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演义----万州

 陆安桥1871 2014-08-31
               万川毕汇集商贾  八景连城读诗章

 

 

 

        有一题脑筋急转弯,问:什么东西走得最块?你也许会认为是“光”,错,答案应该是“时间”。不是吗?“黄金一号”从早上离港,一晃就航行了整整十个小时。

       傍晚时分,洗脸盆大小的夕阳,轻飘飘的依浮在晚霞的裙边上,她使劲的露着笑呵呵的脸蛋,一意要将红艳艳的光芒倾情奉献给山川河流。江面被夕阳染红了,由近而远的江涛,四溅着金红色的波光,两岸的青山也披上了一层红色的轻纱。如此这般的光景,使人想起叶帅的诗句来:“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游客们岂能放过夕阳的美色?人们纷纷走出房间,顿时把个露台和船沿边围得满满的。年轻一点的人只顾着欣赏眼前这美不胜收的景色,而年长一点的人,除了欣赏之外,心中或多或少的发出一丝感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正当夕阳退隐山林的时候,一座漂亮的新兴城池展现在人们眼前,此便是号称“重庆第二城”的万州。

        万州如何个“重庆第二城”法?很简单,用几个数字就能显示出来:城市面积四十六平方公里,其规模是重庆主城区以外最大的中心城市;城市常驻人口约八十万,加上二十几万的暂住和流动人口,常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口超过百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四百户,其工业总产值突破五百亿大关,工业经济总量在各区县中名列第一位;万州港的容量大大超过其它区县,货物年吞吐量仅次于重庆港;交通方面,机场、铁路、桥梁、高速公路、轮船码头一应俱全,亦是除主城区以外的最大交通网络。

         如此大个万州城,自然有它的历史渊源,也少不了许许多多的旅游资源。对于这一切,小渝是最迫切需要了解的人,讲述的任务毫无疑问的落在了我的头上。

 

         万州,一颗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的璀璨明珠,长江十大港口之一的三峡库区腹心。上束巴蜀之要冲,下扼荆楚之咽喉,经济及军事位置十分特殊,历来为渝东之重要门户。万川毕汇,千峰竞簇;商埠繁华,贾客云集;城廓锦绣,风光秀丽。是一座与巴渝同生共长的历史名城,两千多年来,曾八易其名。

         夏商属梁州地,周属巴子国,秦属巴郡朐忍,此为万州之始名。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刘备分朐忍地置羊渠县,治城今长滩,此为万州建县之始。

         蜀汉建兴八年(230年),改羊渠为南浦县,治城迁至今万州区南岸。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南浦为鱼泉县,迁治江北(今万州区环城路)。

          北周时期(557--584年),先改鱼泉县为安乡县,后又改万川县,取“万川毕汇”之意。

          隋开皇十年(598年),改万川县为南浦县,与南州同治。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南州、南浦县归属巴东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南浦郡,领梁山、南浦、武宁三县;武德八年,改南浦郡为浦州。贞观八年(634年),改浦州为万州,取“万商毕集”之意。天宝元年(742年)改万州为南浦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恢复万州,仍与南浦县同治。

          元世祖至元二十的年(1283年),南浦县入万州,领武宁一县。明洪武四年(1317年),并武宁县入万州,六年降万州为万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万县专区。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国务院下文撤销万县地区建制设万县地级市,辖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开县、梁平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三区八县。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二十日,撤销万县市及其所辖的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设立重庆市万县移民开发区和重庆市万县区,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改为三个管理委员会。次年五月二十二日,万县区更名为重庆市万州移民开发区(简称万州区),辖原龙宝、天城、五桥区域。

   

           这样的一座历史名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其历史文脉莫过于“万州八景”。

          古代,每个地方都有“八景”(或超八景)之类的景观,并对每一个景观取一个雅化的名称。这是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也是对当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概括。万州古城,风景如诗,水土如画,为历来文人向往的地方。在现存的古代文人咏万州的诗歌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万州八景”的。

  “万州八景”,最早当是宋代赵善赣任郡守所提出,他把“岑公洞”等作为万州八景。以后,明代沈巨儒有八景诗,清代乾隆年间知县刘高培、咸丰年间县令丁凤皋均有八景诗。而宋、明、清的八景是不尽相同的。

         宋八景:岑公洞  峨眉碛  翠屏  鲁池  天生桥  西山  古练石  江会楼

         明八景:金岛印浮  峨眉返照  鲁池流觞  西山夕照  白崖仙迹  都历摩天  仙桥虹济  岑公灌芝

         清八景;岑洞水帘  峨眉碛月  秋屏列画  曲水流觞  长虹横渡  玉印中浮  西山夕照  天城倚空

         虽然“万州八景”在今天几乎是面目全非,但我们可以从古人的诗章中,去欣赏古万州的美妙景色。

   

         都历摩天----景观位置在今万州长江以北,竺溪河(今天仙湖)以南的北山,指的是高插入云都历山,明沈巨儒的诗《都历摩天》,是这样描写的:

                                天际孤峰一柱擎,诸峦罗列仙潮尊。

                                大江倒影虹跨涧,明月当空玉满昆。

                                何用仙人九节鞭,直探素女洗头盆。

                                巫峰十二参差立,共仰此山公领孙。

      苎溪河东岸的北山脚下,是唐宋故城,明清时县城也只限于环城路一带,都历山在县城后面,被认为是县城的主山,因位置在原县城之北,故名北山。从县城仰望都历山,山势陡峻,高插入云,景观称作“都历摩天”,是以形容其高。实际上都历山只是比太白岩、天城山略高一些,由于地处县城背面,一向为人所看重。都历山山顶地势平坦,居高临下,俯瞰县城,是县城之屏障,在古代战争中,双方都要先占此山,以控制县城。

      北山的半山,曾建道观,名“北山观”。北山踞县城之顶,俯压县城,有先踞为胜之优。明万历六年(1578年),就在北山山半建了石城,是军事防御建筑。清嘉庆四年(1799年)至咸丰十一年(1861午)进行了扩建,石城高六米左右,城上有二米高的石碟一百多个,周围通长四百米,石城前后均有炮台。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县府为保护县城,曾屯兵石城。同治年间,李永和、蓝朝鼎起义,县里又屯兵结营于此。清末民初,石城建了庙宇“昭明宫”,现改建为“弥陀院”。

     从长江下行在江上远望万州,都历山浮若圆珠,这种景观平时不见,而常出现于雨中。由于烟雨,都历山腰云雾缭绕,都历山顶圆珠似的浮于云雾之中,呈现出“浑若圆珠”的景象。清李鼎元有诗形容此景象,诗曰:

                                  路入巴东好处好,万州廓外最清奇。

                                  南山云接北山雨,正是寒江欲暮时。

           三峡大坝蓄水后,旧城环城路一带已经拆迁,都历山虽然健在,但失去了旧县城的衬托,摩天的感觉就不如原来了。

     秋屏列画----景观位于长江以南的南山之翠屏峰,古时树木茂盛,郁郁葱葱,叠翠如屏,极目远眺,恰如如一幅屏障图画。清孙本卓的《秋屏列画》诗,是这样描写的:

                                    爽挹西山景,屏开玉器浮。

                                          茂林迷古诗,小港杂渔舟。

                                    翠列千岩晓,红深万树秋。

                                          天然图画好,清宓与营丘。

       南山正对着旧县城的南门,县衙门座北朝南,翠屏山恰似一面绿色屏墙对着县署,长江河段到了这里转流向东北。根据这一地形,宋范成大有诗叙之:

                                    前山如屏墙,得得正当户。

                                           西江朝宗来,循屏复东去。

        随着旧县城的消失,而南山已农耕开发殆尽,秋屏列画之景就名不副实了。

     峨眉碛月----景观在南山脚下的长江边,水退时出现一弯大碛坝,形如娥眉,细石斑斑,极为可爱。峨眉碛能成为八景之一,与当地民俗有关,据记载,万州人每年在正月初七日(人日):“乡市土女渡江南峨眉碛上,作鸡子卜击小鼓唱竹枝歌。”所以人们对峨眉碛十分钟爱。清李鼎元有《峨眉碛》诗赞道:

                                仲春暖似夏初时,万县桐花开满枝。

                                夜半山岈残月吐,一痕沙碛画娥眉。

     也许有人从“峨眉”二字中,看出一点疑处:既然形如娥眉,为什么要写成“峨眉”呢?娥,指容貌漂亮的女子,娥眉,则指女子漂亮的眉毛。因“娥眉”太过阴柔,宋赵善赣在辟此景时,故意将“娥”写成“峨”,以求阳刚之气。之后,人们便认同了这个“峨”字。

           峨眉碛本来就在江边,三峡大坝蓄水后,此碛已在水下沉睡了

    岑洞水帘----景观在南山江边的一片岩嵌里,是一个溶洞,《方舆胜览》记载:“洞广六十余丈,深四十余丈,石岩盘结如华盖,左右方池泉涌出岩际,松竹藤萝,真神仙窟也。”隋末时,有个名叫岑道愿的人,因避乱由江陵溯江而上至南浦,隐居此洞,故名“岑公洞”。相传岑道愿活了一百二十多岁:他“爱石龛幽静,遂居其下,片衣粒食,悉无所营,时已百余岁,肌肤若冰霜,宴坐二十年兀然化去”。

         岑道愿能够“时已百余岁,肌肤若冰霜”,除了自身修养外,与他饮用的泉水密不可分。洞口有一石块,状如灵芝,故名石芝,上有一泉水,刚好淋在石芝上,故曰“灌芝泉”。灌芝泉凌空而下,形成水帘,妙有意趣。清丁凤皋有《岑洞水帘》诗咏此景,诗曰:

                                  石室藏真地,丹还不计年。

                                        层岩仙瀑泻,半壁水帘悬。

                                  钩转蟾光老,珠跳鹤泪圆。

                                         胜游消永日,回首白云眠。

            岑公洞的名气并不是“半壁水帘悬”,也不是岑道愿的长命百岁,而是岑道愿的仙灵之气。相传:宋熙宁十年(1077年),南浦大旱,地方官员到岑公洞里求雨,一求便灵,雨下了三天三夜,使人们的庄稼获得了丰收,地方衙门便将此事禀报朝廷,朝廷即封岑道愿为冲妙大师、虚鉴真人,并迁妙庭观于洞旁,一时香火鼎盛,岑公洞遂成名区。宋黄庭坚、陆游,清王渔洋均有游岑公洞之诗,现洞内尚存有宋以来石刻多幅。

          曲水流觞----景观位于长江以北的西山,所谓曲水,指的是高笋塘边(西山北麓)的流杯池。

       “曲水流觞”一词,原指古代一种风俗,称“修禊事”,即每年三月上巳日,人们会到流水边洗足饮酒,以求消灾祈福。“上巳”是古代的一个节日,这天,除了到流水边洗足饮酒外,人们还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荠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荠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晋书--礼志》记载:“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意思是说:汉代及以前虽已经把上巳定为正式节日,使古老的祓禊活动有确定的时间,但农历三月上巳日每年都不固定,为了方便和统一,魏晋后干脆将上巳节定在了三月初三,而不用上巳日的确切日期。

         高笋塘边的流杯池,是宋太守束庄所凿,专供人们上巳日修禊事之用。因古时每逢三月初三,流杯池一带人流如潮,十分壮观,且此地自然景色堪佳,故将其列入八景之一,清刘高培《曲水流觞》诗曰:

                                  学士重相知,怡情及浒濞。

                                        浮杯捉月来,飞羽乘槎至。

                                  酣兴峡浪回,倾斗滟滪渍。

                                        愿与苏黄偕,临流载举觯。

          仙桥虹济----景观位于天城山下面的苎溪河上,即苎溪河上的自然天桥,亦称“天生桥”,是一块横亘在苎溪河上的自然巨石。传说李白在西山读书时曾到天生桥漫步,故天生桥又名“天仙桥”,是因李白为酒仙之故。桥内侧有清雍正年间夔州府杨本源题刻“响雪”二字,和摩岩刻“石琴”及“天仙桥”等。苎溪河是一条季节性山溪水,春夏之间,涨水时桥上瀑布飞悬,渍流如雾似雪,枯水时刻,流水叮咚有声,酷似琴音,故名其为“石琴响雪”。

          仙桥虹济也好,石琴响雪也罢,总之,天生桥的景致,是逃不过古人的火眼金睛,明杜应芳《天生桥》诗,是这样赞美的:

                                  灵根穿地起,神斧画天通。

                                        龙卧雷奔壑,鲸天雪渍空。

                                  平能舒险仄,坚不受磨礲。

                                          应与银河接,还期黄石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