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党中勤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杏林脉香 2014-08-31

党中勤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原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缺乏特异性症状,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吐酸、嘈杂等疾病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显著优势。党中勤教授是河南省著名中医,从事内科临床工作20余载,潜心于脾胃病的诊治与研究,对慢性胃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侍诊3年,受益匪浅。现将党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整理如下。

1.首先应审证求因

党师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复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先天不足;外感六淫,寒湿为重;饮食不节,饥饱失宜;起居时常,劳逸过度;情志失调,肝木乘土等。其病机的关键为胃失和降,久则湿热、痰浊、瘀血内阻,气机升降失常。病位在胃,与肝脾胆肠密切相关。就胃而言,胃为阳土,主受纳腐熟,喜润恶燥,以通降为顺。在生理状态下,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更虚更实,气得上下,升降有序。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邪犯胃肠、湿浊壅滞、气滞血瘀,均可导致胃气不降而变生诸证,如胃脘胀满,疼痛不适,嗳气频频,恶心呕吐等症状。就脾而言,脾为阴土,主运化,喜燥而恶湿,喜升而恶降,喜温而恶寒。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痰湿,食滞相因为患,阻滞气机,郁而化火,从而导致胃气不降,上逆为患,甚则化火伤阴等症状。就肝而言,肝为刚脏,属木,体阴而用阳,主疏泄,畅情志,调气机,协调脏腑气机升降出入。若肝的疏泄太过或不及,则可影响脾的升清功能和胃的降浊功能;肝气郁结,还可影响胆汁分泌与排泄,进而影响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若肝为之实,肝气易乘脾犯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出现胃痛连胁,嗳气太息,口苦吞酸、纳食不化等肝胃不和的症状;或脾胃虚弱而导致肝木来乘所致。只有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气机才能调畅,脾胃才能更好地发挥升降枢纽的作用。胃、胆、肠均属六腑,“六腑以通为用”,若胆、肠不通,则影响胃之和降而生诸病。总之,慢性胃炎,病位在胃,与肝脾胆肠关系密切,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脾虚为本,痰湿、食积、气滞、血瘀为标。病初以邪实为主,久则虚实夹杂,寒热错杂。

2.辨证为主,辨病、辨证相结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包括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2个方面,首先通过运用视、触、叩、听等现代医学的基本诊断方法和上消化道钡餐透视,纤维胃镜、病理检查等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相结合,诊断清楚患者属何类型的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特殊类型胃炎等),并分析病因,为下一步治疗奠定基础。同时,运用中医学的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辨清患者所患疾病属中医学的何病、何证,如根据患者的证、舌、脉表现,辨别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胆胃不和证、胃肠积热证等证型,以辨证论治。在临证中有一些慢性胃炎病程较短,病情较轻,对其不主张进行全面的检查,但对于病程较长,短期体重减轻明显或有贫血、黑便、呕吐、腹部包块、食欲不振、吞咽困难等症状者,应考虑到消化性溃疡、胃癌等严重病变,应进行全面检查,借助现代诊疗设备,准确诊断病情,再根据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原则进行治疗。这样,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突出中医特色,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防止误诊误治。

3.以调理为主,以和为贵

3.1理中和胃贯穿治疗始终  胃失和降是慢性胃炎的共同病机特征。无论虚实,理气和胃健脾,恢复脾胃升降职权乃慢性胃炎治疗之大法。脾胃在生理上纳化相依,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司水谷的受纳运化。脾升胃降是中焦气机的主要运动形式。经验方理中和胃汤(陈皮、姜半夏、木香、延胡索、八月札、茯苓、白术、炙甘草、生姜、大枣)加味治疗慢性胃炎,方中陈皮、姜半夏和胃降逆;木香、延胡索、八月札理气和胃止痛;自术、茯苓、炙甘草健脾助运,生姜、大枣、炙甘草调和脾胃,益气和中。诸药配伍,共奏升清降浊、和胃健脾、理气止痛之功,以恢复中焦升降之职。

3.2随症加减,活用对药慢性胃炎患者由于病因不同,常有不同的临床症状。临证时应根据其症、舌、脉表现,灵活辨证加减,加用对药。例如:情志所伤,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则表现为胃脘胀痛,攻撑胸胁,嗳气纳差,大便不畅,舌质淡或红,苔薄白,脉弦等症状,应在理中和胃汤基础上加柴胡、白芍以疏肝柔肝、理气止痛。如气郁日久,化火伤津,则表现为胃脘灼痛,口干口苦,泛酸嘈杂,脉弦数,应酌加黄连、吴茱萸,或浙贝母、煅瓦楞,或白及、海螵蛸,或牡丹皮、栀子等清肝泻火,制酸和胃,并可加香橼、佛手等药理气不伤阴。若平素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损伤脾胃之气者,可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纳差食少,倦怠乏力,四肢酸软,肠鸣便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细,可加炒山药、炒薏苡仁,或党参、黄芪等药健脾渗湿,理气和胃。若脘腹痞满,食后加重者,应加炒莱菔子、大腹皮,或枳实、厚朴,或炒内金、焦建曲等行气除满、消食化积的药物。如脾胃虚寒,口淡乏味,或泛吐清水,舌淡苔白滑,脉细弱者,应加干姜、吴茱萸,或苍术、厚朴以温胃散寒、化湿和中。如脾胃湿热较盛者,则表现为胃脘痞闷不适或灼痛不己,嘈杂嗳气,口黏欲吐,渴不欲饮,舌质红,苔黄厚而腻,脉弦滑而数,加黄连、蒲公英,或白蔻仁、生薏苡仁,或苍术、厚朴、姜竹茹、枳实等药物,以清热除湿、和胃止呕。如胃阴不足者,则表现为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似饥,口干舌燥,舌红少津有裂纹,少苔、无苔或花剥苔,脉细数等症状,应加沙参、麦冬或石斛、玉竹,或白芍、甘草等养阴益胃、缓急止痛。如胃痛日久不愈,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拒按,舌质紫暗或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脉沉涩者,为胃络瘀阻的表现,可加炒蒲黄、五灵脂,或川楝子、延胡索,或丹参、檀香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品。若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或异型增生者,应加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活血散结。

若为胆汁反流胃炎,可加入金钱草、郁金等利胆之品。3.3用药宜轻灵,切忌壅补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党师用药以轻灵甘平之味为主,除脾胃虚寒或湿热过盛之证可用干姜、吴茱萸及黄连、大黄等大辛、大寒之品外,其余诸症均以甘温补气之品或甘凉益阴之品为主,以防损伤气阴、滋腻壅滞。此外在平补的基础上,可酌加理气醒脾、消食和胃、活血化瘀之品,从而达到补不滞邪、通不伤正的目的。在药量上以轻灵为宜,宁可再剂,不可重剂。这一用药原则,符合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宜运不宜滞的特点,所以临床上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4.病案举例

患者某,男,40岁,工人。患者剑突下胀痛l年,加重l周。患者平素性情急躁,喜食辛辣,稍不注意或感冒即出现剑突下胀痛、泛酸、嗳气,经院外中西医治疗时好时发。1周前因感冒出现剑下隐痛加重,泛酸,嗳气,口干口苦不欲饮,纳差,二便正常,舌质暗红苔薄而腻,脉弦滑。胃镜示慢性胃炎伴糜烂。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证型:肝火犯胃证。治疗以清肝抑木,和胃止痛。方用理中和胃汤加减:陈皮15g,姜半夏12g,木香12g,延胡索15g,八月札12g,茯苓20g,牡丹皮12g,黄连6g,吴茱萸3g,白及15g,海螵蛸15g,浙贝母12g,煅瓦楞15g,白芍12g,甘草5g7剂,每日1剂,水煎400mL,早晚分服。嘱其饮食以清淡为主,忌辛辣刺激油腻之品,慎起居,畅情志。1周后复诊,自述泛酸嗳气、口干口苦等症状明显减轻,胃脘仍觉疼痛,舌质暗红,苔薄而脉弦滑。守上方去浙贝母、煅瓦楞,加蒲黄12g、五灵脂继续服药20剂,疼痛及泛酸诸证皆除,随访1年,症状朱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