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药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nygf 2014-08-30

中医药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发表者:江云东 6003人已访问

(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心脑内科,646000)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theroselerosis;C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发病因素,国内外报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 由颈动脉病变引起[1].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随着中医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逐步深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兹就近年来中医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l 中医对CAS的病因病机认识

CAS在祖国医学中无与之类似的病名。根据其病理特点,有学者提出属于中医“瘀血”、“痰浊”的范畴;从发病部位讲,CAS与中医“脉痹”有一定的相似性。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现逐步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以“痰浊”、“瘀血”为标,肾虚精血不足为本[2]。由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治病求本原则的指导之下,临床试验逐渐转向以驱邪同时注重补益,尤其重视补肾所起的作用。

1.1  痰浊致病

“痰”是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异常、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与动脉粥化硬化密切相关。现代医家关于血中之“痰浊”的病理实质的研究认为,“痰浊”多反映现代医学的高脂血症和高凝状态[3]。而高血脂和高凝状态正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1.2  血瘀致病

血瘀指血在脉中不能“如水之流”而发生瘀滞的状态。“血行失度”或“血脉不通”皆是产生CAS血瘀证候根本原因。现代研究表明,血液流变学异常、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内皮损伤是CAS血瘀证候的重要生物学表现。王春喜[4]等检测98例血瘀证病人体内一氧化氮(N0)及内皮素(ET)水平,结果发现病人血浆NO水平及N0/ET 比值较正常受试者均明显减低,提示血管内皮细胞内分泌功能异常可能是血瘀证发病的病理基础之一。

1.3  湿热致病   

痰为湿之变,热为火之渐,湿热与痰火,异名而同源。随着病程日久,湿热痰火蕴蒸合化,气血运行失畅,瘀血内生,最终演变成胸痹、中风诸证。由此可见,湿热内蕴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发病基础和易患因素,湿热化瘀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理环节[5]

1.4  脏腑虚弱致病

中医病机学把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概括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经络和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常。CAS所包含的中医病证的形成正是多脏器功能紊乱、正虚邪实、气血失于调达的结果。作为该组病证的内邪,痰、湿、瘀、毒也正是多脏虚损(其中主要是心、脾、肝、肾的亏虚)、功能失调的产物。因而心、脾、肝、肾四脏虚损及功能失调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根本所在。

 

2  CAS的中医治疗

2.1  单味药及有效成分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技术和研究方法,对中药单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研究有较大的成绩。

研究发现绞股蓝总苷能明显降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减轻CAS斑块面积,降低血清中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6]。大黄微粉能显著减小IMT,增大颈动脉内径,降低斑块Crouse积分,抑制AS及斑块的发展,抑制与减轻管腔狭窄程度、适度改善血流动力学和改善斑块性质等有关[7]。高书荣等[8]观察银杏叶片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选择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合并脑梗死68例,该观察证实较长时间口服银杏叶片,有助于缩小或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从而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高治平等[9]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银杏叶和叶酸均可增高SOD、降低MDA,均可减轻Hcy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作用。顾承志等[10]观察到黄连素能降低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slCAM一1)、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一1)、血清E一选择素(sE—selectin),减少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以及白细胞向血管内皮下的游走,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及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黏附、迁移,使颈动脉IMT厚度、AS斑块面积及数量变小,与氟伐他汀治疗效果相当。研究还发现[11]川芎嗪注射液是川芎的提取物,具有降低血粘度、抗血小板聚集及解聚、减少红细胞压积、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脂水平等作用,故能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高血脂和高血粘度,减慢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2.2 复方制剂

2.2.1 化痰类

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因素是血脂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中医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与痰浊有关,因而治疗上多采用化痰泄浊、升清降浊法治疗。

王琴等[12]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CAS斑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动脉硬化指数(AI),缩小颈动脉IMT、斑块体积,增加平均血流速度,降低搏动指数(PI)。其机制是通过治痰达到降脂祛浊的目的. 赵萍等[13]观察以温胆泄浊法组成的温胆片(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茯苓、党参、郁金、炙甘草等制成)治疗痰浊型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个月后发现颈动脉斑块面积缩小,颈动脉斑块积分降低。

2.2.2  补益祛邪类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大多数是中老年人。中年以后,元气、肝肾阴津已渐亏虚。故治以补肾填髓、益气养血为法。

周强等[14]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病位在血脉,病根在肾,肾虚是导致AS和斑块形成的根本,瘀血内阻为标。选择地黄饮子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结果表明地黄饮子能明显降低血浆内皮素、丙二醛、C反应蛋白的含量;明显减少粥样斑块数量及缩小斑块体积;增加颈动脉管腔直径(CCAD),减少内中膜厚度(IMT),且无毒副反应。杨焕斌[15]等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O例,给予冠心II号(仙茅15g,杜仲30g,淫羊藿15g,黄芪30g,田七10g,葛根30g),治疗后ET、MDA、CRP均明显降低,颈动脉斑块体积缩小或消失,总有效率为88%,证实冠心II号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明显。殷春萍等[16]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O例,给予补肾活血法中药(熟地黄,山茱萸肉,山药,龟板,制何首乌,淫羊藿,肉苁蓉,当归,赤芍),结果治疗组斑块体积及稳定性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安全有效。

2.2.3 活血化瘀类

 近几年研究认为,瘀血和动脉硬化关系密切。血脉不通,心血瘀阻,血行不利易致动脉粥样硬化,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陈文实等[17]研究发现益气活血汤可稀释黏稠血液、维持血管正常功能、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使钙内流减少从而抑制脂氧化酶活性,减少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形成,有保护血管内皮,调节血脂,减少泡沫细胞形成量,清除AS斑块的作用。陈建宗等[18]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CAS斑块的消退作用,并与阿司匹林作用相比较,结果表明复方丹参滴丸具有使CAS软斑消退的作用,其效果与阿司匹林相似。莫颖敏等[19]研究发现血脂康(主要成分是红曲,具有活血化瘀,健脾消食之功效)有调整血脂、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2.3  针灸治疗

CAS属中医痰凝、血瘀范畴,治则以化痰软坚、行气散结、活血化瘀、益气通络为主,应辨证循经取穴以调整脏腑功能,使气血灌注周身,津液流通,已胶结之痰浊瘀血及日久坚凝之斑块软化、消散。粟漩等[20]证实醒脑开窍针刺法对CAS患者有降低血脂,消除颈动脉斑块的作用。王占奎等[21]通过颈动脉超声形态学和血液动力学检查发现针灸治疗组较药物对照组CAS斑块的厚度和面积明显减少,明显改善了颈动脉和脑动脉血流状况。

3  问题与展望

颈动脉超声作为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或)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的价值已经初步得到公认。IMT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已成为临床预测冠心病的重要指标。中药复方可多靶点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显著减小IMT,稳定和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中医药目前的研究主要是临床观察,且样本较小、干预时间短;结合中药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同时,观察冠状动脉病变和冠心病急性事件的临床研究尚无,深入探讨中医药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也未见报道。今后如能在此方面进一步研究,将为临床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提供重要的思路。

[1]Jander S,Sitzer M,Wendt A,et al,Expression of tissue factorhighgrad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association with plaquedestabilizatlon[J].Stroke,2001,32(4):850-85.

[2]周仲英,金妙文,顾勤,等.滋肾养肝、化痰消瘀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8(3):1.

[3] 张愍.冠心病痰浊辨证分型与血清脂蛋白动态平衡关系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1):9.

[4] 王春喜,齐清会,吴咸中.内皮素、 氧化氮等内皮细胞活性因子与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瘀证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8):463—464.

[5] 林培政,杨开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与中医湿热证的关系[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3(2):147—149.

[6]史晓,朱亮,祁丽丽.绞股蓝总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7):1207.

[7]刘美霞,张文高,殷镜海,等.大黄微粉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学研究? .江苏中医药,2008,40(7):31.

[8]高书荣,李文彦,沈均,等.银杏叶片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323—324.

[9]高治平,项志兵.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作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12):62—63.

[10]顾承志,黄国祥,黄志东,等.黄连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9,16(6):358—360.

[11]王 鹏 张 晗 张信成,川芎嗪注射液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4):267

[12].王琴,朱浩,王璇,等.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3):1752—1753.

[13]赵萍,陈浩,洪永敦,等.温胆泄浊法对痰浊型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粥样硬化改善作用的超声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1):21—24.

[14] 周强,冯健兰.地黄饮子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及对血内皮素、丙二醛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6,9(4):335—337.

[15]杨焕斌.冠心II号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J].2005.12(1):42—43.

[16]殷春萍 王长垠 刘红霞,等。补肾活血法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2):176,201.

[17]陈文实,张锋,李仁柱.益气活血汤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8):677—679.

[18]陈建宗,赵永峰,崔大江,等.复方丹参滴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9):208—211.

[19]莫颖敏,韩敏,谢胜芳。等.血脂康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6,19(2):133—135.

[20]粟漩,巫祖强.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5):445—446.

[21]王占奎,王伟志,傅立新,等.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形态学和动力学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6):8—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