星罗棋布,物产繁华,居民殷富。

一“南蛮”偶然路过,流连忘返,爱此百眼清泉,遂生歹意,竟施用“魔法”将百眼泉水盗起,意欲带回南方。幸被居民发觉群起奔逐随后追赶。“南蛮”自知理亏仓猝逃窜,只因身带百泉步履艰难,更加道路生疏,路过康家垣、冯家垣二村间坡地时掉落泉水一口(该地今名井道坡,有一口泉井,供康、冯二村人食用),下得垣头逃至杨家港村又掉落泉水一眼(该村今有泉井一口,俗称潭洼)。当盗泉强盗跑到到龙门会与上青龙之间的河滩时,百泉村人穷追不舍紧逼其后。此时南蛮精疲力竭慌不择径,突被湍河石拌倒,98个泉水统统抛撒于河滩河床之上,自此百泉垣头失去浇灌之利,水地变成旱坪地,青龙城外98口泉泛溢喷涌,虽大旱而不绝。

“抖气河”的由来

相传一南方人盗了柳林龙花垣“八角琉璃井”的神水,被刘武周的马夫发现,众人就马上追赶,盗水人跑到上青龙一带,由于心慌摔了一跤,装神水的宝囊掉到了地上,于是滔滔的大水就从地下冒了出来,等众人追到跟前,发现水越来越大,就要淹没下游的村庄,众人慌了,就想办法堵泉眼,可是怎么也堵不住。有个人发现附近的一家人家里有一口大锅,大锅里正熬着一锅热粥,就顾不得大锅发烫,举起来就扣在泉眼上,泉水终于被堵上了。可是宝囊摔在地上的时候,神水撒了一地,从此上青龙一带就冒出了大大小小的泉眼,终年不断,流出的水被烧的红红的大锅烫的冒出缕缕热气。

碗脱的由来

据传,公元280年,西晋建立后,战乱频仍,人民灾难深重。西晋初年,匈奴人内迁,但遭到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西晋统治者不但要他们纳税而且强迫他们当兵,甚至掠夺为奴婢,不少人陷于破产的境地,沦为流民,迫使各族人民奋起抗争。

眼看西晋统治阶级摇摇欲坠,匈奴贵族刘渊,利用各族人民对西晋的怨恨,打起了反晋旗号。他顺应民心,从离石派大将石勒(羯族)统领三军发兵进攻西晋都城洛阳,营地扎在柳林三郎堡。由于石勒当过农民,曾被西晋官僚司马腾作为奴隶出卖,参加过农民起义,因此对下层人民十分了解同情。

石勒治军严谨,秋毫无犯,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然而兵乱与自然灾害两面夹击,群众生活苦不堪言,石勒的军粮也是大问题。石勒派出军士四处购买军粮,量甚少,也不过是些荞麦之类的粗粮。粮多时干稀配合,粮紧时就把荞麦磨碎后熬粥喝,干饭改稀饭。某次几个军士外出,误了饭点,回来后,荞面粥已凝结成块,饥肠难耐的士兵只得将就,把碗内的凉荞面块,抓而食之,倒也津津有味。吃法细者,则把那结成的块切成条,随便撒了些盐巴辣椒,感觉更好。后来条件允许,人们就把荞面切成长条,佐以香醋、蒜泥,给石勒品尝,石勒也颇欣赏。军队饱食此碗脱餐,精神大振。军传民,民改进,一道不错的柳林小吃就这样出笼了。

王老婆的传说

柳林县东北部刘家山境内有王老婆山,地跨两县,向东延伸到离石枣林乡一带。其山以山巅今存女大王“王老婆”墓而得名。


相传王老婆本籍陕西,大约明代中叶人。因在家乡受不住贪官污吏之欺凌,于是亡命此山,落草为王。女大王王老婆占据该山,不抢孤寡贫弱、买卖客商等人,专一劫富济贫。并自采本山草药,制造丹膏丸散,施药救人,深受远近穷苦百姓拥戴。死后埋葬该山,居民怀德仰风,以名名山,遐迩皆知。


东窳村“真身娘娘"庙的传说

晋西一带娘娘庙甚多,仅临县三交镇以南至柳林成家庄以北黄河东岸方园五七十里一带,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就有48处“死日子”娘娘庙会戏。届时戏班班主人人应接不暇;纠首社家为写不下戏家家忙的焦头烂额。


据有关历史学家考证,中国西北各地娘娘庙供奉的娘娘可能是古代传说中补天的女娲。本县东窳真身娘娘庙娘娘的传说迨与晋祠水母娘娘之传说大同小异,与女娲传说无关。相传明代中叶,东窳村有一裴家垣(今属贾家垣乡,西南距贾家垣乡政府驻地刘家垣村15里)娘家的媳妇,翁翁、丈夫先后逝去,留得婆媳二人相依为命。这位裴氏女恪守妇道,孝事婆母。每日深沟挑水一肩挑回,身前一桶奉婆婆食用,身后一桶供洒扫洗涤。天长日久感动某位神灵,化作一赤面人风尘朴朴向裴姑讨水饮马,日以为长。临别赠裴姑马鞭一条以嘉孝心,嘱其插于水瓮内,若瓮内水位下降,则将马鞭略向上提,水便溢满,以免挑水之劳。


或一日裴姑去住娘家,婆母偶进媳室,见水瓮内掉进马鞭一根,以为媳妇粗心,遂将马鞭抽出瓮外,孰料满瓮口无情大水随鞭汹涌而出,吓的婆母手足无措。一时间室内室外尽成汪洋,看看将要铸成大患。此时正在裴家垣娘家梳头的媳妇忽闻水声汹涌,心知有异,飞速奔回家来。但见门里门外水势奔腾,更不知马鞭去向,急得束手无策。只得不顾一切坐于瓮口,才将水流压住,免去村人及邻村被淹之灾。为救村人性命,裴姑遂“坐化”于此。乡人感其功德就地造庙,屡世香烟不绝。远近闻名,称为真身娘娘。据庙碑记载,娘娘塑像以内塑着裴姑的骨头云。此庙至今庙貌完整。惜娘娘塑像“文革”中被红卫兵搬毁,庙碑刻石犹存。据乡民记忆,东窳娘娘庙的娘娘为一身着民间服装的村姑形象,头上别着一把梳子,象征他当时救邻心切的情景。

杨家沟泉水涌流的传说

本县王家沟乡西与临县接壤。该乡杨家沟满沟泉水,村人引水灌畦,种植葫芦、白菜,久享北国江南之誉。

杨家沟附近的垣上村(今隶临县碛口镇)属山西18垣中之一垣,村顶数百亩宽的平展土地连绵延伸,土质肥沃,可惜地处山西内陆,缺乏灌溉条件,不能尽地利之获。

相传很早以前,垣上有胳膊粗一股泉水,村人食用之余,引渠浇地。物阜民丰,安居乐业,全赖此水之力。村人视泉水为性命,逐日挨家轮流管水。

这一天,轮值管水的村民要出门,临行嘱托女儿加意照看泉口,防范顽童弄脏。天届正午,一“南蛮”乘马由西而来,走的人饥马渴,至泉边讨要水喝。泉井旁边安石碾一盘,照看泉水的女孩边守泉眼一边推石滚碾面。顺手拿起箩面的箩子勺了半箩水双手端与来客,原想略施“法力”以震慑过路人莫生歹意。谁料那蛮子行事更加怪异,一见女孩双手递过水来,立将套马嘴的“抽子”(麻绳绾结的网兰状半园用具,套住马嘴,以免啃吃路边庄稼)摘下接水而去。女孩见过客竟能以马抽子盛水,深感好玩,并没有想到会就此出事。谁料天刚过午其父回来时,满井清水一会儿比一会儿见少,一霎时竟然完全干涸。父女相视大惊,女孩这才想到中午路过的饮马客形迹可疑,于是邀集村人顺着马蹄印奋力追赶。直追至杨家沟这才追上,由于双方争夺,致使马抽子摇晃不定,抽内之水一点一滴溢出抽外,全被撒在沟内,再也掬谏不起。从此以后,垣上水地变成旱垣,而杨家沟则满沟清泉。至今杨家沟仍是贺龙沟流域的起水之处。其水清沏淋漓,源源涌涌,奔流数十里,直至孟门镇注入黄河。

杨家将的传说

从柳林县城10公里福寿村火塘寨起经卧虎湾、石仑山、而后是古堡寨东,泊船港湾杨家港,城区二郎坪,城西七星庙、城郊杨家坪,一处处峻岭雄关,流传着诸多有关杨家将的传说。

火塘寨 ——火塘寨位于柳林县城东8公里左右之三川河北岸,其寨与卧虎湾隔河相望,相传系宋代爱国将领杨家将第一代杨信练兵的堡塞。

杨信亦名宏信。他的出生地柳林早在战国时期就是晋国战马的主要产地。开阔富庶的山川和骑马射箭的传统,造就了杨门一代良将。杨信生逢残唐五代乱世,为了保境安民,拥兵自重,在火塘塞自称“火山王”,操练铜锤。后来,为了避免与北汉王刘崇的冲突,遂以黄河为屏障,将其势力范围渐次发展到陕北榆林一带,自称麟州刺使。归北汉刘崇后先任原职,次任火山、建雄军节度使。

宋太平兴国4年(公元979)归宋后,“老于边事,洞晓敌情”,抗辽保国,屡建奇功。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其子杨业碰死李陵碑以身殉国,宋太宗诏书曾提到杨家“……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盛赞杨家本为山西的大户,是在陕北一带(陇上)称雄(创造军事资本)的。《宋史·杨业传》中之“杨业,太原人也”云云,本是山西人的普通提法,不惟太原,乃至“河东”、“山右”等等均指山西全省。后来,杨家的第三,代、第四代把守北口三关,在代县雁门一带活动,于是逐渐在晋北一带繁衍,建祠堂于代郡鹿蹄涧,葬第二代亡者于五台、雁门一带。人们于是以杨家为晋北籍人,而忽略了其始出生于晋西黄河岸边,活动于陕北黄河岸边的事实。流传于山西的诸多杨家剧本,诸如《南北台》、《金沙滩》、《李陵碑》等,轮到杨家出台,莫不众口一词:“家住石州火塘寨,泗水关(即今卧虎下四道河)前有家门。”不为无指。
民间盛传火山王在火塘寨练“走线铜锤”的逸事,甚至一些俾官野史中也不乏记载。时逾千载,沧桑屡易,但火塘寨仍不失当年的雄风。

该寨居高临下,两山对峙,环绕中间一块开阔之地。其地肚大口小,两边尽是百丈削壁,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势。右首一山削壁顶上今存石窑数孔,顺石窑后沿山脊北行一二百步有一占地约2000余平方米的堡寨,四周石围砌墙,前列寨门。寨中地势平坦,足供操练人马。其后侧得有石窑洞数孔,左右上下断壁残垣中,兵营舍灶依稀可辨。寨后一道平坦山梁,约10余里,至今沿称“走马梁”,乃杨家兵丁跑马射箭之地。

石仑山 ——石仑山位于柳林县龙门垣村东北4公里处卧虎湾村顶,在三川河之南,隔河与火塘寨对峙;其间上至白霜下至鸦沟一带,三川河迂回曲折,俗称四道河,古名泗水关。火塘寨以北有一道平展山梁,名走马梁,俗传系杨家练兵走马之道。该山东起伍家沟,西界薛家湾,北迄卧虎湾,南至芦家峁,周围30公里。相传宋代巾帼英雄佘赛花曾占据此山建筑堡垒,操演、驻扎兵马,因“石、佘”谐音误而得名石仑山。该山地势险要,可与火塘寨控三川水而互为犄角,扼秦晋间重要通道。山上近卧虎湾村一侧今存日军侵犯时所筑堡垒。1939年,闫锡山骑1军、33军曾与日军在此激战。

从火塘寨下福寿村沿川西进,先经杨家泊船港湾杨家港,港东筑有寨东堡。港西有二郎坪。更西的庙湾石砭上有相传为杨业与佘赛花成亲之故地的七星庙,杨业、佘赛花一战定亲的佘战坡遗址。柳林镇北的三郎堡、二郎庙等地名,也均与杨家将传说有关。

闯王李自成拴马枣树

闯王李自成拴马枣树在今柳林县三交镇。据有关史料考证,明崇祯15年(公元1642年)农民起义英雄闯王李自成分兵三路分别从三交镇、军渡、碛口镇东渡大河,直捣明王朝老巢北京。闯王自将一军在三交登岸后,曾驻马屯军小息,三交镇今存一棵闯王拴过马的枣树,被当地人代代传说指认,留传至今,吸引远近游人观赏凭吊。

刘武周及八角琉璃井

刘武周,马邑(今朔州人市)人,原为隋朝下级军官(建节校卫)。因隋帝无道,天下大乱。隋大业13年(公元617年)李渊(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起兵太原进攻长安,刘武周趁机南下离石,继破浩州(今汾阳),夺晋阳(今太原)一带,遂占据了吕梁山一带为基地的山西大部分地区。据传刘武周曾驻扎柳林县龙花垣一带,其女儿“百花公主”带兵驻扎八盘山,为其父守卫西山大门。刘武周系隋末三十六家反王中的一家。老百姓也就把当一位“真命天子”对待。据说龙花垣村名的得名就从该村建有他的“御花园”而来。园内建有他为救当地百姓干旱缺雨之苦,向玉皇大帝借来“神泉”的“八角琉璃井”。后来井泉被“南蛮子”盗去,遂失去灵验。

百花公主寨

百花公主寨位于县城西部15公里处的八盘山。其寨背负雄岭,俯临大河,三川水迂回曲折,环绕寨下,扼秦晋之门户,具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雄险。百花公主为隋末一代反王刘武周女儿,替其父把守西陲门户。其寨址今存。50年代初,当地农民耕田,曾出土两方铁印,所铸名讳封号据说与百花公主有关。该印今存山西省博物馆,该馆前书记刘静山先生曾著文论及其事。


清代九门提督梁九公与梁家寨


刘家山乡王家窳村西南500米处有龙头土梁一道,三面临沟,地势雄险。梁头有青砖城堡一处,俗称梁家寨,是一座建于清朝中期的别墅式堡寨。梁家寨东西向筑寨,东西均设寨门。寨内有梁氏宗祠,内供梁氏开山祖梁九公及列代后人。宗祠以下依次建设砖窑数十孔,外围堡垒式围墙。因山势狭窄,有的围墙段须从土塄下以青砖白灰结构先将土塄包住,而后才在土塄上起墙。因此,远望寨墙高低不等,有的地方高达数丈。今存东寨门“登高远望”四字砖雕匾额,旁刻“于准(于成龙孙)书"一行小字,字体浑厚凝重,神采飞杨。城门以上各筑箭楼,城内筑有祠堂、居室、阁楼等,约有窑洞数十孔。

据当地民间口传,梁九公晚年休致在家。听信阴阳先生之说法,遂在王家洼村购置下大片农田,并选其中一道龙脉小山上兴建城堡式别墅一座,即梁家寨。

梁九公原籍近离石市吴城附近之三交,系清代康乾时代之武职“九门提督"(相当于现代北京卫戊司令),负责北京九道城门的防务以及城内治安。

梁家寨所住全系梁氏后代,远近族人数十口。梁家寨居住的梁姓系由离石吴城附近的三交迁来,其本族大支至今仍居三交村。其家祠堂内原存梁九公影像、“职事”(金瓜铖斧朝天镫等仪仗)半副、大刀一口、家谱一部,由族人按支派世代相传、轮流保管。每年腊月二十二日依次交割。当值之家除须妥善保管上述祖宗遗物之外,还负有打扫祖先祠堂、陈列祖像、置办供品,承理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祭祀等值年事项。

相传梁氏居官之时,上曹家坡村的李姓曾作其佣奴,男作家人朴夫,女作使女丫环。因此直至辛亥革命前,梁家寨的女人生下孩子,还要喊上曹家坡村家人进寨包裹。

60年代以后梁氏后人纷纷迁居王家窳村,本寨由闲置而遭拆毁,今该寨几近废墟遗址。

青龙城的来历

青龙城简称龙城,俗名凤凰城。因城址在青龙凤凰山上,其山势若凤凰展翅,而得名。它的建筑始于明崇祯万历癸卯孟夏四月(公元1603年),竣于甲辰岁秋九月(公元1604年)。

青龙中街原有一座祠堂,名“白公生祠”。内有大堂三楹,左右各列三厢,外置大门牌坊,中则塑像绘容,是为建筑龙城立有功勋的中丞御史官白希绣所造的生祠,解放后改作小学校址,于1984年拆毁。祠中原存有碑碣一通,记载着白希绣建城事宜,但因年久剥落,其碑阴刻文多告风化,一些字迹漫漶不能成读。然光绪七年岁次辛已《永宁州志》有段记述,正与石碣内容相符,证实了这样一段事实:

明朝神宗皇帝万历年间(公元1572—1620),有陕西延安举子白希绣(号梦山),从陕动身,上京赶考路过这里,见青龙一镇依傍水,物产丰富,既为宁乡(今中阳县)、古隰(古隰城在穆村至杨家坪一带)、赤岭(今方山县)之中心,又是襟带秦、晋两省的咽喉要地,所以心许日后在此鼎建城垣一座,后来白希绣飞黄腾达,当了御史、山西巡抚,便由地方上疏,请建青龙一城,批复后由州官督建。

 

相传在建城时有一段波折:永宁州知事在奉令筑城时,曾测景辨方,选形设点,欲将青龙镇东西两山即凤凰双翅全包进城。其左翅是锄沟以东的玉皇顶山,右翅是狼嚎沟以西的旗杆梁,中身即是两翅间的凤凰山。根据当时朝廷规定,地方包城不得逾九里三步。如若两翅进包,临近清河的北城就需往南龟缩。然青龙北街(今青龙河坝以内滩地一带)有在朝官宦常、毛两家府宅,临清河不足一箭之地,非让包进城来不可。于是发生了一场争执:代表广大民众要求的州知事要按原计划施建,恃权逞强的×、×两家却要求沿河岸包城。争来论去,连同白中丞都执拗不过×、×权横,只得屈情忍让,将其包进城来,临清河岸设了北门。但右翅旗杆梁却因此未得进包,将城垣压在了凤翅根上。如果将全翅进包,其城应在今柳林化肥厂大门外,方得园整。现在,我们根据地势的起伏,犹可看出当时建造的明显缺憾,是为千古遗恨!而为×、×私利吞夺的北城墙和北城门,终因滨河临危,于清光绪元年六月十五日被洪暴冲圯。为此,后人每有议论:青龙城啊,风水高尚,只因压翅,不得飞凰。言中不仅对失去的一角古城表示无限的惋惜,同时亦隐喻对×、×权横的极大不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