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戴氏心意拳(下)

 三先生588 2014-08-30

拳术说

   拳术之学,至深且奥。非访求名师臣子不易得其玄旨也。既遇其人,宜诚以求之,专以学之,恒以习之,虚以处之,拙以藏之,怯以掩之,忍以守之,静以制之,逸以待之,暇以乘之,整以御之,方有得也。重其动作,宜堂皇焉,端庄焉,柔和焉,游优焉,不存心焉,不着意焉。顺其气,随其势,任其劲,自然而然也,故其行也。行乎其所不得不行。其止也。止乎其所不得不止。超然泰然,如羽化之仙然。而其致极之功,则熟尚也。盖熟生巧,巧生妙,妙生化,化之至焉。莫与论矣。若是技也,非仅技也,而进乎道矣。始予之学技也,所动者身,而未及乎心。数年之后,则心以神动而身随之。方今之时,动以神而随以心,至于身则忘之矣。官之神行,依乎天理。其动静也,疾徐也,刚柔也,进退也,趋避也,反侧也,曲伸也,开合也,起落也,莫不因其固然而已。学至此方可臻上乘之境达保生全身,养亲尽年之旨矣。

予于拳术,非曰能之。愿学也。盖因拳术为中华之国粹,且为体育之正经,故不可讥然置之。至予于拳术,不宁唯是,兼有二意在也。一则借鸡鸣之舞,以消胸中忿郁之气。二则乘养晦之时,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耳。

拳术之学说,为杀人之学说。若将此学说传播于世,大伤天地太和之气,促人群者纷争。此予所以不欲将此书付印之故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 

第2章                拳法概述

 戴氏心意拳是会意与形声融为一体的内家拳法之一,是以阴阳五行为母,丹田为根,六合为法,束展为势,翻滚为进,刚柔为劲,快慢为速,崩射为攻,三节为用。会其健身与生克技击之意,像其各势之形与行和声,具有独特的风格。 

第一节         风格、特点和要领

一、  风格

束展有方,开合自然,起落有势,进退连环,行身如槐虫。虚实结合,快慢有度,刚柔相济,六合劲整,爆发为强。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二、  特点

1、  内外兼修,精练丹田

心意诚于内,肢体形于外,重内不重外,重神不重形。精练混圆功,养练丹田气。朴实无华,贵在实用。目的为强身健体与防身克敌。 

2、  以神促形,神形合一

形随意转,意随心生,心随神动,神随形移,不刻意追求所谓的固定招式,练各种拳法姿势,只是练各种不同方位的劲力而已。 

3、  劲发于丹田,由内催外

以意领气中,以气催劲。丹田内劲(气)催至身之各部。丹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此为下行;丹田催胸,胸催肩,肩肘,肘催手,此为上行。丹田一动浑身俱动,内劲一发劲无穷。 

4、  以圆构型,攻防自如

曲而不曲,直而不直。以丹田为轴心,顺阴阳翻滚,螺旋拧转,顺圆而行,随圆而走。圆则滚,滚则拧,拧则进,进则入,入则出。滚拧进为之作用,进入出为之目的。身以滚而起,手以滚而出。身进脚手随,三节自可齐。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防自如。

5、  快慢有度,重实轻灵

先慢后快,慢练格式,姿势要清。得练实功,不宜痴呆。而后练快与轻灵,快而不可乱,目标要准。轻而不可飘,而且要稳。灵者如同触电,一触即发,一发即至。

6、  刚柔相济,劲力不断

欲刚先柔,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刚中寓柔,柔中有刚,刚柔兼用,刚柔皆具。运用似柔而实刚,精神内藏而不露。柔顺济以刚直,久练纯熟刚柔齐备。刚柔之劲,如同行云流水,劲力不断。顺敌形与劲而,随我心与意而攻。

7、  束、钻、抖、擞、刹

“束”是束身,束身是起身展势之源,无束而无展,无展而无进,无进而无击,束身要低。“钻”是进,头要进,脚要进,身要进,膊要进,手要进,上左必须进右,上右必须进左,是拳之变化与进身靠敌之法。拳谱曰:“若要打的美,就要嘴对嘴。若要打的远,还需脸对脸。如同婴儿扑乳,又同与人亲嘴”。“抖”是顺,直出之劲。“擞”是横开摇摆之意,一技动而百技摇,以横克顺之劲。“刹”是闸住、停,劲达四梢之终,寻找变化之时,是束身、束势之源。

8、  踩、扑、舒、裹、绝、决

“踩”者,如踩毒物,疾毒。“扑”者,如兔虎之扑,急快。“舒”者,舒展其力生,雄猛。“裹”者,包裹而不露,安之意,敌想逃跑而角决开,灵而脆。踩也绝,扑也绝,舒也绝,裹也绝,一绝而无处不决矣,绝不决,硬崩摘豆角,无有不决之理。

三、  要领

1、  三尖要齐

练身法束势和步法的展势,要做到鼻尖、膝尖和脚尖上下对齐,三点呈一垂线。

2、  三心要对

练身法束势时,要做到顶心、中心和脚心上下对齐,三心呈一垂线。 

3、  三节要翻

练功时,要做到上三节头要翻,中三节身要翻,下三节腿脚要翻。束身时阳入阴出;展身时阳出阴回。称其三翻。 

4、  三劲要脆

练功打快劲时,发音要脆,束身要脆,展身也要脆。气足音脆,束展抖劲大而猛。 

5、  呼吸要顺

练功时,口呼鼻吸,束身鼻吸气,展身口呼气。熟练之后,自然呼吸,不用力,不着意,不思气之出入,气呼心意随时用。摩精摸镜,易哈连声。 

6、  内外要合

练功时,要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为内三合;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此为外三合;内外相合称为六合。又心与眼合,眼与目合,胆与怒合,此为心神合一。内外上下合而为一,得其心意六合之奥妙。   

第二节         丹田与气

一、  丹田

武术与气功都论丹田,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按笔者看法,丹田实则有三: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

下丹田:肚脐下一寸半处“气海穴”为下丹田。丹田中之精气谓先天之元气,丹田内息,散于四肢。

中丹田:两乳中间“膻中穴”为“中丹田”。膻中之气是胸肺部之气,是由口鼻从空间呼吸之气。所以膻中之气谓后天之气。膻中之气分注八脉。

上丹田:人之面部两眉之间“印堂穴”为上丹田。印堂穴是人之主窍,神气藏于印堂,现于面部及五官。精实气足则神志清,印堂发亮,红光满面,目光炯炯有神。

下丹田之精气,是人类之胎气。因在母体内,通过脐带与胎盘之静动脉的供养而生存成长,所以叫先天之精气。由母体产出后,通过口鼻呼吸至胸肺部的气,叫后天之气,普通人时,胸肺部中的后天之气与丹田中的先天之气,两者之间不能相互沟通混合。但是,如果顺序而进,通过一定程度的吐纳锻炼和内功修养,则可令二气相互贯通,混而为一,称为“气通”。到了气通的境界,则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上下交结流通,无形中就似在体内结成一粒“丹丸”之物,可以上下流动,这便是道家所谓之内丹。其实,是体内形成一股气流与气劲,随意念在体内运行,上下表里散者可以统之,分者可以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一气而已。

二、  气

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精为人之先天之元。气为后天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基本物质。人之生长的过程,也是气所生长衰退的过程。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之失调,影响人之身体健康,就会生病。气血通则百病自愈。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灵也),练身而能坚。是练精化气,练气还神,练神而需之灵。如能够持之以恒地练此心意拳,练气养气于一贯,便可促进内气运行,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培养真气。只有真气充沛,才能使人体健身壮。谱曰:“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得其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予人”。

气始生于一,终分为二。即阴阳也,清浊也,魂魄也。人不能无动静,口不能无呼吸,鼻不能无出入。静为阴,动为阳;吸为阴,呼为阳;上升为阳,下行为阴;阳气上升为阳,阳气下行为阴;阴气上升为阳,阴气下行为阴。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面是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者为阳,浊者为阴。人之阳以滋阴,阴以滋阳。又魂气属阳,灵明轻清,虚实刚柔循环变化。魄气属阴,浑厚重浊,可坚强猛烈,雄魄毅兮可摧坚,此阴魄气之录用也。心意之养气者,胸中努力,或腹内运气,是不明根本之理。盖气分魂魄,魂气生于天,根于义理;魄气生于五脏,根在于四事,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清源而水流,培水而要茂。古养魂而弃魄,差矣;养魂而弃魂,也差矣。此都不是心意养气之道,轻魂则变化不灵;轻魄则实力不厚。心意以身体为运动,按阴阳、五行循环变化之意,生万物之形,必须魂魄并重。气分为二,实合于一。则为心意养气之要也。   

第三节         七拳十四处打法

 眼要毒,手要奸,脚踏中门裆里钻,就是神仙也难防。眼有鉴察之明,手有拔转之能,足有行程之功。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紧随身。乘其不务而攻之,出其不意而取之。前脚带后脚,后脚踩腿弯。后脚趁前脚,前脚紧相连,起先前进后腿随。心与眼合多一力,心与舌合多一精。先分一身之法,心为之神,凡为元帅,股肱手足为五管。四梢左为先锋,右为元帅。手脚相顾,万无一失。纵然万般合,不如一看快。通身十四处打法,头为一拳,双肩为两拳,双肘为两拳。通身十四拳打法歌诀如下:

1、  头打起落随脚走,起而不起占中央,

   脚踏中门抢他位,就是神仙也难防。

2、  肩打一阴反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

左右全凭盖势力,束展二字一命亡。

3、  肘打去意占胸膛,起势好似虎扑羊;

或在左右一旁走,两肘紧记肋下藏。 

4、  拳打三节不见形,若见形影不为能;

天地交合云遮日,武艺相争蔽日光。 

5、  臀尾打人不见形,猛虎坐窝藏洞中;

背尾全凭精灵气,起落二字自分明。 

6、  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交合必自然;

外胯如似鱼打挺,里胯抢步变势难。 

7、  膝打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

和身辗转不停势,左右摆拔任意行。 

8、  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脚蹬;

与人交勇无须避,去意好似卷地风。 

9、  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和全;

气呼心意随时用,硬打拧进无遮拦。

10、  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缠为真;

    拳如炮行龙蛰身,遇敌好似火烧身。 

11、  水意游龙高低行,追风赶月不放松;

  一波未定一波生,好似神龙水面行。 

12、  钉顶毒狠弓摧翻,束身直进虎扑羊;

  学者要知拳中理,风行火爆思水意。 

13、  拳无拳势意无意,混元一体是真艺;

  浑身十四处打法,都不脱丹田之精。 

14、  丹田去意占在阴,好似反弓一力精;

  丹田久练是根本,金鱼抖鳞显奇能。

              初学入门

第一节         初学须知 

一、  练拳三注意

1、  练前注意

 勿饿勿饱。饭前饿得发困不练拳,练则无力且伤神;饭后过饱不练拳,练则伤脾胃;身体劳累过度不练快劲,练则伤肾。

2、  练中注意

勿构轴,勿忿怒。构思则脑昏,忿怒则气暴而易乱。勿说勿笑,勿出虚恭。谈笑则气散而不凝;唾涎则喉干而痰升;出虚恭则气泄而散矣。

3、  练后注意

练后半小时内勿饮食,勿排泄,勿卧。盖饮食则易滞;排泄则,气溃;卧则气抑而不疏。

二、  练拳三害

1、  努气,爪则折,易生胸满气、逆气肺炸诸症,如心君不和百官失其位。

2、  用拙力者,四肢百骸血脉不能流通,经络不能舒畅,阴火上升,心为拙气可滞。滞于何处,何处为病,轻者肉发跳,重者攻至疼痛,甚至可以结成疮毒。 

3、  膨胸提腹者,逆气上行不归丹田,而足无根,轻如浮萍,全体不得中和。

 故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入正道。树德务滋,除恶务本,练习者慎之慎之。 

三、  练拳三勤

1、        腿勤之人习艺,皆有常师即其所能者习之。知艺之在人,本是无穷,有等量我者,有高超我者。果有高超我者,不畏山川之险,道路之遥,亲临其门,诚心求教。我以诚心求于人,而人无有不诚心教我者。所谓一处求师,还需百处学艺。

2、  口勤之人习倔,刀、枪、拳、棍等,自有真形实象,始而混朦不明,继而错乱不合,苟能虚心求于讲解,而人没有不实心教我者。目染耳濡,何患不能明达此理。

3、  身勤之人习艺,朝夕摩练,日将月就,持之以恒,何患不能达到高超上乘之境。 

四、  练拳三知

1、  知明手

何谓明手?比拳或比刀、枪、棍、剑等器,真正勇猛短毒,疾狠快利,一见间便可退让。

2、  知明眼

大凡见人比拳或比刀、枪、剑、棍等器,出自何人,当时为怎样,今要差之毫厘,后必谬之千里。一经改正,不觉令人憬然服从。

3、  何谓明言?对历代拳、刀、枪、棍等法,一听其讲究,真正是有始有终,有本有末,有证有据,不觉令人豁然畅晓,如在梦中醒来。 

五、  练拳三性

眼为见性,耳为灵性,心为勇性。故眼中不时论旋转,耳中不时常报应,行坐不时要用心,心中不时常惊醒。则精灵之意于我,遮不致为人所满,而无见机哲也。总之,临阵须提防,小心无大差,莫持己艺高,骄傲身自伤。

六、  练拳二戒

1、  戒自持刀、枪、拳、棍等,自之不易之准,过于不及,皆非作的当。人是我非,须当舍己从人。若执迷不悟,终久无成。

2、  戒自满刀、枪、拳、棍,其实本无尽境。习一艺,更有一艺相逼;得一着,又有一着相乘。依然自满,则半而未尽之弊,必不勉矣。

 习艺者,若能勉三勤,励三知,凛二戒,然而不能成者,未之有也。   

第二节         练功与取时

 练拳之目的,一为健身;二为防身。日练晨,晚练昏;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必须持之以恒,不可间断。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心意拳讲究阴阳相合,五行生克变化,对于采天地日、月、星;水、火、风混元之气是至关重要的。

一、  早晚练拳

1、  早练

一年四季都应取时于日出之时。此时,阴气渐退之,阳气初生而渐旺,而且是天地阴阳之气相互融合混为一体之时,再者清晨空气清净而鲜。所以,早晨易先练吐纳,调整呼吸与气血,活动筋骨,而后再练拳。通过锻炼把人体胸肺部在一夜间呼吸的阴浊之气,换为新鲜之气,再以阴阳混元之精气调补身体,促进气行血行,振奋精神,更便于心、肝、脾、肺中的血液循环。

2、  晚练

一年四季易取时于日落时。此时,是阳退阴生,而且又是阴阳相合融为一体之时。再者人在白天意呼吸阳盛之气,以及紧张劳累的工作和混乱复杂的思想情绪。通过锻炼,采天地阴阳混元之气来补充自身之体,调理人体阴阳平衡,进而放松肌体与各路神经,便于夜间更好的休息。拳谱曰:“先定心,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像,绝像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气归根,合成一气”。总之,只有练好气,养好神,精气充足,精气神与筋骨皮内外上下融为混元一体,才能体健身壮,成为金刚之躯,百病不侵。 

二、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1、  三伏天

 此时是一年四季最为炎热的季节,也是万物生长将要成熟之时。惟人身之阴气潜于内,实是外火而内寒,内寒而身体感到外热。动以养身体之阳,滋身体之阴,进而调理身体之阴阳,保持阴阳相互平衡,内餐阴阳相合融为一体。

2、  三九天

此时是一年四季最为寒冷的季节,也是万行冬眠收藏时。惟人身之阳藏于内,阴达于外,阴虚而内火外发,身感外寒而冷。以养吾身之阴气肾水,滋调内火盛而外发之现象,调理吾身之阴阳相互平衡,内外阴阳相合融为一体。 

总之,三伏、三九天之季节,是练功与健身的最佳黄金季节。此时练拳上功效果好,健身祛病效益高。再加以起居锻炼有常,饮食有量,生活有节,不妄作劳。练精化气,练气还神。精实气足身体壮,精神好,百病不侵,长生耐老。

第三节         习练顺序

习练此拳,必先练桩功(即蹲猴势),以立其体,至困倦时,即起而射丹田,射时名曰翻天地,变成展势。此为不出步的射丹田,再进尔学进步的射丹田,加寸步的射丹田。前足寸一步,再上后足,势正后射出。名曰踩步子。此为根也。

根熟以后,动四把、双把、五行拳、三拳三根、七炮、五膀及五螳闸势,手法练熟以后,方学龙蛇二行,摩精摸镜,十大形、七小形,然后再学联珠把、连环拳等。

练时先学慢练重动。盖慢则规矩明,而势法清。重则步法稳,而功力生,以到其用。待格式对,功力生,方可进而快学轻。快所以使人不测多之出入,轻则使我之变化灵敏。先慢练重动,是恐不足以到其用。又为何不行练快、练轻,再练慢与重?因为先练轻快,成了轻浮之病,后虽练重与慢,不易更正,况且重慢后练,多生滞而不灵之病。又轻动之拳多属上法,重动之拳多属取法。属于轻功者:龙行、蛇行、鸡步、车轮步、转轮步、摩精摸镜等。其他均属重动。但是,轻动虽以轻为主,而内外必须合成一块,方为有效。至于练快一节,亦必须势法分清,方能应用。然后再教以出声之法,大动呼哈“令”也,小动呼一“易”也。

手拳练熟以后,再教以各种步法之用。最后方可学器械:棍法、刀法、枪法、铁筷子(亦称乾坤针)、娥眉刺和鞭杆等器,以及点穴之法。此为习意拳习练大概之次序。

第四节         动作图解说明

 为了使读者能够参阅本书图文动作习练此拳,特将动作图例解释说明,以便练时注意。

1、  在文字说明中,凡有“同时”两字的,不论先写或后写,身体的每一部分动作,都是要求一起活动,不可分先后去做。

2、  动作的方向,是以人体的前后、左右为依据的,不论怎样转变,总是以面对的方向为前,背向的方向为后,身体左侧为左,身体右侧为右。

3、  动作中转身时,向左转体为左转身,向右转体为右转身,经左向后转体为左后转,经右向后转体为右后转。

4、  在运行中,左手左足的行经路线为虚线;右手右足的行经路为实线。

5、  动作的姿势和方向,相同的重复动作,不作另加解释,只写与“上”或与“前”的某一动作解释相同;相反的重复动作,与反之解释相同,先写的内容为前或上,后写的内容为后或下。

6、  每一个动作的身法、步法要领,基本与起势桩功与步法的要求相同,不作另加解释。 

第五节         手型、步型

 本书内容中所采用的名称术语,是以戴氏心意拳的名称术语为准。

一、          手型

指手法运动中静止时的形态姿势。

1、  拳

拳为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蜷曲握紧,拇指端压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一节指骨上。拳的主要部位包括:拳心、拳眼、拳背和拳轮。各种拳型说明如下:

(1)     棱锤(亦称螺旋形、螺丝拳):拳心略向下倾斜。

(2)   立拳:拳眼向下,拳面向前。

(3)   上平、下平拳:拳面向上称上平拳,拳面向下称下平拳。

(4)   阳拳(亦称仰拳):拳心向上,拳面向前。

(5)     阴拳(亦称俯拳):拳心向下,拳面向前。

(6)   空心拳(亦称鸡嘴拳):五指半屈半握,手背扣,五指相合,手心成空心状。

2、  掌

掌的主要部位包括:掌指、掌心、掌外缘和掌根。各种掌型说明如下:

(1)   刀掌(亦称柳叶掌):五指并拢,拇指微内扣靠在食指,其余四指伸直。

(2)   金铲掌(亦称叉掌):中指、食指、无名指、小指相互并在一起,拇指自然分开约90°。

(3)   虎抓掌(亦称鹰抓掌):五指自然分开微屈内扣,掌心微内含,手背微扣。

(4)   鹰捉掌:五指自然分开成半握状,掌心内含,手背扣,手心成空心状。

(5)   金铲指掌:小指、无名指半屈微收,中指、食指相并伸直,拇指与食指分开约90°。

(6)   金针指掌(亦称八字掌):中指、无名指、小指半握微收,食指伸直,拇指与食指分开约90°。

(7)   剑指掌:中指、食指相并伸直,其余三指半屈,拇指端节压在无名指、小指的第一节指骨上。 

二、          步型

指步在运动中静止时的形态姿势。步的主要部位包括有:两脚、两膝、两腿和两胯。各种步型说明如下:

1、  并步

两脚平行并立站在一起,两脚尖向前对齐。

2、  单重步

如重心移在左脚,左腿屈膝下蹲束身;右脚的脚后跟靠在左脚趾尖处(注:脚后跟点地亦可),右脚尖上跷虚悬,右腿屈膝,右腿弯与左膝前后相合。 

3、  虎步

展势时之步,其步系前弓后直,前后两脚趾均向前,后脚以脚后跟蹬地,脚后跟与后腿、后背和脑勺绷直成一斜线;前脚的脚尖与膝尖和鼻尖上下对齐成一垂线。 

4、  长三步

前后两脚均是斜形,如骨牌中长三之形,其他与虎步中的解释相同。 

5、  独立步(亦称金鸡独立)

如重心在左脚,左腿屈膝下蹲束身;右脚提起,脚后跟靠在左膝内侧,脚尖上跷,与左膝相平,右腿屈膝,右膝上起至与胯相平。 

6、  马步

两腿分开屈膝下坐,两大腿持平,两膝微向内扣,两脚平行站立,两脚尖向前,两脚间距因人而定,一般为本人的一脚半宽,重心置于两腿中间。

7、  地盘步

前脚外撇45°落地,重心移在前脚,前腿内侧外撇向前;后脚变为前脚掌着地,脚尖向前,虚悬起脚后跟,两腿屈膝下坐束身,前腿弯与后膝前后相合。 

8、  倒插步

如左脚在前,左脚前寸步,脚尖内扣90°落地,重心移在左脚;右脚经左脚的后方跟进一步,倒插在左脚的外侧,脚尖外撇180°落地,两胯紧夹合裆。

9、  龙形步

如左脚在前,重心移在左脚,脚尖向前,左腿屈膝下蹲束身;右脚提起蹬出后下落至体前,脚跟虚点地,脚心向前,脚尖向上,右腿向前伸直。  

戴氏心意拳基本桩功

歌诀

    手抱丹田身体正,二目平视两脚并;

    心静神宁气归根,虚实自然需求真;

    目视一点神志清,鹊桥能使周天通;

    含胸拔背肩内扣,束身曲体不停留;

    沉肩垂肘劲下行,提肛裹胯腿夹紧;

两手下落与膝平,边落边翻风陴心;

两掌相挨两臂靠,两肘贴腹需做到;

胸含腿曲成圆形,气沉丹田随势行; 

阴出阳回要记清,三尖三心最要紧;

三圆聚一为束身,六合混圆已形成;

展身也要讲虚灵,徐徐起势劲不停;

阴阳翻转头要顶,挺胸竖脊脚心蹬;  

手翻抱丹气呼尽,视点不移眼出神;

气出二心为钉顶,重心勿偏身脊正;

一束一展势完成,若打快劲发雷声;

六合混圆丹田根,横顺翻滚日日行;

若出步时虎步型,圆势变为直角形;

前脚宜踩后脚蹬,阴阳反弓一力精;

第一节             预备姿势

1、    两脚并步站立,两脚尖向前对齐,两臂自然下垂伸直,两手心向内分别放置两腿外侧,全身放松,两眼微闭。拳谱曰:“凡是有动,必有静。动者静之效,静者动之储也。舍静言动其失也,舍动言静其失也。估然静为动之源,而运动者尤必先致力于静,如是则气内充而力外裕也。心意者以气行而不动姿势,实为入门初步建本清源之道也”。此时内无动意,外无动形。三际心断,四像飞空,心志超然,如入太空,一所浑轮,无所向意,顺天地之自然,茫茫片舟弃巨海,静若木鸡植庭中

拳谱曰:“先定心,心定神宁,神宁清静,清静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像,绝像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气归根,合成一气”。

2、    接上式,将浑轮之气略加收聚,此时,心意已动,阴阳已分,四梢已警。同时,将双手由体两侧向前上起,搂抱至丹田处,变为两掌心向内相互重合,两掌心劳宫穴与气海穴相对(注意:男左手在内,右手在外;女右手在内,左手在外)两臂屈肘,两肘分别靠在两肋;身躯中正直立,头颈自然竖直,下颌微收,口微闭扣齿,舌顶上腭;思想集中,意守集中,意守丹田,两眼内视

谱曰

瑞雪涤垢意逍闲,守视返听祖窍间;

眉光隐时慧光现,心光合一归下田。 

第二节             混圆桩功

一、  养丹田(亦称蹲猴势、蹲养丹田)

1、  接上式,由预备姿势,两腿屈膝下蹲束身,两腿两膝相并紧夹,两膀、两臂和两手随束身往里裹劲;同时,两掌翻转下落至两膝,变为两掌心向前,两掌指向下,与两膝尖相平齐,两掌外缘相并靠在一起,两肘相并里裹靠在小腹,两肩下塌,两臂向下伸直,两肩、两胯同时裹根,极力往回缩劲。做到抱肩、裹胯、缩尾、含胸、拔背、提肛,使身形如竹瓦。做到鼻尖、膝尖和脚尖上下对齐成一垂线。头微抬,两眼平视前方一点。

注解

(1)   行功的同时,上气意导下降,下气意导上提,意导上下两气归于丹田。

(2)   此姿势内含鸡腿、龙身、熊腰、鹰膀、猴背、虎豹头和雷声之各种特点。鸡腿取其两腿紧夹,则敌不易踩入中门,可免意外之险;龙身取其身和,扭转灵活,变化莫测;熊腰取其下坐有劲,则扎势稳固,不易颠跌;鹰膀取其膀束,而钻颠有势,起落有劲;猴背取其后背突出,而内天自收,翻时有势;虎豹头取其枕骨挺直,则额颅有劲。俗云:“豪杰出于枕骨,英雄出于额颅”。雷声取其易哈连声,音也。易是一小动,哈是一大动;哈是令也,震劲警之意。

2、  接上式,至困倦时,两脚下蹬,两腿伸直展身,起而翻天地。同时,两随身上起翻转搂抱收回至丹田处,变为两掌心劳宫穴与气海穴相对,两肘分别靠在两肋,不可张开;展身上起的同时,脚心涌泉穴下钉,顶心百会穴上顶,手心至脚心发起到天门,有踩塌地和顶破天之意。身躯中正直立,不可左斜右歪,不可前俯后仰,头颈正直,下颌微内收,两眼平视前方。 

二、   站丹田

1、  由前预备姿势,两腿屈膝下蹲束身,两腿两膝相并紧夹;同时,两手两臂相摩上起至胸前,两前臂交叉成十字形,变为两掌心向外,两掌指向上与嘴相平。要求抱肩、裹胯、缩尾、含胸、拔背、提肛。做到鼻尖、膝尖和足尖上下对齐成一垂线。上气意导下降,下气意导上提,意导上下两气归于丹田。头微抬,两眼平视前方一点。

2、  接上式,至困倦时,两脚下蹬,两腿伸直展身,起而翻天地;同时,两掌随身上起和两臂相摩下落,两掌翻转搂抱至丹田处,变为两掌心劳宫穴与气海穴相对,两肩自然下垂,两臂屈肘,两肘分别靠在两肋,不可张开;展身上起时,脚心涌泉下钉,顶心百会穴上顶,身躯中正直立,不可左斜右歪,不可前俯后仰,头颈正直,下颌微收,两眼平视前方。

三、   翻丹田

1、  由前预备姿势,两腿屈膝下蹲束,两腿两膝相并紧夹;同时,两掌随两膀、两臂往里裹劲,两掌经怀中顺胸腹擦身上起至与嘴相平时,变为两掌心向上相互重合,左掌在上,右掌在下(注:两掌如向上托物之意),两掌指向前上方,两臂屈肘相并,两肘靠在心窝处;头微抬,两眼平视前方。

2、  动作不停,两脚下蹬,两腿伸直展身;同时,两掌继续向前上起至与眉平时,两掌向前翻转,变为两掌心向前,顺弧向前下方摸落至体前,再翻掌收回至丹田处,变为两掌心向后相重合,两掌心劳宫穴与气海穴相对;两臂屈肘,两肘分别靠在两肋,不可张开;下颌微收,两眼平视前方一点。

注解

练时,身落手起,身起手落,要做到协调一致。

四、   滚丹田(亦称六合势)

1、  由前预备姿势,两腿屈膝下蹲束身,两腿两膝相并紧夹;同时,左膀随上体右转90°时右裹下落,变为膀尖向前,左掌心同时与腰腹相摩下落至上体右侧,变为掌心向左抱在右臀部,掌指向后下方与尾闾穴相闰,左臂微曲靠在胸腹;右掌心同时与左臂外侧相摩上起至左肩窝处,变为掌心向左抱在左肩,掌指向上与左肩相平,右臂屈肘,右肘靠在右肋;头微抬,两眼平视前方。

2、  动作不停,上体左转180°;同时,右膀左裹下落,变为膀尖向前,右掌心同时与左胸、左腰肋相摩下落至体左侧,变为掌心向右抱在左臀部,掌指向后下方与尾闾穴相平,右臂微曲靠在胸腹;左掌心与右臂的外侧相摩上起至右肩窝处,变为掌心向右抱在右肩,掌指向上与右肩相平,左臂屈肘,左肘靠在左肋;头微抬,两眼平视前方一点。

3、  动作不停,左右反复练习,至困倦时,由前图的动作姿势,两脚下蹬,两腿伸直展身;同时,左膀外摆90°,两掌分别随身上起转体向前,左掌心与腰腹相摩上起至丹田处,变为掌心向后;右掌心与左臂外侧相摩下落抱在左掌,变为两掌心劳宫穴与气海相对,两臂屈肘,两肘分别靠在两肋;下颌微收,两眼平视前方。

五、   砸丹田

1、  由前预备姿势,两腿屈膝下蹲束身,两腿两膝相并紧夹;同时,左臂随上体微向右转时屈肘,左肘上起右裹前顶,变为肘尖向前,高于心窝一拳,左掌顺胸腹翻转上起至与嘴相平,变为掌心向右,掌指向后与耳相齐;右掌姿势不变,头微抬,两眼平视前方。

2、  动作不停,两足下蹬,两腿伸直展身;同时,左掌随上体继续右转变为拳,左拳左前臂由上顺弧翻转向体前的右下方滚砸,左拳砸落至丹田右侧,变为拳心向上,拳面向后,左臂微曲靠在胸腹,左膀同时右裹下落,变为左膀尖向前;右掌变为拳,右膀外摆90°向后;下颌微收,两眼平视前方。

3、  动作不停,两腿屈膝下蹲束身,两腿相并紧夹;同时右臂随上体左转90°时屈肘,右肘上起左裹前顶,变为肘尖向前,高于心窝一拳,右拳顺胸腹翻转变为掌,右掌上起至与嘴相平,变为掌心向左,掌指身后与右耳相齐;左拳收回至洞中,拳型不变;头微抬,两眼平视前方。

4、  动作不停,两脚下蹬,两腿伸直展身;同时,右掌随上体继续左转90°时变为拳,右拳右前臂由上顺弧翻转向体前的左下方滚砸,右拳砸落至丹田左侧,变为拳心向上,拳面向后,右臂微曲靠在胸腹,右膀同时左裹下落,变为右膀尖向前;左拳姿势不变,左膀同时外摆90°向后;下颌微收,两眼平视前前方。

5、  动作不停,左右反复练习,至困倦时,由上势,右膀随上体右转向前时外摆90°;同时,两拳翻转变为掌,两掌搂抱至丹田处前后相重合,变为两掌心劳宫穴与海穴相对,两臂屈肘,两肘分别靠在两肋;下颌微收,两眼平视前方。

第三节             踩步子

 歌诀

手抱丹田身躯正,右足后拖至足跟;

足尖向前趾顶跟,重心压在后足心;

后腿屈膝趋圆形,前腿微屈要虚灵;

足尖上跷翻足心,膝顶膝弯要合紧;

抬头含胸似猴形,两手至膝束势成;

必做展势往前行,重心前移足跟蹬;

前足宜踩后腿绷,圆势变为直角形;

足心下钉顶心顶,奔射翻滚丹田根;

至此步法已完成,此势名为虎步型。

一、  奔丹田(亦称小鬼穿靴)

1、  接上式,右脚后退一小步,重心移在右脚,右腿屈膝下蹲束身;左脚随束身提起,脚后跟靠在右膝内侧,脚尖上跷向前,与膝相平,左腿屈膝,左膝上起前顶至与胯相平;同时,两掌翻转下落至左脚两侧脚踝处,变为两掌心向前,两掌指向下,两臂向下伸直;头微抬,两眼平视前方。

2、  动作不停,左脚继续上起前蹬,变为脚心向前,脚尖向上至与裆相平,左腿向前伸直;同时,两手顺弧向前上起伸出至体前,置于左脚上方,变为两手心向上,十指向前,两臂向前伸直;头微抬,两眼平视前方。

3、  动作不停,丹田用力将左腿向前方奔出,左脚和向前踩进一步落地,右脚后蹬,右腿绷直展身,成为左虎步;同时,两手向内翻转搂抱至丹田处相重合,变为两掌心劳宫穴与气海穴相对。两臂屈肘,两肘分别靠在两肋;下颌微收,两眼平视前方。

4、  接上式,左脚前寸一步落地做主,左腿屈膝下蹲束身;右脚束身跟进提起,脚后跟靠在左膝内侧,脚尖上跷向前与膝相平,右腿屈膝,右膝上起前顶至与胯相平;同时,两掌翻转下落至右脚两侧脚踝处,变为两掌心向前,掌指向下,两臂向下,两臂向下伸直;头微抬,两眼平视前方。

5、动作不停,右脚继续上起前蹬,变为脚心向前,脚尖向上至与裆相平,右腿向前伸直; 同时两手顺弧向前上起伸出至体前,置于右脚尖上方,变为两手心向上,十指向前,两臂向前伸直; 头微抬,两眼平视前方.

6、动作不停,丹田用力将右腿向前方奔出,右脚向前踩进一步落地; 左脚后蹬,左腿绷直展身,成为右虎步;同时,两手向内翻转搂抱至丹田处相重合,变为两手心劳宫穴气海穴相对,两臂屈肘,两肘分别靠在两肋; 下颌微收,两眼平视前方.

动作不停,左右反复练习,至困倦时,右脚前寸一步落地,左脚跟进至右脚内侧落地,两脚并步站立,两手姿势不变.

二、射丹田

1、接上式,右脚后退一小步,重心移在右脚,右腿屈膝下蹲束身;左脚随束身提起,脚后跟靠在右脚拇趾处,脚尖上跷虚悬,左腿屈膝,左腿弯与右膝前后相合,成为右单重步;同时,两手随束身翻转下落至左膝,变为两手心向前,两手指向下,指尖与左膝尖相并齐,两掌外缘相并靠在一起,两臂向下伸直,两肘相并里裹靠在小腹;头微抬,两眼平视前方.

2、动作不停,丹田用力将左腿向前方直射,左脚向前迈进一步落地;右脚后蹬,右腿绷直,展身射丹田,成为左虎步; 同时,两掌上起翻转搂抱收回至丹田处,变为两掌心向后相重合,两掌心劳宫穴与气海穴相对,两臂屈肘,两肘分别靠在两肋;下颌微收,两眼平视前方.

3、接上式,左脚提起前寸一步落地,重心移在左脚,左腿屈膝下蹲束身;右脚跟进至左脚前,脚后跟靠在左脚拇趾处,脚尖上跷虚悬,右腿屈膝,右腿弯与左膝前后相合,成为左单重步姿势;同时,两手随束身翻转下落至右膝,变为两手心向前,两手指向下,指尖与右膝尖相平齐,两掌外缘相并靠在一起,两臂向下伸直,两肘相并里裹靠在小腹;头微抬,两眼平视前方.

4、动作不停,丹田用力将右腿向前方直射,右脚向前迈进一步落地;左脚后蹬,左腿绷直,展身射丹田,成为右虎步;同时,两掌上起翻转搂抱至丹田处,变为两掌心向后相互重合,两掌心劳宫穴与气海穴相对,两臂屈肘,两肘分别靠在两肋;下颌微收,两眼平视前方.

左右反复练习不停,至困倦时,右脚提起前寸一步落地,左脚跟进至右脚内侧落地,两脚并步站立,两手姿势不变.

注   解

练此功法要顺序迭习,日将月就,养丹、站丹、翻丹、砸丹和奔射丹田于一贯,使全身精气神与意力贯注一起,归纳于丹田,久则丹田自能灵活无滞,内外、上下、左右、伸缩、翻滚、奔射自如.世称美人挂画者,即是以此为基础.同道者勿轻视之,日久自能领悟到其中之奥妙与真谛.谱曰:“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得其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予人”。

戴氏心意拳承传系列示意图


                牛皋 ---------------------岳飞------------------ 将佐
                  |                                    |
            牛庆.焦鹏.唐荆川                         元 朝
                  |                                    |
          戴佰苗-----武当龙门派               嵩山少林寺,姬龙凤
             |                                    |
        戴环.  戴玖 --------------|------------曹继武. 马学礼. 李贞
                  |                             |
               牛希贤          戴龙邦        金世魁
                     (祖师1720一1809)
                                  |
               |------------------------------------------- |
         戴大闾.戴二闾.                    郭维汉
                   | {二世1769-1861)               |   
                   |--------------------|
              戴五昌.戴良栋             贾大俊.刘锦林.吕海根.李洛农
                   |(三世1834-1915)         |     |      |       |
              戴宏勋.    戴奎           曹兴国.段成云.郭  和..车永宏
               (四世1874-1951)         |     |       |      |
                                        祁县派 内蒙派 范甲元 晋冀派
       
     
戴宏勋传- -范 生. 渠本原. 孔繁新. 段 仙。
戴  奎传--岳贵宁. 王国安. 高升祯. 马二牛. 段锡福. 原德胜. 任大华. 赵万跃. 田九元. 王映海. 王步昌. 高树声. 柳焕英. 张云宸. 郭云天
戴式心意拳的内容和规程;
     基本功.浑圆桩.五法.膀法.多种步型.步法.多种腿型.腿法.以及手型和器械的功法。拳法套路:  五行拳,十大形,交际四把,闸势归宗,五趟闸势,·心意少林把,心意连环拳,七炮,七小形,,教手,点穴父刀.枪.棍.剑.峨眉剌.袖珍棍等。
内功拳演练法则: 自然,浑沉,阶递,悟心,要循序渐进,不可随心所欲。
     戴氏心意拳的功力三步:重动一轻动一灵动。
重动;  蹲丹田为主,间或用三慢一快,凋节体能,熟练功法,旨在退先天之膂力,以便在劲发丹田中、深沉强化艺术功力。
轻动:  刚柔相济,柔中见刚,演练中要强化意识对拳法的思维,在拳法的变化中透入人的退观能动力,使意识和劲力融为一体,进一步加深认识能力,从而使动作更规范,劲力更自然,变化更规律,体悟更清晰。
灵动:功夫日臻升华,体悟知境知情,艺达炉火纯青,智入深幻意境,反朴归真,心形聚融,拳无拳来艺无艺,无意之中出真艺。
重动是体能的转化,轻动是心形的升华,无止无尽,灵动则是出神入化,炉火纯青,随心所欲,艺理超人,活到老练到老才是根本。立于心,精于意,重神不重形,寓无极太极之秘,蕴阴阳五行之精,函动静.开合.虚实.刚柔之奇,可谓巧中有妙,妙中有巧,巧妙俱合,技法真髓。
戴氏心意拳的拳架走势
    以行云流水滔滔不绝,又似深宫闰秀含而不露,虚实相间,刚柔相济,为其精义要决,突出体现其笑里藏刀,出乎人意,防不胜防。
心法动,气深于渊,巧运气血,力凝于根,劲走螺旋,故示以虚,以无胜有,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技法动为,倏来即往,随曲就伸,随人所动,避实就虚,彼实我虚,守无定势,彼虚我实发无常法,或虚或实不及至处,或柔或刚不到极里,见绽即乘,见陆隙即趁,意在力先,柔在变外,柔化刚发,随化而发,意到劲到,意走力随,势慢而意快,后发须先至,已劲接彼劲,曲中倏求直,故要求心法明了。技法用熟,珠联璧合,镇定自若,准确无误地辫位于尺寸毫厘,举手投足制彼于擒扑封内之中。
1. 由内催外,以根带捎,重神不重形,重内不重外,意识动作,呼吸紧密配合的内功拳.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之理,以丹田为轴心,以轴催肢体,内劲发至丹田,以意领气,以气催劲,丹田一动浑身动,内劲一发劲无穷,看其肢体融人,实则内劲作用也。
2. 以园构型,攻防自如,阴阳园润,势式园弧,园则滚,滚则进,故在进退中形成上旋下旋,外旋内旋,平旋立旋,横旋顺旋,旋为形滚为劲,动之如螺旋,无坚不催。起落似弹簧,蓄劲呈威,看其攻,攻中有防,观其防, 防中有攻,身落手起束身进,身起手落展中击,八卦以巧制胜,如岳家之善用奇也,心意壁垒森严,如岳家之善用正也,心意之妙, 尤在简约而易于专精,其搏击时,横略带曲势,取有余不尽之意,其身法亦贵在园势,其十形中尤多合导引之义,是其为南宋内家之学也。
3. 刚柔相济,积柔成刚,肌肉放松,去其拙力,刚柔相济,产生内劲,由刚入柔,以养丹田之气,练到一定程度,方可快慢相间,强化思维,寓柔寓刚,让思维对动作产生理性以识,以提高瞬息万变的应变能力,这是条件对思维,思维对条件的反射,动作轻柔而思维深沉,动作刚猛面思维敏捷,进而转入灵动,灵动不仅是功艺的再发展,而且是对思维的再提高.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