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雁门太守行PPT
2014-08-31 | 阅:  转:  |  分享 
  
写作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
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
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此诗写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
誓死疆场的英雄。诗以热烈的礼赞和深沉追念的心情,塑造出一个十分具体而动人的英雄人物形象,格调浓丽而壮烈。以“报君黄金台上意”作结,
反映了作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但又得不到赏识的一种“英雄无用”的悲哀。雁门太守行
cuīlín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jiǎosài
yānzhī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juǎn
zhòng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报
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注释】1、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2、摧:毁坏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3、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4、金鳞:形
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5、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塞上
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6、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胭脂凝成。据说长城
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临:靠近7、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塞上”一作“塞土”
8、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9、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10、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
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11、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12、君:君王。【
译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角声满天秋
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国君的
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作品鉴赏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
;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
守军威武雄壮。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
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诗中哪句话构思新奇,写出战争的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点明了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
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这样构思较新颖,用“黑云压城”极力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急形势,用“城欲摧”极言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
诗中哪句话写出了战场的惨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的诗句是什么?“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同时也反映了刚届青年的作者已
经立志报效国家。三四句:叙事写景,从听觉和视觉写惨烈的战斗场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满”,勾画出战
争的规模之大,“秋色”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夜”点明交战时间之长。特别有表现力的是“凝”字。胭脂是为了突出脸蛋、嘴唇自然红晕
的效果的红色化妆品,这里的泥土颜色酷似胭脂,而作者又是在侧面烘托,以泥土写血,仿佛让人闻到了战斗的血腥气息。作者告诉我们,血流遍野
,染红了泥土,从早到晚,鲜红的血慢慢凝固,凝成了紫色。这个“凝”字的特写,妙在既表现了死伤惨重,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还渲染了黯然
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五六句:叙事写景。偷袭敌人。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二字含义极为含蓄
丰富。战斗从早到晚那样惨烈,可并没有黑夜到来而停止。我军势弱,不能坐以待毙,而选择主动出击。“半卷”,为的是隐蔽突袭,攻其不备,这
也体现了我军的智慧。“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引用典故,显示出将要有一场悲壮的生死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
离永别勇士荆轲的场景历历如在目前,催人泪下。“声不起”三字,表面上写天气极寒,以至于鼓皮僵硬失去弹性;作者更是巧妙地用拟人的手法写
出了战场的壮烈,以至于鼓声呜咽,泣不成声。这样理解更能表现我军将士的牺牲精神感天动地,撼人心魄。????七八句:抒情明旨。抒
发爱国激情。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
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君”,不能一概解释成皇帝或朝廷,准确的应
当是国家。对于李贺来说,“君”或许是“昏君”。李贺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被拒之于仕途之外,而置个人私怨于不顾,仍乃以国家安危为重,
这需要何等的气量,实在难能可贵。一个体弱多病的李贺,不像岑参陆游等人一样有过沙场亲身经历,却能完全凭想象描绘出高于写生的战斗场景
,叹为观止。总结这首诗属于边塞诗歌。《雁门太守行》一诗渲染了一种悲壮惨烈的气氛:那就是兵临城下,号角声声,战士们的鲜血染红
了土地,战场很残酷,但危城守将誓死要报效朝廷,决心誓死不改。构思奇特,想像丰富,富有诗的意境和情趣。作者简介李贺
(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
,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
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雁门太守行》选自《李贺歌诗编》。是乐府旧题,中唐诗人李贺用它创作了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这首
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唐人的这类拟古
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诗句赏析一二句:写景又叙事,写敌
我两军的态势。???前句用象征手法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黑云压城
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压、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欲坠
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
只见金光闪闪,令人眩晕。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金光来显示守军的威严和高昂士气。铁锅遭遇铜刷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未及开战,便觉杀气腾腾,奇妙无比。课文分析(1).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哪两方面写战地气氛?这两
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
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
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
出一片紫色。(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五龙为君死”的含义是什么?黄金台是战国时期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的黄
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3).体会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站。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特色。
献花(0)
+1
(本文系月亮乡村的...首藏)