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元御治疗黄疸的学术特色

 杏林脉香 2014-08-31

黄元御治疗黄疸的学术特色

黄元御,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壤子,清代山东昌邑县人,因医术高超而曾获乾隆御赐“妙悟岐黄”匾额。黄氏多用泻水补火,抑阴扶阳,运转中气的方法来治疗疾病,且多有良效。而对黄疸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上,黄氏均有其独到的见解,现将其治疗关于治疗黄疸病的学术特色作简要介绍。

黄氏认为,黄疸是由于土湿而感受风邪所致,根源在于阳衰而土湿。“一感风邪,卫气闭阖,湿淫不得外达,脾土堙郁,遏其肝木。肝脾双陷,水谷不消,谷气瘀浊,化而为热。瘀热前行,下流膀胱,小便闭涩,水道不利。膀胱瘀热,下无泄路,熏蒸淫浃,传于周身,于是黄疸成焉。”湿在上者,阳郁而为湿热,湿在下者,阴郁而为湿寒。饮食、酒、色均是其成因。

谷疸的形成是由于阳衰土湿,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水谷精微阻滞在中焦,导致木气不能条达,郁蒸于外,而发为黄疸。因为中气不运,脾升胃降失职,脾陷则大便滑溏,胃逆则上脘痞闷。浊气熏腾,恶心欲吐、恶闻谷气。食则中气愈郁,头眩心烦。而酒为湿热之媒,易于使人上热而下湿,若是汗溺闭塞,湿热遏瘀,则成酒疸。还有色疸之病,是由于精去则火泄而水寒,水土寒湿,不能生长木气,乙木遏陷,则生下热,土木合邪,传于膀胱,发为黄疸。

因为湿热在于肝胆,而寒湿在于脾肾,因此,在治疗上,若是以湿热症状明显兼有腹满尿涩表现的,可用甘草茵陈汤治疗(茵陈栀子大黄生甘草),若是小便不利,则当用茵陈五苓散(白术桂枝猪苓茯苓泽泻)通阳利水,去除膀胱瘀热,恢复气化功能。若是汗出而有腹满、大便难解者,予硝黄栀子汤(大黄芒硝栀子)通便兼以利湿退黄,

嗜酒之人,常有上热而下湿,湿热扰于胸膈,则心中懊恼,恶心欲吐,此时又当以栀子大黄汤(栀子香豉大黄枳实)通下除湿,兼除胸膈之热。

色疸之病,本在水土寒湿,故多表现为额黑身黄,膀胱急,小便利,大便黑溏,此时又当以泻水去湿,通其二便为主,用方元滑苓甘散(元明粉滑石甘草茯苓)

黄疸本由于土湿,中气不运,则可导致气积聚而不散,黄氏认为:肝木主升,生气不足,则气陷而下郁也,而肝气之下郁.总由太阴之弱。土弱木郁,故气积在脐腹左胁,宜又宜用达郁汤(桂枝醋鳖甲甘草茯苓干姜 砂仁)补益肝脾以运转气机。

又因肝主藏血,脾土因湿而滞陷,气机不能运转,肝气不升,故血气不能运行而致血瘀,表现为肌肤枯槁、目眦青黑、多怒而善忘,并可因肝木郁怒而贼脾土,导致疼痛的发生。因热郁于肝,而湿寒在脾肾,故治疗方面下宜温而上宜清,立破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制首乌)。若症结难开,加蠊虫、虻虫之类加强活血祛瘀之功效。

若黄疸长时间未能治愈,气滞血瘀日久,亦会导致中气衰败,产生鼓胀之病。气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成气鼓,水不化气而泛溢于上,而成水胀。黄氏认为:气之化水,由于肺胃,水之化气,由于肝脾。肺胃右降则阴生,故清凉而化水,气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肝脾左升则阳生,故温暖而化气,水不化气者,肝脾之不升也。气不化水,则左陷于下而为气鼓,水不化气,则右逆于上而为水胀,而其根,总因土湿而阳败,湿土不运,则金木郁而升降窒故也。

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肝气不达,郁而生热,传于脾土。脾土受之,则生湿热,传于膀胱,因而水道不利,可见淋涩而黄赤,故其时本为湿寒,而标为湿热。治疗上,宜泻湿而行郁,补脾阳而达木气,清利膀胱郁热,立桂枝姜砂汤(茯苓泽泻桂枝芍药炙甘草砂仁干姜)若小便红涩者,则加栀子清膀胱湿热。

《素问·水热穴论》中有言: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皆积水也。但黄氏认为:水病之作,虽在肺肾两脏,而土湿木郁,乃其根本也。因此,在治疗水胀之病,总以燥土疏木为主,兼泻膀胱以治肾,发汗以治肺。暗合《金匮·水气》之法:腰以上肿,当发其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治肾者,用苓桂阿胶汤(茯苓泽泻甘草桂枝阿胶),治肺,则用苓桂浮萍汤(茯苓泽泻半夏杏仁甘草浮萍桂枝)

由是观之,黄元御以中气运转立论,用气机升降的理论对黄疸病的成因、症状、变化及治疗等都做了明晰的解释,从理论到实践均对临床治疗黄疸病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值得临床上效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